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调节素论文_李景平,王欢华,吴利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栓调节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栓,内皮,层析,纤维蛋白,蛋白,细胞,血友病。

血栓调节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平,王欢华,吴利玲[1](2012)在《血栓调节素及CA125联合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栓调节素(TM)、CA125联合超声检查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有胎盘早剥高危因素孕妇根据血浆TM水平、血清CA125水平和经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为3组:阳性组(3指标均阳性)35例、可疑组(超声检查阴性,TM阳性或CA125阳性或2项皆为阳性)49例和阴性组(3指标均阴性)16例;同时选取100例足月的正常孕妇作为正常组;随访至终止妊娠,胎盘早剥最终诊断由检查顺产后或剖宫产术后胎盘剥离情况及胎盘病理检查确定。对比分析各组孕妇血浆TM及血清CA125水平,以及血浆TM、血清CA125检测和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的检出率。结果阳性组胎盘早剥发生率明显高于可疑组和阴性组(P<0.05)。阴性组与正常组孕妇的血清CA125、血浆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组、阳性组孕妇血清CA125、血浆TM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P<0.01)。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胎盘早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指标及血清CA125和血浆TM联合检测(P<0.01)。结论胎盘早剥孕妇血浆TM和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TM、CA125联合超声检查能提高早期胎盘早剥的检出率。(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冉新泽,郑怀恩,王锋超,王艾平,韩京[2](2008)在《他汀和血栓调节素对辐射损伤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测心血管新药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辐射损伤后的细胞增殖和血栓调节素 (Thrombomodulin,TM)表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9-01)

王欣[3](200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素及可溶性P-选择素的测定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栓调节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栓调节素含量。结果30例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血栓调节素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栓调节素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和发展,其检测对判断疾病进展和活动转归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药》期刊2007年06期)

陈平,袁耀宗[4](2007)在《血栓调节素-活化蛋白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系统抗炎症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栓调节素-活化蛋白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TM-APC-EPCR)系统除具有传统的抗血栓、促纤溶特性外,最近的研究认为其还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相互协调整合,参与抗炎和抗凋亡作用,防止组织细胞受损,发挥保护作用。目前认为该系统作为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素,将成为判断严重炎症疾病预后的指标和炎症治疗进程中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国际内科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Marn,F,Rold,an,V,,Climent,V,E[5](2005)在《非风湿性急性心房颤动发作时血浆vW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素、纤维蛋白D二聚体的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ew onset acute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f< 48 hours'duration creates a prothrombotic state in the absence of anticoagulation and to assess the evolution in research indices after spontaneous or pharmacological cardioversion. Methods: 24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with first onset acute non-rheumatic AF, in whom sinus rhythm was restored within 48 hours of arrhythmia onset, without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Atrial mechanical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transmitral inflow. Soluble thrombomodulin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concentrations (both as indices of endothelial damage or dysfunction) and fibrin D-dimer concentrations(as an index of thrombogenesis) were measured.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and echocardiographic studies were performed at days 1, 2, 7, and 30 after cardioversion. Research indic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24 healthy participants, 24 patientswith chronicAF, and 24 patients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n sinus rhythm. Results: Patients with AF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thrombomodulin(acute AF 12.1 (4.1) ng/ml; chronic AF 11.8(4.6) ng/ml), von Willebrand factor(acute AF 137.2(36.9)ng/ml; chronic AF 133.1(25.0)ng/ml), and fibrin Ddimer concentrations(acute AF 2.35(2.68)μg/ml; chronic AF 1.12(0.65)μg/ml) than did healthy controls (5.9(2.7)ng/ml, 86.7(33.2)ng/ml, and 0.39(0.28)μg/ml, respectively) and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7.4 (3.7)ng/ml,110.0(29.0)ng/ml, and 0.99(0.73)μg/ml, respectively)(all p < 0.05). Day 30 concentrations of fibrin D-dimer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F th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F(p=0.038) but sTM and vonWillebrand factor concentrations were not different (both not significa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esearch indices or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after cardioversion (all p >0.05). Conclusions: There was evid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onset AF of endothelial damage or dysfunction and increased thrombogenesis, which persisted up to 30 days after cardioversion.(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03期)

