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电力市场的十大障碍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1](2010)在《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东北区域电力市场作为全国首家试运行的区域电力市场,虽然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力量已经初步显现,但是竞价上网的工作却数次陷入停顿状态,其中差额资金发生巨额亏损是主要原因,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由此放缓。对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差额资金按对比法进行后评价的结果表明,电力市场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对试点项目按成功度法进行宏观上后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是成功的,在局部面临配套政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把东北电力市场试点看作一个试点项目,通过对差额资金账户及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整体运作状况的分析,对试点项目进行后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综合评价模型,把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项目中目标体系和管理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结构中,发现引起试点项目停滞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调整市场体制设计的不适应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王亮[2](2008)在《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电力市场,是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在选择区域电力市场运管模式时应考虑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对几种区域电力市场运行模式展开探讨。
胡永军[3](2008)在《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边界已经越来越小。国家率先在发电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电企业被迫推向市场。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选择对其市场占有份额、自身利润以及电力市场的运营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电企业的最优竞价策略问题,分析市场中发电企业的策略性报价以及市场主体间博弈行为是当前相当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当前电力市场理论,分析了我国电力市场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研究分析了当前华东电力市场的运行特点、状况和存在问题,最终在充分考虑竞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最优竞价策略选择。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指出,在现阶段电力市场环境下,由于电力市场建设的不完善、不确定因素较多以及市场结构、市场势力的不同,发电企业进行策略性选择竞价,往往能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本文结论是:首先,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价必须遵循安全、经济、可靠等基本原则;其次,为使发电企业在现有条件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发电企业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策略性竞价;最后,为有效应对市场挑战,发电企业必须在成本控制、战略合作、管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调整战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柴丽萍[4](2008)在《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电力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投资巨大,规模经济特征显着,长期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在电力工业改革之前,大部分国家电力市场都是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模式,这种市场结构垄断规模过大,经营效益不佳,政府对电力产业监管失灵导致效率低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除非洲及亚洲的少数国家外,都进行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重点是改革政府对电力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建立新的符合市场化需要的政府监管体制。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国家都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力监管制度,在电价与激励性监管、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市场准入监管、监管程序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刚刚开始,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本文就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电力监管的相关概念引出电力监管制度,介绍了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法律问题。第二章阐述了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索了政府该如何把握在电力行业加强监管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之间“度”的问题,论证了我国加强电力监管的必要性,试论了电力监管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章从比较法的角度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电力改革历程和电力监管制度,将国外的监管模式分为低度监管、中度监管、高度监管三种模式,总结成熟的电力监管制度所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对完善我们电力监管制度的启示。第四章介绍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阐述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我国电力产业的立法体系出发,提出完善监管立法和原则的建议,从监管主体的设置、监管主体的独立性问题、监管职权配置、监管限度、监管程序、法律责任和权力救济等角度构筑我国电力监管制度的具体完善方案。
章顺华[5](2007)在《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电力市场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既是一次体制变革也是一次技术变革。文中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模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章顺华[6](2005)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力市场,第二部分为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 近20年来,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电力工业的结构已经开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变革,它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但均趋向同一方向:在传统垄断的电力工业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电力市场。电力工业通过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实现提高发电、输电、配电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 本文论述了我国建立电力市场的目的和实质,对我国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我国电力市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模块,对电力系统可靠、安全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和经济负荷分配都需要快速、准确的负荷预测。在电力市场运营中,快速、准确的负荷预测有助于经济合理的安排电网内部发电机组的启停,维持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合理安排机组的检修计划。同时,发电企业可以依据预测数据,合理调整报价策略,有效的降低发电成本;电网运营企业也可在电力市场中以较便宜的电价购电。因此,准确、快速的负荷预测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化。 本文中介绍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国内外电力负荷预测领域的应用概况,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区域电网短期负荷预测。为提高预测精度,根据负荷的不同规律,分别建立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休息日(周六、周日)以及节日不同的预测模型。模型既具有所需样本数据少、模型简单、精度高等优点,又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论文以江西南昌电网的负荷作为预测对象,应用分组模型对短期负荷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组模型,对本研究对象进行短期负荷预测,结果较为满意,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
熊凌云[7](2004)在《我国电厂投资的进入时机与区位选择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不同的投资主体已进入发电市场,投资决策问题成为投资主体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而投资者的行为必然会对电力市场的改革目标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本文对电厂投资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即进入时机与区位选择进行了博弈分析。在对进入时机的博弈分析中,主要分析了行政介入对进入时点的影响,得出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行政的过度介入将引起抢占博弈,造成优势区位的过度进入。在对区位选择的博弈中,本文对不同容量约束条件下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博弈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在无规制时会有在高需求地区电厂投资过度进入的问题,而在制度激励的情况下可提高在低需求地区投资的概率,从而引导投资。与之对应,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与投资者的一个简单三方博弈模型,进一步指出造成无序投资及区域的过度进入问题的原因。最后,从电力投融资体制,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改善电力投资现状,促进电力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党育军[8](2004)在《平衡电网与自备电厂之间经济利益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当前自备电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自备电厂对我国当前供用电造成的影响;以及某些地区自备电厂与电网企业之间存在的供电矛盾等。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电力发展的阶段性结果,也是影响我国电力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自备电厂发展的优劣,并妥善处理好自备电厂和国家大型电力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电力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而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国内外关于这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很少,即使有一些也大多侧重于对自备电厂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而自备电厂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与电网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则很鲜见。本文采用大用户电价调整法、合理付费法、并购为辅助服务电厂法以及经济规划法等多种方法就这一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内容,又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对这一问题突出的地区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何晓涛[9](2003)在《《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认为
徐滨,傅继红[10](2003)在《电力改革磨合期的曙光在哪儿?》文中提出日前,国家计委经济所专家曾智泽在其《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2002能源与电力行业景气分析及2003年走势预测》中指出,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为城乡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和城乡同网同价范围的进一步拓宽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和中国经济政治环境不断趋?
