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流传输论文_朱雷,张午权,黄发领

导读:本文包含了束流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子,电荷,加速器,系统,效应,传输线,膜片。

束流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朱雷,张午权,黄发领[1](2019)在《SC200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束流传输真空系统及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束流传输系统真空是合肥超导质子医疗设备(SC200)的重要技术保障。研究束流传输系统真空对有效保证束流传输环境和束流最终品质,使束流在合理的偏差范围内到达治疗终端有着重要作用。SC200输运线上二极铁、四级铁、校正铁、束流阻断器和束测等部件分布密集,局部机械空间紧张。在此设计输入下,束流传输系统的真空部件和真空管结构既要有利于束流传输的品质,又要确保机械安装空间和后期设备维护的便利性。SC200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束流传输真空系统总长约65 m,动态真空要求优于5×10~(-4) Pa(局部可降低为5×10~(-3) Pa)。研究结果表明,SC200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束流传输系统真空设计满足设计输入要求。(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屈乾[2](2018)在《基于Reed-Solomon编码的束流服务协议(BSS)高效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和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以及未来航天业务特别是载人航天的多种多样的任务需求的增加,诸如实时视频等深空网络环境的多媒体业务的前景将会更加突出。束流服务协议(Bundle Streaming Service,BSS)传输方案在2013年被提出,由于其转发策略和充分利用延迟/中断容忍(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DTN)框架的特点,它成为一种具有前途的网络协议方案。然而,BSS传输方案仅仅依靠重传来恢复丢包,使得其在深空环境中进行高质量数据流传输时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深空环境恶劣,信道误码率高,且传输延时长,这导致丢包较多而出现卡顿,另一方面,过多的重传会导致传输效率低下。本文将纠删码整合到BSS传输方案中,试图通过修复接收端的丢失数据来减少重传,并提高实时传输质量。在综合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劣后,本文发现,在传输层加入纠删码具有纠错恢复能力强,实现简洁,实时性表现好等优点。本文还对BSS传输层中实现纠删码的原理和方案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多种实现可能。此外,由于BSS传输方案标准化还未完成,本文在ION平台中完成了基于Reed-Solomon(RS)编码的BSS传输方案的一种实现。通过仿真的深空数据流通信测试平台对方案的流交付时间和终端显示效率两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S编码的BSS高效传输方案的性能优于原始BSS传输方案,在网络性能和流媒体实时传输性能上有较大优势。并且随着信道误码率和传播延迟的增加,这种优势也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S编码的BSS传输方案能够较好地应对深空中高误码率和长时延的影响,在深空流媒体数据传输服务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7)

曾晗,熊永前[3](2015)在《太赫兹FEL束流输运线传输效率及轨道校正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自由电子装置注入束流输运线的束团有着较长的尾部。在束团尾部能散较大的粒子由输运线中的能量狭缝加以剔除,仅保留头部满足出光要求的粒子输入波荡器。利用Elegant的模拟计算表明在目前采用的输运线设计可以将束团有效部分的粒子完整地传输至波荡器。输运线所采用的磁铁的加工和安装误差会导致束流轨道的畸变,需要利用校正磁铁对束流的偏移加以校正。利用AT for MATLAB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合理选择校正线圈的布局可以有效地校正束流偏差。(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5年07期)

