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口扳手论文和设计-张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口扳手。所述开口扳手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以及扳手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和所述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扳手部,以驱动所述扳手部转动。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送带、第一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且所述第一齿条为圆弧齿条。本申请的开口扳手能够实现对待旋拧件的快速旋拧。

设计方案

1.一种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以及扳手部;

所述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扳手部相连接,以驱动所述扳手部转动;

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送带、第一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

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且所述第一齿条为圆弧齿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滑动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具有预定轨迹的弧形滑道,所述第一齿条能够沿所述弧形滑道滑动;且所述弧形滑道上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齿条紧固于所述弧形滑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连接;

所述扳手部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扳手部之间间隔预定间距;

所述扳手部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或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扳手部能够触发对应的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启停或反向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部上形成有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和所述活动端之间形成开口;所述活动端滑动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且所述活动端上形成有第二齿条,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转动,以驱动所述活动端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和支杆,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位于所述扳手部的一侧;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穿孔,所述支杆穿过所述穿孔且所述支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有限位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扳手部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支架上对应所述扳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控制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扳手部伸出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启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微型电机,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微型电机分别设置于所述扳手部的两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开口扳手能够对螺栓、螺钉或螺母进行旋拧,但旋拧动作一般需要手动完成,然而手动旋拧过程较费力且效率较低。此外,针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螺栓、螺钉或螺母,进行旋拧时,可能需要较大尺寸的扳手。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扳手,以提高开口扳手的旋拧效率,节省旋拧力气,并且能够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螺栓、螺钉或螺母进行旋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开口扳手,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以及扳手部;

所述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扳手部相连接,以驱动所述扳手部转动;

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送带、第一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

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且所述第一齿条为圆弧齿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齿条滑动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具有预定轨迹的弧形滑道,所述第一齿条能够沿所述弧形滑道滑动;且所述弧形滑道上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齿条紧固于所述弧形滑道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扳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连接;

所述扳手部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扳手部之间间隔预定间距;

所述扳手部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或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扳手部能够触发对应的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启停或反向运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扳手部上形成有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和所述活动端之间形成开口;所述活动端滑动设置于所述扳手部上,且所述活动端上形成有第二齿条,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转动,以驱动所述活动端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的方向运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口扳手还包括支架和支杆,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位于所述扳手部的一侧;所述扳手部上设置有穿孔,所述支杆穿过所述穿孔且所述支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有限位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扳手部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支架上对应所述扳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控制开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口扳手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动力输出构件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扳手部伸出于所述壳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启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微型电机,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微型电机分别设置于所述扳手部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的开口扳手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以及扳手部的配合连接,能够给扳手部提供旋动力,从而实现对待旋拧件的快速旋拧,省力的同时提高了旋拧效率。并且通过传动组件的传动连接作用,能够改变扳手部和驱动装置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满足扳手部在不同位置设置的需求,尤其能够实现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螺栓、螺钉或螺母的旋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内部传动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扳手部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扳手部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另一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的又一部分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驱动装置,2-第一锥齿轮,3-第二锥齿轮,4-传动组件,41-传送带,42-第一传动齿轮,43-第一齿条,5-扳手部,6-活动端,7-第二传动齿轮,8-第二齿条,9-第二驱动装置,10-第一控制开关,11-支架,111-支杆,112-限位部,12-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开口扳手。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口扳手,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1、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4以及扳手部5,其中第一驱动装置1为动力源,第一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与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入端相连接,动力输出构件的输出端通过传动组件4与扳手部5相连接,一方面通过动力输出构件和传动组件4将第一驱动装置1的动力传递给扳手部5,另一方面动力输出构件能够改变第一驱动装置1的动力输出方向,从而便于驱动扳手部5转动。扳手部5用于与待旋拧件接触,以实现对待旋拧件的旋动。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1为电机,其输出轴沿第一方向延伸。

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3所示,动力输出构件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2和第二锥齿轮3,第一锥齿轮2与第一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相连接,因此第一锥齿轮2具有沿第一方向的旋转轴线;第二锥齿轮3与第一锥齿轮2呈角度设置,因此第二锥齿轮3具有沿第二方向的轴线。通过设置动力输出构件能够改变动力源的驱动方向,从而能够改变扳手部5的转动方向,以适应不同角度的旋拧需求。

参见图2和图3所示,传动组件4连接在第二锥齿轮3的输出轴和扳手部5的转轴之间,因此当第二锥齿轮3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组件4带动扳手部5转动,扳手部5也具有沿第二方向的轴线,且扳手部5具有第一旋转平面。当扳手部5夹紧待旋拧件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驱动扳手部5转动,从而实现对待旋拧件的旋拧。通过传动组件4的传动连接作用,能够改变扳手部5和第一驱动装置1之间的距离,从而满足扳手部5在不同位置设置的需求。尤其当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螺栓、螺钉或螺母进行旋拧时,由于旋拧需要较大空间,驱动装置的设置可能会阻碍扳手部5的旋动,而通过传动组件4的传动连接作用使得扳手部5的位置得以延伸,同时有效地将第二锥齿轮3的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扳手部5,并能够实现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螺栓、螺钉或螺母的旋拧。

