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东,高启[1](2020)在《宿根花卉栽培主要问题及管护要点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对宿根花卉在花坛、草坪、花境、水边绿化等应用场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宿根花卉种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宿根花卉植物在移栽、水分管理、施肥要点、四季管护等栽培的要点。
甘甜[2](2019)在《长沙地区引种月季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月季作为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园林花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庭园栽培和商业生产中。在提高绿化美观度,提升环境色彩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营造美丽舒适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长沙地区引种月季为研究对象,在对引种月季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花卉学、统计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论,采用文献研读、综合评价、归纳总结等方法,对长沙地区引种月季进行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通过从云南、广东引进的134个不同品种的月季,在长沙县板仓月季基地进行引种适应性研究试验,并通过对长沙苗木市场的市场调查和对引种134个月季品种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性状观察,选取适合长沙市场需求的40个供试品种,每个品种各10株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测量,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生物学特性、抗病虫害等性状,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从定性的角度总结归纳出能在长沙地区大量栽培种植的月季品种,埃格兰泰恩、安提克、灰姑娘、蓝色风暴、灯笼、帕斯泰拉、四爱、侯爵夫人、泰国微月和托普琳娜生长势强,综合性状好,适合在长沙地区进行大量栽培种植。采用层析分析法对40个月季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长沙地区引种月季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出适合长沙地区栽培的月季品种。根据月季的特性、长沙地区栽培条件要求以及实地调查的数据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其丰花月季、藤本月季、杂种茶香月季以及微型月季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园林专业资深教授专家的判断决策,运用YAAHP10.0软件对指标体系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判断矩阵和权重值。得出评价的分级结果如下:综合评价为Ⅰ级的月季品种共有14种,‘蓝色风暴’、‘灯笼’、‘帕斯泰拉’、‘小红帽’、‘玫瑰岛’、‘埃格兰泰恩’、‘安提克’、‘路易斯欧吉尔’、‘托普琳娜’、‘日和’、‘泰国微月’、‘四爱’、‘惑星’、‘侯爵夫人’。这些品种的花型优美,花色纯正、艳丽,植株长势好,成花力高,抗逆性强,不易患病,综合性状好,为适合在长沙地区露地栽培的月季品种。通过查找文献和实地调查将月季的应用分成三大类型,一是根据不同类型月季品种进行应用,二是根据不同场所进行应用,三是根据不同园林要素进行应用。根据长沙地区引种月季的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月季在园林中应用的多种形式,归纳整理出长沙地区月季的园林应用模式:根据月季品种不同生长高度进行应用和根据月季品种不同色彩进行应用。
陶李[3](2019)在《合肥市宿根花卉的景观综合评价及其在花境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人们对于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需求越来越高。宿根花卉因其观赏性好、花色丰富、管理粗放、一次种植多年呈景等特点,符合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需求,值得进行研究与推广应用。同时,宿根花卉的特点与建设花境这一自然式园林绿地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花境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135种宿根花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景观综合评价,并在调查了合肥市35个花境样点的基础上,对宿根花卉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合肥市花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取得以下结果:(1)结合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将宿根花卉综合评价体系分为3个子系统,即“生态适应性—植物观赏性—园林应用潜力”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对宿根花卉评价的指标进行筛选优化,最终建立了 3层评价体系,其中包括1目标、3准则、20指标。(2)提出改进的指标权重计算思路,并对选取的135种宿根花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宿根花卉景观影响最大的是植物观赏性系统(0.7500),其次是生态适应性子系统(0.1450),最后才是园林应用潜力子系统(0.1051)。这表明在选用宿根花卉时,观赏性与抗逆性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从指标层的角度来看,对宿根花卉应用影响最大的五个指标分别是绿期、花色、花期长短、叶色及叶型、花型等,对评价值影响最小的五个指标分别是毒性、应用形式、花香、耐酸性、扩散速度。因此,在选择适用的宿根花卉时,应该首先考虑植物的绿期、花色、花期长短、叶色及叶型等。同等条件下最后再考虑毒性、应用形式、花香等因素。(3)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宿根花卉进行评价,最终结果在专家的指导意见下,将这135种宿根花卉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20种,园林应用价值极高;Ⅱ级50种,园林应用价值较高;Ⅲ级29种,园林应用价值一般;Ⅳ级36种,园林应用价值较差。评价的结果可以对今后宿根花卉的引种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4)对合肥市35个花境样点进行调查研究,合肥市花境应用植物优势科前五位分别是:菊科、禾本科、唇形科、百合科、蔷薇科。从植物运用比例来看,宿根花卉因其良好的景观效果,应用比例最高,达到了 42%。花灌木次之,为21%,作为背景的乔木占13%,观赏草与一二年生花卉所占的比例最少,仅占12%。合肥市花境中应用的宿根植物优势科前四位分别为菊科、百合科、鸢尾科、唇形科。这一调查结果与宿根花卉评价结果中排名靠前的植物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张旻桓[4](2019)在《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文中认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在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选育下,有十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湖南省是我国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药用牡丹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在湖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牡丹在栽培种植、园林应用及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湖南牡丹的起源及品种间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研究在对湖南牡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与保存湖南牡丹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开展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测定了牡丹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本土牡丹有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原发表的23个品种仅存17个,有6个品种已经遗失或死亡;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了新的变异株系13个。