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折射波论文-安圣培,胡天跃

初至折射波论文-安圣培,胡天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至折射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至折射波,偏移距,同相轴,初至波

初至折射波论文文献综述

安圣培,胡天跃[1](2013)在《利用改进的干涉法提高初至折射波信噪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近地表的高程起伏和速度不确定性对地震波场改造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勘探地球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研究利用干涉法提高初至折射波信噪比,并做了改进,使远偏移距初至折射波能够被准确的拾取,为近地表的静校正提供可靠依据。1.引言远偏移距的初至波主要是折射波,根据Dong(2006)等人的理论,对两个接收点的地震记录做互相关,得到的互相关函数中包含折射波的脉冲响应。对所有炮点的互相关函数进行迭加,初至折射波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李玮[2](2008)在《地震信号差分法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剩余静校正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的效果和精度,已经成为制约地震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以往基于反射波的剩余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迭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而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此外,现有的大多数静校正方法都要利用初至时间的信息,初至波拾取的精度和速度就成为了衡量静校正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复杂地区的低信噪比数据资料,采用拾取初至时间信息进行处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给后续的静校正量计算带来误差。本文针对目前西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对初至折射波解决二维和叁维静校正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法的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时间,它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运用折射波传播原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线性时差动校正,在共炮点道集上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各个相邻道之间的时差;然后结合二维和叁维观测系统各自的特点,对于炮点和检波点分别建立关于各自相邻点之间的剩余静校正量时差的差分方程;最后,对于二维数据采用递归求和方法求解差分方程,对于叁维数据采用高斯-塞德尔迭代法求解差分方程组,分别得到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对于解决高频剩余静校正量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8-03-01)

车建英,张伟[3](2006)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复杂探区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及黄土塬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难度加大。长波长静校正容易引起构造形态畸变,短波长静校正影响地震剖面信噪比。针对此类问题,从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及短波长地表非一致性问题分析入手,提出部分炮检距迭加识别长波长静校正技术及分段统计逼近地表非一致性校正技术。该技术在复杂地表区与其它相关技术综合应用,可有效解决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田地质》期刊2006年01期)

赵铁虎,褚宏宪[4](2004)在《浅海初至折射波法勘探干扰因素分析及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水文环境的复杂性给开展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带来一定困难 ,主要体现在潮汐、海流、涌浪等对观测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是海上工作的主要干扰因素。本文针对排列弯曲、炮点偏移距大小、炮点与检波器不在同一深度以及时距曲线偏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校正和解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4年01期)

王克斌[5](2003)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西部复杂地表条件地震数据处理,静校正计算是关键性步骤,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严重的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不真实或低信噪比的地震剖面会给解释工作带来许多假象和困难,严重的还会引起钻探失败。因此,西部复杂地表区数据处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多种信息和方法解决近地表条件变化引起的静校正问题。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勘探静校正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在野外做好近地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室内充分利用折射波初至信息,根据二、叁维工区复杂近地表条件的变化,采用针对性和配套的静校正处理技术方法联合计算才能取得好的处理效果。 本文针对目前西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对初至折射波解决二维和叁维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正反演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水平层状和倾斜界面折射波的传播规律,为后续的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二维复杂层状介质地震折射波正演方法,该方法可适用于折射面起伏不大、低速层和折射层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而对于折射面起伏较大、低速层和折射层速度变化较大的复杂近地表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短路径初至波射线追踪方法,该方法精度高,计算速度快,适用于任意二维复杂近地表介质(如山地)的初至折射波的正演计算。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复杂的近地表模型进行了正演摸拟并研究和分析了它们的传播规律;(3)二维折射最优旅行时反演近地表模型方法。它适应折射面起伏不大、折射层较稳定的近地表条件,利用该方法可以解决二维沙漠、黄土塬覆盖区等复杂地表条件的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4)叁维共炮域折射旅行时统计分解静校正方法。它把目前已用于二维处理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扩展到叁维处理,可以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如沙漠、戈壁、山前带等叁维工区大剩余静校正量的问题,它实现了分束拾取折射初至波,整体进行叁维迭代分解求取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5)叁维CMP域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该方法是在二维基础上发展的,在折射界面起伏不大的情况下,它可以同时解决叁维CMP道集中长波长静校正和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可适用于塔里木沙漠、长庆黄土塬覆盖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大量正演和二、叁维实际资料应用计算,在西部复杂地表区如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柯克亚等地区实际资料处理中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复杂地表条件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上述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为复杂地表区勘探提供了一套新的静校正处理方法和技术。(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3-11-01)

