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沈娣蒋莹刘淑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311115)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2组产妇均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产妇产后24小时的阴道流血量的变化。结果干预组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产程进展,减少产后24小时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率,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宫缩乏力不容忽视。[1]心理干预,缓解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的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2h的出血量及降低了产后出血率的发生。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产科检查和经阴道正常分娩的健康初产妇240例。年龄22-35岁平均26.3岁孕35-42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学历、家庭状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的产科护理外还行心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孕期保健教育,要做好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或多次人流、刮宫,妊娠期要定期作产前检查。孕妇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等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安定其情绪。②产妇进入产程后护理,产时进行全程心理支持,提供导乐陪伴。[2]助产人员根据产妇不同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分娩前后的有关注意事项,调整产妇心态,形成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③详细了解每个产妇的心理活动及对胎儿性别的看法。丈夫予以情感支持,耐心倾听其诉说,对产妇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其自信,减少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因新生命性别理想不理想或情况不好引起情绪过于波动。如情绪低落,不言不语,哭泣,或过于兴奋,多言多语等。④回母婴同室病房后,护理人员与家属都要关心、体贴产妇,了解心理状态。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鼓励产妇早吸吮,每次婴儿吸吮乳头可促使乳汁分泌,并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2.2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超过500mI。[3]

2.3产后出血量的测量方法:①阴道分娩的产妇,胎儿娩出后立即置聚血盆于产妇臀下至产后两小时;直接测量聚血盆中的血量,以称重法计算血染纱布及垫巾上的血量,将使用前后纱布及垫巾的重量差除以1.05得出出血量(ml),以上为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回病房后至产后24小时内以一次性防水消毒垫集血。或用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cmX10cm=10ml,即每1cm2为1ml计算失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见表1。

4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见表1。

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比较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56,P<0.05.

表1.正常初产妇干预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比较

讨论

分娩是一种生理过程,但对初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不少孕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正常的生理过程不了解,害怕疼痛、出血、难产,怕胎儿畸形及胎儿性别的不理想,而存在紧张、焦虑、不安和恐惧等精神心理状态。[4]通过证实,产妇的这种情绪会影响大脑的条件反射。致使调节子宫收缩和子宫扩张的功能减弱,最后导致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发生窒息,胎儿畸形及性别的不理想,或家属对新生儿性别的不满,而疏忽对产妇的关心照顾,出现情绪低落、沮丧等心理状态。同时家庭的不良影响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影响更重要。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而增加产后出血量。而产妇情绪低落、沮丧等心理活动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垂体后叶分泌的缩宫素减少,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产后要早吸吮,吸吮乳头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排出乳汁,并刺激子宫收缩,所以哺乳有助于子宫复旧,减少出血。精神心理因素,在影响产时产后出血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因此,医护人员应在产前详细了解产妇的家庭情况及其对性别的看法,及时做好产妇及家庭的思想工作,缓解产妇对新生儿性别产生的心理冲突,消除心理障碍。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分娩监护,助产人员应关心、体贴产妇,以良好的沟通技巧深入地与产妇交流并指导其呼吸训练,增加产妇分娩的信心,同时予心理辅导,消除产妇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正确对待并顺利度过分娩的过程,减少产后出血的量及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对产妇进行心理干预,让产妇认识到哺乳的好处,同时应重视产妇的营养,睡眠,健康情况。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8-169.

[2]廖湘玲,刘筱娴,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182-183[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4]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

[5]武红利,康文利,精神心理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研究,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2)27-28.

标签:;  ;  ;  

心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