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测量论文_王航,代静,杨琳,闫晓飞,文治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体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测量,磁共振,剂量,超声,电阻,眼生,晶状体。

在体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航,代静,杨琳,闫晓飞,文治洪[1](2019)在《基于COMSOL平台的颈腰部电阻抗特性在体测量探头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体测量探头分布方式及电极间距对人体颈腰部电阻抗特性测量的影响。方法通过COMSOL仿真平台,建立两种排列方式的电极分布模型,分别是2×2和4×1分布,并分析两种排列方式不同电极间距所对应的最小组织半径和组织厚度,设计优化适合人体颈腰部电阻抗特性测量的四电极法测量探头。结果分别进行电极探针2×2、4×1排布的仿真,获得了不同电极间距对应的组织厚度与阻抗值间的拟合关系,并获得了不同电极间距对应的最小组织厚度。考虑颈腰部肌肉分布范围和脂肪层厚度,受电极影响的半径范围应该小于0.04m,厚度应该大于0.02m,可以保证获得与颈腰肌痛相关组织结构的电阻抗特性。结论在体测量电极应采用2×2的排列方式且电极间距为5mm更有利于测量颈腰肌肉痛的电阻抗特性。(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寨旭,康健,陈欣,董军,邱晓文[2](2019)在《基于CT叁维重建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CT叁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叁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叁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叁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叁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叁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叁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7期)

邹洁芮[3](2019)在《牙齿剂量电子顺磁共振在体测量方法的实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伤员进行快速的剂量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展开救援的关键。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可以对牙齿中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进行特异性检测以评估辐射剂量。通常牙齿剂量EPR测量方法使用离体牙齿样品进行测量,离体测量受限于有创的采样方式,多应用于回顾性的剂量评估中。而在体测量方法可以不经采样,直接对人牙齿进行EPR测量来评估受照射剂量,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事故现场快速剂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团队前期已经实现了用X波段EPR技术在体测量牙齿中辐射诱发的顺磁性信号,但是受到在体测量条件特殊性的影响,从EPR信号中获得准确的剂量信息却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受试者牙齿含水造成的介电损耗(尤其在X波段EPR更强烈)、牙齿体积与形态的个体差异、人体生理活动的干扰等。本工作主要针对这些在体测量特有的干扰因素开展研究,在详细研究了各种干扰因素的特性与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校正和改进方法,并付诸实验检验,使X波段EPR牙齿剂量在体测量技术向实用化更进了一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牙齿表面水的影响,分别使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和不同厚度的水膜实验,分析了牙齿表面水厚度变化对在体测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牙齿表面水的厚度增加,EPR在体测量谱仪的谐振腔探测灵敏度逐渐降低,严重影响测量状态。通过在谐振腔内设计、制作Mn~(2+)/CaO内置标准样品对测量状态进行跟踪,采用牙齿信号与内标信号的相对信号强度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有效降低了牙齿表面水引起的测量误差,使牙齿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差由30.8%改善到17.9%。在此基础上,利用牙科橡皮障技术的物理隔离方法,将被测牙齿与口腔内的唾液隔离,防止了测量过程中唾液在测量区域的持续累积,有效改善了牙齿表面水介电损耗的影响。2.针对牙齿体积与形态个体差异的影响,兼顾现场应用条件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根据牙齿几何形状和谐振腔探测灵敏度分布进行校正的计算方法。通过牙齿局部印模切片和数字图像采集、处理方法,实现了简捷而准确地重建被测牙齿的体积与空间形态;通过自由基点状样品实验,获得谐振腔探测灵敏度空间分布规律;通过体积元加权计算,建立了在测量有效区域内依据灵敏度分布的牙齿体积重建和剂量信号校正方法。利用整颗离体牙齿样品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相同剂量组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可下降54.8%,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可由0.731提高到0.986。显着降低了牙齿体积与形态个体差异造成的测量误差。3.针对各种生理活动的干扰因素,设计制作了专用固定装置,对谐振腔、调制线圈和磁场中心位置加以固定,并通过优化扫场装置与受试者的位置和姿态,以提高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减少在体测量的中装置和被测者各种颤动引起的干扰;提出了利用波谱数据校正、多次快速扫描自动识别和筛选有效波谱的方法,解决谱线漂移以及因干扰过大而无法获得正常波谱的问题。4.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及其校正方案,编制了一套牙齿剂量在体测量专用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在体测量所需的磁场扫描控制与波谱采集、储存和识别显示等基础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根据其权重情况对剂量计算实施校正,人体在体测量实验验证表明该软件可有效地将在体测量实验控制与数据校正相结合,并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过多干预。5.通过志愿者实施了牙齿剂量在体测量实验,初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较于离体测量,在体条件下测到的辐射诱发信号下降约40%,但利用本工作建立的方法,仍能有效维持在体测量过程,目前在体测量可测剂量下限约为2Gy。在体测量方法是目前牙齿EPR剂量重建的新方法,针对X波段EPR在体测量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法尚未充分研究。本工作在研究了X波段EPR在体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针对性的校正方法和改进措施。初步解决了在体条件下主要影响因素对剂量评估的影响,提高了牙齿剂量EPR在体测量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31)

