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帮学生寻“米”

语文教师要帮学生寻“米”

媛丽(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种马场学校,青海门源县8103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15-01

摘要: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寻“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积累;语文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读为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该激昂时激昂,该委婉时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

《颐和园》一课,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颐和园的绚丽景色。这篇课文中有丰富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怎样把课本上的词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呢?教师可先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欣赏优美的图画,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中,在有感情朗读中自然而然积累了语言。例如,课文是这样描写颐和园的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是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生动的词语!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见识了许多字词及精彩语句,有利于纠正平时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形成一定的语感,丰富了词汇,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在写文章时用到这些词句,便能召之即来,呼之即出。

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从交际中积累语言

1.从说话与沟通中提高语言能力。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可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2.从习作训练中增长语言能力。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可要求学生常练笔,经过探索,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想象与细节描写结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3.从理解消化中积累语言能力。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教学适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打基础,做到更有效地积累语言。

标签:;  ;  ;  

语文教师要帮学生寻“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