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管菌论文-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

烟管菌论文-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烟管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管菌,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菌,生长

烟管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1](2019)在《烟管菌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高效的生物农药,利用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生防菌株M-1,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温室盆栽生防试验研究其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菌株M-1及其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57.71%和72.95%;且均能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88.10%和77.18%,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同时使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5.37%和29.0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87.51%和25.15%,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43.95%和38.74%,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了40.74%和7.82%,可诱导植株产生抗病反应,提高抗病能力;也使细胞膜透性分别降低了35.94%和32.15%,丙二醛含量降低了41.76%和3.23%,能减轻病菌对细胞膜的伤害;并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N、P、K的含量及吸收量,使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33%和8.31%,生物量增加了34.45%和17.59%。表明菌株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不仅能提高小麦幼苗的抗病能力,还能促进其生长。(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静[2](2019)在《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纯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色烟管菌(Bjerkandera fumosa)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一种药用真菌,在民间具有广泛应用,但其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对烟色烟管菌的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免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以葡萄糖为碳源发酵烟色烟管菌,对其胞外多糖进行制备、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制备及理化性质分析以葡萄糖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烟色烟管菌,制备胞外多糖EPBF,得率为0.9g/L。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EPBF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以57.6:1.9:2.5:25.2:6.2:4.7:2.0的摩尔比组成,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其平均分子量为3.5×10~5 Da;总糖、糖醛酸、多酚和灰分含量分别为63.57%、7.98%、0%和15.46%。(2)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理化性质分析EPBF经DEAE-32纤维素阴离子层析和Sepharose G-75凝胶层析柱分离后,得到纯化组分EPBFG。通过HPGLC检测该组分为均一多糖,分子量为4.4×10~4Da。经测定其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以摩尔比为49.9:3.5:2.2:26.9:4.4:11.2组成;总糖和灰分含量分别为61.98%和6.34%。FT-IR和NMR分析结果显示EPBFG主要由α-Glc,α-Gal和α-Man构成,同时EPBFG不含有肽链或蛋白质,组分EPBFG的糖环形式为吡喃糖环,糖苷键构型为α型。(3)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测定了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EPBF及其纯化组分EPBFG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在5 mg/mL条件下,两者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70.22%和83.89%,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70.99%和81.87%,亚铁离子螯合活性分别为78.29%和90.15%;12 mg/mL条件下,还原力分别为0.59和0.75。且抗氧化活性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纯化组分EPBFG的抗氧化活性高于EPBF。同时检测了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EPBF及其纯化组分EPBF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EPBF及EPBFG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对正常人体细胞H8细胞株没有毒害作用。相同浓度下纯化组分EPBF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高于EPBF。在2.5 mg/mL浓度下EPBFG对Hela细胞株抑制率达到48.44%。EPBFG在低浓度(≤1.5 mg/mL)时可以促进H8细胞株的增殖,浓度升高时抑制其增殖,但是抑制率均小于3%。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糖的抗肿瘤机理进行检测,推测EPBFG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株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汪文强,李勇,张旭辉,魏万玲,周丰武[3](2018)在《烟管菌M-1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优化了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 M-1发酵液对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的抑制发酵条件,为柑橘炭疽病菌生物防治提供研究基础。