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三大批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康德,活劳动,物化劳动,否定性,理性,理论,历史观。
三大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宿大伟[1](2019)在《基于康德“叁大批判”的教育人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然而,这个看似浅显却又深奥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古今中外苦苦求索的众多学者、文人。同理,关涉到教育中“人”的讨论,也是教育学界学术同仁感到困惑而又绕不开的话题。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伴随着“人学”研究的兴起,教育中“人”的话题也变得日益活跃起来。教育人学作为一项全新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业已进入诸多学者的研究视线,构建教育人学理论的有益尝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现有的教育人学理论却略显不足,既没有自足的教育人学理论,也没有对教育人学的概念予以清晰界定,更不能给教育人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由是,应进行教育人学的深入研究,但更为关键的是找到建构教育人学理论的着力点。本文拟从康德叁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人学思想出发,尝试构建一个教育人学理论的研究范式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还运用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分析相结合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尝试建构一个教育人学的理论范式,系统阐述在康德人学思想视角下建构教育人学的具体过程,以充实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逻辑上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共七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的背景和教育人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绪论对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情况,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概述,并对本文论述的“教育人学”概念进行了界定。教育人学作为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在康德人学思想视角下如何进行教育人学理论探究,应该从叁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从“人学”研究出发。“人学”与教育人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人学”的发展,从起源、内容、理论方面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为教育人学研究进行必要的奠基。其次,对康德人学思想叁大批判论述基本梳理。对康德人学思想相关的《纯粹理性批判》(知识论)、《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理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论述进行必要阐释,以紧扣论文的主题:基于康德“叁大批判”的教育人学研究。再次,从现有的教育人学研究挖掘资源。对教育人学研究现状,从起源、内容、理论进行了必要的廓清,为康德视角下教育人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借鉴。第二部分(第一章)是对教育人学本体之思的概述。其目的是找到教育人学的立论根基,为教育人学研究找到支点。本章以教育人学的逻辑进路为出发点,明晰了教育人学有两个进路:一个进路来源于“人学”,另一个进路来源于对“人”的哲学思考。随后,对康德人学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分析康德思想的特点,它既是“人学”又是对“人”的哲学思考。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人是“知、情、意”之人的人学思想内容,是康德思想知识论、道德理论、目的论的高度概括。康德人学思想的这些内容成为教育人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所以,在康德人学思想视角下的教育人学就由知识论、道德理论、目的论构成。第叁部分(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主要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知识论)、《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理论)和《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建构了教育人学。该部分对康德知识论、道德理论和目的论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梳理,并以此为蓝本进行了教育人学知识论、道德理论和目的论的建构,分为叁个标题:教育人学知识论的统整、教育人学的道德理论建构、教育人学目的论的审思。在教育人学知识论建构中,主要聚焦康德知识论“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进而论证了教育人学知识生成路径,一是教育人学知识具有“生成性”特征,二是教育人学知识具有“潜在性”特征。在教育人学道德理论建构中,主要抓住康德德育论主旨及“理性”、“自由”、“道德律”、“至善”、“人是目的”等几个概念,深刻分析了康德道德思想的逻辑性、内在性、自律性、形式性等特征,提出了教育人学道德论的几个实施路径:1.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德育应处于核心而非在边缘;2.“自由”、“理性”、“道德律”的贯通:德育是内在提升而非外在强制;3.追求“至善”:德育是自我修行而不是知识化灌输;4.“理性本身是目的”:人是目的而不能当手段。在教育人学目的论审思中,主要以康德“内在目的论”为向度,提出了教育人学要坚持内在目的论,并具体阐释了教育人学持守内在目的途径。第四部分(第五章、结论)对教育人学作了一个理论总结。第五章以“教育人学的理论弥合”为主题,具体阐述了康德虽然是理性主义,亦是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的“意志在自然概念下形成自然意志,在自由概念下形成自由意志”为总根源,论述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但是康德论述“人”是以“完整的人”为目的。所以,教育人学应进行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的整合。这也是完善康德“人是目的”之哲学宗旨。结论,主要对整个论文的建构思路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解德渤[2](2018)在《大学创新教学的叁大理论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大学传统教学而言,大学创新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可谓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大学创新教学在知识观、实践观和人才观叁个方面深刻批判了传统教学模式所竭力维护的理论基础。就知识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系统知识传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遭遇挑战;就实践观而言,大学四年知识学习服务终身的潜在预设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就人才观而言,培养专家或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同样遭遇理论破产。如此而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实用取向的实践观和社会公民的人才观则成为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要点与实践基点。(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8年06期)
张威[3](2018)在《欧洲对叁大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批判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结束后,社会工作的叁大传统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从美国被引入欧洲~((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约15年时间)这叁大方法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这叁大方法代表着社会工作所有的专业方法,并且它们也适用于欧洲~((2))。但20世纪70年代初这种现状开始发生改变:60年代末的大学生运动和在此框架下发起的社会工作运动,使得专业领域开始对叁大方法 (尤其是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发起猛烈批判,并思考和发展适宜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期刊2018年13期)