田烨[4](2019)在《指甲剂量在体测量EPR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大量人员受到过量照射,在事故现场快速评估辐射剂量并筛检出辐射伤员,是核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内容,也是放射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可特异性地检测人体牙齿、指甲等生物样品中由射线诱发的自由基浓度,已成为事故后生物剂量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EPR技术还具有在核与辐射现场通过在体测量实现早期快速剂量分类诊断的潜力。常规的指甲EPR剂量测量方法为离体测量,该方法利用商品EPR谱仪,将指甲剪碎后置入石英样品管在封闭的样品腔中进行测量。离体测量必须要剪碎指甲,指甲在剪切时会产生较强的机械诱发信号(Mechanically-induced Signal,MIS),MIS会严重干扰辐射诱发信号(Radiation-induced Signal,RIS),从而影响剂量评估的准确性,所以指甲EPR剂量测量指标一直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如果能够实现指甲在体EPR测量,则可以从根本上避免MIS的产生,改善指甲EPR剂量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工作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指甲在体EPR测量系统,对未经剪碎的完整指甲进行模拟在体测量,研究了指甲的本底信号(Background Signal,BKG),机械诱发信号与辐射诱发信号的特性,初步建立了指甲在体EPR测量的剂量评估方法和恢复个体指甲自身本底信号的方法,并探讨了影响指甲在体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及其校正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指甲在体EPR测量系统的性能评估。利用DPPH标准样品,评价了指甲在体EPR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并使用具有稳定EPR信号的Mn~(2+)/CaO作为内置标准样品,有效降低了系统状态波动产生的测量误差,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测量的准确性。制定了规范的完整指甲样品收集方法,利用未经剪碎的完整指甲建立了模拟在体EPR测量方法,并通过多次重复测量评估了该方法的测量稳定性,重复测量相对误差约为6%。2、研究了指甲EPR信号的特性。未照射指甲的EPR信号包括本底信号和机械诱发信号,这两者是影响指甲EPR剂量测量准确性与剂量下限的关键因素。本工作研究了机械诱发信号的产生特点及其与剪切方向的关系,不同方向剪切产生的MIS强度变化显着,这导致了离体测量中MIS难以被准确地判断和扣除。研究了指甲本底信号的人群分布规律及其信号强度与存储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指甲本底信号分布比较分散,且其强度会受环境湿度影响。3、研究了在体测量条件下指甲EPR信号的剂量学特性。利用未剪碎的完整指甲研究了指甲的辐射诱发信号的衰减特性及剂量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指甲中辐射诱发信号的衰减规律为指数衰减,其半衰期约为4.6天;在2-10 Gy的剂量范围内指甲EPR信号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响应规律。探讨了通过水处理结合变温的方法消除辐射诱发信号,从而恢复指甲自身本底信号的可行性。4、实际在体EPR测量实验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校正。在志愿者参与下开展了指甲实际在体EPR测量,通过制作手指和手臂固定装置,降低了实际在体测量时的震动干扰,获得了指甲本底信号的实际在体测量波谱;并通过完整指甲粘贴于手指的方法,获得了指甲辐射诱发信号的实际在体测量波谱。由于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实际在体测量的信噪比有所下降,但仍能满足剂量分析的要求。利用傅立叶变换方法分析了在体测量EPR波谱的特点,并尝试了用带阻滤波方法消除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干扰信号;针对实际事故条件下受照人员的指甲长度可能差异较大的情况,初步探讨了利用图像数字处理进行样品体积归一化校正的方法,为进一步排除在体测量的干扰因素提供了思路。结论:利用目前建立的指甲在体EPR剂量测量方法,可以检测到真实在体测量条件下指甲的EPR信号,该方法可以完全避免机械诱发信号的干扰;利用水处理结合变温的方法有效地恢复了个体指甲样品的自身本底信号,从而更客观地获得辐射诱发信号强度,避免了因指甲本底个体差异较大带来的剂量估算误差;本工作获得的初步结果对于提高利用指甲在体测量方法进行早期剂量评估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面将有实际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指甲在体EPR测量可能适用于事故后早期开展快速的剂量初筛,为进一步精确的剂量诊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31)