通过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法,研究了烟管菌M-1菌株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试验表明,烟管菌M-1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65.7%,显着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发酵条件优化后,当C/N 7.5,初始pH 6.5,装瓶量36%,发酵时间22 d,转速180 r/min,温度30℃时,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菌率最高,达71.1%。本研究首次发现烟管菌M-1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并确定了最优的发酵条件组合,这将为利用烟管菌防治柑橘炭疽病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红楠,张旭辉,吴頔,李勇[4](2018)在《烟管菌M-1菌株对油菜核盘菌的生防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M-1为拮抗菌株,首次探究其对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作用,优化其液体培养条件以提升代谢液抑菌效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通过菌饼对峙抑菌试验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抑菌效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核盘菌的重寄生作用;以不同温度水浴处理该菌株代谢液探究其热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确定其最适液体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调查菌株M-1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饼对峙抑菌试验中菌株M-1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达到67.9%,显着高于多菌灵(22.7%)和甲基托布津(31.4%),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中其无菌代谢液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为51.8%,分别是多菌灵处理和甲基托布津处理的1.3和2.2倍。显微观察发现该菌株对油菜核盘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拮抗区两者菌丝形态均发生变化,扫描电镜下则清晰地观察到菌株M-1菌丝直接穿插、刺透油菜核盘菌菌丝,使后者菌丝膨大、变形甚至裂解,表现出强烈的重寄生作用。经过80℃甚至100℃水浴后,菌株M-1代谢液抑菌率仍在35%以上,显示出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该菌株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后确定了最佳条件组合:C/N为7.5,pH为4.7,装瓶量为33%,时间为22 d,转速为180 r·min~(-1),温度为32℃,优化后其代谢液抑菌率能够提升到80.9%。温室盆栽试验调查发现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达到71.4%,高于多菌灵处理(53.2%)。烟管菌M-1作为生防真菌对油菜核盘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条件优化后进一步提升了生防效果,在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红楠,张旭辉,吴頔[5](2017)在《生防烟管菌对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生防烟管菌对植株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明确烟管菌对植株抗病性的诱导作用,以期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以油菜和黄瓜为盆栽植物,分别接种油菜核盘菌和蔓枯病菌,试验共设4组处理:只接种病原真菌(CK_病)、无菌水处理(CK_水)、同时接种病原真菌和烟管菌菌液(CT1)、接种病原真菌并喷施10 m L 80μg·m L-1多菌灵(CT2)。处理两周后收获植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植株抗病性相关酶活性(SOD、CAT和POD)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生防烟管菌处理病害侵染的植株后,油菜和黄瓜叶片SOD、CAT和POD活性较CK_水和CK_病均有所提高,其中,油菜植株中CT1的SOD活性达到64.0 U·g-1,分别是CK_水、CK_病和CT1的1.8、1.6和1.1倍,黄瓜植株中CT2的SOD活性则分别是CK_水、CK_病和CT2的1.1、1.1和1.0倍;而油菜植株中CT1的CAT活性分别高出CK_水、CK_病和CT2的25.4%、11.9%和340%,黄瓜植株中则分别为CK_水、CK_病和CT2的1.0、1.1和0.9倍;油菜植株中CT1的POD活性最高,但仅为最低活性的CT2的1.1倍,而黄瓜植株中CK_病的POD活性则分别是CK_水、CT1和CT2的3.7、1.4和1.6倍。CT2处理的油菜叶绿素含量为3.1 mg·g-1,分别为CK_病和CT2的1.2和1.1倍,但明显低于CK_水,黄瓜植株中CT1的叶绿素含量达到2.4 mg·g-1,分别为CK_水、CK_病和CT1的1.1、2.5和1.3倍。因此,烟管菌作为生防菌能够诱导植株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提高,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在生物防治的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陈蕾[6](2017)在《烟管菌多糖的分离制备及降血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管菌属多孔菌科真菌,有关烟管菌生物学效应的报道多涉及其抗癌活性物质,而烟管菌活性多糖降血糖作用则较少报道。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分离的多孔菌科烟管菌为实验材料,对其种属鉴定、活性多糖提取及降血糖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真菌进行ITS测序,经BLAST比对鉴定菌种为担子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烟管菌属烟管菌。2.以菌丝干重和多糖含量为标准,其中以多糖含量为主,筛选出的最适合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分为:乳糖20g,酵母浸粉3.5g,MgS04.7H2O1g,KH2P042g,去皮马铃薯 100 g,H20 1 L。3.以菌丝干重为标准,筛选出的最适的发酵条件为:pH 6,培养时间8 d,培养温度 27℃转速160r·min-1 接种量 8mL,装液量 100mL/250mL。4.为了探索超声波辅助提取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水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叁个因素为影响因子,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的范围和水平,以烟管菌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进一步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糖的条件。通过研究和探讨叁个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建立的影响菌丝体多糖提取率的模型为Y = 8.56-0.20X1-0.25X2 + 0.27X3 + 0.080X1X2 + 0.010X1X3-0.025X2X3-0.66X12-0.54X22-0.42X32。