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张盾

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张盾

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阐释的公共性,阐释的客观性,马克思,先验阐释

阐释的客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盾[1](2018)在《阐释的公共性与客观性——兼论对马克思的先验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的真理性基于它的客观性,而阐释的客观性则必须落实为阐释的公共性。因为在人文科学领域,阐释的客观性表现在阐释的说服力之中,并将自身实现为阐释的公共性。真正具有说服力的阐释都是自由的、即携带着创造性理解的阐释,但这种"自由的创造"必须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就来自阐释的公共性。有关马克思学说本质的先验化阐释,看上去像是一种主观性阐释,但其最终的理论诉求却是阐释的客观性和公共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陈立群[2](2016)在《重建文本客观性——强制阐释论的解释学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是对解释学的一次突破尝试。它试图重新建立被伽达默尔以来现代解释学解构的文本客观性,恢复阐释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文本在这里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语言结构,更是活生生的文化现场的产物。强制阐释论昭示了解释学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向度,即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解释学的回归。(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田平[3](2016)在《文学的历史客观性与伦理阐释——论《指环与书》的多角度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就在于文学的历史客观性,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历史学对待历史客观性的不同态度对文学创作有借鉴作用,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会极大地提升文学的历史客观性,有助于创建伦理现场和环境,实施伦理阐释和批评。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指环与书》的多角度叙事正是充分利用了历史学中对待历史客观性的不同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学的历史客观性,为伦理阐释创造了必要的历史环境。(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吴晓明[4](2016)在《论阐释的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所有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中,阐释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真正核心则在于阐释的客观性。无论是在我们一般的日常讨论中,还是在更加严整的学术活动中,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题材或对象,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历史遗存物——包括面目各异的诸多"文本",特别是被称之为"经典"的文本。在这样的境域中,阐释(或解释,诠释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而阐释的客观性问题亦随之而来。就此而言,不包含任何"阐释"——并因而排除了阐释之客观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姜威[5](2015)在《“历史与历史客观性”的通俗阐释——威廉·德雷《历史哲学》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与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威廉·德雷在其《历史哲学》中讨论了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历史与科学的关系,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因果判断问题等等,并在很大的篇幅中讨论了实证主义与唯心主义对于历史及其客观性的争论。(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孙健[6](2014)在《民国时期学者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学理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伴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客观性作为西方媒介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亦为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研究者所关注。本文认为,民国时期的研究从新闻业的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的方式与职能、新闻从业人员培养等多个视角对新闻客观性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并对当时的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4年08期)

李安,姚石京[7](2011)在《法律判断客观性探询——从德沃金的阐释理论到罗纳根的理解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罗纳根是专门研究人类理解学问的哲学大师,他在一般意义上回答了判断的客观性问题,德沃金则在法律领域论证了判断是有客观性的,相似的是他们都将判断客观性问题转化为判断结论的选择问题。罗纳根通过认知结构的经验、顿悟与判断叁重机制,指出排除激情与偏见就能获得正确结论;德沃金认为只能借助偏见才能获得理解,并通过整体性原则与"二步限缩"的评估获得最佳答案。因为最佳结论是唯一的,正确判断是既定的,所以这两种路径都能通达客观目的。(本文来源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爽[8](2009)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标准的一种阐释——兼及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文学实践和总结前人文学批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体现了对于文学批评原则的科学认识。美学的观点主要指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特性进行分析评价,关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历史的观点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探究它的社会价值。上述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新玲[9](2008)在《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实践哲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在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理论基点,构造出具有绝对客观性的本体论性质的历史规律,排除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则走向另一极端,从根本上否定客观性历史规律的存在,陷入了历史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作为现代实践哲学奠基人的马克思,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成功地解决了历史规律的理论定位问题,并为人的自由留下空间。(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08年03期)

张婷[10](2007)在《《欧文·潘诺夫斯基、莱奥·施泰因贝格、戴维·卡里尔:美术史阐释中的客观性问题》的阅读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史家在描述美术历史过程中对个人性与客观性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理论上来看,美术史学的总体目标是要客观真实地呈现美术的历史,而实际上美术史家们多样性的阐述方式似乎使得这一总体目标是无法达到的。戴维.卡里尔的探讨方法是通过分析艺术家和美术史家之间的类似性来解释这些问题的,而他也规定了探讨的两个前提是不断变化的美术着作的各种风格和每一个阐释者都有自己的阐释风格。(本文来源于《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是对解释学的一次突破尝试。它试图重新建立被伽达默尔以来现代解释学解构的文本客观性,恢复阐释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文本在这里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语言结构,更是活生生的文化现场的产物。强制阐释论昭示了解释学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向度,即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解释学的回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盾.阐释的公共性与客观性——兼论对马克思的先验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2018

[2].陈立群.重建文本客观性——强制阐释论的解释学谱系[J].学术研究.2016

[3].田平.文学的历史客观性与伦理阐释——论《指环与书》的多角度叙事[J].江苏社会科学.2016

[4].吴晓明.论阐释的客观性[J].哲学研究.2016

[5].姜威.“历史与历史客观性”的通俗阐释——威廉·德雷《历史哲学》述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6].孙健.民国时期学者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学理阐释[J].新闻.2014

[7].李安,姚石京.法律判断客观性探询——从德沃金的阐释理论到罗纳根的理解哲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

[8].李爽.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标准的一种阐释——兼及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9].李新玲.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实践哲学阐释[J].时代人物.2008

[10].张婷.《欧文·潘诺夫斯基、莱奥·施泰因贝格、戴维·卡里尔:美术史阐释中的客观性问题》的阅读笔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

标签:;  ;  ;  ;  

阐释的客观性论文-张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