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论文和设计-袁宏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技术要点是,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为凸球面的第一透镜G1;具负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二透镜P2;具正折射力、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的第三透镜P3;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四透镜P4;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五透镜P5;具负折射力、形状为M型且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六透镜P6。其解决了小头镜头性能不稳定、组装良率低的问题,视场角FOV≥80°,长焦距、高像素、头部外径小、体积小,满足手机高占屏的配置,最敏感的第一透镜采用玻璃材质且为球面,显著提高组装的良率和稳定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为凸球面的第一透镜G1;具负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二透镜P2;具正折射力、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的第三透镜P3;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四透镜P4;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五透镜P5;具负折射力、形状为M型且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六透镜P6;其中,第一透镜G1为折射率N1>1.7的高折射率玻璃镜片,其他五片透镜均为非球面塑料镜片,第二透镜P2的折射率≥1.67,第一透镜G1和第二透镜P2的半孔径均小于0.84mm,镜头的视场角FOV≥80°,光学后焦距BFL≥0.78mm。

设计方案

1.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光阑;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为凸球面的第一透镜G1;

具负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二透镜P2;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的第三透镜P3;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四透镜P4;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五透镜P5;

具负折射力、形状为M型且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六透镜P6;

其中,第一透镜G1为折射率N1>1.7的高折射率玻璃镜片,其他五片透镜均为非球面塑料镜片,第二透镜P2的折射率≥1.67,第一透镜G1和第二透镜P2的半孔径均小于0.84mm,镜头的视场角FOV≥80°,光学后焦距BFL≥0.7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1\/ttl>0.2

ct1+ct2+sag2≥1.37mm

ct1≥1mm

式中,ct1为第一透镜G1于光轴上的厚度,ttl为镜头的光学总长,ct2为第二透镜P2于光轴处的厚度,sag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边缘的矢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R1≥2.2mm

0.07≤R1\/R2≤0.096

式中:R1和R2分别为第一透镜G1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86≤f1\/f≤0.882

式中:f为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G1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262≤f2\/f≤-1.196

式中:f为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P2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151≤f2\/f3≤-0.071

2.816≤f4\/f5≤3.52

式中:f2为第二透镜P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P3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P4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P的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2\/ct3≥0.928

式中:ct2为第二透镜P2于光轴处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P3于光轴处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63≤et4\/et5≤0.693

式中:et4为第四透镜P4边缘到第五透镜P5边缘的水平距离,et5为第五透镜边缘到第六透镜边缘的水平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603≤(R61+R62)\/(R61-R62)≤0.641

式中:R61和R62分别为第六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P2、第三透镜P3、第四透镜P4、第五透镜P5、第六透镜P6均采用偶次非球面塑料镜片,非球面系数满足如下方程式:

Z=cy2<\/sup>\/[1+{1-(1+k)c2<\/sup>y2<\/sup>}+1\/2<\/sup>]+A4<\/sub>y4<\/sup>+A6<\/sub>y6<\/sup>+A8<\/sub>y8<\/sup>+A10<\/sub>y10<\/sup>+A12<\/sub>y12<\/sup>+A14<\/sub>y14<\/sup>+A16<\/sub>y16<\/sup>

式中,Z为非球面矢高、c为非球面近轴曲率、y为镜头口径、k为圆锥系数、A4<\/sub>为4次非球面系数、A6<\/sub>为6次非球面系数、A8<\/sub>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sub>为10次非球面系数、A12<\/sub>为12次非球面系数、A14<\/sub>为14次非球面系数、A16<\/sub>为16次非球面系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头,特别是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采用玻璃和塑料材料镜片组合,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稳定性好,适用于全面屏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拍照要求越来越高,屏幕占比更大,要求镜头头部的外径和尺寸越来越小,然而镜头头部外径越小,镜片的敏感度越高,则导致镜头性能不稳定,组装良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小头镜头性能不稳定、组装良率低的问题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视场角FOV≥80°,长焦距、高像素、头部外径小、体积小,满足手机高占屏的配置,最敏感的第一透镜采用玻璃材质且为球面,显著提高组装的良率和稳定性。

