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电离,离子,质谱,算法,激光,火星。
中性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高,张爱兵,田峥,郑香脂,王文静[1](2019)在《自主火星探测高集成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化、高集成化是深空探测载荷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我国自主火星探测计划中,设计了一种高集成化的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采用从传感器到电子学进行最大限度共用的设计思路,在一台仪器中实现对离子和能量中性原子进行能量、方向和成分的探测,大大降低了仪器对卫星平台的资源需求。仪器采取静电分析进行离子的方向和能量测量、采取飞行时间方法进行离子成分的测量。中性原子采用电离板电离成带电离子,后端的能量测量和成分测量与离子相同。鉴定件样机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测试定标,结果表明其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深空探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全印[2](2018)在《基于LHC上ATLAS探测器收集的13TeV质子与质子对撞数据寻找异味双轻子衰变的重中性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iggs玻色子发现以后,标准模型的理论已经趋于完善,寻找超越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成为当今粒子物理的主要课题之一。在标准模型中,所有衰变过程必须遵循轻子数守恒。任何轻子数不守恒的过程都意味着新物理的存在。中微子振荡实验表明:不带电轻子可以参与轻子数不守恒的过程,因此,本论文基于LHC上的ATLAS实验,通过qq→X→eμ/e τ/μτ过程,探寻了带电轻子发生轻子数不守恒过程的可能性,并以此作为寻找新物理的探针。该过程的特点包括:1.末态简单,只包含两个异味轻子,有助于压制标准模型本底,提升可能存在新物理的信噪比;2.模型中末态轻子来自于重的中性共振粒子,其不变质量可重建(对于含τ末态,利用共线近似仍可较好的重建),极利于新物理信号的寻找。本论文使用的数据为ATLAS探测器2015及2016年收集的13 TeV积分亮度为36.1fb-1的对撞数据。分析中使用了叁种可能的新物理模型,分别是超对称标量粒子vτ模型,连续标准模型(MSSM)中的矢量粒子Z'模型和张量粒子量子黑洞模型。本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新物理信号超出。因此对假定的叁个新物理模型中中性粒子的质量设定了一个具有95%置信度的下限,对其产生截面设定了一个具有95%置信度的上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30)
[3](2017)在《太阳表面针状喷射物的形成与中性粒子有关》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表面有众多针状喷射结构,瞬间便可形成数百万之多,喷射速度达72千米/秒,喷射距离长达7200千米。近日,科学家终于弄清了这些喷射物的来源。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详细重现了这一过程。结果发现,中性粒子在喷射物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本文来源于《飞碟探索》期刊2017年08期)
穆磊,丁锐,陈俊凌,朱玉宝[4](2017)在《EAST超导托卡马克上低能中性粒子分析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卡马克第一壁材料的腐蚀关系到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和装置安全。在JET和EAST上开展的标记样品辐照实验表明,相对于离子,低能中性粒子入射造成的腐蚀也非常可观。由于缺少中性粒子的测量数据,很难准确评估其对第一壁材料的腐蚀速率以及燃料滞留的影响。在EAST的中平面窗口,为此设计并搭建一套基于飞行时间技术的低能中性粒子分析仪(le NPA)。测定中性粒子的通量大小和能量分布,可以帮助理解中性粒子产生机理及其对第一壁材料腐蚀的影响规律。le NPA的设计及其现状将在本文中具体讨论。该系统主要包括如下部分:真空泵、真空监测及其控制;粒子流控制与飞行管道;基于电子倍增器的粒子探测;超高速数据采集与控制;高低压电源;标定部件等。通过数据分析,根据测量粒子在给定距离里的飞行时间可获得粒子的飞行速度、能量及其分布。(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王培智,田地,龙涛,王利,包泽民[5](2016)在《二次离子质谱仪中二次中性粒子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二次离子质谱仪(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SIMS)的灵敏度,引入了飞秒激光电离一次离子轰击溅射产生的二次中性粒子。