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强化传热论文_刘佳丽,范显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侧强化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管壳,换热器,螺旋,换热,凝汽器,双侧,结构。

双侧强化传热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丽,范显旺[1](2019)在《车用百叶窗翅片管式换热器对空气侧强化传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叶窗翅片管式换热器是车用换热器主要选型之一,其结构对空气侧强化传热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百叶窗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对空气侧强化传热影响方面的研究,包括翅片间距、管排数、翅片高度、百叶窗开窗角度、翅片厚度及翅片形状对空气侧换热系数、压降的影响。最后,在百叶窗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翅片上打孔形成百叶型多孔翅片来进一步强化空气侧换热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7期)

马璐[2](2017)在《递级流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侧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过程的强化传热与高效节能设备的开发一直是当今工业生产和生活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管壳式换热器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换热设备之一,其管程侧和壳程侧的强化传热研究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壳程侧支撑结构直接决定着壳程流体的流动形态,良好的支撑结构更能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在对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的换热器管束支撑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提出一种异形片式支撑结构,并与片式支撑结构对壳程流体的传热和流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异形片式支撑结构的曲面增大流体湍动强度,削弱换热管近壁面的热边界层,对流体温度场和速度场更好的协同性,并论述了换热器整体模型化为周期性模型的理论及其正确性。利用周期模型比较片式支撑的结构参数(A)和不同折流栅布置下壳程侧流体的速度和温度等参数变化特性:壳程侧Nu数的变化跟结构参数值A成正相关,Nu数随A值增加而增大;壳程侧Nu在折流栅为平行布置时最高。根据无量纲法获得异形片式支撑换热器壳程侧的传热系数和流体阻力准数关联式。(2)多孔板换热器作为纵流壳程换热器的一种变型,其壳程流体通过整圆板中的“孔”与管程侧的流体进行传热,流体流动方向与换热管束轴向方向平行,通过提高壳程侧主流的平均速度可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孔”的形状直接决定着形成的射流的速度和影响范围,本文利用周期性模型对不同开孔高度下的四/叁叶孔板和大孔板换热器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孔高度的增减对壳程侧传热和流阻的影响不一致,但对四/叁叶孔板和大孔板换热器综合性能影响一致:开孔高度增加,流体传热和压降均下降,换热器综合性能上升;开孔高度减小,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传热,但流动阻力增大的幅度要高于传热,故换热器综合性能下降。利用多元线性拟合法获得了四/叁叶孔板换热器壳程侧流体传热及流动阻力准数关联式,为指导孔板换热器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3)根据流路分析法,针对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出现的管束外缘与壳体内径之间的旁路流,在不同螺旋折流板安装倾角下,分析旁路流和密封条的存在对壳程侧流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旁路流时,壳程流体的传热随安装倾角的减小而增强;堵住旁路流(存在密封条)时,折流板的安装倾角越大,其对壳程侧流体传热的增强也越明显。(4)选取不同形式的管束支撑结构,在相同的工况下分析了包括弓形折流板、螺旋折流板、异形片式支撑结构及折流杆在内的四种支撑结构下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种类管壳式换热器较为有利的工作范围和递级流的界限。(5)利用LDV光学测量系统和换热器水力循环系统搭建冷模实验平台,通过对一系列测量点获得的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量值误差不大于15.6%,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整体模型和周期性模型计算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3-01)

王海霞[3](2015)在《板式换热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紧缺问题以及由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所以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高效、节能的产品备受瞩目,而强化传热技术作为研究紧凑、高效的换热设备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强化传热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增强不同介质换热时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开发并设计新型紧凑的换热设备对能源的高效应用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研究,传热介质为水和空气,所以着重研究了空气的强化传热问题。首先,了解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同时对目前的空气和烟气的板式换热及水和水的板式换热的特点进行学习。然后,对板式空气水换热器的空气流程进行优化,即空气不再从铰孔进入而是从换热器侧面直接进入换热流道,参与热交换。然后对常规的等截面波纹板建立空气侧的流道模型,并在不同空气入口速度下进行数值计算,得得空气流速对流动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查阅文献了解常见空气和水换热器,如光管式和翅片管的实验结果,然后将本节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之对比,研究结果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板式换热器用于水和空气的热交换可行有效。为了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和准确性,查阅类似研究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准确。其次,为了强化空气侧传热,采用不等截面波纹板片,并根据不同的波纹倾角β、波纹高度h、波纹间距λ建立空气侧流道物理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对空气在流道内的温度场、压力场以及速度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然后,分别分析波纹板片的各个结构参数对空气阻力和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在β、h以及λ下空气侧的/和Nu随Re的变化规律曲线。并拟合出不同结构参数的换热板片模型空气侧的准则关系式,为后期空气和水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了波纹倾角β=60°,波纹高度h=3.6mm。波纹间距λ=20mm的波纹板片的综合性能最好。最后,对板式换热器的水侧和空气侧流道同时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水侧流道的准则关系式。然后,针对本文研究的空气水板式换热器,详细介绍了换热器的流程组合和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公式和流程,并随板式空气水换热器应用于具体实际中,并进行了设计计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8)