由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知道,方程中一次项X1、X2、X3,二次项X12、X22、X23对多糖提取率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1),并且交互项X1X2对多糖提取率有显着(p<0.05)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48:1,超声时间27 min,超声温度53℃。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多糖提取率达到8.57%。5.将烟管菌多糖配制成不同浓度水溶液,测定各自的DPPH清除率,在浓度为1.5 mg·mL-1时,DPPH清除率可以达到73.39%。6.用IBMX+DEX+Insulin联合的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成功诱导为脂肪细胞,选择3μmol/LDEX对进行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建立了胰岛素抵抗(IR)细胞模型,经过研究发现烟管菌菌丝体多糖具有降糖活性。7.为了对多糖分子形貌进行表征,分别对多糖进行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采用532 nm激光光源,测试了烟管菌多糖的拉曼光谱。光谱中出现了 440 cm-1峰表明多糖中含有葡萄糖。而通过对多糖进行扫描电镜,在不同倍数物镜下的烟孔菌多糖呈现不同形态。200 μm物镜下可以看到多糖为枯叶状,表面粗糙;在50 μm物镜下则呈不规则的碎石状,而在5 μm物镜下多糖主要呈规则的蚕豆、小球形态,表面平滑。(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旭辉[7](2017)在《生防烟管菌的分离鉴定、条件优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真菌是植物病害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并时常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最终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而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由于农业防治的不足、抗病性品种的缺失以及化学农药防治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致病菌抗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具有经济、高效和环保等特点的生物防治成为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生防菌的抑菌能力、抗病范围及对不同植物病害、地区施用环境的差异,会限制生物防治的应用效果。近年来,生防真菌由于种类多、范围广,易分离和开发应用,且环境适应性强和抑菌范围广等特点在生防微生物中应用更为普遍,在防治植物真菌病害中也备受关注。因此,筛选具有广谱、高效且稳定抑菌效果的生防真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个新方向。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和摇瓶培养抑菌试验在紫色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对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均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真菌,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生理特性、最佳发酵条件及其生防作用机制,其结果如下:1、菌株筛选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松立枯丝核菌、西瓜蔓枯病菌、柑橘炭疽病菌和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0.5%、59.6%、65.7%和69.9%;摇瓶培养抑菌试验中的抑菌率则分别为43.4%、49.6%、57.3%和51.8%。根据菌株的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以及18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命名为烟管菌M-1。目前,国内外尚无该菌株对上述4种病原真菌的生防作用报道,这也是利用该菌株进行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又一补充。2、菌株生长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1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但不能利用尿素为氮源生长,其中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p H试验表明,菌株M-1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在不同p H环境下生长情况各不相同,整体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初始p H为7.0时生长最好。此外,菌株M-1在15℃~36℃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2℃,但在10℃和40℃时均不能生长。添加无机盐Mg SO4能够促进菌株M-1生长,而Zn SO4和Cu SO4却能抑制其生长。3、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生防菌株最适发酵条件,研究表明,碳源:对西瓜蔓枯病菌、油菜核盘菌和松立枯丝核菌抑菌率最高的碳源均为麦芽糖,而对柑橘炭疽病菌抑菌率最高时的碳源为葡萄糖。菌株最适发酵氮源为硝酸铵,而C/N为6.0:1~8.4:1时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中最适C/N为7.2:1。发酵液最适碳源用量均为20g/L。p H:对西瓜蔓枯病菌、油菜核盘菌、松立枯丝核菌和柑橘炭疽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p H分别为9.0、5.0、7.0和9.0。温度:对西瓜蔓枯病菌和松立枯丝核菌抑菌率最高时的发酵温度均为30℃,而对油菜核盘菌和柑橘炭疽病菌为25℃。装液量:对松立枯丝核菌抑菌率的最佳装瓶量为45%(v/v),而对另外3种病原真菌的最佳装瓶量为30%。转速及时间:菌株M-1液体发酵的最适转速为180r/min,最适发酵时间均为20d。菌株M-1发酵液在80℃水浴处理后抑菌率仍在19.3%以上,而100℃处理后抑菌率也在15%左右,其发酵液表现出一定的热稳定性,但是以40℃时效果最好。4、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菌株M-1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条件组合。其中,对西瓜蔓枯病菌抑制作用最佳的发酵条件是:C/N为7.1,p H为7.4,装瓶量为44%,时间为19d,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29℃,抑菌率可由49.6%提升至52.6%;对油菜核盘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发酵条件:C/N为7.5,p H为4.7,装瓶量为33%,时间为22d,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32℃,优化后其发酵液抑菌率可以由51.8%增加到80.9%;对柑橘炭疽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发酵条件:C/N为7.5,p H为6.5,装瓶量为36%,时间为22d,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30℃,此时的抑菌率能够达到71.1%;对松立枯丝核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发酵条件:C/N为10.0,p H为5.0,装瓶量为58%,时间为30d,转速为140r/min,温度为35℃,此时的抑菌率可高达91.8%。