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腹腔注射给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腹腔,注射液,给药,多肽,大鼠,活性炭,毒性。
腹腔注射给药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红[1](2017)在《腹腔注射给药Ghrelin对小鼠神经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注射给药Ghrelin对小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小鼠随机分为Ghrelin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腹腔注射相同剂量Brd U(100 mg/kg,早晚各1次,连续5天),目的用来标记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增生的细胞。处理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Ghrelin(80μg/kg,一天一次,连续8 d),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周后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BrdU免疫阳性(BrdU+)细胞在海马齿状回中广泛表达;Ghrelin处理组BrdU+细胞数显着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t=3.43,P<0.01)。结论腹腔注射Ghrelin(80μg/kg)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加良,高月娟,李海燕,赵玉梅[2](2016)在《内皮抑素不同给药途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对大鼠肝癌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皮抑素不同给药途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抗血管生成和肿瘤杀伤作用。方法在40只大鼠背部皮下接种H22鼠源性肝癌细胞,接种肿瘤直径在1 cm左右时,随机分为4组各10只,对照组瘤内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瘤内组瘤内注射内皮抑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静脉组静脉注射内皮抑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阿霉素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腹腔注射阿霉素,3 d后测量肿瘤直径,每15 d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大鼠生存期等。结果给药后时间与分组因素效应显着(F=45.37,P<0.05),不同治疗大鼠肿瘤体积差异明显,不同作用时间下肿瘤抑制作用差异明显(P<0.05),瘤内组肿瘤生长显着低于其他小组(P<0.05),瘤内组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和VEGF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静脉组生存期显着长于阿霉素和对照组(P<0.05),瘤内组与静脉组生存期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内皮抑素瘤内注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更佳,但是对生存期影响与静脉注射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李恒华,陈国庆,张毅,张莉[3](2016)在《KM小鼠腹腔注射ZSC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ZSC注射液一日单次腹腔注射给药对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方法:根据预试结果 ,ZSC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时死亡率与药液浓度关系极大,药液浓度为原浓度1/3时,给药体积为50 mL/kg(最大给药体积)时,4只动物均未出现死亡,药液浓度为原浓度1/2时,一日内单次给药全死剂量为40 mL/kg,全不死剂量为10 mL/kg,故采用相同浓度不同给药体积进行实验,以40 mL/kg为全死剂量,以0.85为系数依次向下设定六个组(分别为34.0、28.9、24.6、20.9、17.8 mL/kg),进行LD50测定。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连续观察4 h,次日起到给药后14 d,每天观察一次动物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于给药后D1、D2、D3、D7和D14,测定全部动物体重,记录体重增长情况。对死亡动物及时进行大体解剖,肉眼观察组织、器官病变情况。给药后D14全部实验组动物进行剖检,有明显病变者取相关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ZSC注射液给药后1~2 min,动物有昏睡、静伏不动、呼吸变慢变深、闭眼、行动迟缓、步态不稳等毒性反应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动物死亡时间从药后24h内到7 d不等,多集中在2 d内,死亡时呼吸较心跳先停。尸解观察发现部分动物肠道有积液,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绝大多数未死亡动物给药3~4 d后逐渐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未死亡动物体重增长持续减少,D14处死后解剖观察,各组织、脏器无明显异常。经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ZSC注射液一次腹腔注射给予小鼠的LD50为29.76 mL/kg(使用浓度为3 mg/mL),其95%的可信限为27.21 mL/kg~32.99mL/kg,其LD95为39.92 mL/kg,LD5为19.60 mL/kg。结论:ZSC注射液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LD50为29.76 mL/kg(使用浓度为3 mg/mL),其95%的可信限为27.21 mL/kg~32.99 mL/kg,LD95为39.92 mL/kg,LD5为19.60 mL/kg。实验结果提示ZSC注射液给药后动物出现的毒性反应可能与其中枢神经功能受抑制有关,并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6-28)