卜锋斌[4](2015)在《船用滑油冷却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滑油冷却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及其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5年05期)

冯丽丽[5](2012)在《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冷技术是解决富煤缺水地区火力发电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大力发展。为弥补空气冷却能力低的不足,火电机组汽轮机排汽的空冷凝汽器需采用翅片管束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空气在翅片间流动的阻力损失以及在扩展表面上的传热特性是影响机组空冷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也是火电空冷凝汽器优化设计的主要方向。首先针对适用于低雷诺数条件下,空气在翅片间的流动及传热的物理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讨论。以此为基础,分析椭圆管矩形翅片空气侧换热的特性,对提出的偏置矩形翅片强化空气侧的换热进行研究。其次分析钢制扁平管钎焊蛇形铝翅片空气侧的换热特性,对纵向涡强化扁平管蛇形翅片空气侧的换热及新提出的交错蛇形短翅片和间断蛇形短翅片强化扁平管空气侧的换热进行深入研究。偏置矩形翅片强化椭圆管空气侧换热的数值结果表明,翅片偏置于空气进口方向,空气侧总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增加了4.2%,且偏置距离越大,表面传热系数越大。将四种不同类型的纵向涡发生器分别冲压于扁平管蛇形翅片的表面强化空气侧的换热。对叁角形对涡发生器在翅片表面的冲压位置及涡的排数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进行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叁角形对涡强化了空气侧的换热,同时阻力增大。在研究风速范围内,攻角为25°的叁角形对涡强化换热性能的评价指标PEC达到最高,六对叁角形对涡强化空气侧表而传热系数是最高的。且当一对叁角形对涡冲压在翅片的几何中心时,平均PEC可达到1.182。经PIV(粒子图像测速仪)系统的测试,得到涡发生器空气流动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图,并验证了数值结果的可行性。进一步通过数值和实验研究六对叁角形对涡强化扁平管蛇形翅片空气侧流动和换热的特性,并拟合得出努谢尔特数和摩擦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实验关联式。其中,对于对流换热Re=1500-4500,而流动损失则在Re=500-4500。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侧的平均努谢尔特数增加了20.5%-59.8%,平均摩擦系数增加了12.8%-82.6%,且PEC都大于1。红外热像仪测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首次被应用,与原始结构相比,当翅片表面冲压有叁角形对涡后,翅片表面的温度降低,尤其涡发生器后方的翅片表面温度明显降低。交错蛇形短翅片强化扁平管空气侧换热的数值和实验研究表明,交错蛇形短翅片破坏了边界层发展,揭示了其强化换热的物理机制。较长翅片断开为短翅片后,翅片表面的局部传热系数不再是单调递减,而是阶跃性地下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提高了1.4%-16%。通过翅片表面温度分布的比较,在断开短翅片的空气进口处,翅片表面的温度降低。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间断短翅片的布置方式(顺排、叉排)、短翅片排数,及不同断开间距,对空气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程实际应用的空气流速范围内,间断短翅片有效地提高了空气侧的传热性能,且间断结构减小了空气与壁面的接触面积,流动压力损失的增加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2-03-01)

杨胜,张莉,徐宏,赵力伟[6](2010)在《螺旋扁管管外蒸汽冷凝双侧强化传热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螺旋扁管在冷凝换热装置上的应用,对螺旋椭圆管管外蒸汽冷凝工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椭圆管在强化管内无相变对流传热的同时也可以强化管外冷凝传热。相同工况下,同圆管相比,所用螺旋椭圆扁管的总传热系数高11%-16%,管内传热系数高约18%,管外冷凝传热系数高约9%。并从二次流减薄传热边界层及冷凝表面利于排除冷凝液的角度,分析了螺旋椭圆扁管的双侧强化传热机理。(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0年10期)

周兵,陈亚平,王伟晗[7](2009)在《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与管束支撑方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管束支撑方式和强化传热的角度,综述了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式换热器到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一种适合正叁角形布管的叁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新型结构,并指出非连续折流板螺旋换热器中相邻折流板形成的叁角区的泄漏是方向指向上游的有益流动,而目前常用的螺旋折流板轴向搭接方案则开启了一条指向下游的旁通捷径,将影响绕行主流正常流动和传热。(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09年03期)

董舒民,姜德林[8](2006)在《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传统的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对各种强化壳程传热的传热管换热器、纵向流、螺旋流、射流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强化传热机理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6年03期)

马有福,袁益超,刘聿拯,李静芬,郭长仕[9](2005)在《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传统的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对纵向流、螺旋流及射流换热器中各种强化传热技术的结构特点、强化传热机理、适用场合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05年03期)

