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建构机制论文-赵淑静

语义建构机制论文-赵淑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建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声问句,语义建构,认知语法,句法图式

语义建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淑静[1](2017)在《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问句(又称“重复性问句”),是言语交际中一种频繁出现的语言现象。早在1942年,吕叔湘就注意到了汉语中这一特殊的语言结构,并称之为“复问”。自此,对回声问句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很多语言学家如王志、丁声树、邵敬敏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回声问句的句法和语义、语用特点,却鲜有学者对回声问句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对先导句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的特殊问句,回声问句究竟为何以此种方式建构?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种建构过程?这些问题有待从认知角度给予解释。本文以对话句法学为理论支撑,重点研究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的语义建构。对话句法主张意义识解的认知对话观,揭示了“用语言建构语言”的话语产生机制。研究发现,回声问句和先导句的建构体现了图式的思想。图式是一个抽象概念,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都是具体实例。据此,我们可以说回声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都是在图式的统领下,通过“回”先导句之“声”实现的。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点: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曹禺的《雷雨》中的回声问句为语料来源,通过手动筛选的方式收集回声问例句106例,并全面综合分析了汉语对话中该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本文以Du Bois(2014)提出的对话句法为理论依据,结合认知语法的思想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具体分析回声问句的建构与先导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回声问句因其“回”先导句之“声”的特殊构造而与先导问句呈现结构上的平行,这种平行性不仅激活了话语之间的亲缘性,更推动了话题向前发展。从认知语法角度来说,回声问句与其先导句的结构平行体现了图式的思想:先导句作为具体实例激活了一个图式模板,基于这一模板,后一说话者建构了回声问句以作为该图式的实例,具体表现为:实例1-(图式)-实例2。对于回声问句呈现出来的句法特点,本文运用构式图式予以解释。结果发现,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为同一个句法图式的实例;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层级关系。对于回声问句的语义特征,本文运用语用图式加以描写。在不同的语境下,话语会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内涵及语用效果,同时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基于塞尔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本文总结出不同种类的语用图式来具体分析回声问句和先导句在语义上的关联。结果发现,回声问句与其先导句可能施行同一种言语行为,而这一言语行为正是回声问句和先导句的语用图式。通过对所搜集语料的分析与整理,本研究所发现的语用图式包括以下两种:祈使图式和陈述图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廖平平,刘岩,徐周[2](2017)在《情景预见的认知机制:情景建构与语义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景预见是指个体将自我投射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预先经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对其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是该领域的热点之一。主要理论假说包括:情景建构、自我投射和情景-建构-模拟假说。经过比较和整合之后,我们提出了在情景预见中,情景建构和语义支撑协同作用的认知机制,并相应地提供了来自神经心理学和神经成像的研究证据。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发掘孤独症等特殊群体的研究潜力,同时借鉴和整合默认网络的研究,进一步澄清情景预见的认知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成秋杨[3](2015)在《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是英语词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英语新闻、政论和科技语篇在各种外语教材及各种类型的外语考试中大量出现,英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较汉语抽象名词应用更为广泛。为此,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传统语义学的角度对抽象名词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对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起到了指导性的理论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只注重于对语言意义本身的系统研究,对抽象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现象的表面研究以及对英汉抽象名词的对比研究上,即多集中于对抽象名词在形态上和句法上转变的研究,却未能对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动因及潜在的深层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机制的研究是对名物化研究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成为英语抽象名词研究的一个全新发展趋势。在当今的认知研究中,学者们借助于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中常用的理论对英语抽象名词的语义表征进行了研究。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将用内省法、定性分析、及以语料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从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非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动态识解操作等角度对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原型理论下词汇范畴之间的动态属性构成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动因,该论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叁角连续统,从而确保了语义范畴之间的转化。其次,概念意义的动态识解和识解机制构成了语义表征机制的认知基础。然后,该论文在第四章分别对四种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图式表征的方式分别针对四种抽象名词建构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过程中的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发现,行为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凸显过程到凸显事体的过程,由序列扫描到整体扫描;品质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凸显属性到凸显事体的过程,由具体的概念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过程;身份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范畴典型的指称意义向边缘的陈述意义转化的过程;固有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具象化。从认知语义学上来说,英语抽象名词即在不同词类范畴的图象构式中凸显不同的概念语义。最后,论文简要阐述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的意义及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影响。通过研究,该论文认为掌握好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对今后的外语语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杜佳诺[4](2015)在《英语点面体介词语义网络隐喻机制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词多义现象在人类语言中极为普遍,英语介词也存在这种现象。语言学家从传统视角,结构视角,功能视角和生成视角都对英语介词进行了研究,但其重点均在介词的功能和用法上。然而,认知语言学为其开辟了新的视角,证明多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性的。虽然很多学者都对介词进行过研究,但很少有人构建介词语义的衍生机制,并在这个模型机制下建构出每个介词语义衍生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融入影响语义衍生的文化因素。因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英语核心介词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着重构建并诠释英语核心介词的语义衍生机制。在总机制的影响下,本文探究了叁个核心介词在空间域中所衍生出来的典型到非典型的位置关系意象图式,并阐释了其意象图式所表达的含义。论文还分析并阐释了其在不同的抽象域中的语义延展过程,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这叁个介词的语义衍变连续统。国内着名学者王寅在他的论着《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中提出AT-ON-IN形成了“叁位一体”的关系,即空间中的“点-面-体”关系。当它们映射到表示时间,抽象思维等概念域时,大致也遵循着“点-面-体”的对应映合规律。因此,本文以点面体介词AT,ON,IN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建出英语核心介词语义的隐喻衍生机制。其次,从权威字典中筛选出有关介词AT,ON,IN的语料,并按照介词的原型意义在空间域中的变体意义和可拓展到的目标域中的意义对语料进行分类。依据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作者确定出点面体介词AT,ON,IN的原型意义,其原型意义通过意象图式转换在空间域中语义得到延伸。最后,本文以核心介词隐喻机制的总模型为依托,分析了点面体介词AT,ON,IN的空间原型意义在空间域和非空间域中的语义和语义之间的变化,及语义是怎样从空间域延伸到非空间域,且在这一过程中介词的不同义项可形成一个多义网络。通过解释说明点面体介词AT,ON,IN的空间概念在各个层次上的目标域的投射过程,作者发现了在映射时它们原有的空间概念和拓展出的隐喻意义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介词AT,ON,IN语义的深入研究,也验证了作者构建的语义衍生机制的适用性,以及模型中文化因素对介词语义衍生的作用与影响。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认知必然会影响到表征其意义的介词的选择与应用。同样,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影响介词在逻辑关系域,社会关系域,心理域,虚拟域及其他抽象关系域中的使用。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更全面有效地阐释英语核心介词空间意义及非空间意义的语义扩展机制。通过对点面体介词AT,ON,IN的研究,作者还发现核心介词的原型空间意义有很强的隐喻扩展能力,它们能被隐喻性地扩展到许多非空间域中。其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加系统地学习英语介词,并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理据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陈爱治[5](2010)在《论Tom Swifty的语义建构机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Tom Swifty作为一种类似汉语歇后语能表达双关的文字幽默,为语言学和幽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阐述了Tom Swifty的起源、定义及其语言特点,通过大量的实例探讨了典型Tom Swifty和非典型Tom Swifty的语义建构机制,以期能给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杨先明[6](2008)在《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及其语义建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有一种类似汉语歇后语、能表达双关和幽默的语言形式:Tom Swifties。它的语义建构机制与汉语歇后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采用谐音法、语义双关法、拆字法以及典故法等基本语义建构模式。对Tom Swifties语义建构机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这种幽默手法。(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08年02期)