戴小宇,朱海,张晓冬,张晓芳,宗英[4](2015)在《纤维蛋白封闭剂对SD大鼠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天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SD大鼠连续腹腔注射纤维蛋白封闭剂的安全性。方法 SD大鼠雌雄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分4组,即空白对照组、纤维蛋白封闭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3个给药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85.5、171.0和342.0mg/kg,每天腹腔注射给药,连续14d,恢复期28d,进行一般症状、血液学、血液生化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纤维蛋白封闭剂中、高剂量组大鼠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显着升高,纤维蛋白原显着降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脾脏的脏器重量有增加趋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部分高剂量动物腹腔出现残留药物引起的纤维肉芽组织包裹。上述变化指标在恢复期结束时基本可恢复。结论大鼠腹腔注射纤维蛋白封闭剂85.5~342.0mg/kg,安全剂量为85.5mg/kg,毒性剂量为171.0mg/kg。毒性靶系统或靶部位为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给药局部,毒性作用可逆。(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高晓新,瞿文生,王和枚,董延生,尹纪业[5](2013)在《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毒性病理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鹿瓜多肽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为无毒反应剂量提供病理学依据,为本品申报研究提供安全性参考资料。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0,15,75和300 mg·kg~(-1)的鹿瓜多肽,连续给药13周。给药结束及停药后4周,每组分别麻醉放血处死10只大鼠,雌雄各半,解剖进行肉眼检查,取材、制片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后,15 mg·kg~(-1)及以上剂量大小网膜和胸膜、肝膜、胰腺浆膜和附睾的包膜、75 mg·kg~(-1)及以上剂量脾脏包膜、300 mg·kg~(-1)剂量回肠浆膜、前列腺外膜和睾丸白膜等部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已经发展为玻璃样变,有的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上述病变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判定为与给予供试品密切相关。停药4周后肝、脾和附睾病变减轻,其余脏器的病变已恢复。以上病变出现的原因推测为机体上述部位直接或间接接触腹腔注射药物,并将其作为异物所发生的反应。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15 mg·kg~(-1)及以上剂量均可致雌性肾小管上皮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且雌、雄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包膜或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300 mg·kg~(-1)剂量下可致雄性肾小管上皮出现棕黄色颗粒、病变程度较雌性的轻。上述病变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判定为与给予供试品密切相关。停药4周后雄性肾小管上皮内棕黄色颗粒已恢复,其余上述病理改变程度明显减轻。以上病变出现的原因推测为药物经肾脏代谢所致肾脏的毒性变化。结论 SD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15 mg·kg~(-1)即可致大小网膜和胸膜、肝脏包膜、胰腺浆膜和附睾包膜、75 mg·kg~(-1)即可致脾脏包膜、300 mg·kg~(-1)还可致回肠浆膜、前列腺外膜和睾丸白膜等部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已经发展为玻璃样变,有的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此外,15 mg·kg~(-1)及以上剂量可致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包膜或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而且,还可致雌雄肾小管上皮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此病变雌性(15 mg·kg~(-1)及以上剂量)出现病变剂量较雄性(300 mg·kg~(-1))小且程度较重。停药恢复4周后上述病理改变多数已恢复、其余明显减轻。(本文来源于《2013年(第叁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3-07-16)
高晓新,瞿文生,王和枚,董延生,尹纪业[6](2013)在《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毒性病理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鹿瓜多肽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为无毒反应剂量提供病理学依据,为本品申报研究提供安全性参考资料。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0,15,75和300 mg·kg-1的鹿瓜多肽,连续给药13周。给药结束及停药后4周,每组分别麻醉放血处死10只大鼠,雌雄各半,解剖进行肉眼检查,取材、制片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后,15 mg·kg-1及以上剂量大小网膜和胸膜、肝膜、胰腺浆膜和附睾的包膜、75 mg·kg-1及以上剂量脾脏包膜、300 mg·kg-1剂量回肠浆膜、前列腺外膜和睾丸白膜等部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已经发展为玻璃样变,有的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上述病变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判定为与给予供试品密切相关。停药4周后肝、脾和附睾病变减轻,其余脏器的病变已恢复。以上病变出现的原因推测为机体上述部位直接或间接接触腹腔注射药物,并将其作为异物所发生的反应。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15 mg·kg-1及以上剂量均可致雌性肾小管上皮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且雌、雄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包膜或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300 mg·kg-1剂量下可致雄性肾小管上皮出现棕黄色颗粒、病变程度较雌性的轻。上述病变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判定为与给予供试品密切相关。停药4周后雄性肾小管上皮内棕黄色颗粒已恢复,其余上述病理改变程度明显减轻。以上病变出现的原因推测为药物经肾脏代谢所致肾脏的毒性变化。结论 SD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15 mg·kg-1即可致大小网膜和胸膜、肝脏包膜、胰腺浆膜和附睾包膜、75 mg·kg-1即可致脾脏包膜、300 mg·kg-1还可致回肠浆膜、前列腺外膜和睾丸白膜等部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已经发展为玻璃样变,有的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此外,15 mg·kg-及以上剂量可致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包膜或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而且,还可致雌雄肾小管上皮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此病变雌性(15 mg·kg-1及以上剂量)出现病变剂量较雄性(300 mg·kg-1)小且程度较重。