湖南本土牡丹主要特点有:(a)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是一个较为耐湿热的优秀群体,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下产生了一些杂交或变异品种。(b)花型不丰富,以单瓣花型居多,占50.00%;重瓣型中的千层类、台阁类和楼子类分别占16.67%。(c)花色较单一。有4个色系,其中粉色系品种最多,占33.33%;其次是白色系品种,占25.00%;紫色系列品种相对较少,占16.67%;玫红色品种和紫红色品种最少,分别占12.50%。(d)整体花期较早,没有晚花型品种。(2)湖南引种牡丹资源主要有136个品种。它们主要来自6个牡丹主要产区,其中中原牡丹品种最多(82个),其次是日本牡丹品种(32个),然后是江南牡丹品种(13个)、欧美牡丹品种(6个)、鄂西牡丹品种(2个)和西南牡丹品种(1个)。湖南引种牡丹的主要特点有:(a)花色比较丰富,共有9个花色;(b)花型比较全面,基本涵盖牡丹所有花型(9个);(c)花期以中花期为主(41.18%);(d)在湖南适应性最好是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南牡丹和鄂西牡丹品种群也有较好的表现,中原牡丹品种群适应性表现差异较大。(3)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表明,湖南牡丹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14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湖南牡丹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样本中均扩增出清晰的谱带(115~379 bp),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的变化区间为1.286~2.643;Shannon’s指数(I)的分布范围为0.198~0.767;观测杂合度(Ho)变化区间为0.286~0.786,平均值为0.575,期望杂合度(He)变化区间为0.143~0.464,平均值为0.309;固定指数(F)变化区间为-1.000~-0.011,平均值为-0.89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的变化范围为0.111~0.507,平均值为0.312;总遗传多样性(HT)变化范围为0.354-0.766,平均值为0.580;总群体近交系数(FIT)的变化范围为-0.258~0.724,平均值为0.036;基因流(Nm)范围为0.049-0.556,平均值为0.284;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sT)变化区间为0.296-0.824,平均值为0.461。(4)初步确定了湖南牡丹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湖南牡丹属于江南牡丹品种群;湖南野生种杨山牡丹与野生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四川牡丹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湖南本土牡丹品种’凤丹’及新发现的变异株系与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证实这些品种是在长期自然杂交或变异的品种;’粉丹’为早年从中原引种至湖南的品种;湘西的’紫绣球’(湘西古牡丹)为彭州牡丹品种’彭州紫’;湘西的粉色重瓣系列品种与’香丹’单独聚为一类,这一类群与牡丹野生种及所有牡丹品种群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慈利红’与野生卵叶牡丹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可做为’慈利红’为湖南野生牡丹证据;’凤丹’与杨山牡丹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为杨山牡丹的栽培品种。(5)运用AHP法构建了湖南牡丹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引种至湖南生长的119个牡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将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分为“生长性状、形质性状、数量性状和开花性状”四个准则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耐热性为最大权重的14个指标,并将牡丹品种的适应性评价划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根据综合评分值得出Ⅰ级品种7个,Ⅱ级品种27个,Ⅲ级品种有70个,Ⅳ级的有15个。综合排名在Ⅰ级和Ⅱ级的品种建议在湖南及江南湿热地区优先选择。(6)探讨了牡丹耐高温机理:通过保持总叶绿素含量相对恒定以确保细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升高MDA含量防止细胞膜过氧化和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提高细胞保水性的方式来实现的。高温胁迫下’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总叶绿素含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香丹’(Paeonia suffruticosa ’Xiangdan’)则先下降后上升;’凤丹’的总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香丹’。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的增加而增大,’凤丹’的MDA含量持续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香丹’的MD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凤丹’的MDA含量始终高于’香丹’。’凤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而’香丹’开始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到胁迫后期表现急剧下降;而且,’凤丹’的可溶性糖含量始终较高。综合评价,’凤丹’的耐热性优于’香丹’。根据相关性分析表明,热害指数(HII)、叶绿素(Chl)含量、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这4个指标可作为外源物质诱导牡丹幼苗耐热性的评价指标。(7)喷施外源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牡丹的耐热性。喷施100 μmol/L的水杨酸(SA)能够降低牡丹的热害指数(HII)、40 mmol/L氯化钙(aaC12)和40 mg/L脱落酸(ABA)能增加总叶绿素(Chl)含量、提高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3种外源物质诱导2个品种牡丹幼苗耐热性的效果均为SA最佳,CaCl2次之,ABA较差;’凤丹’和’香丹’之间没有区别。S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减少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CaCl2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AB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