王士彪,赵丽清,赵进,张越[5](2019)在《基于电阻法针刺式在体玉米水分测量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对玉米水分测量的研究多集中于脱粒后玉米籽粒的水分测量,对于田间在体玉米籽粒的水分判定还主要依赖人工生产经验,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研究田间在体玉米籽粒电阻与含水率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设计一种手持探针刺入式玉米籽粒水分测量仪,实现对田间在体玉米籽粒的水分测量,对实时监测田间玉米水分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该水分测量仪对田间在体玉米籽粒的水分测量准确率高,模型拟合度大于0.9,水分测量仪单次测量响应时间不大于1.5 s,能够满足田间玉米籽粒水分测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丑幸幸,李博艺,李颖,刘成成,徐峰[6](2018)在《新西兰兔松质骨变化的超声背散射在体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目前对于松质骨微结构信息的研究一般是通过离体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成像、Micro-CT扫描和松质骨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叁种方法[1,2]。研究在体测量松质骨微结构方法对于骨质评价有重要意义[3]。超声背散射信号能够同时反映骨量信息和骨微结构信息,可以在体测量,提供骨微结构信息,在松质骨评价方面具有优势[4,5]。本文采用超声背散(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 F生物医学超声》期刊2018-11-10)

张岩,曹爽,张顺起,马任,殷涛[7](2018)在《生物组织电特性在体测量微创电极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平行板电容法测量原理,应用矩量法计算极板电荷分布,设计一种用于在体测量的微创探针电极,夹持组织的体积仅有0.8 mm~3。应用有限元法仿真研究微创电极中电场的分布,以证明微创电极能够有效屏蔽边缘效应。按照肿瘤生长时间将裸鼠分成3组(7、14、21 d),每组10只。在0.5~5 MHz频率范围内,分别测量在体和离体条件下,3组裸鼠的乳腺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电阻抗和阻抗角,计算得到相应的电特性参数(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并且在1、3、5 MHz这3个频率点,在体测量肿瘤组织、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电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在0.5~5 MHz频率范围内,在体肿瘤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随肿瘤生长时间的增长而变大,在体肿瘤与离体肿瘤的电特性参数有显着差异;在所测的3个频率点中,肿瘤组织与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电特性参数分别存在显着差异。所设计的微创探针电极可实现微创在体测量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文佳,钱秀清,李林,张海霞,李琦[8](2018)在《基于在体动物实验的眼前房房水流动状态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眼内房水流动状态对眼内无血供组织的养分供给、眼球结构维持和屈光功能优劣等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其流场区间小,流动速度慢等特殊性,一直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测量。将PIV技术应用于正常在体兔眼,探讨兔眼前房内房水的流动状态。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前,通过静脉注射麻醉兔子,使用移液枪抽取15μL、粒径为3μm的荧光粒子溶液注入离心管中,并用涡旋振荡器将其振荡均匀。用哈密尔顿微量进样器(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王青敏[9](2018)在《基于声辐射力的晶状体力学特性在体测量关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人口的晶状体极易发生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变化,引起自身的光学特性或力学特性发生改变,导致老视(Presbyopia)和白内障(Cataract)。探索晶状体力学特性在体无创测量技术有助于研究老视和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寻找预防、延缓老视和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L22-14v超声探头(128阵元,中心频率15.625MHz,带宽14-22MHz)的高频超声测量方法,可以实现对兔晶状体力学特性的在体测量。具体测量原理如下:基于Verasonics~(TM) Vantage256超声开放平台,采用同一轴向不同深度位置叁点连续激励的方法对晶状体进行激励,引起组织局部振动。然后使用同一超声探头通过快速平面波采集方式检测剪切波在晶状体组织中的传播,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估算出晶状体的群速度,作为本研究晶状体力学特性的评估指标。实验中激励点移动的速度为50m/s,马赫锥数约为22。与原有低频超声测量方法相比,本研究的高频超声测量方法提高了在体测量的成像分辨率,降低了作用在晶状体上的声功率。实验中建立4月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不同月龄动物模型,并引入本课题组原有的低频超声测量方法,对比高频超声测量的结果。结果表明4到7月龄组兔子晶状体群速度的高频和低频在体超声测量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两种测量方法下,兔子晶状体群速度均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本实验中兔子晶状体的硬度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大。