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生学会思考

训练学生学会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雪[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取向,是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而作为一种学科素养,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活动逐渐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生政治认同“达成”、法治意识“形成”、公共参与“实现”的基本条件。换言之,“科学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高中生,掌握和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升高中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改进高中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态度,培养高中生成为具备一定科学理论水平的“有思想”者,进而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行为态度和原则、做事方法和姿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信仰者、有尊严者、有担当者。贯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全过程的是价值引领,根本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高中这个学段担当好这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问题必然首先指向高中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则必然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选择什么方法或路径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上提出了建议和要求,特别强调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切实加强“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明确把“辨析式学习”作为价值引领的一种有效路径。从教学活动整体性来看,辨析式学习就是“教与学”相统一、师生一体互动的“辨析式教学”。辨析式教学是指对某一隐藏着价值冲突的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这一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要素,合理设计辨析点,营造特定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辩论比较,从而建构科学思维意识、学会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最终对辨析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辨析式教学的价值或功能与“新课标”中关于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目标达成和水平提升的基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如何更高质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多重困境。通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聚焦于辨析式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基于此,论文针对性提出了三大对策:一是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二是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三是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吕彬[3](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余超[4](2021)在《基于“教会学生思考”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高中数学的教学要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教会学生思考”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第二章,系统介绍教会学生思考的弗赖登塔尔教育思想、波利亚教育思想与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构建此三大理论基础。第三章,根据理论研究,编制《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调查卷》,通过问卷测验了解高中生思考能力方面的欠缺之处,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结合测验的结果,提出教会学生思考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建议。第五章,根据上述研究,为说明研究的可操作性,笔者结合文中所阐述的理论,同时基于教会学生思考理念下的教学原则,对概念课与命题课这两种课型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示例。

邢慧卿[5](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教学方法的更迭可谓日新月异。VB程序设计课程方兴未艾,Python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悄然占有一席之地。在技术不断更迭的信息时代,如何抓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魂,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一直是广大教师与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聚焦于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以STEAM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展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教学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研究了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梳理了与计算思维的概念、教学研究成果以及测量与评估方法有关的研究现状和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等进行简述。然后,以理论研究的内容为基础,剖析了STEAM教育理念和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使用该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本研究进行了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以评价本研究的效果。笔者以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且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流程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在算法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都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本研究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本研究在探究以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高中Python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高中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罗瑞[6](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指出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金春花[7](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孟凡敏[8](2021)在《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文中指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能够提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效率,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堂中学习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应用导学案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结合,做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梳理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进行整理,通过访谈法总结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遴选的12个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策略;设计了三个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将笔者设计的一个导学案案例进行实施并总结出实施策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根据访谈高三地理教师,提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并且针对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内容系统化。第二,设计了由前测评析、考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梳理、课堂探究、课后反馈七个环节组成三个导学案案例(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区域发展类),笔者从案例分析启示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总结出:根据课前检测了解学情;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情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学习目标制定;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学法指导;采用以图串知的形式梳理基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形式激活地理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内化地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梯度性习题反馈;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十条设计策略。第三,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实践,归纳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三条实施策略,分别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探究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关键;课后反馈的总结和评价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导学案的升华。

黄依[9](2021)在《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一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深度学习正是回应了社会变革的这一要求。深度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认知、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达到深度。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模型建构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去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头脑中的知识碎片化,思维被禁锢而难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关注模型的建构,以推动学生达到深度学习。本文通过对有关模型建构和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界定本研究的模型、模型建构、深度学习以及浅层学习概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并基于已有的建模历程、深度学习路线和特征,提出模型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阶段:(1)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核心知识;(2)对学生进行预评估,确定教学的起点;(3)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阶段:(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激活旧知,意义建构知识关联;(3)问题驱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基于模型建构的历程,获取新知识与深度加工知识;(5)小组合作与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课后总结与反馈阶段:(1)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最后,建立模型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模型建构的历程包括模型构建与选择、模型检验、模型分析、模型应用与拓展的四个步骤。为了检验本文提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选取南宁市某中学高一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为期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纸笔测验法、访谈法对学生认知领域、社会领域、自我领域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评,以了解本课题的实践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教学实践前两个班学生在知识建构、知识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习动机、学习反思、学习毅力、学习策略的得分未有明显差异,而在教学实践后实验班比对照班明显提高,且实验班在教学前后测对比中各个指标也有显着提高,但问题解决与批判思维指标的变化相对较小;(2)在教学实践后,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发现实验班总体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且两个班在浅层学习对应的题目的得分率相差不大,而在深度学习对应的题目得分率,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根据访谈结果发现,在模型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前后对比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建构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鉴于本人的能力和经验有限,以及教学实践时间短、实验范围小等原因。本课题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研究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检验。