李超,张智磊,齐新,何源,杨磊[4](2015)在《TOPOPIC对强流束流在周期FODO结构中的传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云网格(Particle In cell,PIC)方法是研究带电粒子在加速器中运动的关键工具之一。基于PIC算法,开发了模拟强流条件下的束流动力学模拟程序TOPOPIC(Trace of Particle Orbit with PIC method),并且利用TOPOPIC,研究了束流在四极铁周期结构(FODO)中的传输问题。结果表明,在强流条件下空间电荷效应显着地影响了束流的整体行为和单粒子的运动轨迹。最后比较了TOPOPIC程序和通用的BEAMPATH程序在相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程序给出的模拟结果吻合得非常好,这表明TOPOPIC程序的计算结果是合理、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赵国璧[5](2014)在《纽扣电极型束流探头信号检测、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纽扣电极型探头作为电子加速器的束测部件,是加速器调试运行和机器研究中关键的设备。对于此类探头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完成的工作中关注于探头电极信号检测技术(电极几何尺寸、信噪比、束流阻抗等)的较多,而对束流信号的传输技术(feedthrough结构等)研究得较少。本文试图结合上海光源储存环的实际应用,在此类探头信号检测及传输结构设计方法上做一些新的尝试。传统的电极型探头设计,一般都是采用解析公式结合有限元电磁场仿真软件(MAFIA/CST等)建模分析的方法来完成,对于建模精细程度以及计算机时的要求较高,不利于快速调整优化探头结构参数。本文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快速便捷的电极结构设计方法,依据检测电极和信号传输段的不同特征参数,将整个电极结构分段映射为不同的同轴传输线,以串联传输线的模型来描述探头的电学行为,如此即可借用电学中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众多的工具包来搭建便捷的分析计算工具。以上海光源储存环纽扣电极型探头为具体对象,依据上述思路建立模型分析讨论了电极结构中主要特征参数对信号检测及传输的影响,分析结果为上海光源优化运行模式以及进一步升级改造提供了依据,对同类装置的设计建造也有一定借鉴价值。除电学性能外,探头的热力学性能对测量也有一定影响。纽扣电极型探头主要用于束流横向位置测量,在拾取束流信号的同时会存在发热形变问题,有可能引入额外的系统测量误差,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设备损坏,在强流电子储存环的设计和运行中对此问题需要加以研究。以上海光源储存环纽扣电极为应用对象,分析了此类探头束流负载热效应的分析建模方法,对不同束流流强、不同填充模式下的电极发热问题进行了ANSYS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海光源所有设计运行模式下,电极因束流负载引起的发热形变均小于加工公差,对位置测量的影响可基本忽略,但极端情况下探头内的温度可达270摄氏度,存在一定的设备损坏风险,需要提出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05-01)

朱志超,黄文学,罗文,周青芝,宋英明[6](2013)在《RFQ冷却聚束器轴向电场对束流传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RFQ冷却聚束器的基本原理及施加轴向电场的必要性。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真实相互作用势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出施加在RFQ冷却聚束器的轴向电场的强度范围。当轴向电场强度适当时,轴向电场能很好的引导束流,使高品质的束流到达引出系统;轴向电场强度太小,不能顺利引出束流;轴向电场强度太大,会使束流包络发散,导致被引出后的束流品质降低。提示在引出束流的时候,必须选取合适的轴向电场,而不是越大越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36期)

李超龙,石海泉,吕建钦[7](2012)在《叁膜片单透镜中束流传输的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流脉冲束流在叁膜片单透镜中的传输时,束流的空间电荷效应显着,需要考虑空间电荷效应对束流传输的影响。叁膜片单透镜中强流脉冲束流的传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类型的粒子束分布产生不同的空间电荷场,而在束流运动过程中,空间电荷场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粒子运动的轨迹与空间电荷势又是相互依赖的,因此需要求得一个自恰的解。采用矩阵法分析非强流脉冲束流与强流脉冲束流在叁膜片单透镜中的传输矩阵,采用迭代方法计算强流脉冲束流的空间电荷效应对束流传输的影响,并编写了束流在叁膜片单透镜等元件中传输的计算程序。用该程序与其它程序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梁峰,王洪立,张莉,贺林峰,魏国海[8](2011)在《CARR冷中子束流传输系统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1月,中子散射实验室基于CARR冷源和孔道参数及各中子谱仪终端的要求,应用蒙特卡罗拟合软件VITESS,计算比较了不同冷中子散射谱仪位置处,导管系统的传输效率、信噪比、水平分布和水平发散角分布等束流品质参数,完成了CARR冷中子束流传输系统初步的规划设计。设计中的CARR冷中子束流传输系统共分为CNGA、CNGB-N、CNGB-S、CNGC-N、CNGC-S和(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1年00期)

黄子平,陈楠,高峰,王敏鸿,戴文华[9](2012)在《脉冲馈入方式改变对束流传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加速器原有的束流传输及检测系统,在单脉冲直线感应加速器上分别对双边馈入和单边馈入情况下强流束的传输情况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改变加速脉冲的馈入方式后,传输过程中电子束在加速段的束心位置发生了明显改变,将对加速器的束流输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传输线延时产生双脉冲可能采用的脉冲馈入方案。(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2年04期)