实验以纯银、纯铜为目标样品,利用自主研制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二次后电离的离子,研究二次中性粒子的后电离效率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飞秒激光电离技术可将仪器的灵敏度提高70倍以上;飞秒激光电离出的107 Ag+和109 Ag+的同位素丰度比值误差为0.8%;二次中性粒子的空间分布符合Maxwell-Boltzmann模型。该结果可为在设计方法上提高SIMS仪器灵敏度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边晨光,王利,王艳秋,宋哲,刘本康[6](2015)在《飞秒激光用作电离源的二次中性粒子质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纳秒激光代替二次离子质谱中的离子束溅射金属样品,用飞秒激光电离溅射产生的中性溅射粒子,利用自行研制的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相应的离子强度分布和速度分布。研究表明,纳秒激光溅射产物中中性粒子占很大比例,飞秒激光后电离技术可以将检测灵敏度提高60倍以上;通过调节飞秒激光与溅射激光之间的延时,可以获得溅射产生的中性粒子分布,此分布符合Maxwell-Boltzmann模型。在定量分析方面,本方法获得了准确的同位素比例。合金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技术在用于成分定量分析之前需要提前标定。本方法在同位素分析应用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5年08期)
阿布都外力·艾尼瓦尔,孙冬婷,路彬彬,江涛,贾振红[7](2015)在《在非对易空间中Aharonov-Bohm效应和中性粒子的量子相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研究了在非对易空间中的Aharonov-Bohm效应和在电磁场中运动的中性粒子的量子相位.通过利用Bopp变换方法,在非对易空间中我们分别得出了对Aharonov-Bohm效应和中性粒子的量子相位.(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边晨光[8](2015)在《二次中性粒子飞秒后电离质谱技术研究金属表面溅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次中性粒子质谱(Secondary Neutral mass spectrometry,SNMS)技术是一种用于分析材料表面化学组成的质谱方法,技术的关键部分是将一次溅射过程中产生的中性粒子进行后电离,再通过飞行时间质谱装置提取后电离离子进行材料表面化学成分分析。中性粒子是已脱离表面的自由粒子,占据了溅射粒子的主要成分,近乎99%(溅射粒子种类包括荷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它的电离不受表面及溅射源的影响。因此,只要能充分电离溅射过程中产生的中性粒子,就可以实现对材料成分的定量化分析。飞秒激光有着很窄的脉冲宽度,在特定功率下能达到比通常后电离激光更高的功率密度,采用飞秒激光作为后电离源,可以为溅射成分的定量化分析提供更为高效的途径。本文引入飞秒激光作为后电离源电离,探究飞秒激光二次中性粒子质谱技术在成分分析领域的应用效果,并对金属靶材的溅射产物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测试了金属铜飞秒激光后电离的信号增益效果。发现飞秒激光后电离技术可以将检测信号强度提高60倍以上。2、检验了飞秒后电离技术在合金比例定量分析上的效果。发现同位素的测量结果与已知值符合较好,而合金中非同种元素由于在相同后电离功率密度下的电离效益不同使其测量结果与已知值相差很大。3、模拟了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的中性粒子速率分布,并探究溅射激光功率与中性粒子速率分布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粒子的速率分布在相同溅射功率下不同,这是影响定量分析的主要原因;并发现中性粒子速率分布与纳秒溅射激光功率之间满足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王宁[9](2014)在《基于DSMC方法的中性粒子及带电粒子羽流场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在轨运行时,需要安装合适的发动机对其进行姿态调整和轨道控制。由于外界气压较低,发动机工作将产生羽流。羽流对航天器表面的撞击作用会对航天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地面试验研究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羽流对航天器产生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羽流场为同时包含连续流域和稀薄流域的混合流场,目前对该流场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N-S/DSMC混合算法。