具体地,参见图6和图7所示,传动组件4包括传送带41、第一传动齿轮42以及与第一传动齿轮42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43;第二锥齿轮3和第一传动齿轮42通过传送带41连接,以通过传送带41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2转动,第一齿条43固定设置于扳手部5上,且第一齿条43为圆弧齿条,因此第一传动齿轮42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齿条43转动,进而带动扳手部5绕第一齿条43的圆弧轴心转动,从而实现对待旋拧件的旋拧。优选地,第一齿条43的转动中心(即第一齿条43的圆弧轴心)近似位于扳手部5与活动端6形成的开口中间位置(下面实施例将具体说明开口的形成),使得扳手部5的转动中心能基本位于待旋拧件如螺栓的轴线位置。

此外,优选的,第一齿条43在扳手部5表面的位置可以调整,具体可通过在扳手部5上设置具有预定轨迹的弧形滑道(图中未示出),第一齿条43能够沿弧形滑道滑动,并配设紧固件,以实现第一齿条43在弧形滑道上的定位。因此通过第一齿条43的位置调整,使得在旋拧不同规格的螺栓时,均能够使得第一齿条43的转动中心位于待旋拧件如螺栓的轴线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定轨迹的弧度与第一齿条43的弧度一致,预定轨迹的长度可根据需要对第一齿条43调整的范围而设置,在此不具体限定。

因此,本申请的开口扳手通过驱动装置、动力输出构件、传动组件4以及扳手部5配合,能够实现对待旋拧件的快速旋拧,省力的同时提高了旋拧效率。

此外,参见图4和图5所示,由于对待旋拧件旋拧后扳手部5需要复位,为检测扳手部5旋转的位置,以实现扳手部5的复位,本申请在扳手部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10,且在扳手部5位于初始位置时,两侧的第一控制开关10均距扳手部5预定距离,因此在扳手部5转动至其一侧的第一预定位置或另一侧的第二预定位置时,扳手部5能够触发对应位置的第一控制开关10,第一控制开关10能够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反向运转,实现扳手部5的换向(即复位)。例如,在第一驱动装置1驱动扳手部5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扳手部5的侧部触发对应的第一控制开关10,第一控制开关10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反向运转使得扳手部5再从第一预定位置回转至初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扳手部5的回转过程中,扳手部5也可以从第一预定位置回转至第二预定位置,扳手部5到达第二预定位置处时触发对应的第一控制开关10,第一控制开关10再控制扳手部5回转,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第二控制开关(下面的内容将具体说明其位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停止工作。

参见图3至图5所示,对于扳手部5,其上形成有固定端和活动端6,固定端和活动端6之间形成开口,开口用于夹持待旋拧件。活动端6可向靠近或远离固定端的方向运动,从而改变开口的大小,实现对不同尺寸的待旋拧件的夹持或松开。扳手部5的活动端6的位置移动是通过在扳手部5上设置的第二传动齿轮7和活动端6上的第二齿条8配合实现的。具体地,活动端6滑动设置于扳手部5上,活动端6与扳手部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滑块,对应的扳手部5上设置有滑道,滑道的延伸方向即为活动端6向固定端移动的方向,滑块能够在滑道内滑动,从而实现活动端6的移动。扳手部5上还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9和第二传动齿轮7,活动端6上对应设置有与第二传动齿轮7相啮合的第二齿条8。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9为微型电机,第二驱动装置9与第二传动齿轮7分设于扳手部5的两侧,且第二驱动装置9的输出轴与第二传动齿轮7连接,用于驱动第二传动齿轮7转动,而第二传动齿轮7的转动能够驱动活动端6移动,从而实现开口大小的改变,也就是说,从而实现固定端与活动端6两者之间的距离的改变。

此外,第二驱动装置9也和第一控制开关10电连接,在扳手部5触碰第一控制开关10并换向的同时,第二驱动装置9以及活动端6同时换向运动,即当扳手部5夹紧待旋拧件旋拧一定角度至与触碰第一控制开关10时,扳手部5的开口增大,松开待旋拧件,以进行下一次的旋拧。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1和第二驱动装置9始终同时工作,同时换向,同时关停,从而实现了在扳手部5向一侧运动时,第二驱动装置9带动活动端6向内运动,夹紧待旋拧件;扳手部5向另一侧运动时,第二驱动装置9带动活动端6向外运动,松开待旋拧件。即第一驱动装置1和第二驱动装置9可通过一个控制开关实现同步控制。