二、区域电力市场的十大障碍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电力市场的十大障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区域电力市场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东北电力市场的建立和运行 |
2.1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 |
2.1.1 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原则 |
2.1.2 建立东北电力市场的有利条件 |
2.1.3 建立东北电力市场的不利条件 |
2.1.4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 |
2.1.5 东北电力市场建设目标 |
2.2 东北电力市场运营现状 |
第三章 东北电力市场常规后评价分析 |
3.1 试点项目的后评价 |
3.1.1 工程项目后评价 |
3.1.2 试点项目的定义及其特点 |
3.1.3 试点项目后评价 |
3.1.4 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后评价问题 |
3.2 试点项目差额资金的后评价分析 |
3.2.1 对比法 |
3.2.2 差额资金的形成 |
3.2.3 差额资金的结算及管理 |
3.2.4 东北电力市场差额资金运行状况 |
3.2.5 差额资金的后评价 |
3.3 东北电力市场成功度法后评价 |
3.3.1 成功度法 |
3.3.2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指标的选取原则 |
3.3.3 指标数据的收集 |
3.3.4 成功度评价结果 |
3.4 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常规后评价的结论 |
第四章 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系统性后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 |
4.2 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系统评价模型 |
4.2.1 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系统结构 |
4.2.2 试点项目系统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
4.2.3 试点项目后评价系统综合模型的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历程 |
1.3 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与实践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 |
2 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概述 |
2.1 电力市场定义、结构及特点 |
2.1.1 纵向一体化模式 |
2.1.2 单一买方模式 |
2.1.3 批发竞争模式 |
2.1.4 零售模式 |
2.2 电力市场主体及市场势力 |
2.3 电力定价方法 |
2.4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
3 华东电力市场 |
3.1 华东电力市场现状 |
3.1.1 华东电力市场现状及主体概况 |
3.1.2 市场结构分析 |
3.1.3 华东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 |
3.2 华东电力市场现阶段运作模式 |
3.3 电力竞价对发电企业理念及管理模式的影响 |
3.3.1 观念变化 |
3.3.2 机组运行及设备管理模式变化 |
3.3.3 随时掌握机组动态信息 |
3.4 目前华东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发电企业内部经济调度问题 |
3.4.2 机组启停和辅助服务的补偿问题 |
3.4.3 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
4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选择 |
4.1 电力竞价的指导思想 |
4.1.1 利润最大化原则 |
4.1.2 保证最低负荷原则 |
4.1.3 设备可靠稳定原则 |
4.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选择 |
4.2.1 基于不同负荷需求的竞价策略 |
4.2.2 基于不同机组数量组合的报价策略 |
4.2.3 基于长期合约条件下的竞价策略 |
4.2.4 基于成本分析方法的竞价策略 |
4.2.5 基于市场预测的博弈模型报价策略 |
4.2.6 基于有偿辅助服务模式下的竞价策略 |
4.3 应对电力市场竞价的工具和技巧 |
4.4 竞价模式下成本控制策略 |
4.5 电网约束下的策略选择 |
4.6 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电力监管的概念和法律问题 |
第一节 电力监管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电力监管的历史和法律问题 |
第二章 监管理论和电力监管 |
第一节 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电力监管与市场化改革的关系 |
第三节 电力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三章 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电力低度监管国家的制度介绍 |
第二节 电力中度监管国家的制度介绍 |
第三节 电力高度监管国家的制度介绍 |
第四节 不同国家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和电力产业现状 |
第二节 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三节 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的问题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电力监管制度的宏观思考和具体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立法体系 |
第二节 确立适当的理念和原则 |
第三节 监管制度的具体完善方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电力系统的组成 |
三、我国电力市场的模式及其特点 |
1. 发电侧市场得竞价特点 |
2. 试点单位竞价模式的各自特色 |
3.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关于推进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思考 |
1. 竞价上网对电源建设的影响 |
2. 加快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 |
3. 电监会面临的考验 |
五、结语 |
(6)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市场发展概况 |
1.1.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简介 |
1.1.2 我国电力市场的初步建立 |
1.2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 |
1.3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
1.3.1 短期负荷预测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负荷预测的分类和功能 |
1.3.3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模型与方法 |
1.4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道路 |
2.1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
2.2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