高琰[5](2019)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园林城市”是我国提出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以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生态良好稳定、城市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城市园林景观有着优化城市环境,表现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城市的园林景观出现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对引种植物过度依赖及生态功能较弱等问题,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受到影响。乡土植物因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及优良的生态功能,在园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关乡土植物园林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正成为热点。同时,由于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在其评估标准中对本地植物指数、综合物种指数等指标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凸显了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乡土植物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银川市作为研究地,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银川市乡土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选取了银川市中心城区内的6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地及街头休闲绿地)进行了园林植物构成及应用现状的调查,共调查了150个样方,291种园林植物。其中乡土植物共72种,银占城市园林植总种数的24.74%,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中提出的70%的本地植物指数指标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通过常见园林植物应用频度分析,被调查的43种乡土植物中,高应用频度(F≥0.6)的植物共4种,占频度调查中乡土植物总数的9.30%,中等应用频度(0.3≤F<0.6)的11种,占比25.58%,低应用频度(0.08<F<0.3)的28种,占比65.12%,表明除个别乡土植物在实际的园林绿化中应用较为频繁,数量较多外,大部分乡土植物应用频度较低,数量较少。应通过筛选乡土植物种类,培育野生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提升银川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2)根据乡土植物中各生活型植物占比分析,得出银川市乡土植物中乔木类植物最多,占比达40.27%,灌木及草本较少,占比分别为29.17%及27.78%,藤本植物最少,仅为2.78%;通过乡土植物及非乡土植物应用现状的对比分析,在各类绿地实际应用的乔木类植物中,乡土植物较多,平均占比为57.13%,较非乡土植物稍具优势,而在草本花卉类植物中,应用的乡土植物则较少,平均占比为32.14%,仅相当于非乡土植物的1/2。表明银川市乡土植物存在生活型构成及应用形式不平衡的问题,应大量增加乡土藤本植物种,适当增加乡土草本及灌木植物;在实际的园林应用中,应着重在草本花卉类植物中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使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及应用形式趋与平衡。(3)通过对207位市民进行的乡土植物认知度及园林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51%的受访者对乡土植物概念较为模糊,74.88%受访者更偏爱引种植物构成的景观;34.30%的受访者对银川市园林绿化持不满意态度,其中36.62%及35.21%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绿化现状存在绿化量较低及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该结果表明银川市民对乡土植物认知度普遍较低;对乡土植物景观接受度较差;对城市园林现状不够满意,应加强乡土植物的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对乡土植物景观的接受度,同时需要增加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提高园林绿化量及景观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园林品质。(4)本文通过建立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体系,对银川市95种乡土植物(包括已应用的72种乡土植物及23种未应用野生乡土植物)进行了量化评价,并根据量化分值对参与评价乡土植物进行了分级,其中Ⅰ级代表具有优秀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十分推荐将该类植物应用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Ⅱ级表示具有良好的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文化内涵、生态功能略逊于Ⅰ级,较推荐将该类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Ⅲ级表示具有一定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生境不够广泛度,应用形式较少等原因,不推荐将该类植物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可根据实际情况少量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Ⅳ级表示不具备较好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开发研究不够成熟,观赏期较短等原因不推荐盲目应用该类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本次评价的结果为:被评价的乡土植物中,Ⅰ级植物共19种,占比20.00%,包括国槐及合欢等植物;Ⅱ级最多达42种,占比40.48%,包括玫瑰、银白杨及卫矛等植物;Ⅲ级22种,占比23.16%,包括牛膝、羊矛及蜀葵等植物;Ⅳ级最少,为12种,占比为12.63%,包括齿叶蓍等。该研究为银川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关乡土植物应用筛选的科学依据。
唐效强[6](2018)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观果树种调查及其观赏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景观造景中,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的材料,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观果植物是植物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渐渐脱离出来,不仅提供食物以果腹,更赋予植物不同的文化与美的体验。秋冬两季是大多数观果植物观赏周期。而此时节,草木萧条,天地寂寥。景观造景不比春夏繁茂葳蕤,因而对秋冬观果植物特性做深入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季节观果植物进行跟踪观察调研,立足于植被生态学,从调研样点群落的数量特征、丰富度、相似性,观果植物果实变色时序、观赏周期,群落稳定性方面进行分析。在综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理论的前提下,进行量化研究。本文中选取中山植物园内树木园、药用植物园、分类系统园、球宿根花卉园、标本馆、蔷薇植物园、中央景观区及红枫岗八处区域作为调研对象,利用中点四分无样地取样法对八个区域内121个样点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整理分析发现:(1)中山植物园植物种类丰富,样点中共统计植物种类179种,其中观果植物75种,占比41.90%,隶属38科。其中乔木47种,灌木28种。观果植物种类中蔷薇科(10种)、冬青科(5种)、忍冬科(4种)、樟科(4种)、山茶科(4种)植株占比大。在群落中按重要值排序,乔木前五位分别是棕榈(6.50)、朴树(5.19)、银杏(5.04)、冬青(4.03)、栾树(4.02),灌木前五位分别琼花(5.09)、枸骨(4.80)、石楠(4.57)、桂花(3.47)、英蒾(2.97)。(2)中山植物园多以专类园形式营造景观,各区域群落相似性集中在· 0%-20%之间。其中群落相似性差异最大的是蔷薇植物园与树木园,相似度为10.98%,差异最小的是标本馆与中央景观区,相似度为38.10%。在群落物种多样性方面,数据显示各种类植物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个体多样性的均匀度较高。且普遍高于一般城市绿地指标。整体而言,专类园景观独特,植物配置符合专类园主题。(3)样点统计63种植物果实变化周期,其中43种观果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在9、10月份,占比68.25%。挂果植物观赏周期排名前五位植物是全缘叶栾树(175)、细叶水团花(168)、栀子花(168)、乌桕(150)、香港四照花(147)。样点中植株出现频率最高为前五位观果植物冬青(8)、枸骨(6)、南天竹(5)、缫丝花(5)、银杏(5)。红色果实植株的种类最多,28种,占比43.07%,其次为褐色、黄色。(4)鸟类在观果植物种子的长距离传播中有极为重要意义,同时植物果实坚硬外壳经历过鸟类消化后,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对观果树种迁地保护意义重大。植物果实是否丰硕决定留鸟种群的数量,同时决定候鸟的迁徙时间及迁徙的地点。观果植物对生态稳定意义重大。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对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观果植物进行一个模糊的认知。整体而言,植物园景观特色突出,群落物种丰富,表现出良好的景观效果。此研究的结果希望能对园林建设提供帮助。