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其技术要点是,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光阑;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为凸球面的第一透镜G1;

具负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二透镜P2;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的第三透镜P3;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四透镜P4;

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五透镜P5;

具负折射力、形状为M型且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六透镜P6;

其中,第一透镜G1为折射率N1>1.7的高折射率玻璃镜片,其他五片透镜均为非球面塑料镜片,第二透镜P2的折射率≥1.67,第一透镜G1和第二透镜P2的半孔径均小于0.84mm,镜头的视场角FOV≥80°,光学后焦距BFL≥0.78mm。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1\/ttl>0.2

ct1+ct2+sag2≥1.37mm

ct1≥1mm

式中,ct1为第一透镜G1于光轴上的厚度,ttl为镜头的光学总长,ct2为第二透镜P2于光轴处的厚度,sag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边缘的矢高。上述条件式约束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镜头头部长度要求大于0.5mm才能适用于极窄边框手机。为满足较小的手机屏外空间,要求第一透镜G1中心厚度ct1≥1mm才满足头部较小的需求。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R1≥2.2mm

0.07≤R1\/R2≤0.096

式中:R1和R2分别为第一透镜G1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2mm,保证了加工的曲率半径最小取值,当R1值小于2.2mm时,制造偏心大;第一透镜的敏感度高,条件式0.07<R1\/R2<0.096,限制了球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降低公差和组装敏感度。同时合理的控制第一透镜的形状,满足大视场角的要求,使得第一透镜能有效的降低光学系统的球差和像散。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86≤f1\/f≤0.882

式中:f为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G1的焦距。满足上式,有利于镜头向超薄化发展,使第一透镜G1的折射力大,有利于镜头向广角化发展。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262≤f2\/f≤-1.196

式中:f为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P2的有效焦距。上式控制了第二透镜P2的光焦度,以合理而有效地平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G1产生的球差以及系统的场曲量;同时,有利于缩短镜头的长度,减小第一透镜的像差。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151≤f2\/f3≤-0.071

2.816≤f4\/f5≤3.52

式中:f2为第二透镜P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P3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P4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P的有效焦距。满足上式限制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有效焦距之比,能合理分配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光焦度,同时满足镜头头部小尺寸轻薄化和大视场角要求;满足上式限制的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有效焦距之比,能减小边缘视场的场曲,缩短镜头后端的距离,便于组装和超薄化。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2\/ct3≥0.928

式中:ct2为第二透镜P2于光轴处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P3于光轴处的厚度。满足上式,利于镜头前端结构长度适应手机超薄的特点。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63≤et4\/et5≤0.693

式中:et4为第四透镜P4边缘到第五透镜P5边缘的水平距离,et5为第五透镜边缘到第六透镜边缘的水平距离。上式限制了第五透镜P5的位置,超过此范围不能满足镜片间组立部件的尺寸要求,导致制造和组立公差大,良率低。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603≤(R61+R62)\/(R61-R62)≤0.641

式中:R61和R62分别为第六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上式,有利于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减小边缘视场的场曲,提高解析力。

上述的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所述第二透镜P2、第三透镜P3、第四透镜P4、第五透镜P5、第六透镜P6均采用偶次非球面塑料镜片,非球面系数满足如下方程式:

Z=cy2<\/sup>\/[1+{1-(1+k)c2<\/sup>y2<\/sup>}+1\/2<\/sup>]+A4<\/sub>y4<\/sup>+A6<\/sub>y6<\/sup>+A8<\/sub>y8<\/sup>+A10<\/sub>y10<\/sup>+A12<\/sub>y12<\/sup>+A14<\/sub>y14<\/sup>+A16<\/sub>y16<\/sup>

