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态论文_杨朴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性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瘟病,病菌,苹果树,玉米,生境,菌株,多态性。

有性态论文文献综述

杨朴丽[1](2013)在《苹果腐烂病菌有性态主要分布在高温湿润地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果树学报》2013年第4期《不同生境下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作者陈臻等)报道,为了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发生情况及生物学特性,以甘肃省6市11县(区)不同生境条件下患病的苹果树病皮为试验材料,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3年09期)

陈臻,徐秉良,蒲崇建,韩健,李昭煜[2](2013)在《不同生境下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发生情况及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甘肃省6市11县(区)不同生境条件下患病的苹果树病皮为试验材料,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的形态学、形成时间、侵染性和子囊孢子萌发条件进行研究。【结果】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原菌有性态为Valsa ceratosperma(Tode et Fr)Maire,仅分布在甘肃东部气候较湿润的天水、平凉、庆阳3地,形成时间天水在8月中下旬,平凉和庆阳在9月中下旬。平凉菌株子囊壳埋藏最深,达809.85μm,与天水、庆阳菌株差异显着。叁地的有性态子囊孢子在最适条件下均可萌发,36 h内不同光照条件下,各地子囊孢子的萌发率差异不显着。子囊孢子在不同光照和不同营养条件下都能萌发,以全黑暗条件下和PDA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最高。【结论】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分布在气候较为湿润、年平均温度较高的地区,有性态无侵染性,光照和营养条件对子囊孢子萌发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泗举,高瑞平,董金皋[3](2008)在《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的叶枯型病害,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该病的病原分为无性态和有性态,有性态学名为Setosphaeria turcica,称玉米大斑刚毛座腔菌,属于异宗配合子囊菌。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有性态的存在,但在实验室中可以诱导有性态的发生。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会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产生的杂交后代会出现新的致病小种或者扩大寄主范围。回顾了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研究的历史,介绍了交配型鉴定的传统方法,并且得到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最新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8期)

李华,杨永锋,马青,侍朋宝[4](2005)在《葡萄白粉菌有性态-闭囊壳在中国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中国首次发现葡萄白粉菌的有性态-闭囊壳,并且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描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5年09期)

张传清,周明国[5](2005)在《粤、桂、苏、皖四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国际稻瘟病菌标准交配型菌株KA3和THl6对2000年从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4省采集的145个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广东、广西和安徽3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着Matl.1和Matl.2两种交配型,江苏省的23个可交配菌株均为Matl.1。各省间稻瘟病菌群体的可交配率差异不大,总的可交配率为48.3%。有9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交配产生了子囊孢子,可育率为6.2%。检测到2个两性菌株,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雌雄性别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用不同交配型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14个组合中只有1个组合产生子囊壳,但没有形成成熟的子囊孢子。(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5年01期)

沈瑛,Julien,FROUIN,何月秋,Claudia,KAYE,肖放[6](2004)在《湖南烟溪病圃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及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2对稻瘟病菌的两性能育菌株 (交配型 1.1和交配型 1.2 )测定了来自湖南烟溪病圃上的 4年 12 4个稻瘟病菌株的交配型 ,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其中 10 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12 4个菌株中 ,2 8个为交配型 1.1,39个为交配型 1.2 ,5 7个不育 ,分别占供试菌株的 2 2 .5 8%、31.4 5 %和 4 5 .97% ;在 0 .6 7相似性的基础上 ,7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标记可将 10 5个菌株区分为 6个系谱群。(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桂秀梅[7](2002)在《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了20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可用于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多态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6时,可把供试的10个菌株明显地划为A交配型和a交配型2个类群,说明基于RAPD的遗传多态性与交配型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鉴定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一种新技术。 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26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可用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762~0.8856之间,其中0号小种与1号小种菌株间的同源程度较高,遗传差异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6.5时,可把供试菌株划分为两个RAPD群(RG1和RG2),其中,RG1包括0号小种的5个菌株和1号小种的4个菌株,RG2包括1号小种的1个菌株和13、3、1N、12、3N、23、2N号小种的10个菌株,说明0号小种和1号小种之间亲缘关系近,0、1号小种与其它小种亲缘关系远,遗传分化大。在RSGs水平上,来源相同的菌株部分聚在一起,说明RAPD亚群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对RAPD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试验,建立了一套适合玉米大斑病菌的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25μL体系中,加入TaqDNA聚合酶2.0u、25mmol·L~(-1)的MgCl_22.0mM、dNTP200μM、随机引物30ng、10×PCRbuffer 1μL、DNA模板30ng、用重蒸水补足25μ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37℃退火1min,72℃延伸2min,40循环;72℃延伸6min,最后在4℃下保存。 利用对峙接种法对2001年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菌株进行交配型确定。结果表明,交配型的分布不平衡,A交配型菌株25个,占67.6%,a交配型菌株10个,占27.0%,需引起重视的是,2001年菌株检测出了2个两性菌株,这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态诱导的研究表明,温度对子囊壳的产生至关重要。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产生的最佳诱导方法是25℃,pH=7,光照培养。蓝光对有性态的诱导没有影响。 利用传统的方法对不同交配型共10种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交配型间在侵染频率、病斑大小、产孢量和寄生适合度指数方面没有显着区别,而潜育期有明显区别。不同交配型中,均存在强、弱致病力的菌株。 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不同交配型的粗毒素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0个菌株中,不同交配型之间毒素组分差异很大,但同一交配型菌株间,有相同的组分峰出现,交配型间的这两个组分峰迁移时间相差很大,可能分别是A、a交配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型的特异性组分。可见,毛细管电泳技术可能成为交配型的一种辅助鉴定手段。 利用含不同抗性基因的玉米作为鉴别寄主,对 200年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中不仅有0号(原1号)、l号(原2号)小种,还出现了混合型生理小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试验出现了对带*抗性基因的玉米均致病的口3N号生理小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肖爱萍,游春平,唐祥宁,黄栏东[8](2002)在《江西稻瘟病菌有性态及其适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江西省各地区的稻瘟病菌株 ,建立单孢株 ,对这些单孢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结果显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南昌地区和抚州地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赣州、宜春、上饶地区和抚州地区。将这些稻瘟病菌交配型A和a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药剂叁环唑和拮抗细菌发酵液混合 ,测定交配型A和a菌株对药剂的适生性 ,结果是交配型a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交配型A菌株相近。本研究表明 :江西省存在两种稻瘟菌交配株菌株 ,菌株间的有性繁殖能力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安鑫龙[9](2001)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99~2000年采自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4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主要进行下面叁部分试验: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和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以1999年采集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黄早4、0H43、0H43Ht1、黄早4Ht2、黄早4Ht3和黄早4HtN为鉴别寄主,在温室内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所测定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19个菌株属于0号生理小种,占测定菌株的47.5%;7个属于1号小种,占17.5%;3个12号小种,占7.5%;1个13号小种,占2.5%;2个3号小种,占5%;3个1N号小种,占7.5%;3个23号小种,占7.5%;1个2N号小种,占2.5%;1个3N号小种,占2.5%。表明这些菌株生理分化比较明显,0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就地理分布而言,同一省份内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不同省份之间生理分化并不一致。论文指出,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遗传变异将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将对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1999~2000年采集的4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室内有性杂交试验。结果:①对子囊壳的着生位置和排列方式以及子囊和于囊孢子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发现少量含8个子囊孢子的子囊。指出,暴露的不具叶鞘的大麦秆、小麦秆和玉米秆上能够产生子囊壳;②选出标准交配型9914(A)和9961(a),并测得供试菌株中24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57.14%,18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42.86%。没有出现“中性菌株”;③在培养条件研究中,得出结论: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产生的最佳条件为:pH值7.0的Sach培养基,大麦秆作为诱导介质,25℃光照培养。黑暗条件下,无诱导介质存在时能够产生子囊壳,但不成熟;12h交替光照和24h光照条件下,无诱导介质存在时均能产生成熟的子囊壳。 用采集的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到了DNA,通过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480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果发现,所提取的DNA的OD_(260)/OD_(280)比值介于1.730~1.847之间,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从而证明采用的CTAB法是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并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1-06-01)