潘炜莹[7](2017)在《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生态园林的推广与发展,自然生态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许多园林企业和单位都在不断探寻营建生态型节约型园林景观的方式方法。草花混播景观启发于自然野花草甸,是人造生态景观的一种形式。我国对此类植物景观营建的技术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针对岭南地区的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技术却是较为鲜有的。本文通过对适宜种植在岭南地区的几种一二年生草花进行混播种植试验,筛选出成本低、观赏性强、持续性久、四季有景的草花混播组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岭南地区的草花混播组配方法和种植养护管理形式。笔者在广州地区进行了一年半的草花混播试验,一共分三个季度播种,重点研究春夏季播种的草花混播组合的开花情况和景观效益。春季播种试验主要针对混播品种配比、播种量和种植的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观察其在岭南地区春季的种植效果。夏季播种试验主要在总结春季试验的基础上,对上一季度的试验变量进行调整,观察其种植效果。秋冬季在前面混播试验的经验基础上,增加草花品种,观察草花混播景观秋冬季的景观效果。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混播组合的最适播种量区间为3g/m2-6g/m2,混播群落最适宜的生长密度为428株/m2-802株/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群落密度加大,出苗率下降,过多的播种量容易导致草花混播群落生长过密,种子浪费严重等问题。2.合理的种间配比有利于延长草花混播景观观赏期和花期时间,提高前期覆盖率和覆盖速度。笔者根据试验结果推断出较适用于岭南地区的种间配比形式为40%速生花卉+40%多花花卉+20%主体花卉。3.试验表明硫华菊、波斯菊、百日草的混播种植效果良好,其中硫华菊最为强势,自播能力强,适合作为岭南春夏季草花组合的主体花卉。4.杂草是草花混播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群落萌芽期和末花期的杂草控制是关键。5若想在某个节假日点达到盛花效果,春季播种的草花组合一般需提前46-54天进行播种,夏季草花组合一般需提前30-47天进行播种。秋冬季草花组合则需要在气温降至最低之前进行播种。但具体的播种时间还需根据不同的草花混播组合的生态特性进行选择。
刘雪[8](2017)在《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文中提出北京市水资源紧缺,推广和应用抗旱宿根花卉是北京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调研北京城市绿地宿根花卉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广泛应用的4种抗旱试验材料(马蔺 Iris.lactea var.chinensis、山麦冬 Liriope spicata、’ 金娃娃’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Golden Doll’、地被石竹Dianthusplumarius)为对照,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抗旱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北京尚未推广的20种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和抗旱等级划分,同时评价已引种的16种试验材料的田间适应性。旨在筛选出抗旱性强、可在北京地区应用的宿根花卉,同时进行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抗旱性评价体系,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全文结论如下:(1)北京城市绿地中有宿根花卉143种/品种,其中山麦冬、鸢尾、马蔺、玉簪和’金娃娃’萱草5种应用频度最高,大于60%,八宝景天、萱草、千屈菜和地被石竹4种应用频度次之,大于30%。地被、道路绿化、山石、草坪点缀等是其主要应用方式。84种/品种(占所有调查种类58.7%)仅在植物园和苗圃有栽培,并未推广。(2)4种对照材料中,马蔺、山麦冬和’金娃娃’萱草为高抗旱宿根花卉,地被石竹为中等抗旱。其余20种试验材料中,菊叶委陵菜和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属同一级别,抗性虽不及其他3种,但仅略低于’金娃娃’萱草;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旱麦瓶草、蹄叶橐吾为中等抗旱宿根花卉,抗旱力与地被石竹相当,但依上述次序减弱;麻花头、华北蓝盆花、蓝花棘豆、展枝唐松草、紫花耧斗菜、黄芩、独活、路边青、’小兔子’狼尾草、地榆、草地风毛菊、龙芽草属弱抗旱宿根花卉,抗旱性低于4个对照材料,其抗旱性依上述次序减弱。(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对抗旱性影响大的指标为气孔密度、Pn和根长3个指标,影响较大的为株高、冠幅、抗旱系数、CE、Gs、Tr、WUEI、Fv/F0、Fv/Fm、Pro、LRWC、POD、PR和Chl(a+b)14个指标,影响较小的为WUEL,影响小的为凋萎系数、气孔长径、气孔短径、Rel和MDA5个指标。从生产方面来说,根长、株高、冠幅、抗旱系数、WUEL、凋萎系数等指标因为测定方法简单可靠,更具有实用意义。(4)宿根花卉的抗旱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应包括形态、生长、生理生化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影响大和较大的指标;评价方法则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解决指标的重叠性,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结合隶属函数值法得到各试验材料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抗旱性排序和聚类。(5)结合抗旱性和田间适应性观察结果,高抗旱的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菊叶委陵菜和中等抗旱的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地被石竹、旱麦瓶草可在较干旱或水分管理不方便的绿地应用;弱抗旱的’小兔子’狼尾草、路边青、地榆、龙芽草、草地风毛菊、麻花头、紫花耧斗菜、黄芩、展枝唐松草、蓝花棘豆和华北蓝盆花可在少量灌溉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蹄叶橐吾和独活不建议引种和应用。