陶永辉,金坚,张荣军,何扬,张满达[6](2001)在《人尿红细胞生成素和血栓调节素的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红细胞生成素 (EPO)和血栓调节素 (TM )。方法用超滤浓缩、离子交换层析及亲和层析等方法从新鲜人尿中分别纯化EPO和TM。结果从 2 0 0 0kg新鲜人尿中分别纯化得到了 4.47mgEPO和 9.92mgTM ,得率分别为 31.9%和 2 5 .0 % ,分子量分别为 (38.6± 1.0 )kD和 (6 0± 1.4)kD ;等电点分别为3.6 0± 0 .0 2和 3 .70± 0 .0 2 ;TM富含Glu、Ala和Gly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高度均一 ,有关生化参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该工艺可获得纯度较高的EPO和TM。(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韩锋,齐文成,张菁,刘丽[7](2000)在《血栓调节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血管炎患者血浆血栓素水平 ,探讨TM与SLE活动的相关性及作为血管炎标记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1例SLE ,7例血管炎患者和19例正常人的血浆TM水平 ,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活动期SLE患者及血管炎患者血浆TM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 ( p<0.01);静止期SLE患者血浆T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sTM可作为血管炎性病变的特异性标记 ,其检测对SLE病情活动的判断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于宪一,朴英爱,韩玉昆,魏克伦[8](1998)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调节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调节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于宪一朴英爱韩玉昆魏克伦血栓调节素(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游离于血循环中。血浆中TM和vWF浓度的高低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完整密切相关。我们...(本文来源于《中华儿科杂志》期刊1998年05期)

金坚,何杨,白霞,李佩霞,阮长耿[9](1997)在《人血栓调节素放射免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健康人尿中纯化了血栓调节素,免疫家兔产生抗血清,125I-血栓调节素用联结标记法制备,采用平衡法建立RIA数据用叁次函数数据程序处理。方法的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5.10%和10.94%,平均回收率为105.22%,可测范围为8.1~560μg/L,ED50为12.58μg/L,与凝血酶、蛋白C、蛋白S和蛋白C抑制物没有交叉反应。40名健康男、女性血浆血栓调节素含量为58.3±10.41μg/L(x±2s),本方法可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疗和蛋白C系统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1997年04期)

刘光陵[10](1992)在《重组人体血栓调节素对鼠实验性血栓的抗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证实重组人体血栓调节素(rhTM)对鼠实验性血栓的抗栓效果,作者采用的rhTM 为可溶性TMD_(123),后者表达在中国产鼠卵巢细胞,从条件培养基中提纯,由含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的3种细胞外决定簇(决定簇1,2和3)组成,对凝血酶的亲和性与天然TM 基本相近,延长凝血酶时间呈剂量依赖性。从鼠尾静脉注入埃希氏大肠杆菌的脂多糖(LPS)诱发血栓形成。试验组同时注入TMD_(123)250万单位/kg 和LPS 50mg/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TMD_(123)。注入后抽血查aPTT、纤维蛋白原(Fg)、FDP 和血小板数(BPC)。组织学检查采用PTAH 染色法观察肾、肝及肺组织有无纤维蛋白沉积,用兔抗鼠TM 多克隆抗体由ABC 法作TM 染色。凝血检查结果:单独注入LPS 后BPC、Fg 显着减少,aPTT 明显延长,FDP 明显增高,符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改变。同时注射与未注射TMD_(123)组凝血象比较,前者Fg、BPC、aPTT 和FDP 均有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期刊1992年04期)

血栓调节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测心血管新药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辐射损伤后的细胞增殖和血栓调节素 (Thrombomodulin,TM)表达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栓调节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景平,王欢华,吴利玲.血栓调节素及CA125联合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

[2].冉新泽,郑怀恩,王锋超,王艾平,韩京.他汀和血栓调节素对辐射损伤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3].王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素及可溶性P-选择素的测定价值评估[J].哈尔滨医药.2007

[4].陈平,袁耀宗.血栓调节素-活化蛋白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系统抗炎症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

[5].Marn,F,Rold,an,V,,Climent,V,E.非风湿性急性心房颤动发作时血浆vW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素、纤维蛋白D二聚体的浓度[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

[6].陶永辉,金坚,张荣军,何扬,张满达.人尿红细胞生成素和血栓调节素的纯化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

[7].韩锋,齐文成,张菁,刘丽.血栓调节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

[8].于宪一,朴英爱,韩玉昆,魏克伦.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调节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8

[9].金坚,何杨,白霞,李佩霞,阮长耿.人血栓调节素放射免疫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7

[10].刘光陵.重组人体血栓调节素对鼠实验性血栓的抗栓作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2

论文知识图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示意图使用烧碱后的门静脉血栓各组大鼠血桨TGFBl因子的变化使用烧碱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各组大鼠而桨中COX.2含量的变化血清NSE预测VMCI的ROC曲线

标签:;  ;  ;  ;  ;  ;  ;  

血栓调节素论文_李景平,王欢华,吴利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