陆凡,郑小波,范永坚,张文荟,王法明[10](2001)在《江苏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标准菌株对1997~1999年在江苏省吴江市,宜兴市、通州市、高邮市和赣榆县采集的325个猪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较低,可交配率为22.77%,可育率仅为7.08%。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的猪瘟病菌茵株的性亲和力和交配型有较大的差异,叁年的交配率分别为26.61%、8.26%和33.64%;温州地区和赣榆地区菌株的交配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6.15%和25.42%,宜兴地区菌株的交配率较低,只有15.38%。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交配型在不同年份亦出现很大差别,1997年29个可交配菌株中有21个菌株表现为MAT1-2 交配型,而1999年36个可交配茵株均为MAT1-1交配型。用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25个组合中只有6个组合能产生子囊壳和子囊,但均不产生子囊孢子,提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在田间产生健康有性后代的几率不大。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菌株的交配型是受单基因控制的。(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1年01期)

有性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发生情况及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甘肃省6市11县(区)不同生境条件下患病的苹果树病皮为试验材料,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的形态学、形成时间、侵染性和子囊孢子萌发条件进行研究。【结果】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原菌有性态为Valsa ceratosperma(Tode et Fr)Maire,仅分布在甘肃东部气候较湿润的天水、平凉、庆阳3地,形成时间天水在8月中下旬,平凉和庆阳在9月中下旬。平凉菌株子囊壳埋藏最深,达809.85μm,与天水、庆阳菌株差异显着。叁地的有性态子囊孢子在最适条件下均可萌发,36 h内不同光照条件下,各地子囊孢子的萌发率差异不显着。子囊孢子在不同光照和不同营养条件下都能萌发,以全黑暗条件下和PDA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最高。【结论】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分布在气候较为湿润、年平均温度较高的地区,有性态无侵染性,光照和营养条件对子囊孢子萌发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性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杨朴丽.苹果腐烂病菌有性态主要分布在高温湿润地区[J].中国果业信息.2013

[2].陈臻,徐秉良,蒲崇建,韩健,李昭煜.不同生境下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态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果树学报.2013

[3].张泗举,高瑞平,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

[4].李华,杨永锋,马青,侍朋宝.葡萄白粉菌有性态-闭囊壳在中国发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5

[5].张传清,周明国.粤、桂、苏、皖四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5

[6].沈瑛,Julien,FROUIN,何月秋,Claudia,KAYE,肖放.湖南烟溪病圃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及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

[7].桂秀梅.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D].河北农业大学.2002

[8].肖爱萍,游春平,唐祥宁,黄栏东.江西稻瘟病菌有性态及其适生性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

[9].安鑫龙.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D].河北农业大学.2001

[10].陆凡,郑小波,范永坚,张文荟,王法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J].菌物系统.2001

论文知识图

不同介质对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诱...有性态和无性态的子座及病皮背...图拉斯叉钩丝壳(Sawadaeatulasnei)的无...不同碳源下玉米大斑菌有性态诱导...有性态和无性态病原菌侵染性刺槐白粉菌(Erysipherobiniae)的无性态...

标签:;  ;  ;  ;  ;  ;  ;  

有性态论文_杨朴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