冯哲[10](2011)在《强流ECR质子源及束流引出和传输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流ECR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离子源作为加速器系统的前端注入设备,其核心部件的设计是影响其工作性能以及产生束流品质的关键。ECR离子源具有结构紧凑,可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性能稳定,可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由于其系统组成的特点,各个核心部件的性能都会影响产生束流的品质,尽管研究者们对于离子源的调试已经做过很多有借鉴意义的工作,但对影响其关键性能的主要因素和相关理论还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我们需要在进行离子源的设计中,试图对能反映束流品质的关键部件和离子源中的等离子体参数进行正确的描述和理解。这种基于等离子体诊断来研究束流性能的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强流ECR离子源设计与研究领域所欠缺和需要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ECR质子源为研究对象,对ECR氢等离子体进行了发射光谱诊断和碰撞辐射模型研究。借助实验检验,优化了ECR质子源核心部件的设计,研究了束流引出以及传输特性。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一、将发射光谱诊断方法应用到ECR质子源中对ECR氢等离子体Blamer系氢原子的发射光谱进行诊断,依托辐射碰撞模型对氢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温度进行计算,比较了连续和脉冲微波源工作模式下的氢等离子体密度随微波源参数的变化,工程上首次指出一个脉宽内激发态氢原子发射光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时间尺度上对束流的脉冲化结果及脉冲微波源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二、在束流引出时,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的方法有效地将不同微波功率下等离子体密度与束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并找到质子源引出束流的最佳气压值范围并探究其成因,提高了质子源的工作效率。叁、初步研究了束流引出状态下不同引出电压及抑制电压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影响,以及束流引出时其对等离子体参量的影响,丰富了离子源关于束流引出的物理内容,对进一步提高束流强度和离子源工作的稳定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还通过建造一套结构紧凑的质子源和低能输运段系统并对其核心参数进行理论计算和实验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方法,优化其核心参数。利用发射光谱诊断方法,得到ECR氢等离子体参数随质子源核心部件和实验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提高ECR质子源的工作性能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1-04-01)

束流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和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以及未来航天业务特别是载人航天的多种多样的任务需求的增加,诸如实时视频等深空网络环境的多媒体业务的前景将会更加突出。束流服务协议(Bundle Streaming Service,BSS)传输方案在2013年被提出,由于其转发策略和充分利用延迟/中断容忍(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DTN)框架的特点,它成为一种具有前途的网络协议方案。然而,BSS传输方案仅仅依靠重传来恢复丢包,使得其在深空环境中进行高质量数据流传输时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深空环境恶劣,信道误码率高,且传输延时长,这导致丢包较多而出现卡顿,另一方面,过多的重传会导致传输效率低下。本文将纠删码整合到BSS传输方案中,试图通过修复接收端的丢失数据来减少重传,并提高实时传输质量。在综合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劣后,本文发现,在传输层加入纠删码具有纠错恢复能力强,实现简洁,实时性表现好等优点。本文还对BSS传输层中实现纠删码的原理和方案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多种实现可能。此外,由于BSS传输方案标准化还未完成,本文在ION平台中完成了基于Reed-Solomon(RS)编码的BSS传输方案的一种实现。通过仿真的深空数据流通信测试平台对方案的流交付时间和终端显示效率两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S编码的BSS高效传输方案的性能优于原始BSS传输方案,在网络性能和流媒体实时传输性能上有较大优势。并且随着信道误码率和传播延迟的增加,这种优势也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S编码的BSS传输方案能够较好地应对深空中高误码率和长时延的影响,在深空流媒体数据传输服务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束流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朱雷,张午权,黄发领.SC200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束流传输真空系统及控制设计[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2].屈乾.基于Reed-Solomon编码的束流服务协议(BSS)高效传输[D].南京大学.2018

[3].曾晗,熊永前.太赫兹FEL束流输运线传输效率及轨道校正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

[4].李超,张智磊,齐新,何源,杨磊.TOPOPIC对强流束流在周期FODO结构中的传输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5

[5].赵国璧.纽扣电极型束流探头信号检测、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

[6].朱志超,黄文学,罗文,周青芝,宋英明.RFQ冷却聚束器轴向电场对束流传输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7].李超龙,石海泉,吕建钦.叁膜片单透镜中束流传输的模拟计算[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2

[8].梁峰,王洪立,张莉,贺林峰,魏国海.CARR冷中子束流传输系统规划[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1

[9].黄子平,陈楠,高峰,王敏鸿,戴文华.脉冲馈入方式改变对束流传输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

[10].冯哲.强流ECR质子源及束流引出和传输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束流传输横向包络Fig.2Transver...束流传输横向包络Fig.2Transvers...软件模拟的LEAFRFQ束流传输一18小角度入射时不同入射点时束流传一16小角度入射时束流传输图及发...7引出束流传输示意图Fig.7P...

标签:;  ;  ;  ;  ;  ;  ;  

束流传输论文_朱雷,张午权,黄发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