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中平原中西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新世,关中平原中西部,黄土-古土壤序列,沙尘暴活动
关中平原中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琼,赵景波[1](2007)在《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11500—3100 a BP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深入了解和研讨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对于丰富全新世环境变迁理论、认识现阶段的沙尘暴活动,促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地层中粒度、磁化率、CaCO3和pH值四项指标,综合分析了本区全新世11 500—3 100 a BP期间的成壤环境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沙尘暴活动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7年05期)
李俊霖,延军平,孙虎,徐小玲,赵德芳[2](2005)在《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叁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5年01期)
李俊霖,延军平,孙虎[3](2004)在《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着的区域性。中纬度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内陆地区出现了显着的暖干化趋势。气候暖干化的两个重要指标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温变化具有全球性,降水变化却存在着区域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源,其数量多寡及时间变化直接影响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全球变化下降水变化趋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12-01)
刘晓琼[4](2004)在《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是距离现今最近,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研究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有关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研究成为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深入了解和探讨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对于丰富全新世环境变迁理论、认识现阶段的沙尘暴活动,促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选取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关中平原的宝鸡胜利村剖面和蓝田麋鹿村剖面。从剖面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这两个剖面全新世黄土沉积连续,保存良好,具有典型性,较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本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轨迹。在进行了详尽考察之后,对两个剖面从上往下每隔2.5cm高密度采样,宝鸡胜利村剖面采样81个,蓝田麋鹿村剖面采样95个。进行室内实验分析。 深入认识和研究全新世时期黄土-古土壤序列所保存的气候环境信息,对于我们恢复和重建该时期的成壤环境和沙尘暴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粒度、磁化率、CaCO_3和pH值四项指标获取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信息。 粒度中50~10μm粗粉沙和小于5μm粘粒和胶体累积含量的变化分别指示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活动强弱;碳酸钙和土壤pH值反映了当时气候的湿润程度。这些气候代用指标为本文研究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0~10μm粗粉沙、碳酸钙曲线峰值对应于成镶微弱,沙尘暴活动加剧的时期。而磁化率、小于5μm粘粒和胶体累积含量的曲线峰值对应成壤强烈,沙尘暴活动减弱的时期。 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 本区全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可分为叁个阶段:早期气候逐渐转暖,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增强,沙尘暴活动减弱;中期气候达到最适宜,生物风化成壤作用最强,沙尘暴活动次数最少;晚期气候变得冷干化,成壤作用较中期减弱,沙尘暴活动增多。 (二) 本区自全新世以来,在影响成壤环境和沙尘暴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过程是主要的,人为因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自然过程,全新世晚期本区气候环境的恶化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叁)在再现成壤环境及沙尘暴活动时,粒度、磁化率、碳酸钙和土壤pH值这四项指标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而且各指标之间对应良好。但相比较而言粒度指标变化较为迅速,特别是在季风格局发生转变之际。因此在再现成壤环境及沙尘暴活动时,粒度指标较磁化率、CaCO3和pH值指标更为敏感。 (四)全新世以来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的成壤环境和沙尘暴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部地区的成壤环境较西部地区优越,而西部地区对西北季风的效应相对较为敏感。西部地区地层中的粗颗粒含量相对较高,指示该地沙尘暴强度较大,这在全新世晚期表现尤为明显。 (五)本区自3100 a B.P.以来,沙尘暴活动大致存在有10次增强的时期和10次沙尘暴减弱的时期。在沙尘暴活动增强期,土层中粗粉沙含量增加,粘粒/粉砂值减小。表明这时西北季风势力增强,气候冷干,粉尘堆积速率增强,成壤环境恶化。沙尘暴活动减弱时期则恰好相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关中平原中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叁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中平原中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琼,赵景波.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11500—3100aBP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研究[J].中国沙漠.2007
[2].李俊霖,延军平,孙虎,徐小玲,赵德芳.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3].李俊霖,延军平,孙虎.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4].刘晓琼.关中平原中西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成壤环境演变和沙尘暴活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