肖晗华[9](2016)在《宿根花卉在住宅小区的应用性研究 ——以麓阳和景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园林植物里的宿根花卉如何在生活上进行应用这一点展开研究的。当今社会普遍追求着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如何能使这一美好展望变成现实呢?研究如何在社区规划里提高绿化水平、如何让城市建设的绿化程度得到丰富,宿根花卉的应用是我们需要深究并且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论文是以研究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宿根花卉和如何应用这一园林植物为主体的。通过比照其在空间应用里的差异,最终分析得出了宿根花卉的具体应用模式。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得到了在小区住宅这些贴近生活的实地上,如何利用宿根花卉进行有效合理绿化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如何结合园林美学、生态学来进行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群落组合等在实际操作中的落实,还对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做了指导和阐述。(2)研究过程中,对许多社区里的花卉种类及应用都进行了调查取样。经过长期的调查取样,可知花卉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这四种方式:地被、花坛和花丛还有容器种植。目前能得到应用的宿根花卉种类还不算多,也才9科12属15种。这之中含有2种鸢尾科、6种百合科。这8科包含有鸭趾草科、石竹科等。(3)为如何选择花卉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景观效果持久性原则。通过上述原则的筛选,能得到适合绿化住宅绿地宿根花卉有24科40属59种。本文还依照其生态习性、观赏特征等方面作了归类。这一归类使得各种宿根花卉的优势得到了科学合理地发挥,特点也有了可针对性的应用。(4)对如何利用宿根花卉绿化住宅小区常见的七种应用方式进行了总结。其中在缀花草地及花境还有花坛这上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重点分析。参照这七个应用方式,找出了合适进行栽培的品种与种类以及恰当的设计要点还有配置方式,并依照空间上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不同类型住宅小区的不同应用模式。(5)参考上述研究成果在麓阳和景小区里的方法应用及应用模式。本文研究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将住宅小区植被景观的丰富度和宿根花卉绿化的应用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这一绿化方式在小建筑物中的应用作为参考,使得宿根花卉在绿化城市园林上有了切实可靠的借鉴价值和参考价值。这对我们打造出一个真正称得上山水洲城及拥有良好城市形象的园林城市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盛桢桢,于晓英,董佳丽[10](2015)在《草本花卉的园林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草本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生长迅速、管理简单,是一类用途广泛的植物造景材料。由于城市逐渐发展,园林植物造景逐步完善,科学合理地应用草本花卉也逐渐对园林景观有了重大的意义。笔者从草本花卉种类品种选择、野生花卉研究、应用与配植方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草本花卉在园林应用中的系统研究,丰富园林景观,提高植物造景的物种多样性提供参考。
二、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宿根花卉栽培主要问题及管护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园林绿化中宿根花卉的应用场景 |
1.1 在花坛中的应用 |
1.2 在草坪中的应用 |
1.3 在花境中的应用 |
1.4 在水边绿化的应用 |
2 宿根花卉栽培的制约因素 |
2.1 温度 |
2.2 水 |
2.3 土壤 |
2.4 光照 |
3 宿根花卉植物的栽培要点 |
3.1 移栽 |
3.2 水分管理 |
3.3 施肥要点 |
3.4 四季管护 |
(2)长沙地区引种月季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月季引种、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月季引种研究进展 |
1.4 月季分类研究进展 |
1.4.1 月季的基本特征 |
1.4.2 月季的演变 |
1.4.3 月季的分类 |
1.5 月季适应性评价 |
1.5.1 月季品种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2 月季在园林中应用形式的研究进展 |
1.5.3 月季应用现状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长沙地区月季引种适应性研究 |
2.1 试验场地概述 |
2.2 试验材料 |
2.2.1 引种月季分类 |
2.2.2 供试品种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环境条件 |
2.3.2 指标测量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月季品种观赏特性 |
2.4.2 月季品种生长特性 |
2.4.3 月季品种适应性观察与评定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长沙地区月季品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评价体系 |
3.2.2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3.2.3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
3.2.4 层次总排序 |
3.2.5 权重分析结论 |
3.2.6 评价标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综合评价体系各性状特征分值 |
3.3.2 综合评价值及等级划分 |
3.4 品种筛选结果 |
第四章 月季在园林中应用形式 |
4.1 引种月季园林应用的理论基础 |
4.1.1 植物群落学基础 |
4.1.2 植物生态学基础 |
4.1.3 园林美学基础 |
4.2 月季在园林中的应用 |
4.2.2 根据不同场所进行月季应用 |
4.2.3 根据月季与不同园林要素进行应用 |
4.3 长沙地区引种月季应用优化配置 |
4.3.1 根据月季生长高度进行配置 |
4.3.2 根据月季不同色彩进行配置 |
4.3.3 根据月季不同花期进行配置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1.1 引种适应性研究方面 |
5.1.2 综合评价方面 |
5.1.3 园林应用方面 |
5.2 讨论 |
5.2.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合肥市宿根花卉的景观综合评价及其在花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宿根花卉概念 |
1.1.2 花境概念 |
1.1.3 花境分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宿根花卉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宿根花卉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花境研究现状 |
1.2.4 国外花境研究现状 |
1.3 宿根花卉评价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宿根花卉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构建 |
2.1 宿根花卉评价体系构建 |
2.1.1 指标选取思想 |
2.1.2 指标选取原则 |
2.1.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2.2.1 常用方法介绍 |
2.2.2 评价方法选取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3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3.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
3.1.1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3.1.2 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
3.1.3 改进方法的权重计算 |
3.2 宿根花卉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3.3 指标分级阈值的制定 |
4 宿根花卉景观综合评价方法 |
4.1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 宿根花卉景观评价研究 |
5 合肥市花境建设研究 |
5.1 合肥地区概况 |
5.1.1 自然地理概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5.1.3 花境建设概况 |