此外,参见图1至图3及图6至图8所示,本申请的开口扳手还包括壳体12、支架11和支杆111,支架11与壳体12相连接,且支架11的部分或全部能够伸出壳体12,即支架11和壳体12的连接方式包括两种,一种为支架11的部分位于壳体12内并与壳体12的内壁相连接,使得支架11的部分能够伸出壳体12以支撑动力输出构件和第一传动齿轮42;另一种为支架11与壳体12的边缘相连接,使得支架11的全部能够伸出壳体12以支撑动力输出构件和第一传动齿轮42。壳体12用于保护第一驱动装置1和动力输出构件,支架11用于支撑动力输出构件和第一传动齿轮42。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1和动力输出构件均位于壳体12内,第一传动齿轮42和扳手部5伸出于壳体12,扳手部5用于与待旋拧件相接触。第二锥齿轮3的输出轴和第一传动齿轮42的转轴分别转动连接于支架11上。支架11上朝向扳手部5的一侧设置有支杆111,扳手部5上设置有穿孔,支杆111穿过穿孔且支杆111的一端连接支架11,另一端连接有限位部112;第一传动齿轮42位于扳手部5的一侧,并与第一齿条43同侧;限位部112位于扳手部5的另一侧,且第一传动齿轮42与限位部112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扳手部5位于限位空间内,以防止扳手部5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轴向偏转,且优选地,扳手部5的一侧能够与第一传动齿轮42相贴合或形成微小间隙,扳手部5的另一侧与限位部112贴合或形成微小间隙。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7和图8所示,为保证扳手部5的正常转动,支杆111位于扳手部5的穿孔内的部分与穿孔之间形成间隙,而限位部112的尺寸大于穿孔的孔径,以保证限位部112对扳手部5的限位作用。

此外,参见图5和图8所示,支架11上对应扳手部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部,第一控制开关10安装于对应的延伸部上。

此外,壳体12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与第一驱动装置1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的启停。

此外,优选地,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三控制开关,第三控制开关与第二驱动装置9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二驱动装置9的启停。

优选地,壳体12内还设置有电源,电源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1和第二驱动装置9电连接,用于给第一驱动装置1和第二驱动装置9供电。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壳体12包括握持部和容纳部,握持部和容纳部呈角度连接,握持部与人体手部相适配,便于人们手持,且电源可设置于握持部内。而第一驱动装置1和动力输出构件可设置于容纳部内,容纳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

下面结合具体结构说明本申请的开口扳手的一种使用方法,首先手持壳体12的握持部,使扳手部5的开口对应待旋拧件,扳手部5处于初始位置,通过第三控制开关调整开口的大小,以夹紧待旋拧件;夹紧后通过第二控制开关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启动,以实现对待旋拧件的旋动,旋动过程中,当扳手部5旋转至第一预定位置时触发第一控制开关10,扳手部5回转,扳手部5回转的同时通过第三控制开关调整开口的大小,使得扳手部5松开待旋拧件;当扳手部5回位至初始位或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三控制开关再次调整开口的大小,使得扳手部5再次夹紧待旋拧件,完成再一次的旋拧。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待旋拧件完成旋紧或旋松过程。

下面结合具体结构说明本申请的开口扳手的另一种使用方法,首先手持壳体12的握持部,使扳手部5的开口对应待旋拧件,扳手部5处于初始位置,通过第二控制开关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启动,第二驱动装置9同时启动,扳手部5向一侧转动的同时活动端6启动并夹紧待旋拧件,从而旋动待旋拧件;当扳手部5旋转至第一预定位置时触发第一控制开关10,扳手部5回转,回转时第一驱动装置1启动并反向转动,同时第二驱动装置9反向转动,使扳手部5的开口变大,松开待旋拧件,从而能够调整扳手部5对待旋拧件的夹持方向和位置;当扳手部5转至第二预定位置时,触发另一第一控制开关10,此时第一驱动装置1再次反向驱动,第二驱动装置9同时反向驱动,扳手部5反向转动的同时活动端6再次夹紧待旋拧件,从而旋动待旋拧件,直至扳手部5旋转至第一预定位置时触发第一控制开关10,再次反向运转。重复上述过程,以将待旋拧件旋拧到位,旋拧到位时通过第二控制开关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停止,同时第二驱动装置9同时停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一种开口扳手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2043448.2

申请日:2019-11-2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887488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B25B21/00

专利分类号:B25B21/00;B25B23/00

范畴分类:26G;

申请人: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76-43号(A门)

发明人:张黎;刘丹;徐春升;刘长英;董义兵;于海生

第一发明人:张黎

当前权利人: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毕翔宇

代理机构:1146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开口扳手论文和设计-张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