对于电推进系统,其工作将产生等离子体羽流场,羽流中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的自洽电场与其自身的运动相互耦合,目前对此类流场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DSMC/PIC混合算法。本文基于DSMC方法开展了中性粒子和带电粒子羽流场的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针对某一卫星发动机,根据其流场特点,搭建N-S/DSMC混合算法,实现对卫星羽流场的数值模拟,对羽流场中不同组分粒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在模拟流场的基础上,获得羽流作用于卫星元器件表面的压强、切应力和热流密度。并通过统计计算,得到羽流对卫星元器件的作用力和作用力矩。根据获得的数据,有效地分析了羽流效应对卫星造成的影响,为工业部门卫星总体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基于现有的DSMC程序,搭建DSMC/PIC混合算法,实现了稳态等离子体羽流场的初步模拟。通过统计计算,获得了流场中的电势分布、粒子的数密度分布。与不加入PIC模块的流场参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加入PIC后对流场参数分布产生的影响。基于不同的带电粒子初始速度分布,研究了稳态等离子体流场中电势分布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11-01)
夏志伟,李伟,卢杰,高金明,易萍[10](2014)在《HL-2A多道中性粒子分析器的数据处理和试运行的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多道中性粒子分析器的测量原理和HL-2A的特点,编写了基于Matlab的数据处理程序。该程序利用矩阵运算和下标定位技术,提高了代码执行的速度;使用了图形界面,使数据处理更加灵活直观。利用该程序对2009年的结果进行了处理,初步得到了离子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4年02期)
中性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Higgs玻色子发现以后,标准模型的理论已经趋于完善,寻找超越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成为当今粒子物理的主要课题之一。在标准模型中,所有衰变过程必须遵循轻子数守恒。任何轻子数不守恒的过程都意味着新物理的存在。中微子振荡实验表明:不带电轻子可以参与轻子数不守恒的过程,因此,本论文基于LHC上的ATLAS实验,通过qq→X→eμ/e τ/μτ过程,探寻了带电轻子发生轻子数不守恒过程的可能性,并以此作为寻找新物理的探针。该过程的特点包括:1.末态简单,只包含两个异味轻子,有助于压制标准模型本底,提升可能存在新物理的信噪比;2.模型中末态轻子来自于重的中性共振粒子,其不变质量可重建(对于含τ末态,利用共线近似仍可较好的重建),极利于新物理信号的寻找。本论文使用的数据为ATLAS探测器2015及2016年收集的13 TeV积分亮度为36.1fb-1的对撞数据。分析中使用了叁种可能的新物理模型,分别是超对称标量粒子vτ模型,连续标准模型(MSSM)中的矢量粒子Z'模型和张量粒子量子黑洞模型。本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新物理信号超出。因此对假定的叁个新物理模型中中性粒子的质量设定了一个具有95%置信度的下限,对其产生截面设定了一个具有95%置信度的上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孔令高,张爱兵,田峥,郑香脂,王文静.自主火星探测高集成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J].深空探测学报.2019
[2].李全印.基于LHC上ATLAS探测器收集的13TeV质子与质子对撞数据寻找异味双轻子衰变的重中性粒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太阳表面针状喷射物的形成与中性粒子有关[J].飞碟探索.2017
[4].穆磊,丁锐,陈俊凌,朱玉宝.EAST超导托卡马克上低能中性粒子分析仪的设计[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5].王培智,田地,龙涛,王利,包泽民.二次离子质谱仪中二次中性粒子空间分布研究[J].质谱学报.2016
[6].边晨光,王利,王艳秋,宋哲,刘本康.飞秒激光用作电离源的二次中性粒子质谱技术[J].分析化学.2015
[7].阿布都外力·艾尼瓦尔,孙冬婷,路彬彬,江涛,贾振红.在非对易空间中Aharonov-Bohm效应和中性粒子的量子相位[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边晨光.二次中性粒子飞秒后电离质谱技术研究金属表面溅射过程[D].辽宁师范大学.2015
[9].王宁.基于DSMC方法的中性粒子及带电粒子羽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10].夏志伟,李伟,卢杰,高金明,易萍.HL-2A多道中性粒子分析器的数据处理和试运行的初步结果[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