杨赟,高力克[4](2018)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叁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代自由主义所隐含的个人主义泛滥、道德缺失、国家职能弱化等阙失,社群主义叁大主将桑德尔、麦金太尔、泰勒分别从哲学、道德和政治叁方面对其展开理论批判。社群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的理论短板,并且促使后者进行了理论调整。然而,过于强调共同体和共同善之优先性的社群主义,一方面难以避免其在正义问题上的相对主义立场,从而削弱了其批判并改进现实政治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低估了个人权利和共同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和烈度,从而为极权主义的产生留下了空间。(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棚勋[5](2017)在《试论康德哲学中叁大批判的内在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明晰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遍览分析"叁大批判"中人的"知""意""情"的能力和结构,着重考查现象界与理知界、现象与物自体、自由与必然、知识与道德等领域内出现的鸿沟及其原因,如何具体协调弥合二分的世界。致力于以整体的视角对康德哲学进行把握,故而,无论从分析演绎还是概念理论的运用上都难免挂一漏万,但笔者还是努力尝试这种系统考查方式,以期了悟康德叁大哲学批判体系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7年19期)
张传平[6](2016)在《当代西方“列宁学”研究的叁大理论走向及其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列宁学"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路径、理论特征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叁大理论思潮:一是以罗伯特·瑟维斯和尼尔·哈丁为代表的"否定性"的列宁主义观;二是以当代左翼学者为代表的"肯定性"的列宁主义观;叁是以凯文·安德森为代表的批判的人道学派的列宁主义观。西方"列宁学"对列宁及其思想的种种新奇解读,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列宁和列宁主义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露萍[7](2016)在《浅谈康德“叁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摘 要:康德的“叁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叁大批判”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报》期刊2016-09-03)
闫方洁[8](2016)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资本权力布控的叁大场域及其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逻辑正在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方式不断加强。从历时性角度出发,生产过程、日常生活、无意识构成了资本主义权力运作的主要空间。在生产过程场域,资本主义权力布展的主要途径是"合理化组织生产",工具是"物化意识";在日常生活场域,权力布展的主要途径是"控制消费",工具是"虚假需求"、"大众传媒"、"符号体系";在无意识场域,权力布展的主要途径是"抽空意义",工具是"诱惑"、"虚空"、"景观"等。叁大场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相继出场、层层递进,逐步开启了资本权力控制方式研究的微观视角。(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卫华[9](2016)在《叁大旧历史观批判与物化劳动——兼评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研究唯物史观,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对叁大旧历史观的批判与反思,这样才能找到物化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属性看,物化劳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从状态和部分看,物化劳动是完成时的"死劳动"与进行时的"活劳动"的有机统一;从批判维度看,物化劳动是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精神)批判、社会批判四维度的有机统一。通过对物化劳动的叁大有机统一的研究,才能澄清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种种误区:物化劳动不等同于异化劳动;物化劳动不等同于"死劳动";物化劳动层次中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死劳动"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1期)
周云龙[10](2015)在《现代戏曲史论写作的批判人文主义转向——从李伟《20世纪戏曲改革的叁大范式》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伟的专着《20世纪戏曲改革的叁大范式》引入"范式"概念对中国戏剧史上的历史事件进行了体系化,有效干扰了启蒙主义话语的线性历史叙述,并彰显出别样的立体化和流动性论述。其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在全面、系统探讨20世纪戏曲改革的历史的同时,突破"研究对象"的局限,把论题上升到20世纪中国戏剧美学的一般性讨论;二是在把"范式"作为"史实"体系化方法的同时暗示出新的"史识";叁是直面"中国文化自觉"的方法论困境,提供了一种可供后续研究参照的"批判人文主义"分析框架,有效地在"后学"思想陷阱之外召唤了以"人"为主体的启蒙精神,同时还重建了现代中国(戏剧文化)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南大戏剧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三大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比于大学传统教学而言,大学创新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可谓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大学创新教学在知识观、实践观和人才观叁个方面深刻批判了传统教学模式所竭力维护的理论基础。就知识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系统知识传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遭遇挑战;就实践观而言,大学四年知识学习服务终身的潜在预设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就人才观而言,培养专家或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同样遭遇理论破产。如此而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实用取向的实践观和社会公民的人才观则成为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要点与实践基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1].宿大伟.基于康德“叁大批判”的教育人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解德渤.大学创新教学的叁大理论批判[J].现代教育管理.2018
[3].张威.欧洲对叁大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批判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社会工作.2018
[4].杨赟,高力克.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叁大批判[J].浙江社会科学.2018
[5].王棚勋.试论康德哲学中叁大批判的内在关联[J].改革与开放.2017
[6].张传平.当代西方“列宁学”研究的叁大理论走向及其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6
[7].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露萍.浅谈康德“叁大批判”[N].山西青年报.2016
[8].闫方洁.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资本权力布控的叁大场域及其转换[J].教学与研究.2016
[9].王卫华.叁大旧历史观批判与物化劳动——兼评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误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
[10].周云龙.现代戏曲史论写作的批判人文主义转向——从李伟《20世纪戏曲改革的叁大范式》谈起[J].南大戏剧论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