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结构,杆塔,脆性,塑性,载荷,避雷器。
能量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赵雷,徐雨,张华[1](2019)在《不同跨度尺寸对铝管能量吸收和塑性破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设备中铝管的能量吸收和塑性破坏能力对设备运转的精度和效率的影响问题,提出以滑靴副摩擦磨损试验机中6061-T4铝管为研究对象,以叁点准静态下不同跨度尺寸为变量,对叁点准静态横向载荷作用下铝管塑性破坏程度和能量吸收值进行研究。提出两种试验理论,并运用ISTRON-8801铝管拉伸试验机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横向标准叁点处弯曲加载的圆形铝管经历了3个塑性变形阶段:起皱阶段-起皱与弯曲阶段-结构崩溃阶段;不同跨度(100、150、200和250 mm)时,铝管承受的最大载荷和吸收的应变能量随跨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邢颖,程学庆,鲜楚逸,孙凯,管邦宁[2](2019)在《基于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的地铁列车节能运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而优化列车运行过程是城轨系统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列车节能优化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方面可以优化单列车在站间的运行牵引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多列车运行的协同策略。从上述维度出发,本文建立了单列车运行优化模型和基于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的多列车运行优化模型,提出了协同优化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算法求解。根据亦庄线运营实际数据,开展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及节能效果。(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9年10期)
包世婕,任笑威,李一涵,叶盛佳,董建辉[3](2019)在《不同厚度、不同材质护齿膜片能量吸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冲击试验测试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护齿膜片吸收能量的性能。方法 :1-4、7号膜片分别为BIOPLAST5、4、3、2、1 mm的软质膜片,5号膜片为ERKOLOC-PRO 2 mm的软硬结合膜片,6号膜片为DURAN 2 mm的硬质膜片。冲击压头从不同高度冲击膜片,利用高速摄像采集系统,拍摄冲击压头下落、压入膜片以及回弹的过程,将图像传输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冲击压头的入射速度、入射深度及回弹高度。计算膜片碰撞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和吸收能量比,反映不同护齿膜片吸收能量的性能。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着性差异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结果:冲击压头下落高度越高,碰撞过程中护齿膜片的能量吸收比越大。软质护齿膜片中,1、2、3、4、7号膜片平均吸收能量比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7号1 mm膜片碰撞过程中平均吸收能量比最大,为(77.98±2.19)%。对于2 mm不同材质的护齿膜片,4、5、6号膜片平均吸收能量比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软质膜片和软硬结合膜片的能量吸收比较大,硬质膜片最小。结论:3 mm护齿膜片的吸收能量性能不亚于4、5 mm膜片,其性能足够支持其用于制作运动护齿,且具有轻薄舒适的优势。软质和软硬结合膜片相比于硬质膜片,更适合用于制作运动护齿。(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伊婷,王晶,龚德权,乔治,周龙早[4](2019)在《新型瞬变脉冲能量吸收矩阵的静电防护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分子复合纳米电压变阻薄膜与金属电极矩阵构成瞬变脉冲能量吸收矩阵(EAMTP),将其按印刷电路板(PCB)制程内嵌到PCB板夹层中,使PCB板上所有敏感元件从贴装开始就得到保护,实现电子电路静电放电(ESD)的全屏蔽。人体金属模型(HMM)测试结果表明,对比普通电路板和两种安装ESD保护分立器件的电路板,内嵌EAMTP的电路板对8 kV的静电脉冲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释放效率;人体模型(HBM)测试发现,EAMTP上任意一个ESD保护点都有抗4 000 V静电的能力,任意一个ESD保护点都等同于一个单体的ESD保护元件,既节省了成本也不占用PCB面积。(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史伟,王瑞明,李志霞,陈维刚,杨建刚[5](2019)在《SA350-Gr·LF3 CL2法兰低温冲击吸收能量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压力容器用SA350-Gr·LF3 CL2锻件法兰进行-101℃低温冲击试验时,发现其低温冲击吸收能量低于标准要求值。利用化学分析、金相检验、SEM、EDX分析等检验手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锻件法兰取样进行模拟焊后热处理试验时,冷却过程中降温过慢,导致显微组织中渗碳体聚集长大,降低了材料的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S1期)