5.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合肥市花境植物应用概况 |
5.3.2 花境植物运用频率分析 |
6 合肥市花境现状分析及提升建议 |
6.1 现状分析 |
6.2 改进建议 |
6.3 花境植物选择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合肥市花境常用植物名录 |
附录B 合肥市花境样点实照 |
个人简介 |
(4)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
1.1.2 栽培牡丹种质资源 |
1.1.3 湖南牡丹研究现状 |
1.1.4 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方法 |
1.1.5 存在的问题 |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3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牡丹耐热性研究现状 |
1.3.1 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牡丹耐热性研究进展 |
1.3.3 热害的鉴定指标及方法 |
1.3.4 提高植物耐热性的途径和方法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湖南牡丹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
2.1 湖南牡丹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 |
2.1.1 调查与引种地点 |
2.1.2 调查与收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湖南本土牡丹资源 |
2.2.2 湖南省引种其他地区牡丹品种资源 |
2.2.3 湖南牡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2.3 讨论 |
2.3.1 湖南牡丹的品种类型及园林应用 |
2.3.2 湖南牡丹生长节律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
2.3.3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及引种适宜区域分析 |
2.3.4 湖南牡丹引种栽培中的问题 |
2.3.5 湖南牡丹资源的利用 |
3 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提取基因组DNA及检测 |
3.1.4 SSR标记引物及PCR扩增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3.2.2 引物筛选 |
3.2.3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湖南牡丹的遗传结构分析 |
3.3 讨论 |
3.3.1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
3.3.2 驯化对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影响 |
3.3.3 湖南牡丹与不同来源品种(种)的遗传关系 |
3.3.4 湖南牡丹可能的起源 |
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评价系统指标框架的确定 |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4.2.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
4.2.5 湖南牡丹的综合评价值 |
4.2.6 湖南牡丹品种等级的划分 |
4.3 讨论 |
4.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2 综合评价值的结果 |
4.3.3 评价方法 |
5 湖南牡丹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指标测定 |
5.1.4 数据分析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 |
5.2.2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干重的比较 |
5.2.3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4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5.2.5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5.2.6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5.2.7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8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2.9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2.10 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分析 |
5.2.11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5.3 讨论 |
5.3.1 牡丹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5.3.2 牡丹耐热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
6 喷施外源物质对提高牡丹耐热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指标测定 |
6.1.4 数据分析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
6.2.2 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
6.2.3 喷施最适浓度外源物质下牡丹幼苗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6.3 讨论 |
6.3.1 喷施三种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2 三种外源物质喷施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诱导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5)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乡土植物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生态园林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乡土植物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
2.1 乡土植物概述 |
2.1.1 乡土植物概念界定 |
2.1.2 乡土植物特性 |
2.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述 |
2.2.1 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
2.2.2 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关系 |
2.3 乡土植物应用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
2.3.1 稳定城市生态系统 |
2.3.2 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2.3.3 提升城市景观文化内涵 |
2.3.4 突出城市地域特色 |
第3章 研究地概况 |
3.1 基本概况 |
3.1.1 地理概况 |
3.1.2 人文概况 |
3.1.3 野生动植物资源 |
3.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况 |
3.2.1 建设背景及基础 |
3.2.2 创建现状及成果 |
3.2.3 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4章 银川市乡土植物构成及应用现状分析 |
4.1 乡土植物构成分析 |
4.1.1 乡土植物数量对比分析 |
4.1.2 乡土植物科属对比分析 |
4.1.3 乡土植物生活型对比分析 |
4.2 乡土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
4.2.1 乡土植物应用频度对比分析 |
4.2.2 乡土植物城市园林应用率对比分析 |
4.2.3 乡土植物城市园林应用形式对比分析 |
4.2.4 乡土植物观赏期对比分析 |