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本实验中4到7月龄组兔子群速度在低频和高频超声测量方法下与日龄的相关性系数R_1和R_2分别为0.57(p<10E-4)和0.44(p<0.01),往期实验中2到5月龄兔子晶状体的群速度与日龄的相关性系数R_0为0.84(p<10E-7),联合以往实验数据的2到7月龄组兔晶状体群速度在低频和高频超声测量方法下与日龄的相关性系数R_3和R_4分别为0.69(p<10E-11)和0.63(p<10E-8)。加入往期低月龄数据后,低频超声测量方法和高频超声方法的晶状体群速度与日龄的相关性系数均增大,表明在低月龄段的兔子晶状体硬度随日龄增长较快,在高月龄段兔子晶状体硬度随日龄增长缓慢进入平台期,晶状体硬度随日龄的上述增长规律与兔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是一致的。本实验4只7月龄兔子在离体高频超声、在体高频超声、离体低频超声、在体低频超声四种测量方法下的晶状体群速度均值分别为:2.37±0.24m/s,2.52±0.19m/s,2.36±0.12m/s、2.44±0.26m/s。各种方法的群速度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与单向压缩力学测试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本实验开发的晶状体力学特性在体高频超声测量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说明群速度适合作为评估晶状体力学特性的特征参数。本实验可通过在体高频超声测量技术所测得的晶状体群速度分布状况了解兔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人眼晶状体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中伴随的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有望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临床诊断工具,为研究老视和白内障等由于晶状体病理生理改变而引起的眼科疾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宋红芳,王文佳,杨红玉,刘志成[10](2018)在《眼内前后房压强差在体连续测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兔眼前节内前后房压强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设计了一套前后房压强差在体测量装置。利用连通器原理,搭建在体测量眼内前后房压强差的平台。通过注射复方卡波姆升高眼压的方法构建高眼压兔眼模型,实现正常和高眼压兔眼的前后房压强差的在体24小时连续测量。设计的本装置对于眼内微小的压强差会产生比较敏感的反应。正常兔眼前后房压强差随时间变化,一天的变化范围为5.84~96.84 Pa,反映出生理性规律的存在。高眼压性兔眼多呈现前房压强高于后房压强的状况,符合自适应性调整学说。本文所设计的方法和装置可以较好地实现眼内前后房压强差的测量,且前后房压强差在一天当中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在体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CT叁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叁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叁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叁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叁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叁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叁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体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航,代静,杨琳,闫晓飞,文治洪.基于COMSOL平台的颈腰部电阻抗特性在体测量探头仿真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2].寨旭,康健,陈欣,董军,邱晓文.基于CT叁维重建的上颈椎叁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J].中国骨伤.2019

[3].邹洁芮.牙齿剂量电子顺磁共振在体测量方法的实用性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4].田烨.指甲剂量在体测量EPR方法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5].王士彪,赵丽清,赵进,张越.基于电阻法针刺式在体玉米水分测量仪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6].丑幸幸,李博艺,李颖,刘成成,徐峰.新西兰兔松质骨变化的超声背散射在体测量[C].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F生物医学超声.2018

[7].张岩,曹爽,张顺起,马任,殷涛.生物组织电特性在体测量微创电极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8

[8].王文佳,钱秀清,李林,张海霞,李琦.基于在体动物实验的眼前房房水流动状态测量方法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9].王青敏.基于声辐射力的晶状体力学特性在体测量关键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2018

[10].宋红芳,王文佳,杨红玉,刘志成.眼内前后房压强差在体连续测量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等离子体中35GHz、96GHz电磁波衰减对...测量样片实物照片不同ka时正方形叁面角反射体目标强度...平板X线系统(a)、C-arm单平面成像系...自动注册的精度论证思路股骨在上下方向局部成像(按一定比例...

标签:;  ;  ;  ;  ;  ;  ;  

在体测量论文_王航,代静,杨琳,闫晓飞,文治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