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湾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厦门五缘湾,目视解译,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
海湾型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曾鹤帆[1](2018)在《基于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海湾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0年厦门被划为经济特区以来,其城市发展日益加快。但整体来看,其布局大多汇集在岛内,导致岛内外发展失衡。这不利于都市空间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厦门市委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指令,旨在拓展城市空间,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使岛内外平衡发展。而今已开展近十五年,其建设成效有待评估。为评估其建设成效,本文以具有典型地缘优势的厦门五缘湾地区为例,利用解译后得到的2003、2006、2009、2017年四期土地分类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合环境生态数据、经济建设情况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厦门五缘湾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为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资料。本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资料搜集和现场调研,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五缘湾环境质量、生态、社会经济及城市规划概况,可知片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概况总体良好;多数生态指数较往年提升;政府逐年加大对文化教育和景观规划的资金投入,为片区经济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片区建设规划良好,兼顾生态文化价值,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2)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显示五缘湾片区2003-2017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着;片区城市化明显,2003-2006年五缘湾外湾填海造地,水体主要转化为未利用地;2009-2017年大量未利用地转变为建筑用地,耕地完全消失;城市生态工程建设良好,2006-2009年湾内围垦养殖被清除,水体面积有所上升;基于景观改造的资金投入和项目的有效开展,绿地和公服用地面积大幅上升;五缘湾区域2006-2017年间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减少,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加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绿地和建设用地景观连通性增加,优势度增加。(3)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分析,可知2003-2017年五缘湾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回升趋势。2003-2006年受填海造地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大幅下降,从1049.01万元下降至748.69万元;2006-2009年受五缘湾综合整治行动影响,湾内围垦养殖区被清除,总价值从748.69万元回升至865.15万元;2009-2017年因景观整治资金投入,绿地和公服用地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提升,总价值升至946.39万元。同时,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alue Coefficient,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由以上研究成果,可知海湾型城市(厦门五缘湾)建设前期以填海造地为主,后期则以生态保护和城市整体建设为导向,通过整治行动和景观建设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其城市发展。早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下降,说明海湾型城市建设应注重水域系统和围填海活动的严格管理,不得随意减少河流海湾面积。后期生态系统价值的回升说明,现阶段通过有效政策扶持,积极建设文娱用地,推进景观改造等生态工程的海湾型城市建设方针值得继续推进。基于此,本研究建议,海湾型城市建设开发应与城市分区用地合理规划、生态保护策略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聂芹,阮华敏,满旺,李宗梅,栾海军[2](2018)在《海湾型城市地表温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厦门市为研究区,以1994—2015年间4景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对厦门市地表温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不透水面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城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异越来越大,次高温和高温区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大;地表温度景观总体上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和均匀分布程度降低,次高温和高温斑块的面积及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数量降低,斑块形状越趋复杂,各类型斑块在空间上趋于聚集成片分布;研究时段内中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级)转化的面积呈持续增大趋势,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华[3](2017)在《协调,青岛发展奏出激昂“交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打好“十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战”,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协调发展引领下,青岛精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亮点纷呈;城乡统筹共进,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多中心”的海湾型城市格局已现(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7-09-28)
何笙[4](2017)在《叁湾叁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叁湾叁城"的概念首次提出,令人眼前一亮: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树立"明智规划"理念,传承全域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七线"管控,深化"叁带一轴、叁湾叁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全域、面向未来的城市群主体形态。(本文来源于《走向世界》期刊2017年20期)
吴逸然[5](2017)在《海湾型城市空间的形成及优化——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城市形态,海湾型城市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沿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湛江为例,分析海湾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经过研究发现,湛江市城市空间布局从滨海双中心式逐步发展为环海湾多组团式格局,在地理、政治、城市规划和交通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最后,本文提出从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协调城市组团功能定位及推动交通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其城市空间布局。(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7年05期)
[6](2017)在《大青岛新一“极”:东部湾城运筹蓝色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青岛伸展的羽翼,渐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鲲鹏,城市视野和胸襟,又一次大开大合地舒张。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掀开了青岛未来和城市发展的全新篇章。一个有力的支点,终于在蓝图中闪亮——随着青岛城市发展“叁带一轴、叁湾叁城、组团式”战略空间(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7-04-16)
何树河[7](2014)在《厦门探索“海湾型城市” 人海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到2017年,厦门岛内所有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到岛外工业集中区或关停;2014年完成划定全市林地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叁边”和“界边”绿化,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厦门市生态环境。这是厦门市委、市政府最近力推的决定。 划定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4-05-19)
于海霞,徐礼强,陈晓宏,张强[8](2013)在《海湾型城市滨水空间的战略区位及生态格局——以厦门市马銮湾新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湾型城市定位及其滨水空间的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海湾资源的稀缺性,论文以厦门市马銮湾为例,在基于区位优势的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其战略目标、总体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进而构建了马銮湾生态保育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过渡区基本生态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重建区提出了滨水生态空间构建的初步建议。(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黎光[9](2012)在《挖掘海洋资源 打造海湾型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口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四宜”城市建设步伐,在城市形象、功能、文化、生态、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海口特色,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显着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把建设品质更有特色的城市作为具体目标之一,这说明海口的城市建设更加(本文来源于《海口晚报》期刊2012-01-17)
叶波[10](2011)在《海湾型城市——海口市城市经营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城市的形象定位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品质和速度,科学合理的城市形象设计对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海口市位于海南省北端,地处低纬度热带边缘,自然环境优越,聚阳光、沙滩、海水、气候、温泉等十大旅游资源,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高达33.5%,从海陆关系层面看,海口市沿线有3个大海湾,分别是海口湾、东海湾和金沙湾,(本文来源于《群文天地》期刊2011年23期)
海湾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以1994—2015年间4景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对厦门市地表温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不透水面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城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异越来越大,次高温和高温区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大;地表温度景观总体上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和均匀分布程度降低,次高温和高温斑块的面积及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数量降低,斑块形状越趋复杂,各类型斑块在空间上趋于聚集成片分布;研究时段内中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级)转化的面积呈持续增大趋势,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显着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湾型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曾鹤帆.基于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海湾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厦门大学.2018
[2].聂芹,阮华敏,满旺,李宗梅,栾海军.海湾型城市地表温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张华.协调,青岛发展奏出激昂“交响”[N].青岛日报.2017
[4].何笙.叁湾叁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J].走向世界.2017
[5].吴逸然.海湾型城市空间的形成及优化——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南方论刊.2017
[6]..大青岛新一“极”:东部湾城运筹蓝色崛起[N].青岛日报.2017
[7].何树河.厦门探索“海湾型城市”人海和谐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4
[8].于海霞,徐礼强,陈晓宏,张强.海湾型城市滨水空间的战略区位及生态格局——以厦门市马銮湾新城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
[9].黎光.挖掘海洋资源打造海湾型城市[N].海口晚报.2012
[10].叶波.海湾型城市——海口市城市经营的新思考[J].群文天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