4.3 银川市市民乡土植物认知度调查分析 |
4.3.1 样本分析 |
4.3.2 问卷信度分析 |
4.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 存在的问题 |
4.4.1 银川市整体绿化问题 |
4.4.2 乡土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策略 |
5.1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 |
5.1.1 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
5.1.2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3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1.4 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分级模型 |
5.1.5 可供评价的乡土植物目录 |
5.1.6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乡土植物推荐 |
5.2 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策略 |
5.2.1 增加乡土植物,提高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 |
5.2.2 推广乡土植物作基调、骨干树种 |
5.2.3 应用乡土植物提高园林生态功能 |
5.2.4 遵循科学的搭配方式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 |
5.2.5 提高乡土植物园林繁育水平 |
5.2.6 加强对野生观赏乡土植物的开发研究 |
5.2.7 加大有关乡土植物科普宣教的力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6)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观果树种调查及其观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秋冬季节 |
1.1.2 观果植物 |
1.1.3 观果植物的分类 |
1.1.4 植物的色彩 |
1.1.5 色彩心理学 |
1.2 观果植物的价值 |
1.2.1 生态价值 |
1.2.2 经济价值 |
1.2.3 美学价值 |
1.2.4 教育价值 |
1.2.5 历史文化价值 |
1.3 观果植物的研究 |
1.3.1 观果植物的历史应用 |
1.3.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3 观果树种果实变色生理学机理 |
1.4 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概况 |
2.1 研究对象 |
2.1.1 南京城市概况 |
2.1.2 南京中山植物园简介 |
2.2 研究内容 |
2.2.1 调查时间以及样地 |
2.2.2 调查区域概况 |
2.3 调研方法 |
2.3.1 园林植物学 |
2.3.2 物候期观测法 |
2.3.3 温度因子分析法 |
2.3.4 植物群落学 |
2.4 研究内容 |
2.4.1 观果植物群落分析 |
2.4.2 观果植物观赏特性 |
2.4.3 群落生态稳定性 |
第三章 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秋冬观果植物群落特征 |
3.1 调研方法 |
3.2 调查结果与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3.2.1 树木园 |
3.2.2 球宿根花卉园 |
3.2.3 红枫岗 |
3.2.4 药用植物园 |
3.2.5 中央景观区 |
3.2.6 分类系统园 |
3.2.7 蔷薇植物园 |
3.2.8 标本馆 |
3.3 中山植物园群落类型与比较 |
3.3.1 群落类型 |
3.3.2 群落优势度汇总分析 |
3.3.3 群落相似性比较 |
3.3.4 群落物种的多样性 |
3.3.5 观果植物伴生树种频度分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观果植物观赏期 |
4.1 变色时序 |
4.1.1 树木园 |
4.1.2 球宿根花卉园 |
4.1.3 红枫岗 |
4.1.4 药用植物园 |
4.1.5 中央景观区 |
4.1.6 分类系统园 |
4.1.7 蔷薇植物园 |
4.1.8 标本馆 |
4.1.9 小结 |
4.2 观赏周期 |
4.2.1 九月最佳观赏周期树种 |
4.2.2 十月最佳观赏周期树种 |
4.2.3 十一月最佳观赏周期树种 |
4.2.4 十二月最佳观赏周期树种 |
4.2.5 小结 |
4.3 影响观果树种观赏周期的因素 |
4.3.1 人为、动物因素 |
4.3.2 自然因素 |
4.3.3 鸟类对观果周期及种子传播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草花混播 |
1.2.1 草花混播概念 |
1.2.2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1.2.3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1.2.4 岭南地区市场应用情况分析 |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技术研究 |
2.1 草花混播景观的营建理念 |
2.2 草花混播景观的营建原则 |
2.2.1 适地适花,满足生态学要求 |
2.2.2 合理搭配,满足艺术美要求 |
2.2.3 突出主题,注重季相变化 |
2.3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手法分析 |
2.3.1 利用群落演替规律进行草花混播景观管理设计 |
2.3.2 利用生态特性和观赏特性进行合理组配 |
2.4 草花混播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
2.4.1 林下 |
2.4.2 道旁 |
2.4.3 草地 |
2.4.4 叠石边 |
2.5 影响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因素分析 |
2.5.1 品种选择及组合 |
2.5.2 播种量及种间比例 |
2.5.3 土壤基质的选择 |
2.6 小结 |
第三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千粒重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项目测定及试验结果 |
3.3 试验材料 |
3.3.1 草花品种选择 |
3.3.2 土壤选择及改良 |
3.4 试验地概况 |
3.5 试验设计 |
3.6 播种及日常养护管理 |
3.6.1 播种 |
3.6.2 日常养护管理 |
3.7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
3.7.1 物候期观察及记录 |
3.7.2 观赏特性观察及记录 |
3.7.3 数据处理 |
3.8 结果与分析 |
3.8.1 观赏期与花期最长的最佳组合筛选与分析 |
3.8.2 覆盖率最高,覆盖速度最快的最佳组合筛选与分析 |
3.8.3 出苗密度、出苗率分析及最佳组合筛选 |
3.8.4 草花混播组合观赏特性分析及最佳组合筛选 |
3.8.5 秋冬季播种草花混播组合生长效果 |
3.8.6 三种后期草花混播景观养护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3.9 小结与讨论 |
3.9.1 岭南地区不同季节草花混播组合播种的生长规律及启示 |
3.9.2 播种量对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影响及选择 |
3.9.3 种间配比对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影响及选择 |
3.9.4 草花混播后期管理方法 |
第四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策略 |
4.1 品种筛选及组配原则 |
4.1.1 品种筛选及组合配比 |
4.1.2 播种量 |
4.2 施工及养护管理策略 |
4.2.1 选址 |
4.2.2 整理植床 |
4.2.3 放线 |
4.2.4 播种 |
4.2.5 不同季度的水肥管理 |
4.2.6 规避空档期办法研究 |
4.3 草花混播景观管理形式研究 |
4.4 岭南地区夏季草花混播景观的问题分析及策略 |
4.4.1 问题分析 |
4.4.2 夏季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策略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试验过程图 |
附录 B 图片表格来源目录 |
(8)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北京水资源现状 |
1.2 宿根花卉 |
1.2.1 宿根花卉的特点 |
1.2.2 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