式中,Z为非球面矢高、c为非球面近轴曲率、y为镜头口径、k为圆锥系数、A4<\/sub>为4次非球面系数、A6<\/sub>为6次非球面系数、A8<\/sub>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sub>为10次非球面系数、A12<\/sub>为12次非球面系数、A14<\/sub>为14次非球面系数、A16<\/sub>为16次非球面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一片玻璃镜片和五片塑料镜片混合的形式构成光学系统,由第一透镜G1的两面均为球面且物侧面为凸球面,则敏感度较非球面低,可适于镜头头部外径做小的情况,提高小头镜头的组装稳定性,提高组装的良率。采用具有正负不同折射力的上述六片镜片组合,达到大视场角、长焦距、解析力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对应实施例1);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离焦曲线图(对应实施例1),横坐标为散焦位置,纵坐标为调幅度;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垂轴色差图(对应实施例1),横坐标为垂轴色差值,纵坐标为归一化视场;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像散场曲(对应实施例1),横坐标为场曲值,纵坐标为视场角度;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对应实施例1),横坐标为畸变值,纵坐标为视场像高;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对应实施例2);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离焦曲线图(对应实施例2);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垂轴色差图(对应实施例2);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像散场曲(对应实施例2);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对应实施例2);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对应实施例3);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离焦曲线图(对应实施例3);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垂轴色差图(对应实施例3);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像散场曲(对应实施例3);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对应实施例3)。

图中:2.第一透镜G1物侧面、3.第一透镜G1像侧面、4.第二透镜P2物侧面、5.第二透镜P2像侧面、6.第三透镜P3物侧面、7.第三透镜P3像侧面、8.第四透镜P4物侧面、9.第四透镜P4像侧面、10.第五透镜P5物侧面、11.第五透镜P5像侧面、12.第六透镜P6物侧面、13.第六透镜P6像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为凸球面的第一透镜G1;具负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二透镜P2;具正折射力、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的第三透镜P3;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四透镜P4;具正折射力、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五透镜P5;具负折射力、形状为M型且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的第六透镜P6。其中,第一透镜G1为折射率N1>1.7的高折射率玻璃镜片,其他五片透镜均为非球面塑料镜片,第二透镜P2的折射率≥1.67。

该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1\/ttl>0.2

ct1+ct2+sag2≥1.37mm

ct1≥1mm

0.86≤f1\/f≤0.882

R1≥2.2mm

0.07≤R1\/R2≤0.096

-1.262≤f2\/f≤-1.196

-0.151≤f2\/f3≤-0.071

ct2\/ct3≥0.928

0.563≤et4\/et5≤0.693

2.816≤f4\/f5≤3.52

0.603≤(R61+R62)\/(R61-R62)≤0.641

式中,ct1为第一透镜G1于光轴上的厚度,ttl为镜头的光学总长,ct2为第二透镜P2于光轴处的厚度,sag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边缘的矢高,f为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G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P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P3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P4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R1和R2分别为第一透镜G1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3为第三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et4为第四透镜边缘到第五透镜边缘的水平距离,et5为第五透镜边缘到第六透镜边缘的水平距离,R61和R62分别为第六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该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所述第二透镜P2、第三透镜P3、第四透镜P4、第五透镜P5、第六透镜P6均采用偶次非球面塑料镜片,非球面系数满足如下方程式:

Z=cy2<\/sup>\/[1+{1-(1+k)c2<\/sup>y2<\/sup>}+1\/2<\/sup>]+A4<\/sub>y4<\/sup>+A6<\/sub>y6<\/sup>+A8<\/sub>y8<\/sup>+A10<\/sub>y10<\/sup>+A12<\/sub>y12<\/sup>+A14<\/sub>y14<\/sup>+A16<\/sub>y16<\/sup>

式中,Z为非球面矢高、c为非球面近轴曲率、y为镜头口径、k为圆锥系数、A4<\/sub>为4次非球面系数、A6<\/sub>为6次非球面系数、A8<\/sub>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sub>为10次非球面系数、A12<\/sub>为12次非球面系数、A14<\/sub>为14次非球面系数、A16<\/sub>为16次非球面系数。

本实施例,镜头的具体设计参数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表2

设计图

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842391.X

申请日:2019-06-0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21(辽宁)

授权编号:CN209746251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G02B13/00

专利分类号:G02B13/00;G02B13/18;G02B1/00;G02B1/04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中华路东

发明人:袁宏;金兑映;葛杰

第一发明人:袁宏

当前权利人: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月娜

代理机构:21245

代理机构编号:沈阳鼎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小头式大视场角玻塑混合镜头论文和设计-袁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