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流变论文-周剑之

生成流变论文-周剑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成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梁文,写作场,叙写方式

生成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剑之[1](2019)在《写作场与文本生成——宋代上梁文叙写方式的形塑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种文体都对应着一类"写作场"。"写作场"是一个相对稳定又具有开放性的非实体场域,场内各种因素的变化与互动,塑造着该文体的典型叙写方式。在此观照视角下,宋代上梁文可分为中央型、地方型、私人型叁大类别:中央型上梁文拥有奉天承运的宏大叙事与对君主德政的极力颂赞;地方型上梁文乐意展示当地的历史地理与风俗形胜,彰显地方官员或地方精英的功绩;私人型上梁文则形成了自我观照的叙写视角,以对心志品格的表露和对居处生活的想象,拓展了上梁文抒怀言志与精细摹写的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惜群,凌娟,翟中杰[2](2019)在《网络灰色地带的生成流变机理与治理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灰色地带是以网络为介质,处于网络红色地带与网络黑色地带之间,游离于现行政治、法规、伦理约束边际之外的思想舆论领域。网络灰色地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具有模糊性、隐匿性、泛在性、流变性等一般属性,其实质是网络空间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亚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灰色地带不仅会发生形态结构、规模大小、依存平台等量变,而且能实现向网络红色地带和网络黑色地带转化的质变。探讨网络灰色地带的治理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润网相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技术过滤与产品涵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仁叁[3](2019)在《先锋与迎合:“五四”话剧特征的生成及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等各方面的改革与解放。作为一个几乎纯然西方化的文学样式,"五四"话剧极力否定传统戏剧,积极借鉴和模仿西方话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此后中国话剧的历史走向,具有鲜明的先锋性。但由于它是作为启蒙工具被引进的,又不能忽视票房,制约了其先锋性的充分发展,迎合性时有表现,甚至有回归传统戏剧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叶曼超[4](2019)在《从文本流变与改编分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正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叫作《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其之所以被称为悲剧主要体现在人物复杂命运性的悲剧力量。鉴于《赵》为历史剧,上溯《春秋》及"叁传",悲剧力来源基本指向《史记·赵世家》对晋赵氏内战的叙述,特别是情节与人物设置的转折性修改。随着纪君祥及后世的改编,其主旨意蕴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忠孝礼义的儒家思想内核与冲突成为不可或缺的塑造因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4期)

郭庆[5](2019)在《能指的生成与流变——当代艺术的认知方法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很难从纵向时间轴上找到一个确切的坐标,也很难用一个时间序列定位它的起始,它也无关乎材料媒介,绘画、雕塑、综合材料、行为和多媒体都可以是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当代艺术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论。关于当代艺术的认知方法,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某种意义来解读,这种意义即对传统的知识和先在的视觉机制的反思中,使"能指"演绎出某种"新意义",也即"能指"的生成与流变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15期)

朱安博,杨艳玲[6](2019)在《莎剧名称汉译的生成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莎剧名称汉译的源流进行考辨;从接受美学理论来探究莎剧译名百年来在中国变迁的途径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的差异及成因。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随着读者的审美与接受习惯发生着变化,有从娱乐性、社会性到学术性发展演化的趋势,莎剧在中国的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提升,历经百年变迁而终成为中国翻译文学经典。(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杨康[7](2019)在《《诗经》弃妇诗两性关系模式的生成及其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弃妇诗中,两性关系从原生的相互吸引阶段步入婚姻阶段,女性从性别特征、生命价值的失落到个人独立意识的失落,均体现出两性关系的宿命模式,且女性作为"怨而不怒"的哭诉者而出现。在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双向运动中,两性关系外延至君臣关系,女性从哭诉者转变为男权统治的守护者,其根源于两性关系的制度化。(本文来源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利红,伏杰,隋华,冯媛媛,季青[8](2019)在《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39例(包括回顾性与前瞻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血浆分离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中的差异表达。结果①总体上,大肠癌患者中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比例约为1∶4。②大肠癌患者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且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同时,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③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术后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大肠癌血瘀证组患者的血清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结论与非血瘀证患者相比,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清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更高,提示中医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尤小立[9](2019)在《政治传播学视野下“民主”观念的中国接受——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民主的接受过程之所以引起学者持续关注的兴趣,不是因为它已经结束,由此可以盖棺定论,而是因为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当然,史学研究永远面对的是过去,但这个"过去"却出自当代人的叙事,因而不可能不带有当代视角和当代意识。如所周知,民主在海峡两岸暨香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总体上看,都存在着不够成熟或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不成熟或不尽如人意,既体现在民主(本文来源于《学术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甘锋,李坤[10](2019)在《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叙事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试图摆脱传统叙事理论的束缚,从核心概念与阐释框架两方面入手创生新的理论范式。早期数字叙事理论倾向于从已有的叙事理论传统中寻求灵感,"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普罗普主义"便是其中的代表;随着网络交流活动交互性的增强,非洲的口语叙事传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试图从传授过程、交互性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在数字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建立连接;而电子游戏兴起之后,面对游戏学的挑战,数字叙事理论试图革新"叙事"概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叙事实践。(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生成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灰色地带是以网络为介质,处于网络红色地带与网络黑色地带之间,游离于现行政治、法规、伦理约束边际之外的思想舆论领域。网络灰色地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具有模糊性、隐匿性、泛在性、流变性等一般属性,其实质是网络空间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亚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灰色地带不仅会发生形态结构、规模大小、依存平台等量变,而且能实现向网络红色地带和网络黑色地带转化的质变。探讨网络灰色地带的治理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润网相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技术过滤与产品涵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成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周剑之.写作场与文本生成——宋代上梁文叙写方式的形塑与流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赵惜群,凌娟,翟中杰.网络灰色地带的生成流变机理与治理方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仁叁.先锋与迎合:“五四”话剧特征的生成及流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4].叶曼超.从文本流变与改编分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的生成[J].北方文学.2019

[5].郭庆.能指的生成与流变——当代艺术的认知方法之我见[J].艺术评鉴.2019

[6].朱安博,杨艳玲.莎剧名称汉译的生成与流变[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

[7].杨康.《诗经》弃妇诗两性关系模式的生成及其流变[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周利红,伏杰,隋华,冯媛媛,季青.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9].尤小立.政治传播学视野下“民主”观念的中国接受——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读后[J].学术评论.2019

[10].甘锋,李坤.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9

标签:;  ;  ;  

生成流变论文-周剑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