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_孙跃,王佩月,代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能,感应,变换器,谐振,充电站,能量,观察法。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跃,王佩月,代林[1](2019)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信号同步传输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为了实现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信息的交互,往往需要进行一次侧、二次侧的信号传输。针对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于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信号通信的实际需求,综述了目前存在的几大类能量/信号同步传输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重点分析了基于能量耦合机构的共享传输通道信号传输模式,简析了信号同步传输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最后,对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朱文婷[2](2019)在《谐波注入式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磁场耦合技术、大功率高频能量变换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等,采用现代控制策略,将能量以磁电转换的方式从供电端传输到用电端的现代能量传输技术,具有高效、适应性强、高可靠性等优点,目前已经引起了广大研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在手机、家用电器、煤矿、水下、人体内置设备体外供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ICPT技术的发展,同一原边供电装置为不同用电设备进行无线供电逐渐成为可能。不同供电设备反应为系统负载的不同,而负载改变将对系统输入阻抗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系统输出功率效率特性。系统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载大小及功率等级来确保其高效、可靠传输,同时,负载的识别与感知是对ICPT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的基础,因此ICPT系统迫切需要一种高精度负载识别方法来实现系统的精确控制和提升系统性能。本文基于迭加定理和傅里叶分解理论,提出一种基波-谐波双通路并行ICPT系统的负载识别方式,通过在传统的ICPT系统中增加谐波通道,研究系统并行工作模式,实现在不影响能量正常传输的同时,完成高精度负载参数的辨识。文章首先以系统中四种基本无功补偿网络为例分析负载变化对系统谐振频率的影响,从而影响系统输出功率、效率特性;然后分析叁种目前已有的负载识别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接着论文基于迭加定理和傅里叶分解理论,提出一种基于谐波注入的基波-谐波双通道并行ICPT系统的负载识别方法,并对其工作原理及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补偿网络的原边恒流特性以及选频特性进行验证,并选取九组负载对本文所提负载识别方法进行验证;最后搭建无线供电系统硬件平台,在实际不同负载情况下对基于谐波注入的负载识别方法进行实际验证。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基于谐波注入实现负载识别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内容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孙跃,代林,叶兆虹,唐春森,谭若兮[3](2018)在《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中能量与信号反向同步传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电能与信号同步传输方法中信号反向传输的优化问题,在深入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信号并联注入、串联拾取的能量信号反向同步传输拓扑,并提出其参数设计方法。该拓扑充分将ICPT系统的谐振电感考虑到载波信号发射电路中,增强信号发射强度;通过LC谐振回路的选频滤波及放大作用提升信号接收强度;同时,基于交流阻抗分析法对拓扑参数进行了建模分析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拓扑及参数设计方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8年17期)

吴旋[4](2018)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ZVS特性及取电侧并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通过磁场耦合至次级侧,具有安全、方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式物流运输、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LCC/S型补偿的IPT系统由于其输出电压增益与负载无关的特点,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较广。本文利用基波近似法对LCC/S型补偿IPT系统主电路进行分析,得到IPT系统的基波等效模型,并从二端口网络的角度研究补偿网络特性,分析LCC/S型补偿网络的谐振条件、原边线圈的电流特性以及系统的输出特性。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LCC/S型补偿主电路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主电路特性分析的正确性。针对LCC/S型补偿IPT系统功率传输的效率问题,本文首先对移相控制模式下的主电路模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使全桥逆变电路实现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条件的方法。为此,采用时域分析法对LCC/S型补偿网络输入电流在开关管开关时刻的值进行精确分析,得到移相控制模式下补偿网络输入电流的时域表达式,并对开关管实现ZVS条件时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同时,考虑到提高IPT系统的输出功率,本文提出一种取电侧模块进行并联的方法,给出基于电流误差前馈的均流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在均流误差前馈控制方法下Buck变换器的闭环小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压环和均流环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法。最后,搭建LCC/S型补偿IPT系统的原理样机,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仿真分析的结果一致,验证分析LCC/S型补偿IPT系统的ZVS特性的正确性和取电侧并联时均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范满义,史黎明,殷正刚,姜龙斌,张发聪[5](2017)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基于阶梯波合成技术的谐波消除和脉冲密度功率调节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满足轨道交通大功率供电需求,该文采用一种基于叁重级联的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通过阶梯波合成消除3次、5次谐波的同时提出采用脉冲密度调节输出功率的方法。首先,建立谐波消除方程,分析在只消除3次谐波的条件下,调节脉宽或移相角调节输出功率时存在的输出功率调节范围小或电压谐波失真值较大的问题。为提高系统工作效率,选择同时消除合成输出电压中的3次和5次谐波,并计算出最优脉宽和移相角。为实现在消除3次和5次谐波条件下输出功率的调节,提出一种基于阶梯波合成技术的脉冲密度调制策略。在研制的基于叁重隔离变压器级联拓扑结构的感应电能传输样机上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降低谐波在IPT系统中产生的额外损耗,特别是降低轻载时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张绪鹏[6](2017)在《基于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的起重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和信号的无接触传输,具有无磨损、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特点。文中基于电磁场理论和实验,对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电能传输技术开展研究,针对起重设备监测需求,开发非接触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感应式电能及信号传输系统。(本文来源于《起重运输机械》期刊2017年07期)