马嘉彬[10](2021)在《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的提炼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用类文本是与文学类文本相对的文本类型,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用类文本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实用类文本的课程内容建构和实施都需要阅读方法的系统研究,以建构对应的学科知识来源体系。长期以来,初中生阅读方法显性和隐性地存在于优秀阅读者的思维中,存在于优秀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中,存在于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的理论文章中,依据阅读方法的内涵界定,对初中生阅读方法进行系统性提炼,可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第一部分以阅读方法的内涵出发,依据实用类文体特征,依据学生阅读心理,对学科专家的理论研究、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方法性知识、经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等文献中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提炼。第二部分对提炼出的方法进行分类梳理,分类的主要依据为对应的文本类型和任务指向,以符合语文课程实际教学需要。第三部分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教学课例的应用分析,旨在发现阅读教学中阅读方法教学价值、教学原则和教学问题等,初步探索阅读方法作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价值实现路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
        2.1.2 高中生科学精神
    2.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价值性分析
        2.2.1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2.2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2.3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2.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础
        2.3.1 学科目标:科学精神素养理论
        2.3.2 思维过程:杜威“五步教学法”理论
        2.3.3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3.4 价值取向:价值辨析理论
        2.3.5 自主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基本情况分析
        3.1.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说明
        3.1.2 教师访谈调查设计及说明
    3.2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分析
        3.2.1 对辨析式教学的学生兴趣及参与分析
        3.2.2 对辨析式教学的教师认知及能力分析
    3.3 辨析式教学培育高中生科学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辨析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
        3.3.2 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
        3.3.3 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
4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对策
    4.1 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
        4.1.1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4.1.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筛选典型案例辨析
        4.1.3 加强校外教学研讨,建立典型案例资源库
    4.2 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
        4.2.1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适时创设两难情境
        4.2.2 有序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供表达展示机会
    4.3 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4.3.1 梳理知识基本脉络,建构知识思维导图
        4.3.2 讲解经典辨析试题,通过试题强化辨析
        4.3.3 强化情感价值引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教师访谈
致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研究反思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4)基于“教会学生思考”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教会学生思考理念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2.1 弗赖登塔尔的教育思想
    2.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2.3 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
第3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思考过程的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3.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4章 基于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学原则及建议
    4.1 教会学生思考的数学教学原则
        4.1.1 过程的渐进性原则
        4.1.2 思想的启发性原则
        4.1.3 问题的结构化原则
        4.1.4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4.1.5 因材施教原则
    4.2 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学设计建议
        4.2.1 以“愤悱术”与“产婆术”作为教学的基本策略
        4.2.2 以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4.2.3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数学教学的教学定向
        4.2.4 以必要的时间等待及反馈作为教学的保证
        4.2.5 以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
        4.2.6 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的导向
第5章 教会学生思考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
    5.1 教会学生思考理念下的概念课教学设计
        5.1.1 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
        5.1.2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示例
        5.1.3 教学设计说明
    5.2 教会学生思考理念下的命题课教学设计
        5.2.1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本质
        5.2.2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设计示例
        5.2.3 教学设计说明
第6章 结语
    6.1 创新之处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调查卷
致谢

