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陷,免疫,人类,病毒,淋巴细胞,无偿献血,母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马彩华,吕玮[1](201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监测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病死率,使HIV感染者可获得长期存活。服药依从性是实现病毒抑制、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依从性的测量方法可分为间接和直接测量两种。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个体水平因素、药物治疗方案因素、人际关系问题和结构性问题4大类。可提高依从性的方法有:短消息提醒、指导治疗及制定计划、实时依从性监测和应用长效抗病毒药物制剂等。虽然已有较多相关依从性的研究,获得可推广的行之有效的依从性监测及提高手段仍存在较大挑战。(本文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高文芳,刘荣[2](2019)在《3种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线治疗药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3种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一线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及其不同组合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作为吸收研究的模型,分别测定各种条件下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的吸收以及在摄取中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浓度。结果 Caco-2细胞分别对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的Hank's缓冲溶液在30 min内摄取时间近似线性增加,而不同pH条件下细胞摄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aco-2细胞对抗病毒药物的摄取量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依非韦伦对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影响较大。结论在10~200μg/ml浓度范围内,3种药物的摄取量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说明这3种药物的摄取可能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在pH 5.0~8.0的介质环境中,药物的摄取无pH依赖性。依非韦伦对于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的细胞摄取产生了较大的竞争作用,导致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其摄取明显减少。(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9年10期)
肖述月,徐韬[3](2019)在《巨细胞病毒、人类噬T淋巴细胞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综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乳喂养是至关重要的儿童生存干预措施。然而,致病病毒的母婴传播风险使如何权衡母乳喂养的益处和潜在风险陷入两难。本综述比较了巨细胞病毒、人类噬T淋巴细胞病毒1型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3种主要病毒通过母乳传播的动力学、危险因素和健康结局。文章概括了干预方法,并讨论了目前针对这3种重点病毒的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黄洪俊,邹宇,黄红梅[4](2019)在《抚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结果与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抚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检测结果与感染者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抚州地区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67 320份资料,统计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再送往抚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的所有HIV感染者,分析其HIV的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的特征。结果:67 320份无偿献血标本资料中,HIV抗体初筛阳性为46例,被确诊为HIV阳性感染者40例,其HIV阳性率为5.94/万;其中2018年无偿献血人数为24 195例,被确诊为阳性感染者16例,其阳性率为6.61/万;无偿献血40例HIV感染者(男性占比为72.50%)年龄介于18~30岁之间者占62.50%;已婚者占57.50%;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含高中)者占52.50%;无偿献血的HIV感染者主要与吸毒传播、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以及其他有关;其中,吸毒传播占47.50%。结论:抚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男性为主),主要以吸毒为感染传播途径,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干预,以确保本地区患者用血液质量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吴勇英,吴登强,覃琼芬,吕日英[5](2019)在《家庭关怀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家庭关怀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2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家庭关怀。两组均护理3个月,比较两组护理后用药依从性及护理前后生命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用药依从性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关怀应用于HIV/AIDS患者护理中,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徐宜咏,曹倩,黄凤华,桂希恩[6](2019)在《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其母婴传播的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母婴传播的有关情况。方法:对2013-2018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分娩及作者参与诊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出生的婴儿,通过查询及随访系统,收集整理相关的临床资料及信息。结果:17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分娩时年龄为(29. 6±6. 5)岁,≤20岁的9人,21~34岁的137人,≥35岁的24人。孕妇感染的途径:性传播161人,占92. 00%,不安全输血8例,母婴传播4例,静脉吸毒2例。分娩年份:2013-2014年42例占23. 99%,2015-2016年68例占38. 86%,2017-2018年65例占37. 15%。分娩胎次:系头胎108人占61. 71%,≥二胎的67人占38. 29%。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终止妊娠47例,117例完成分娩,其中剖宫产106例占90. 60%,阴道分娩11例占9. 40%。丈夫或配偶HIV感染状况:感染阳性48例占31. 37%,阴性105例,占68. 63%,情况不明的22例。母亲孕期服用阻断药物81人中,母婴传播1例,母婴传播率为1. 23%。未服用阻断药物27人,母婴传播10例,母婴传播率为37. 04%。结论:近年来未达婚龄及高龄孕妇感染不容忽视,二胎政策放开后,孕产妇感染及母婴传播的疫情更为严峻,综合防治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凯丽,陈世璋[7](201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拔牙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探索预防感染的临床处理方法,降低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五官中心口腔科2008年5月至2018年7月拔牙的246例HIV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差异分为3组,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的预防用药,总结每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处理流程,并对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适当的抗感染治疗,虽然术后7 d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术后1个月即可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利用CD4+T淋巴细胞能够有效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特点,确定最佳手术时间、评估手术风险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性干预治疗,可切实降低HIV患者手术感染风险。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同时,围手术期的心理管理和饮食管理也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盛花,钟冬福,梁荣健[8](2019)在《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近7年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献血者招募及检测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阳江市2011-2017年所有无偿献血者149899例进行抗–HIV筛查,筛查阳性标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14989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48例,总阳性率为3.202,且近年以来的抗–HIV阳性率总体平稳;男女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44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发年龄阶段,显着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本市7年来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较为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人群的甄别,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液传播风险。(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孙梅,国东,赵琢,赵海英,付晓亮[9](201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该病会直接导致人类免疫系统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系统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受损,且其特效药物和疫苗难以研制。因为AIDS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染性,所以对疑似AIDS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有关HIV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从HIV抗体、HIV抗原、HIV核酸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基因芯片5个方面简要阐述有关HI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探索HIV实验室检测新技术,缩短AIDS检测"窗口期",遏制其蔓延。(本文来源于《实用检验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娜,张燕,王轶睿[10](2019)在《临床药师参与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的药学监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药师通过专业特长,结合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卡波西肉瘤的病例,分析该患者出现卡波西肉瘤的诱因,从药物相互作用、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提出个体化建议,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通过此病例的实践,临床药师梳理了工作模式,为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积累了工作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09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3种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一线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及其不同组合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作为吸收研究的模型,分别测定各种条件下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的吸收以及在摄取中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浓度。结果 Caco-2细胞分别对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及替诺福韦的Hank's缓冲溶液在30 min内摄取时间近似线性增加,而不同pH条件下细胞摄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aco-2细胞对抗病毒药物的摄取量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依非韦伦对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影响较大。结论在10~200μg/ml浓度范围内,3种药物的摄取量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说明这3种药物的摄取可能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在pH 5.0~8.0的介质环境中,药物的摄取无pH依赖性。依非韦伦对于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的细胞摄取产生了较大的竞争作用,导致拉米夫定及替诺福韦其摄取明显减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马彩华,吕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监测与管理[J].协和医学杂志.2019
[2].高文芳,刘荣.3种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线治疗药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
[3].肖述月,徐韬.巨细胞病毒、人类噬T淋巴细胞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综述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9
[4].黄洪俊,邹宇,黄红梅.抚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结果与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9
[5].吴勇英,吴登强,覃琼芬,吕日英.家庭关怀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
[6].徐宜咏,曹倩,黄凤华,桂希恩.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其母婴传播的情况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王凯丽,陈世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
[8].李盛花,钟冬福,梁荣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9].孙梅,国东,赵琢,赵海英,付晓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9
[10].李娜,张燕,王轶睿.临床药师参与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的药学监护[J].中南药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