马林森,李勇,麦瑞坤[7](2017)在《基于二极管钳位五电平技术的LCL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谐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电能传输(IPT)系统通常采用单相全桥逆变器作为交流电源,受功率半导体器件容量和成本限制,输出功率受限。为实现IPT系统的大功率输出,将二极管钳位五电平逆变技术应用到IPT系统中,并详细分析二极管钳位五电平逆变技术在IPT系统中的工作原理。利用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及电路拓扑,建立基于谐波与移相角、脉宽的关系表达式,得到五电平逆变器的最优工作点。与全桥逆变拓扑相比,所提控制策略能消除逆变器输出电压的3次、5次谐波,降低电压谐波总畸变率,同时增加IPT系统的输出功率。最后,构建一个五电平IPT的实验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4期)

苏玉刚,吴学颖,刘波,唐春森,陈龙[8](2017)在《宽温度范围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软开关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油钻井装置中的电能无线传输技术应用为背景,针对宽温度范围下系统参数变化导致系统偏离软开关工作点,造成系统传输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工作的情况,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给出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主要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基于频闪映射建模方法和周期不动点理论对主电路进行建模分析,给出系统谐振频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为调整驱动频率实现系统软开关控制提供依据;提出一种查表法和扰动观察法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实现了ICPT系统在宽温度范围下的软开关控制。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理论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6期)

