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模转换器论文-王湘涵,张丙鹏

正交模转换器论文-王湘涵,张丙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模转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交模转换器,OMT,金属插片,极化

正交模转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湘涵,张丙鹏[1](2018)在《一种紧凑型正交模转换器的工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紧凑型金属插片式正交模转换器(OMT),与传统正交模转换器相比,该正交模转换器结构紧凑,两种极化的输出端口均在同一平面,这将极大地方便后续波导的连接。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正交模转换器中间的金属插片采用一种新的工程化设计:倒T型结构,这使得该器件的加工和安装变得更容易。(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5-06)

姚常飞,周明,罗运生,冯真俊,许从海[2](2012)在《W波段宽带正交模转换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W波段双通道接收系统的需要,实现将天线接收到的线极化或圆极化电磁波分离出正交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电磁波,研制出了工作频带宽、性能优、结构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波导正交模转换器(OMT)。在80~102GHz频带内,即相对于中心频率91GHz的24%频带内,测得水平极化传输损耗典型值为0.8dB、垂直极化传输损耗典型值为0.4dB;各端口回波损耗优于15dB;隔离度典型值为21dB。(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庄重,李斌,范庆元[3](2011)在《改进型四脊波导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与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上海65m射电望远镜C波段接收机需求,在传统四脊波导OMT(Orthomode Transducer)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小尺寸、高性能的宽带四脊波导正交模转换器。介绍了该OM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讨论了设计要点,给出了有限元法(FEM)和时域有限积分法(FIT)的仿真结果,分析了OMT的容差性能,最后实际加工了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四脊波导OMT具有尺寸小、频带宽、高性能的特点,能够满足射电天文制冷接收机需求。(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杨涛,夏海平[4](2009)在《一种Ka频段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CST高频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宽频带波导型正交模(OMT)转换器,带宽由原来的500MHz提高到1.6GHz。实物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与传统的圆波导栅片式正交模耦合器相比,具有极化隔离度高、频带宽、驻波和插损小等优良特性,对下一代卫星通信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通信与广播电视》期刊2009年02期)

詹英,杨玲娟[5](2008)在《一种Ku频段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HFSS高频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宽频带Ku频段波导型正交模(OMT)转换器。正交模转换器采用方波导阶梯阻抗匹配与波导缝隙耦合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圆波导栅片式正交模转换器相比,方波导正交模转换器在结构上具有紧凑、简单、稳定和便于加工的特点,且具有极化隔离度高、频带宽、驻波和插损小等优良的电气性能,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08年12期)

许戎戎,赵怀成,吴文[6](2008)在《基于ADI-FDTD的毫米波窄带正交模转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分析正交模转换器(OMT)的模式匹配法和有限元法具有通用性不强、计算量大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单轴各向异性介质完全匹配层(UPML)理论,推导了叁维情况下UPML交替方向隐式时域有限差分方法(ADI-FDTD)迭代公式,并将其推广应用于毫米波窄带OMT的分析。将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与FDTD和HFSS结果进行对比,在同等计算精度情况下,存储量与FDTD相当,但大大小于HFSS,计算速度比FDTD提高了近5倍,比HFSS提高了近10倍。(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卢瑛,赵建中,汤一铭,吴文[7](2006)在《毫米波宽带正交模转换器的仿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正交模转换器是毫米波变极化系统的关键部件,可实现正交极化信号双工传输的功能。此文基于探针激励矩形波导理论设计了一种对称混合结构的毫米波宽带正交模转换器。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带宽可覆盖整个波导主模频段。(本文来源于《制导与引信》期刊2006年03期)

卢瑛[8](2006)在《毫米波正交模转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变极化通信技术和探测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毫米波正交模转换器(OMT)是毫米波双极化通信系统和探测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因此开展毫米波正交模转换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由于采用均匀波导实现的正交模转换器具有机械强度好、功率容量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本文对采用均匀波导实现的正交模转换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 简要阐述了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对不同吸收边界条件及激励源设置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得出了适用于波导分析的FDTD计算方法; 2) 采用FDTD数值方法对毫米波窄带正交模转换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HFSS仿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所研制的分析软件的有效性; 3) 设计并研制了毫米波窄带正交模转换器,测试结果达到设计指标,为毫米波双极化探测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4) 简要介绍了两类结构较复杂、激励方式不同的宽带OMT的设计思路,借助HFSS分析了场结构并给出参数仿真曲线,为近一步开展毫米波宽带OMT的研制提供理论设计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6-06-01)

王亚平[9](1999)在《正交模转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正交模转换器窄带与宽带的几种常用设计形式与工作原理,并对目前国内外研制状况作了阐述。(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对抗》期刊1999年06期)

正交模转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W波段双通道接收系统的需要,实现将天线接收到的线极化或圆极化电磁波分离出正交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电磁波,研制出了工作频带宽、性能优、结构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波导正交模转换器(OMT)。在80~102GHz频带内,即相对于中心频率91GHz的24%频带内,测得水平极化传输损耗典型值为0.8dB、垂直极化传输损耗典型值为0.4dB;各端口回波损耗优于15dB;隔离度典型值为21d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模转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湘涵,张丙鹏.一种紧凑型正交模转换器的工程设计[C].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8

[2].姚常飞,周明,罗运生,冯真俊,许从海.W波段宽带正交模转换器研制[J].微波学报.2012

[3].庄重,李斌,范庆元.改进型四脊波导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与测量[J].微波学报.2011

[4].杨涛,夏海平.一种Ka频段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J].通信与广播电视.2009

[5].詹英,杨玲娟.一种Ku频段正交模转换器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2008

[6].许戎戎,赵怀成,吴文.基于ADI-FDTD的毫米波窄带正交模转换器设计[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8

[7].卢瑛,赵建中,汤一铭,吴文.毫米波宽带正交模转换器的仿真设计[J].制导与引信.2006

[8].卢瑛.毫米波正交模转换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9].王亚平.正交模转换器[J].舰船电子对抗.1999

标签:;  ;  ;  ;  

正交模转换器论文-王湘涵,张丙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