李莉莉[7](2005)在《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koff 和John 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开始,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认知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日常交际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人们隐喻性思维中某个(些)根隐喻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在该理论问世的二十几年中,语言研究者们在很多范畴内对它进行了实践检验,但多数只侧重于对表达形式中以具象喻体表达抽象本体,同时根隐喻与其表达式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一类现象的考察,如: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根隐喻统摄下,用于金钱的各种表达多数都可以系统的映射到时间范畴上。本文选择了没有较明显对应关系的动物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它虽然没有较明显对应关系,但在日常语言中却频繁出现隐喻用法,因此文中深入分析了动物词语的隐喻现象,从语言形式到语义系统,再到语用理解,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期挖掘认知隐喻理论对动物隐喻现象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5-08)

语义建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景预见是指个体将自我投射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预先经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对其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是该领域的热点之一。主要理论假说包括:情景建构、自我投射和情景-建构-模拟假说。经过比较和整合之后,我们提出了在情景预见中,情景建构和语义支撑协同作用的认知机制,并相应地提供了来自神经心理学和神经成像的研究证据。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发掘孤独症等特殊群体的研究潜力,同时借鉴和整合默认网络的研究,进一步澄清情景预见的认知神经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建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赵淑静.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7

[2].廖平平,刘岩,徐周.情景预见的认知机制:情景建构与语义支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3].成秋杨.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杜佳诺.英语点面体介词语义网络隐喻机制建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5].陈爱治.论TomSwifty的语义建构机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6].杨先明.英式歇后语TomSwifties及其语义建构机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7].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标签:;  ;  ;  ;  

语义建构机制论文-赵淑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