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负荷论文-巩书涵,刘玉玲,张璐,李东旭,杜浩强

污泥负荷论文-巩书涵,刘玉玲,张璐,李东旭,杜浩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arrousel氧化沟,BioWin软件,建模,污泥负荷率

污泥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巩书涵,刘玉玲,张璐,李东旭,杜浩强[1](2016)在《Carrousel氧化沟的建模与污泥负荷率的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ioWin污水厂仿真模拟软件的AS-DM模型为平台,建立了西安某污水厂Carrousel氧化沟工艺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校准并探讨了污泥负荷率对去除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出水COD受污泥负荷率的影响较小,而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受污泥负荷率的影响较大,随污泥负荷率的增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碳源不足对去除TN和总磷的影响均较大。Carrousel氧化沟工艺最适宜的污泥负荷率为0.065~0.070 kg BOD5/(kg MLSS·d)。(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23期)

邹仲勋,李祖鹏,刘胜军,石凤,陈阳[2](2016)在《BOD_5污泥负荷对多段多级AO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BOD_5污泥负荷下多段多级AO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BOD_5污泥负荷对多段多级AO工艺去除COD的影响很小,BOD_5污泥负荷在0.02~0.15 d~(-1)时,对COD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BOD_5污泥负荷在0.02~0.15 d~(-1)时,BOD_5污泥负荷越高,多段多级AO工艺的除磷效果越好;BOD_5污泥负荷为0.05~0.10 d~(-1)时,对TN的处理效果较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BOD_5污泥负荷一般都小于0.1 d~(-1)。(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王晓华[3](2016)在《污泥负荷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餐厨垃圾含水率高且富含易降解有机质,使其具有易腐败变质的特性,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潜力。因此,将其从城市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收运并回收利用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诸多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中,厌氧消化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首选技术。然而,餐厨垃圾的易降解及高油、高蛋白、高盐含量的特点,加上厌氧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对过程扰动较为敏感,使得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易出现过程失稳的问题。有机负荷(Organic loading rate,OLR)被认为是影响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较低的OLR,以容积利用损失和经济利益为代价来防止过程失稳。而目前的诸多研究中对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的最佳有机负荷却差异较大。究其原因,除了提负荷方式等影响外,还在于传统容积负荷只与底物和反应器有效容积相关,不涉及厌氧消化的主体——微生物,对于不同的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量的不同可能直接导致其最终能承受的负荷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叁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第一,验证反应器性能及过程稳定性与微生物浓度相关;第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指标污泥负荷对过程稳定性的表征是否具有更好的效果;第叁,揭示污泥负荷对反应器性能和过程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运行参数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批次和半连续式试验,得到如下结果:(1)批次和半连续式试验中,反应器性能和过程稳定性均与污泥浓度紧密相关,各项参数的变化与污泥负荷的变化一致,污泥负荷作为表征指标较OLR更优。(2)在整个批次试验中,污泥负荷(Substrate to inoculum ratio,S/I比值)变化范围从0.33gVS·g-1VSS到6gVS·g-1VSS。当S/I<2gVS·g-1VSS时,各试验组均未出现任何酸化抑制。随着S/I增加到2和3gVS·g-1VSS时,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抑制,其产甲烷性能和过程稳定性与具体的OLR和污泥浓度有关,由此见可,S/I处于临界值、系统处于酸化过渡期时,其对系统性能和过程稳定性的表征并不一致。当S/I>3gVS·g-1VSS时,系统均出现严重酸化抑制,甲烷产率显着下降,SMA显着增加,此时的S/I比值已属于超负荷的范围。(3)在整个半连续式试验期间,污泥负荷的变化范围较小,在0.0906-0.129gVS·g-1VSS·d-1之间。在试验的第一阶段,污泥洗脱致使污泥负荷从0.0906gVS·g-1VSS·d-1逐渐增加到0.1128 gVS·g-1VSS·d-1,各项指标显示系统濒临失稳。阶段二和阶段叁的污泥负荷分别稳定在0.097±0.001和0.126±0.002 gVS·g-1VSS·d-1,系统均稳定高效产甲烷,只是阶段叁中氨氮累积抑制甲烷菌活性导致系统最终在较低的OLR及污泥负荷下失稳。(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薛士琼,孙宝盛,于凤庆,王明圆,李恺[4](2015)在《以游泳馆污水为处理对象的SBR中不同污泥负荷下氨氧化菌群落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中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SBR处理经投加葡萄糖调节的游泳馆污水的活性污泥中氨氧化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变化明显,在有机碳源较低的情况下生长旺盛,随着污泥负荷的提高其DGGE图谱条带数量逐渐减少,亮度逐渐减弱;在高污泥负荷环境下,氨氧化菌受到严重抑制,多样性指数大幅下降,并从系统中消失。SBR系统内氨氧化菌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的变形菌,最常见的氨氧化菌是β变形菌中的亚硝化螺菌和亚硝化单细胞菌。(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袁鹰,刘明源[5](2014)在《生活污水最佳污泥负荷确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负荷(Ns)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有机污染物的量,单位kg COD/(kg MLSS·d)。利用泰州市紫光水业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和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制作一定浓度的污泥混合液,并在0.1~0.3 kg COD/(kg MLSS·d)污泥负荷中选择5个实验点,改变停留时间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分别测COD,TP,NH3-N,TN的去除率,讨论不同污泥负荷不同停留时间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污泥沉降性能和去除污水COD和脱氮除磷的效果,确定最佳污泥负荷为0.20 kg COD/(kg MLSS·d)。(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22期)