1.2.3 宿根花卉的评价与筛选 |
1.3 宿根花卉的抗旱性研究 |
1.3.1 抗旱机理 |
1.3.2 抗旱性鉴定指标 |
1.3.2.1 生物学指标 |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
1.3.3 抗旱鉴定常用方法 |
1.3.4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1.3.4.1 分级评价法 |
1.3.4.2 隶属函数值法 |
1.3.4.3 综合指数法 |
1.4 抗旱宿根花卉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北京市宿根花卉应用情况调查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北京城市绿地中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
2.4 小结与讨论 |
3 24种试验材料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试验设计 |
3.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下24种试验材料的形态表现 |
3.2.2 干旱胁迫对宿根花生长的影响 |
3.2.3 24种试验材料的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和抗旱系数 |
3.2.4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6 干旱胁迫对24种试验材料气孔特征的影响 |
3.2.7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8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2.9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10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11 干旱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12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13 干旱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
3.2.14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植株形态、生长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2 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3 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4 气孔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6 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7 质膜稳定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8 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9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的关系 |
3.3.10 POD活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
4 24种试验材料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4.1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4.2.2 权重的确定和隶属函数分析 |
4.2.3 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
4.2.4 抗旱指标选取 |
4.3 讨论与小结 |
5 宿根花卉的田间适应性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引种地与试验地概况 |
5.1.3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宿根花卉在住宅小区的应用性研究 ——以麓阳和景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宿根花卉的研究进展 |
1.4.1 宿根花卉的种质资源研究 |
1.4.2 宿根花弃的引种驯化 |
1.4.3 宿根花卉的生理特性研究 |
1.4.4 宿根花卉的配置和应用 |
第2章 宿根花卉概述 |
2.1 宿根花卉的特点 |
2.1.1 种类繁多 |
2.1.2 适应性强 |
2.1.3 栽培容易 |
2.1.4 养护简单 |
2.1.5 成本低,收效快 |
2.1.6 群体功能强 |
2.1.7 环境效益大 |
2.1.8 能满足四季景观变化的要求 |
2.2 宿根花卉的应用 |
2.2.1 花坛 |
2.2.2 花境 |
2.2.3 专类园 |
2.2.4 草坪 |
2.2.5 地被 |
2.2.6 水边绿化 |
2.2.7 基础栽植 |
2.2.8 园路镶边 |
2.3 宿根花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3.1 种类和品种数量少 |
2.3.2 应用种类雷同 |
2.3.3 应用方式单调 |
2.3.4 部分小区养护管理不到位 |
第3章 宿根花卉在住宅小区种植的应用理论与方法 |
3.1 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相关理论 |
3.1.1 园林美学 |
3.1.2 园林生态学 |
3.2 宿根花卉种类与品种的选择 |
3.2.1 选择原则 |
3.2.2 选择途径 |
3.3 适合住宅绿地种植的宿根花卉种类与品种 |
3.4 可用种类与品种的分类 |
3.4.1 按观赏部位 |
3.4.2 按生态习性 |
3.5 宿根花卉应用的景观类型及设计要点 |
3.5.1 应用方式 |
3.5.2 宿根花卉在住宅绿地内应用的具体模式 |
3.6 小结 |
第4章 宿根花卉在住宅小区种植的景观设计——以麓阳和景小区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2 植物景观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植物的选择 |
4.2.3 主要宿根花卉景点植物配置图及效果图 |
4.3 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草本花卉的园林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草本花卉的园林应用研究 |
2 草本花卉在园林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
3 小结和展望 |
四、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宿根花卉栽培主要问题及管护要点分析[J]. 刘晓东,高启.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12)
- [2]长沙地区引种月季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D]. 甘甜.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3]合肥市宿根花卉的景观综合评价及其在花境中的应用[D]. 陶李.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D]. 张旻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D]. 高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观果树种调查及其观赏期研究[D]. 唐效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7]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D]. 潘炜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8]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D]. 刘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宿根花卉在住宅小区的应用性研究 ——以麓阳和景小区为例[D]. 肖晗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草本花卉的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 盛桢桢,于晓英,董佳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