鲁宁[10](2004)在《双侧强化传热改造670t/h锅炉低温再热器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180台东方锅炉厂生产的670t/h锅炉,该类锅炉的再热器普遍存在管磨损爆漏和再热汽温偏低的问题。采用外螺旋肋片管实现高温侧强化传热后,再热器管壁温度升高,所需贵重金属耗量增加。本文首次提出在外螺旋肋片管强化高温侧换热的基础上,在蒸汽侧——传热系数较高的低温侧同时采用叁维内肋或波纹内肋管实现双侧强化传热的低温再热器改造方案。通过设计分析外螺旋肋片管与管内光管、外螺旋肋片管与管内叁维内肋管和外螺旋肋片管与管波纹内肋管这几种换热面组合的传热热阻、换热器换热面积、管壁温度和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认为采用外螺旋肋与叁维内肋管相结合的双侧强化传热,可使壁温降低35℃左右,相同面积的传热量增加约15%,12Cr1MoV耐热合金钢的使用量比只采用外螺旋肋片管大幅度减少,蒸汽压力损失增加近30%。可作为锅炉低温再热器改造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10-13)

双侧强化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过程的强化传热与高效节能设备的开发一直是当今工业生产和生活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管壳式换热器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换热设备之一,其管程侧和壳程侧的强化传热研究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壳程侧支撑结构直接决定着壳程流体的流动形态,良好的支撑结构更能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在对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的换热器管束支撑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提出一种异形片式支撑结构,并与片式支撑结构对壳程流体的传热和流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异形片式支撑结构的曲面增大流体湍动强度,削弱换热管近壁面的热边界层,对流体温度场和速度场更好的协同性,并论述了换热器整体模型化为周期性模型的理论及其正确性。利用周期模型比较片式支撑的结构参数(A)和不同折流栅布置下壳程侧流体的速度和温度等参数变化特性:壳程侧Nu数的变化跟结构参数值A成正相关,Nu数随A值增加而增大;壳程侧Nu在折流栅为平行布置时最高。根据无量纲法获得异形片式支撑换热器壳程侧的传热系数和流体阻力准数关联式。(2)多孔板换热器作为纵流壳程换热器的一种变型,其壳程流体通过整圆板中的“孔”与管程侧的流体进行传热,流体流动方向与换热管束轴向方向平行,通过提高壳程侧主流的平均速度可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孔”的形状直接决定着形成的射流的速度和影响范围,本文利用周期性模型对不同开孔高度下的四/叁叶孔板和大孔板换热器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孔高度的增减对壳程侧传热和流阻的影响不一致,但对四/叁叶孔板和大孔板换热器综合性能影响一致:开孔高度增加,流体传热和压降均下降,换热器综合性能上升;开孔高度减小,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传热,但流动阻力增大的幅度要高于传热,故换热器综合性能下降。利用多元线性拟合法获得了四/叁叶孔板换热器壳程侧流体传热及流动阻力准数关联式,为指导孔板换热器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3)根据流路分析法,针对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出现的管束外缘与壳体内径之间的旁路流,在不同螺旋折流板安装倾角下,分析旁路流和密封条的存在对壳程侧流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旁路流时,壳程流体的传热随安装倾角的减小而增强;堵住旁路流(存在密封条)时,折流板的安装倾角越大,其对壳程侧流体传热的增强也越明显。(4)选取不同形式的管束支撑结构,在相同的工况下分析了包括弓形折流板、螺旋折流板、异形片式支撑结构及折流杆在内的四种支撑结构下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种类管壳式换热器较为有利的工作范围和递级流的界限。(5)利用LDV光学测量系统和换热器水力循环系统搭建冷模实验平台,通过对一系列测量点获得的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量值误差不大于15.6%,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整体模型和周期性模型计算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侧强化传热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丽,范显旺.车用百叶窗翅片管式换热器对空气侧强化传热作用的研究进展[J].内燃机与配件.2019

[2].马璐.递级流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侧强化传热研究[D].郑州大学.2017

[3].王海霞.板式换热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4].卜锋斌.船用滑油冷却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分析[J].机电设备.2015

[5].冯丽丽.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6].杨胜,张莉,徐宏,赵力伟.螺旋扁管管外蒸汽冷凝双侧强化传热试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0

[7].周兵,陈亚平,王伟晗.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与管束支撑方式的研究进展[J].节能.2009

[8].董舒民,姜德林.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6

[9].马有福,袁益超,刘聿拯,李静芬,郭长仕.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电站系统工程.2005

[10].鲁宁.双侧强化传热改造670t/h锅炉低温再热器可行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实验装置的系统原理图光管管外传热系数与理论值比较内螺旋外棘齿管外形叁维几何结构管外冷凝传热系数与Re数的关系总传热系数与Re数的关系管内传热系数与Re数的关系

标签:;  ;  ;  ;  ;  ;  ;  

双侧强化传热论文_刘佳丽,范显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