迪姆科·米什科夫斯基,谢尔登·威廉姆森,岳文姣[9](2017)在《基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光伏充电站的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油价的持续上涨,使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得以发展并逐步商业化,并将很快助力相关配套设备的上市。这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站可能会是整条运输系统更换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装置,电动汽车光伏公共充电站将会被设置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停车场、旅游景区、体育场、机场等。与公路上的大功率充电站不同,这种类型的光伏充电站将只提供电动汽车储能系统(ESS)的部分能量。比如,在1~2h内,只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30%左右。它配备的储能系统由锂离子电池串并联组成,依赖光伏系统和一个网格接口来进行储能。当它给电动汽车充电时,其通过由谐振转换器和空心变压器(ACT)组成的感应电能传输(IPT)系统来进行操作,这可能是电动汽车最方便的充电方式了,IPT系统的无绳操作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充电期间的安全性。有线充电因为可能出现的火花和电插头的机械损坏等问题正在被逐步淘汰。然而,若要将IPT设计为一种高效系统,还必须要考虑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大的空气间隙、良好的偏差耐受性、安全的电磁辐射度、系统的精巧性。这是设计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基本(通用)方法。根据预定参数,系统元件的评估将通过其布局设计和仿真实验来证实,在标准开发条件下,这些系统元件将是决定系统效率和成本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张浚坤[10](2017)在《感应耦合中频大功率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耦合能量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简称ICPT)技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其主要利用电能变换装置将工频交流电变换成数千赫兹至数百千赫兹频率的交变电流再通过磁耦合方式传输电能。该技术较传统插入式或滑触式供电具有安全、便捷、灵活、免维护、环境适应力强等诸多优点。针对大功率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在工业领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相较高频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方式,采用中频传输电能具有电磁场辐射强度低,抗干扰性强等优点。本文以中频大功率感应耦合能量系统在工业轨道式电能传输应用为背景,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谐振变换器建模研究在深入分析感应耦合原理的基础上,确立LCL谐振电压型移相全桥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谐振变换器模型,探讨了移相全桥不同移相角时系统对应的工作状态。研究了移相全桥导通角和端口电流谐波的关系,给出了降低端口电流谐波的参数设计方法。2.多谐振网络补偿研究以轨道侧串联补偿电容为基础,详细分析取电器侧串联及并联电容两种补偿形式。根据研究结果建立系统损耗模型,提出了取电器设计及谐振补偿优化方案,分析了取电盘串联及并联谐振电容拓扑结构差异,给出基于MAXWELL的取电盘有限元仿真结果,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3.ICPT系统载波通信研究针对ICPT系统轨道电磁辐射大;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通信方案,提出了一种适用ICPT系统的载波通信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调制解调需要传输的信号,信号能在不影响能量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可靠传送。4.数字化实现及实验平台搭建设计并搭建一套ICPT系统工业原理样机,给出谐振变换器及取电器数字化控制及参数设计方法,谐振变换器和取电器分别采用TMS320F23885及PIC16F873A作为主控芯片,较好的实现了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磁场耦合技术、大功率高频能量变换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等,采用现代控制策略,将能量以磁电转换的方式从供电端传输到用电端的现代能量传输技术,具有高效、适应性强、高可靠性等优点,目前已经引起了广大研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在手机、家用电器、煤矿、水下、人体内置设备体外供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ICPT技术的发展,同一原边供电装置为不同用电设备进行无线供电逐渐成为可能。不同供电设备反应为系统负载的不同,而负载改变将对系统输入阻抗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系统输出功率效率特性。系统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载大小及功率等级来确保其高效、可靠传输,同时,负载的识别与感知是对ICPT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的基础,因此ICPT系统迫切需要一种高精度负载识别方法来实现系统的精确控制和提升系统性能。本文基于迭加定理和傅里叶分解理论,提出一种基波-谐波双通路并行ICPT系统的负载识别方式,通过在传统的ICPT系统中增加谐波通道,研究系统并行工作模式,实现在不影响能量正常传输的同时,完成高精度负载参数的辨识。文章首先以系统中四种基本无功补偿网络为例分析负载变化对系统谐振频率的影响,从而影响系统输出功率、效率特性;然后分析叁种目前已有的负载识别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接着论文基于迭加定理和傅里叶分解理论,提出一种基于谐波注入的基波-谐波双通道并行ICPT系统的负载识别方法,并对其工作原理及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补偿网络的原边恒流特性以及选频特性进行验证,并选取九组负载对本文所提负载识别方法进行验证;最后搭建无线供电系统硬件平台,在实际不同负载情况下对基于谐波注入的负载识别方法进行实际验证。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基于谐波注入实现负载识别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内容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孙跃,王佩月,代林.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信号同步传输技术综述[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2].朱文婷.谐波注入式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孙跃,代林,叶兆虹,唐春森,谭若兮.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中能量与信号反向同步传输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

[4].吴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ZVS特性及取电侧并联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5].范满义,史黎明,殷正刚,姜龙斌,张发聪.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基于阶梯波合成技术的谐波消除和脉冲密度功率调节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

[6].张绪鹏.基于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的起重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17

[7].马林森,李勇,麦瑞坤.基于二极管钳位五电平技术的LCL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谐波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7

[8].苏玉刚,吴学颖,刘波,唐春森,陈龙.宽温度范围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软开关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7

[9].迪姆科·米什科夫斯基,谢尔登·威廉姆森,岳文姣.基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光伏充电站的建模与仿真研究[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7

[10].张浚坤.感应耦合中频大功率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感应式深部脑刺激器的电路原理图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框图系统结构框图互感原理图2 基于 PCB 技术的感应式电能传输实验系...

标签:;  ;  ;  ;  ;  ;  ;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论文_孙跃,王佩月,代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