2.3 国内电力市场运营的现状 |
2.3.1 我国电力市场的模式 |
2.3.2 我国现行电力市场的特点 |
2.3.3 竞价上网试点的成果与问题 |
2.4 关于推进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思考 |
2.4.1 竞价上网对电源建设的影响 |
2.4.2 加快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 |
2.4.3 电监会面临的考验 |
2.4.4 建立我国电力监管和电力市场规范的法律保障 |
2.4.5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电力企业体系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理论 |
3.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特点 |
3.2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要求与原理 |
3.2.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要求 |
3.2.2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原理 |
3.3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内容与步骤 |
3.4 影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主要因素 |
3.5 电力市场环境下负荷预测的新特点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
4.1 人工神经网络的简史及现状 |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
4.3 负荷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4.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电厂投资的进入时机与区位选择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我国电力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与投资现状分析 |
2.1 自然垄断产业与电力市场 |
2.1.1 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放松规制 |
2.1.2 世界电力市场改革简述 |
2.1.3 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简述 |
2.2 我国电力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
2.2.1 电力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形成因素 |
2.2.2 电力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的一般分析 |
2.2.3 我国电力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
2.3 电源市场投资特点及现状分析 |
2.3.1 电源投资特点分析 |
2.3.2 当前电源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电厂投资的进入时机的博弈分析 |
3.1 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思想 |
3.2 期权理论在实物投资中的应用 |
3.3 电厂投资进入时机的博弈分析 |
3.3.1 离散状态的寡头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
3.3.1.1 无推迟期权的情况 |
3.3.1.2 有推迟期权的情况 |
3.3.2 连续状态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
3.3.2.1 博弈的基本模型 |
3.3.2.2 追随者与领先者的价值 |
3.3.2.3 成本相同条件下领先者投资时机(X1)的确定 |
3.3.2.4 在行政介入下的成本不同时领先者投资时机(X1)的确定 |
3.3.2.5 领先者与追随者产量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厂投资的进入区位博弈分析 |
4.1 在数量竞争下投资者之间的进入区位博弈分析 |
4.1.1 基本模型描述 |
4.1.2 无容量约束下的区位博弈分析 |
4.1.3 有容量约束下的区位博弈分析 |
4.2 上述分析在我国电厂投资进入区位博弈中的应用 |
4.2.1 没有规制者规制下的两企业投资区位博弈分析 |
4.2.2 实行规制条件下两企业的投资区位博弈分析 |
4.2.2.1 提高高需求地区市场进入壁垒后的投资区位博弈分析 |
4.2.2.2 对低需求地区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补贴激励后的策略分析 |
4.2.2.3 当进行双重激励时的投资区位博弈分析 |
4.2.2.4 地方政府介入下的投资博弈分析 |
4.2.2.5 结合上述应用模型对我国电厂投资现状的分析 |
第五章 改善我国电力市场投资状况的政策建议 |
5.1 对改善当前无序投资现象的政策建议 |
5.2 对于促进电力市场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
5.3 完善与上述建议相对应的电力法律法规的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平衡电网与自备电厂之间经济利益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引出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自备电厂发展现状及其对供用电的影响 |
2.1 我国典型地区自备电厂发展规模分析 |
2.2 我国自备电厂的生产性能分析 |
2.3 自备电厂产生的原因分析 |
2.4 自备电厂对我国供用电的影响 |
第三章 平衡电网与自备电厂间经济利益的策略研究 |
3.1 电价调整策略 |
3.2 合理付费的策略模型 |
3.3 并购为辅助服务电厂 |
3.4 最优经济规划法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区域电力市场的十大障碍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电力市场试点项目的后评价研究[D]. 张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2]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研究[J]. 王亮. 科技资讯, 2008(20)
- [3]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选择[D]. 胡永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2)
- [4]我国电力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柴丽萍. 复旦大学, 2008(03)
- [5]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现状与思考[J]. 章顺华. 商场现代化, 2007(33)
- [6]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研究[D]. 章顺华. 南昌大学, 2005(04)
- [7]我国电厂投资的进入时机与区位选择的博弈分析[D]. 熊凌云. 中南大学, 2004(06)
- [8]平衡电网与自备电厂之间经济利益的策略研究[D]. 党育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4(04)
- [9]《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第1~12期总目录[J]. 何晓涛.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3(12)
- [10]电力改革磨合期的曙光在哪儿?[N]. 徐滨,傅继红. 中国经济时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