(5)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STEAM教育理念的发展符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关于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二)STEAM教育的内涵研究
        (三)STEAM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研究
        (二)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
        (三)计算思维的测量与评估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Python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Python语言的教育价值研究
        (二)Python语言的教学方法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做中学”教学理论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
第三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一、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依据
        (一)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Python语言的特征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关系
        (一)计算思维的构成要素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关系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流程构建
第四章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一、教学实践设计
        (一)教学实践目的
        (二)教学实践对象
        (三)教学实践内容
        (四)测量工具
    二、教学实施
        (一)准备阶段
        (二)前测的实施
        (三)教学实施
        (三)后测的实施
    三、实施效果分析
        (一)计算思维评价量表数据分析
        (二)访谈结果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计算思维评价量表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思路
    1.7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2.2.2 教材使用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8 小结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5.5.1 自我研读
        5.5.2 交流研读
        5.5.3 合作研读
        5.5.4 指导研读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5.7 小结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6.1.1 内容层次
        6.1.2 水平层次
        6.1.3 结构层次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7.3 研究的反思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8)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和复习策略分析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调查与分析
三、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说明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组成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以《农业区位》为例
    (三)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设计策略
五、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实施
    (一)“农业区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
    (二)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策略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附录2:高三地理教材知识系统
附录3: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案例分析表
致谢

(9)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一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1.1.2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有关模型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有关模型建构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研究的评述与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模型与模型建构
        2.1.1 模型的内涵和分类
        2.1.2 模型建构的内涵
    2.2 深度学习
        2.2.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内涵
        2.2.2 深度学习的特征
        2.2.3 深度学习路线
    2.3 建构主义理论
    2.4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3 模型建构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理论构建
    3.1 模型建构实现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策略
        3.1.1 课前准备阶段
        3.1.2 课堂教学阶段
        3.1.3 教学总结与反馈阶段
    3.2 模型建构实现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模式
4 模型建构对深度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
    4.1 实践目的
    4.2 实践内容
    4.3 实践对象与时间
        4.3.1 实践对象
        4.3.2 实践时间
    4.4 实验变量及控制
        4.4.1 自变量
        4.4.2 因变量
        4.4.3 变量控制
    4.5 实验数据收集
    4.6 教学案例及分析
        4.6.1 教学案例1——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
        4.6.2 教学案例2——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
5 实施效果与讨论
    5.1 测评工具
        5.1.1 深度学习能力
        5.1.2 认知水平情况
        5.1.3 问卷信效度分析
    5.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5.2.3 实验班深度学习能力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5.3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5.4 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4.1 教学前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
        5.4.2 教学后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 5
附录 6
致谢

(10)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的提炼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课程知识体系的探索
        2.学生阅读学习需要重视方法性知识的获取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阅读方法
        2.实用类文本
    (三)文献综述
        1.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的理论研究
        2.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教学研究
        3.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教材研究
    (四)拟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拟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创新点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提炼的依据、范围、过程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提炼的依据
        1.实用文类文本阅读方法内涵
        2.实用类文体特征对方法的选择
        3.基于学生阅读心理机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提炼范围
        1.学科专家及名师阅读方法理念的提炼
        2.教学实践中以阅读方法为主的教学启示
        3.课程标准及教科书中有关阅读方法的说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提炼过程
        1.基于实用文文体分类的方法提炼
        2.基于学生阅读心理机制的方法提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分类梳理
    (一)依据实用类文体特征的阅读方法分类
        1.说明文文体阅读法
        2.新闻文体阅读法
        3.演讲词文体阅读法
        4.议论文文体阅读法
    (二)依据学生阅读心理机制的阅读方法分类
        1.感知—阅读初始阶段
        2.理解—阅读渐进阶段
        3.表述—阅读中期阶段
        4.鉴赏评价—阅读后期阶段
三、基于课例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的教学应用
    (一)阅读方法在教学中的表现形态
        1.直接式阅读方法教学
        2.间接式阅读方法教学
    (二)阅读教学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应用分析
        1. 《苏州园林》课例概况
        2.教学实录阅读方法教学分析
    (三)教学案例中阅读方法评价
        1.阅读方法知识存在形式多样需要提取辨识
        2.教师运用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原则
        1.文体指向性原则
        2.能力指向性的原则
        3.过程和结果统一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D]. 陈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教会学生思考”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余超.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D]. 邢慧卿.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D]. 孟凡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一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研究[D]. 黄依.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的提炼与应用研究[D]. 马嘉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训练学生学会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