范华,徐广民,贺涌,苏罗[6](2003)在《叁维初至折射波静校正算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间项技术的叁维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求解大型方程组时由于方程组的病态性质将遇到困难。本文利用折迭技术 ,将地震采集初至数据进行折迭处理 ,能基本消除高速层顶面旅行时的影响 ,再通过 SIRT方法求解 ,不仅可以消除方程组的病态问题 ,而且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减少方程的数目 ,显着提高求解的速度。经过理论资料和实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静校正量的处理效果对比 ,验证了此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03年05期)

刘俊友[7](1999)在《旅行时分解法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当第四系地层厚度较薄时,从野外观测到资料处理都较难得到来自第四系地层底界的反射波,因此无法解释第四系地层厚度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常常是要解决的地质任务之一。并且第四系地层厚度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深层反射波的迭加效果和构造形态。就此,文章介绍一种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旅行时分解法,及其在资料处理与解释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田地质》期刊1999年01期)

王愫,魏修成[8](1991)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陕甘宁盆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陕甘宁盆地的勘探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地表复杂,地下平缓”纵观陕甘宁盆地的地表条件,北部为沙漠,中部为草原丘陵,南部则为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有些地段仅在一公里范围内,地表高程相差155m。低降速厚度变化可达100m,静校正量差达 170ms,而地下构造幅度却很小,多为十几至几十m。由构造引起的横向时差变化,一般(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1991-09-01)

温春德[9](1990)在《水域中间层速度倒转时初至折射波法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河回水地段及湖底,常沉积有泥质粉细砂或淤泥之类,这些细颗粒沉积物的波速远较水层波速低,因而,在折射地震勘探中存在着中间层速度倒转问题。按传统观念,不能使用折射勘探,但折射法具有能根据界面速度确定界面的地质性质的独(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1990年03期)

杨树臣[10](1985)在《初至折射波的处理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在处理内蒙古二连地区的资料时,通常把初至折射波作为干扰波对待。应用频率滤波、二维滤波和初至切除的方法,剔除初至折射波,仍然不够理想。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把初至折射波当作有效波处理,首先获得初至折射波剖面,然后把初至折射剖面转(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1985年04期)

初至折射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剩余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剩余静校正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的效果和精度,已经成为制约地震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以往基于反射波的剩余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迭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而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此外,现有的大多数静校正方法都要利用初至时间的信息,初至波拾取的精度和速度就成为了衡量静校正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复杂地区的低信噪比数据资料,采用拾取初至时间信息进行处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给后续的静校正量计算带来误差。本文针对目前西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对初至折射波解决二维和叁维静校正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法的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时间,它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运用折射波传播原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线性时差动校正,在共炮点道集上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各个相邻道之间的时差;然后结合二维和叁维观测系统各自的特点,对于炮点和检波点分别建立关于各自相邻点之间的剩余静校正量时差的差分方程;最后,对于二维数据采用递归求和方法求解差分方程,对于叁维数据采用高斯-塞德尔迭代法求解差分方程组,分别得到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对于解决高频剩余静校正量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至折射波论文参考文献

[1].安圣培,胡天跃.利用改进的干涉法提高初至折射波信噪比[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2013

[2].李玮.地震信号差分法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车建英,张伟.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复杂探区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6

[4].赵铁虎,褚宏宪.浅海初至折射波法勘探干扰因素分析及校正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

[5].王克斌.复杂地表条件下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

[6].范华,徐广民,贺涌,苏罗.叁维初至折射波静校正算法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

[7].刘俊友.旅行时分解法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及其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9

[8].王愫,魏修成.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陕甘宁盆地的应用[C].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91

[9].温春德.水域中间层速度倒转时初至折射波法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0

[10].杨树臣.初至折射波的处理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5

标签:;  ;  ;  ;  

初至折射波论文-安圣培,胡天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