龙天斌,江炳萱,张俊涛,熊汉[6](2019)在《基于超材料的电磁能量吸收与转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超材料吸波器是一种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的空间电磁能量收集装置。文章基于国内外超材料吸波器的发展现状,简述电磁能量吸收和电能整流处理的原理,综合评述电磁能量吸收与转换的方法、技术以及有关吸波与整流装置,从多频段、宽频带以及可调谐3个方面归纳了相应超材料吸波器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分析整流电路的改进方法与研究难点,最后对未来电磁能量吸收转换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彬,肖守讷,杨冰,朱涛,阳光武[7](2019)在《吸能装置对列车碰撞能量吸收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附加式吸能装置"载荷-位移"关系曲线的不同形式对轨道列车碰撞动能吸收效果的影响,建立了2列8编组列车一维碰撞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具有相同设计吸能容量的前提下,将吸能装置的载荷-位移关系曲线设计成等梯度多段形式或具有一定正斜率的形式,比将其设计成单一定常型的形式吸收更多的碰撞动能;载荷-位移曲线斜率越大,吸收的能量越多。此外,研究了叁节金属翻卷圆管在轴向压缩下的载荷-位移关系,发现在一定设计参数下,载荷-位移关系曲线近乎等梯度的两段形式;同时,圆管的冲程效率为76.5%,达到理论冲程效率(80%)的95%以上,证明叁节金属翻卷圆管具有良好的可变形能力和吸能能力。(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9年05期)
冯根柱,于博丽,李世强,刘志芳[8](2019)在《多层级夹芯结构的变形与能量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层级波纹板夹芯结构在准静态压缩载荷下的变形规律与能量吸收性能,建立了结构临界失效载荷的计算公式,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芯层厚度对二级芯层结构在压缩载荷下的变形模式及能量吸收性能的影响,并与一级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级芯层结构的能量吸收性能显着优于一级芯层结构;随着结构芯层厚度增加,二级结构的比吸能和载荷效率增大;芯层厚度较小时二级单层结构的比吸能高于二级双层和叁层结构,二级双层结构的比吸能略高于二级叁层结构。(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军,邵全,周孟津,赵泽昕,郭洁[9](2019)在《配网线路避雷器雷电放电电流和吸收能量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网线路避雷器雷击放电电流特性是其动作负荷、残压、型号选择、试验考核和运行寿命评估的关键依据。在建立配电网输电线路防雷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ATPEMTP对无避雷线的典型10 kV配电线路在不同雷击途径下流经线路避雷器的雷电放电电流和吸收的雷电放电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不同波形、幅值雷电流侵入时,不同杆塔冲击接地电阻下,线路避雷器的放电电流和吸收能量特性,分析了雷电流幅值、波形、冲击接地电阻对放电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波尾时间和避雷器吸收能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雷直击线路时,避雷器放电电流幅值和吸收能量均随冲击接地电阻阻值的增大而减小,而雷击塔顶时相反。(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9年04期)
王利军,张彦栋[10](2019)在《铁路多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铁路项目为例,研究其列车开行方案,通过铺画运行图进行多车联合仿真,从而对再生制动能耗进行计算,并通过调整时刻表,研究在不同运行图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的差别,进一步挖掘铁路节能减排的潜能。(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23期)
能量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而优化列车运行过程是城轨系统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列车节能优化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方面可以优化单列车在站间的运行牵引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多列车运行的协同策略。从上述维度出发,本文建立了单列车运行优化模型和基于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的多列车运行优化模型,提出了协同优化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算法求解。根据亦庄线运营实际数据,开展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及节能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雷,徐雨,张华.不同跨度尺寸对铝管能量吸收和塑性破坏的影响[J].塑性工程学报.2019
[2].邢颖,程学庆,鲜楚逸,孙凯,管邦宁.基于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的地铁列车节能运行研究[J].综合运输.2019
[3].包世婕,任笑威,李一涵,叶盛佳,董建辉.不同厚度、不同材质护齿膜片能量吸收特性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9
[4].杨伊婷,王晶,龚德权,乔治,周龙早.新型瞬变脉冲能量吸收矩阵的静电防护设计及应用[J].半导体技术.2019
[5].史伟,王瑞明,李志霞,陈维刚,杨建刚.SA350-Gr·LF3CL2法兰低温冲击吸收能量不合格的原因分析[J].金属热处理.2019
[6].龙天斌,江炳萱,张俊涛,熊汉.基于超材料的电磁能量吸收与转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
[7].刘彬,肖守讷,杨冰,朱涛,阳光武.吸能装置对列车碰撞能量吸收的影响研究[J].机车电传动.2019
[8].冯根柱,于博丽,李世强,刘志芳.多层级夹芯结构的变形与能量吸收[J].高压物理学报.2019
[9].李军,邵全,周孟津,赵泽昕,郭洁.配网线路避雷器雷电放电电流和吸收能量特性分析[J].电瓷避雷器.2019
[10].王利军,张彦栋.铁路多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研究[J].机电信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