优化后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均有所提高,为该菌株的实践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5、生防菌株重寄生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在扫描电镜下清晰地观察到菌株M-1菌丝直接穿插、刺透油菜核盘菌菌丝,使后者菌丝膨大、变形甚至破裂,而且也可直接穿透西瓜蔓枯病菌的菌丝。因此,烟管菌M-1对油菜核盘菌和西瓜蔓枯病菌的重寄生作用是通过直接穿插、刺透和裂解病原真菌菌丝实现的,该机制也是生防菌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1对西瓜蔓枯病菌和油菜核盘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4和10.7,对黄瓜植株和油菜植株的防病效果分别达到74.3%和71.4%,均高于农药对照,表现出很好的防病效果。菌株M-1对黄瓜植株和油菜植株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对其叶绿素含量也有提高,不仅验证了这些酶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而且说明了烟管菌M-1菌株对增强植株抗病性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任申蓉[8](2016)在《水体中烟管菌T1-蓝藻互作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爆发不仅使鱼类窒息死亡和旅游景观受影响,而且很多藻类还能释放大量的有毒物质—藻毒素,引起生物中毒,威胁人类健康。目前除藻与控藻方法中,生物除藻相比于物理化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不易引起污染等优点,而成为蓝藻水华治理的研究热点。在多种微生物除藻方法中,溶藻细菌、病毒、真菌等在除藻的同时也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生生态。近年发现一种新的去除蓝藻的真菌—冷杉附毛孔菌1302BG(Trichaptum abietinum),其菌丝体可将活体藻细胞包裹后并完全分解,藻溶液变为透明澄清。此新型真菌控藻方法克服了上述生物控藻剂的缺点,为蓝藻水华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此种除藻方法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除藻模式相同的真菌烟管菌T1(Bjerkandera adusta)为供试菌,通过转录组测序,找到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用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已转录组测序的云芝F21a(Tramates versicolor)和B.adusta T1在降解蓝藻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分解酶基因种类及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烟管菌T1与蓝藻共培养的5个时间段(0 h、6 h、12 h、24 h、48 h),每个时间段2个重复共10个样品的真菌菌膜与蓝藻细胞共培养物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清理后获得的clean reads大约有77%-80%可以回帖(mapping)到烟管菌参考基因组上。相对于0 h,其他时间段烟管菌分别有753,862,1058,1243条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有833,1320,1272,1556条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2.通过GO term富集分析可以看出:在分子功能层面,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裂解、转运有关;在细胞成分层面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微体、过氧化物酶体、胞外区域有关;在生物过程层面,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加工、代谢加工相关。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代谢、遗传信息加工有关。包括蛋白折迭与降解、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米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氨基酸合成等。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可以看出,烟管菌降解蓝藻细胞的各个组分并能将其代谢产物转运到细胞中变成真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原材料,烟管菌的分解酶类可能在该真菌除藻过程中起主要分解作用。利用蓝藻降解率与分解酶表达量做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明确了jgi.p|Bjead|306404(AA2),jgi.p|Bjead|43095(AA2),jgi.p|Bjead|34945(GH18),jgi.p|Bjead|34577(GH17)等分解酶在降解蓝藻过程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3.通过Real-time PCR对部分转录测序的分解酶上调基因进行验证。Real-time PCR的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4.将本研究获得的B.adusta T1在分解蓝藻过程中表达量上调的分解酶基因种类与T.versicolor F21a在降解蓝藻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分解酶基因种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GH17、GH18分解酶家族在两种真菌消除蓝藻过程中都起主要作用。本文利用多种研究技术对烟管菌T1高效消除藻细胞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确定了烟管菌T1消除蓝藻的主要分解酶系组成,明晰了此类真菌消除蓝藻细胞的生化基础。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对真菌消除蓝藻作用机理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选育更加高效的除藻真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汪华,喻大昭,郭坚[9](2015)在《一株多孔烟管菌菌株高氏15号的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植物提起物、内生真菌、和拮抗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活性物质是生物农药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向。高氏15号菌株是从成宁市"星星竹海"景区竹林腐败竹节霉变组织中分离筛选出来的一株多孔烟管菌(Blerkandera adusta),该菌株保藏在武汉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2015351。主要参照周茂繁的《植物病原真菌属分类图索》分类方法对高氏15号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分类鉴定。通过ITS正反向基因测序结果,与NCBI网站公布序列进行比对,高氏15号菌株与已知同源性最高菌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同源性最高菌株NCBI登录号为KP050680.1,为多空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认为高氏15号菌株是一株新的多空烟管菌(Bjerkandera sp.)