停药恢复4周后上述病理改变多数已恢复、其余明显减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高晓新,瞿文生,赵全,胡晓东,王和枚[7](2012)在《Beagle犬腹腔注射纳米活性炭重复给药4周毒性试验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纳米活性炭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无毒反应剂量提供病理学依据,为本品申报研究提供安全性参考资料。方法Beagle犬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溶剂、纳米活性炭10、30、90mg/kg,每周一次,给药体积为1ml/kg,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以及停药恢复1个月、5个月和9个月后,分别处死1/3、1/6、1/6和1/3的动物,取材,制片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0mg/kg即可引起肝小叶周围的肝窦与汇管区、脾脏包膜或髓索与边缘区、大小肠系膜或浆膜、卵巢(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2)论文集》期刊2012-10-17)
尹纪业,王和枚,董延生,高晓新,袁本利[8](2012)在《大鼠腹腔注射纳米活性炭重复给药4周毒性试验毒性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大鼠腹腔注射纳米活性炭重复给药4周的毒性作用,了解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材料和方法:SPF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5-6周龄,体重约140-160g)。纳米活性炭,粒径分布范围:100-500nm:100-300nm大于80%。各组分别腹腔注射0、40、120、360mg/kg纳米活性炭。给药体积为10ml/kg,1次/周,连续给药4周。供试品采用生理盐水混合稀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内,剩余动物分别在W10.18.31时每组雌、雄动物各剖杀5只,全部动物进行解剖和大体检查。称重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2)论文集》期刊2012-10-17)
张清民,吴青业,廖雪珍,梁荣辉,茹丽[9](2012)在《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SD大鼠腹腔注射给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SD大鼠腹腔注射给药90天毒性试验,观察其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停药后是否出现延迟毒性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的可逆性;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复方风湿宁注射液设低、中、高(20g生药·kg~(-)·d~(-1)、40g生药·kg~(-1)·d~(-1)、80g生药·kg~(-1)·d~(-))3个剂量组(分别为临床拟用剂量的15倍、30倍、60倍)及1个注射用水对照组,每组28只大鼠,雌雄各半;每天上午腹腔注射给药1次,每周给药6天,连续给药90天,停药后观察14天。每周根据体重变化调整1次给药量,试验期间每天进行一般临床观察,每周测量体重及摄食量1次。给药90天(D90)和恢复期结束(D104)分别对部分大鼠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测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一般临床观察各给药组大鼠从给药开始(D0)至恢复期结束(D104),眼、耳、口、鼻和会阴部等一般状况良好,未见异常分泌物;步态、被毛未见异常,无抽搐、稀便等现象出现;大鼠精神、外观、呼吸、行为及自主活动均无异常。高剂量组雌性大鼠体重在给药第4周低于注射用水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大鼠体重变化趋势与供试品剂量无相关性、与时间无相关性,故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体重影响不明显。低、中、高剂量组在个别周次与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大鼠摄食量偏高,摄食量变化趋势与供试品剂量无相关性、与时间无相关性,故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摄食量影响不明显。血液学给药90天(D90)、恢复期结束(D104),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RBC、HGB、HCT、MCV、MCH、PLT等6个检测指标与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给药90天(D90),低、高剂量组雄性大鼠MCHC相对偏低;恢复期结束(D104),低剂量组雄性大鼠WBC相对偏高。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变化趋势均与供试品剂量无相关性,认为该变化属正常的生理波动。提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血液学各项指标影响不明显。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给药90天(D90)、恢复期结束(D104),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单核细胞数(M)、嗜酸性粒细胞数(E)、嗜碱性粒细胞数(B)、网织红细胞计数等4个检测指标与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给药90天(D90),低剂量组雌性、雄性大鼠及高剂量组雌性大鼠在中性粒细胞(N)相对偏低;低剂量组雄性大鼠淋巴细胞(L)相对偏高。恢复期结束(D104),高剂量组雄性大鼠淋巴细胞(L)相对偏低、中性粒细胞(N)相对偏高。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变化趋势均与供试品剂量无相关性,认为变化属正常生理波动。提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各项指标影响不明显。血凝:给药90天(D90),低剂量组雄性大鼠PT缩短、中剂量组雄性大鼠PT延长。恢复期结束(D104),中剂量组雌性大鼠APTT延长,低剂量组雌性大鼠PT延长。两者的变化趋势与供试品剂量不具有相关性,考虑该变化属正常的生理波动,提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凝血无影响。血液生化、电解质: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E)、血尿素氮(UREA)、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HO)、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钠离子(Na+)、钾离子(K+)与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给药90天(D90),低、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GLU相对偏低,低剂量雌性大鼠TG相对偏低,低、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TG相对偏低,高剂量组雄性大鼠Cl-相对偏高。恢复期结束(D104),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GLU相对偏低,高剂量组雄性大鼠Cl-相对偏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供试品剂量无相关性,考虑该变化属正常的生理波动,提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血液生化影响不明显。