赵双红,孙宝盛,于凤庆,张笑雪,齐庚申[6](2014)在《不同污泥负荷下SBR处理游泳馆污水的微生物群落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负荷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模式,当污泥负荷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冲击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冲击时,SBR处理游泳馆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进行了考查。研究表明,在不同污泥负荷冲击的条件下,以MBR污泥为接种污泥,SBR工艺处理游泳馆污水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多样性指数随着污泥负荷升高而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但污泥冲击负荷过高多样性指数反而下降,SBR系统内微生物菌种大部分为未经培养菌种,肠杆菌属、甲苯单胞菌属以及γ-变形菌纲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对不同负荷阶段环境条件的适应及演变,逐渐形成了适应相应污泥负荷的微生物种群。(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文单,李旭东,史仁明,孙鑫,凌然[7](2014)在《污泥负荷对UBF处理农村污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常温条件下不同污泥负荷对UBF反应器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为1 20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h、污泥负荷为0.59 kg COD/kg MLSS·d时,UBF对COD的去除效果最佳,达80.14%;在污泥负荷达到1.01 kg COD/kg MLSS·d之前,污泥中生物量比例随着污泥负荷的增加而增加,MLVSS/MLSS值可达0.89;UBF反应器对污水可生化性有较好的改善效果,BOD5/CODCr比值增幅可达28.52%,且低污泥负荷更有利于污水可生化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袁青彬,郭美婷,杨健[8](2014)在《污泥负荷对生物处理系统耐药细菌的影响研究——以活性污泥法中磺胺嘧啶抗性异养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抗药性细菌生长和分布特性及污泥负荷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处理负荷的活性污泥工艺,并以磺胺嘧啶抗性异养菌为例,阐述了污泥负荷对活性污泥系统中典型抗药细菌的生长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负荷增大有利于磺胺嘧啶抗性异养菌的生长繁殖,负荷提高后净比生长速率和细菌产量分别由0.32d-1和2.3×106CFU/d提高至0.33d-1和3.1×106CFU/d,活性污泥、出水和剩余污泥中抗药菌的浓度也均显着提高(P<0.05),但对抗药细菌的相对丰度无显着改变.低污泥负荷下[0.24kg COD/(kg MLSS?d)]抗药细菌主要通过剩余污泥形式排放,排放量比(泥中排放量/水中排放量)为28.4;负荷提高至0.4kg COD/(kg MLSS?d)后,出水抗药细菌排放量显着提高,排放量比为1.1.处理相同水量,高污泥负荷下排放的抗药细菌总量明显降低,提高污泥负荷有利于活性污泥系统抗药性风险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李思敏,郝同,王若冰,唐锋兵,程伟帅[9](2014)在《改良型A~2/O工艺在低温不同污泥负荷下的运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分点进水改良型A2/O工艺在温度<11.5℃时的除污性能,原水按1∶1的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以合理分配厌氧池和缺氧池所需的碳源;厌氧池和缺氧池出水均进入好氧池。试验结果表明,在HRT为14~8 h、SRT为15 d左右、MLSS为3 000~4 000 mg/L、好氧池DO为2 mg/L左右、污泥回流比为75%、硝化液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采用0.22、0.31和0.39 kgCOD/(kgMLSS·d)叁种不同污泥负荷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减小,平均去除率由87.2%下降到80.7%,出水COD值均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低温对脱氮影响较大,而负荷变化对脱氮的影响较小;随着温度降低和污泥负荷的增大,硝化/反硝化作用减弱,系统中出现了亚硝态氮的积累,且在缺氧池发生了反硝化除磷现象;低温高负荷条件下,好氧池发生了非丝状菌污泥膨胀。(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13期)

