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诸葛亮以善于知人用人而见诸史册。《华阳国志》说他善用人,而贤士皆归,西土诚服。诸葛亮关于知人用人也写过不少著作。《诸葛亮心书》一文中写道:“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知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和观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应变能力,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目前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很少。然而,人类寿命周期的大约90%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质量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广彩的发展与中西方贸易有着深远的渊源。清朝时期开放海禁,成就了风靡国外市场的外销瓷。在贸易初期,外商多在景德镇订购陶瓷,但景德镇到通商港口间距离较远,交通及运输问题造成破损率较高,且定制图案时沟通多有不便。十三行商人遂在广州建立制瓷工场,从景德镇等地购进白瓷胎,雇佣匠人异地加彩,从而逐步开启了外销瓷——广彩的鼎盛时代。[3]为了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广彩的制作者在继承传统陶瓷绘画方法的时候融入国外绘画风格,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相融合,创造出饱含中西方艺术精髓的广彩瓷器。
一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法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从其回答中看他的志向、志趣。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此法中的“识”指见识,指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回答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和谋略。古往今来,见识短浅、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相反,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也必将是可塑有用之才。
二法: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临之以利”是给予机会,甚至是把重要岗位交付某人,然后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诸葛亮认为廉洁之人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忠心为国,廉洁奉公;体察百姓疾苦,注意节俭,为政清廉;不贪酒、不迷色,能够廉洁自律。
此法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古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的办法是在重用一个人之前,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三法: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问之以是非”,不仅观其志,还提供了观志识人的方法。例如少年周恩来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通过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事实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因此,人才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是选拔杰出人才的重要方法。
3.4.对社区中、老年人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在早期接受预防老年痴呆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家庭成员对老年痴呆预防的认知,可有效预防老年痴呆[2]。
四法: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辩论之道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大应用。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驳斥对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几番唇枪舌剑之后,辩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脱颖而出。
让某些“笔杆子”们遗憾的是,不劳而获的事,迟早是要露馅的。网络时代,“拿来”容易,穿帮也快。上述案例的曝光,多数不是同样因为网络的力量吗?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确然。
五法: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因为当人醉酒之后,大脑的部分意识被酒精麻醉,往往会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我展露出来。因此,在识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酒后吐真言是因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脑皮层中枢所致,此时人已失去大脑的理性控制,通常会一吐为快、毫无掩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交流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隔阂,这种隔阂恰是由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形成的。然而,酒可以通过麻痹人的生理功能来达到降低心理防御机制的效果,此时其真情、真言将自然流露。
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关酒的典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当然,诸葛亮绝非简单地提倡饮酒,其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进而达到察人观性之终极目标。
六法: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此法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语无伦次,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事情了如指掌、深谙其道之人。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官吏“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如对“托志忠雅”“为政以安民为本”的蒋琬,对“雅性谦素,家不积财”的费祎,对“殷勤,有忠于国”的董和,对“非公事不言”的刘巴,对“秉心公亮”“进尽忠言”的董允,对“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对“忠勤时事”的姜维等人,诸葛亮都加以表扬并提拔重用。
公生明,廉生威,清廉的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极强。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好官。
根据《山西省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有关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本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2013年项目区人口为10 3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设计用水居民人数按下式计算:
七法: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其能否言而有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所以,看一个人讲不讲诚信,不在于他说的怎样,要看他做的怎样,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听其言,观其行,才是知人用人的高明之举。
众所周知,国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礼记》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此为诚信之人;为官者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一身浩然正气,此为诚信之官。
(潘春华 辑)
标签:之以论文; 的人论文; 知人论文; 之人论文; 志向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秘书之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