病理学检查: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脑系数、胸腺系数、心脏系数、肝脏系数、脾脏系数、肺脏系数、肾脏系数、肾上腺系数、睾丸系数、附睾系数、卵巢系数、子宫系数与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未见药物相关的毒性病理损伤。骨髓涂片血液学检测未发现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根据试验方案要求,未做骨髓涂片的检查。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复方风湿宁注射液设低、中、高(20g生药·kg~(-1)·d~(-1)、40g生药·kg~(-1)·d~(-1)、80g生药·kg~(-1)·d~(-))3个剂量组(分别为临床拟用剂量的15倍、30倍、60倍)及1个注射用水对照组,每组28只大鼠,雌雄各半;每天上午腹腔注射给药1次,每周给药6天,连续给药90天,停药后观察14天。3个剂量组大鼠对从给药开始(D0)至恢复期结束(D104)的一般状况良好,精神、外观、呼吸、行为及自主活动均无异常。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大鼠体重、摄食量、血常规各项指标、血凝、血生化、电解质、白细胞分类计数、网织红计数及脏器系数等无明显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SD大鼠各组织器官未发现毒性作用。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SD大鼠腹腔注射给药90天未见有明显的毒性特征反应,停药2周(14天)也未出现延迟性毒性反应。复方风湿宁注射液的相对安全剂量为80 g生药·kg~(-1)·d~(-1)(临床拟用量的60倍)。(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08-18)
岳鹏,蔡鸣,刘晶,沈姣[10](2011)在《布洛芬注射液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给药毒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布洛芬注射液单次腹腔注射以后小鼠的急性中毒反应。方法试验采用ICR小鼠,给药后观察出现的各种应激反应和临床中毒症状。连续观察14d后将动物安乐死,对肉眼所见异常的组织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药后,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困倦、趴伏、呼吸减少的症状。550、467、397、337mg/kg组死亡动物数分别为10、9、2、1,动物死亡数随着剂量降低而减少;287mg/kg组及溶媒对照组未见动物死亡。结论按Bliss法计算,布洛芬注射液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给药的LD50和95%可信区间为414.39mg/kg,385.17~445.89。(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1年23期)
腹腔注射给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内皮抑素不同给药途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抗血管生成和肿瘤杀伤作用。方法在40只大鼠背部皮下接种H22鼠源性肝癌细胞,接种肿瘤直径在1 cm左右时,随机分为4组各10只,对照组瘤内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瘤内组瘤内注射内皮抑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静脉组静脉注射内皮抑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阿霉素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腹腔注射阿霉素,3 d后测量肿瘤直径,每15 d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大鼠生存期等。结果给药后时间与分组因素效应显着(F=45.37,P<0.05),不同治疗大鼠肿瘤体积差异明显,不同作用时间下肿瘤抑制作用差异明显(P<0.05),瘤内组肿瘤生长显着低于其他小组(P<0.05),瘤内组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和VEGF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静脉组生存期显着长于阿霉素和对照组(P<0.05),瘤内组与静脉组生存期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内皮抑素瘤内注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更佳,但是对生存期影响与静脉注射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腔注射给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志红.腹腔注射给药Ghrelin对小鼠神经再生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
[2].王加良,高月娟,李海燕,赵玉梅.内皮抑素不同给药途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对大鼠肝癌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李恒华,陈国庆,张毅,张莉.KM小鼠腹腔注射ZSC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试验[C].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6
[4].戴小宇,朱海,张晓冬,张晓芳,宗英.纤维蛋白封闭剂对SD大鼠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天的毒性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5
[5].高晓新,瞿文生,王和枚,董延生,尹纪业.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毒性病理评价[C].2013年(第叁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2013
[6].高晓新,瞿文生,王和枚,董延生,尹纪业.大鼠腹腔注射鹿瓜多肽重复给药13周毒性病理评价[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
[7].高晓新,瞿文生,赵全,胡晓东,王和枚.Beagle犬腹腔注射纳米活性炭重复给药4周毒性试验病理学研究[C].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2)论文集.2012
[8].尹纪业,王和枚,董延生,高晓新,袁本利.大鼠腹腔注射纳米活性炭重复给药4周毒性试验毒性病理学观察[C].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2)论文集.2012
[9].张清民,吴青业,廖雪珍,梁荣辉,茹丽.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对SD大鼠腹腔注射给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
[10].岳鹏,蔡鸣,刘晶,沈姣.布洛芬注射液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给药毒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