刘尹,刘海宁,张凯松[10](2013)在《污泥负荷对UASB处理低浓度污水运行效果和污泥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探讨了不同污泥负荷对运行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通过考察有机物去除率、有机酸积累、污泥粒径、污泥比产甲烷活性、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胞外聚合物(EPS)等生化指标,得出如下结论:在受试条件下,污泥负荷率的升高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有机酸特别是乙酸的积累,以及受基质缺乏及污泥洗脱限制的污泥积累,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稳定阶段污泥的胞外聚合物以紧密附着型EPS为主,污泥负荷升高将导致其浓度升高,而对SMP和松散附着型EPS没有显着影响,EPS的浓度及其组成不影响污泥性质。高的污泥负荷下污泥的产甲烷活性较高。在本实验中,F/M=0.4 g COD/(g MLSS·d)是最佳的污泥负荷条件。(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污泥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不同BOD_5污泥负荷下多段多级AO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BOD_5污泥负荷对多段多级AO工艺去除COD的影响很小,BOD_5污泥负荷在0.02~0.15 d~(-1)时,对COD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BOD_5污泥负荷在0.02~0.15 d~(-1)时,BOD_5污泥负荷越高,多段多级AO工艺的除磷效果越好;BOD_5污泥负荷为0.05~0.10 d~(-1)时,对TN的处理效果较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BOD_5污泥负荷一般都小于0.1 d~(-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巩书涵,刘玉玲,张璐,李东旭,杜浩强.Carrousel氧化沟的建模与污泥负荷率的影响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6

[2].邹仲勋,李祖鹏,刘胜军,石凤,陈阳.BOD_5污泥负荷对多段多级AO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6

[3].王晓华.污泥负荷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稳定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6

[4].薛士琼,孙宝盛,于凤庆,王明圆,李恺.以游泳馆污水为处理对象的SBR中不同污泥负荷下氨氧化菌群落的演变[J].环境工程学报.2015

[5].袁鹰,刘明源.生活污水最佳污泥负荷确定研究[J].广州化工.2014

[6].赵双红,孙宝盛,于凤庆,张笑雪,齐庚申.不同污泥负荷下SBR处理游泳馆污水的微生物群落的演变[J].环境工程学报.2014

[7].文单,李旭东,史仁明,孙鑫,凌然.污泥负荷对UBF处理农村污水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4

[8].袁青彬,郭美婷,杨健.污泥负荷对生物处理系统耐药细菌的影响研究——以活性污泥法中磺胺嘧啶抗性异养菌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4

[9].李思敏,郝同,王若冰,唐锋兵,程伟帅.改良型A~2/O工艺在低温不同污泥负荷下的运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

[10].刘尹,刘海宁,张凯松.污泥负荷对UASB处理低浓度污水运行效果和污泥性质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

标签:;  ;  ;  ;  

污泥负荷论文-巩书涵,刘玉玲,张璐,李东旭,杜浩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