。竞争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高氏15号菌株对土传根腐病菌、全蚀病菌、白绢病菌、立枯病菌、青枯病菌、纹枯病菌、黄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67.3%、56.2%、72.6%、87.8%、89.4%、76%和74.2%;以该菌株制备的散粒剂用于田间根部病害的效果显着,如番茄根腐病、青枯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2.4%、86.2%和81.4%,魔芋根腐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3.2%和87.4%,棉花根腐病、立枯病、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6.4%、87.2%和71.4%,西瓜根腐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2.4%和82.6%,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彭滟钞,曹福祥,董旭杰,彭继庆,胡双喜[10](2014)在《紫外、~(60)Co复合诱变选育烟色烟管菌漆酶高产突变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烟色烟管菌(Bjerkandera fumosa 5.0172)的孢子悬浮液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诱变株ZW-7,其产漆酶的活力是原始菌株的1.33倍,继代培养5代后,未见酶活下降。将诱变株ZW-7的孢子悬浮液用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株诱变株Co-11,其产漆酶的活力是ZW-7的1.18倍,为380.5 U/L,较原始菌株的250.6 U/L提高了约58.1%,继代培养5代后,酶活稳定。(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9期)

烟管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烟色烟管菌(Bjerkandera fumosa)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一种药用真菌,在民间具有广泛应用,但其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对烟色烟管菌的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免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以葡萄糖为碳源发酵烟色烟管菌,对其胞外多糖进行制备、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制备及理化性质分析以葡萄糖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烟色烟管菌,制备胞外多糖EPBF,得率为0.9g/L。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EPBF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以57.6:1.9:2.5:25.2:6.2:4.7:2.0的摩尔比组成,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其平均分子量为3.5×10~5 Da;总糖、糖醛酸、多酚和灰分含量分别为63.57%、7.98%、0%和15.46%。(2)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理化性质分析EPBF经DEAE-32纤维素阴离子层析和Sepharose G-75凝胶层析柱分离后,得到纯化组分EPBFG。通过HPGLC检测该组分为均一多糖,分子量为4.4×10~4Da。经测定其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以摩尔比为49.9:3.5:2.2:26.9:4.4:11.2组成;总糖和灰分含量分别为61.98%和6.34%。FT-IR和NMR分析结果显示EPBFG主要由α-Glc,α-Gal和α-Man构成,同时EPBFG不含有肽链或蛋白质,组分EPBFG的糖环形式为吡喃糖环,糖苷键构型为α型。(3)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测定了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EPBF及其纯化组分EPBFG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在5 mg/mL条件下,两者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70.22%和83.89%,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70.99%和81.87%,亚铁离子螯合活性分别为78.29%和90.15%;12 mg/mL条件下,还原力分别为0.59和0.75。且抗氧化活性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纯化组分EPBFG的抗氧化活性高于EPBF。同时检测了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EPBF及其纯化组分EPBF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EPBF及EPBFG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对正常人体细胞H8细胞株没有毒害作用。相同浓度下纯化组分EPBF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高于EPBF。在2.5 mg/mL浓度下EPBFG对Hela细胞株抑制率达到48.44%。EPBFG在低浓度(≤1.5 mg/mL)时可以促进H8细胞株的增殖,浓度升高时抑制其增殖,但是抑制率均小于3%。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糖的抗肿瘤机理进行检测,推测EPBFG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株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烟管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烟管菌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徐静.烟色烟管菌胞外多糖的纯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汪文强,李勇,张旭辉,魏万玲,周丰武.烟管菌M-1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4].张红楠,张旭辉,吴頔,李勇.烟管菌M-1菌株对油菜核盘菌的生防作用研究[J].草业学报.2018

[5].张红楠,张旭辉,吴頔.生防烟管菌对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7

[6].陈蕾.烟管菌多糖的分离制备及降血糖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7].张旭辉.生防烟管菌的分离鉴定、条件优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任申蓉.水体中烟管菌T1-蓝藻互作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9].汪华,喻大昭,郭坚.一株多孔烟管菌菌株高氏15号的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10].彭滟钞,曹福祥,董旭杰,彭继庆,胡双喜.紫外、~(60)Co复合诱变选育烟色烟管菌漆酶高产突变株[J].生物技术通报.2014

标签:;  ;  ;  ;  

烟管菌论文-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