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构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木构架技术
木构架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施秀琴,周芸,华欣[1](2016)在《浅谈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技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构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体,因地域气候不同而营造技术差异很大。该文在详细勘探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文化因素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传统民居与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以穿斗式、抬梁式、穿斗与抬梁结合式叁种类型为切入点来探讨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技术特征。该文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其中所蕴含的营造技术规律和理念打下坚实基础,并对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的启迪及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6年04期)
胡鹤文[2](2015)在《山西境内北朝时期木构架建筑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朝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及对山西境内北朝木建筑特征进行研究。论文采用模拟复原北朝建筑的方法,对山西境内北朝建筑元素进行详细的总结、统计,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模拟复原出一座北朝木结构建筑。最后,根据对北朝建筑元素的分析以及模拟复原出的北朝木结构建筑,对北朝木结构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确立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然后总结了北朝时期我国的主要城镇,并对山西省境内北朝时期的城镇分布进行介绍,列举出几处重要城镇。最后总结了部分北朝时期山西境内主要历史遗存。这一部分的总结主要是为了收集关于北朝建筑的信息,通过历史遗存中对建筑的描绘,来看当时的木结构建筑。第叁章对山西境内北朝历史遗存中的木构架建筑元素进行了统计。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统计,即建筑的主要形式统计和部分建筑构件形式统计。而对于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又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进行:屋顶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柱、斗拱等屋身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台基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第四章根据北朝时期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选取不同形式的构件,加以组合,复原出山西境内北朝时期的建筑模型。对于建筑元素的选择,从同类型建筑中选取,参照相关的历史遗迹,完成对北朝建筑的模拟复原。第五章对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特征进行总结。根据北朝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以及模拟复原完成的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总结出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果[3](2014)在《酉水流域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特征及源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酉水,处于武陵山脉腹地,在历史上曾是巴楚、土苗等族群迁徙与军事争夺的孔道。这一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式虽源自长江中游的木构架体系,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造成这一地区木构架形式的地域特色。本文针对酉水流域穿斗式构架体系的源流、衍化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陈述明清以来这一地区构架形式与尺度特征、区域差异;其次,理清木构架设计技术核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酉水地区木构架体系脉络发展的地理中心以及文化源流。(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4年01期)
张岩,杨娜[4](2013)在《典型藏式建筑木构架变形特征与变形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藏式建筑木构架典型的3种变形特征,依据前期勘察成果所确定的构件变形的关键点位置,提取数值模拟分析中关键点处的应变数值,研究典型藏式建筑木构架在梁的过度下挠、构件的扭转、雀替的歪闪3种情况下的变形关系,提出初步的变形破坏定位与判断方法,为结构状态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朴玉顺,陈伯超[5](2007)在《沈阳故宫木构架中的多民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于丰富以清文化为主的沈阳城市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郭欣[6](2004)在《云南地方传统建筑梁柱木构架的构成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不同或大体相同的环境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类型、样式、品种、风格,使云南真正成了世界上建筑样式最为丰富的民族建筑博物馆。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铺天盖地的全球化浪潮冲击到了每一个地方,它们无疑也丰富了云南的民族建筑文化,但也同时在不断地吞噬着各民族传统建筑的空间,使民族建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最能够体现云南各民族伟大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特征的民族建筑,可能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识到他们的全部价值时就匆匆消失了。因此,我们在积极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成果的同时,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如何使民族建筑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这都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也是云南地方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结构形式。大理等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为了优化传统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学习中原木构技术、经验的基础上,云南当地的匠师们在节点的榫卯结合方式上下了很深的工夫,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工艺,强化了木构架系统中各构件在节点处的联接,做到发生地震时墙倒屋不倒。其结构上的奇妙之处是值得研究和认识的。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云南木构架建筑文献资料、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回顾并系统总结了云南木构架建筑结构体系的成因、发展历史、分布地区及特点。 其次,在对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测绘、走访之后,按照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组构方式,详细介绍了云南木构架建筑的组成构件;构件间的节点联接方式;普遍使用的构架类型及构架使用的组合、搭配方式;两坊屋架的交接方式,交接点处的具体处理方法;屋顶形式及屋顶在两坊转折处的做法;系统研究总结木构架制作工艺;营造程序:材料的选择、使用及多种材料结合方式。并与我国北方及南方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的构件名称、做法进行了相应的对比。 再次,传统民居建筑是人们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活的见证,本文就云南传统木构架建筑的营造文化、木构工艺技术的传承文化进行了探访、归纳、总结,旨在对云南传统木构架建筑构筑形式有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识。 最后,针对云南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现状,提出并总结了木构民居建筑的保护、继承思路;根据传统木构建筑的修缮方法,详细介绍了传统木构维护、修复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具体做法。(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4-03-01)
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张鹏程[7](2003)在《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变形及内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叁个严格按照中国宋·《营造法式》中有关大木作的形制与构造要求制作的木构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与探讨了中国古代木造结构在相应状态下的变形及受力特征及其榫卯节点工作机制,通过对榫卯节点的转动弯矩与相应转角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提出了该类型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并就额枋正截面上的最大应变与内力,作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所选模型的合理性,为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3年01期)
木构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北朝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及对山西境内北朝木建筑特征进行研究。论文采用模拟复原北朝建筑的方法,对山西境内北朝建筑元素进行详细的总结、统计,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模拟复原出一座北朝木结构建筑。最后,根据对北朝建筑元素的分析以及模拟复原出的北朝木结构建筑,对北朝木结构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确立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然后总结了北朝时期我国的主要城镇,并对山西省境内北朝时期的城镇分布进行介绍,列举出几处重要城镇。最后总结了部分北朝时期山西境内主要历史遗存。这一部分的总结主要是为了收集关于北朝建筑的信息,通过历史遗存中对建筑的描绘,来看当时的木结构建筑。第叁章对山西境内北朝历史遗存中的木构架建筑元素进行了统计。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统计,即建筑的主要形式统计和部分建筑构件形式统计。而对于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又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进行:屋顶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柱、斗拱等屋身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台基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第四章根据北朝时期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选取不同形式的构件,加以组合,复原出山西境内北朝时期的建筑模型。对于建筑元素的选择,从同类型建筑中选取,参照相关的历史遗迹,完成对北朝建筑的模拟复原。第五章对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特征进行总结。根据北朝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以及模拟复原完成的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总结出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构架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施秀琴,周芸,华欣.浅谈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技术特征[J].华中建筑.2016
[2].胡鹤文.山西境内北朝时期木构架建筑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5
[3].陈果.酉水流域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特征及源流探析[J].南方建筑.2014
[4].张岩,杨娜.典型藏式建筑木构架变形特征与变形关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
[5].朴玉顺,陈伯超.沈阳故宫木构架中的多民族特征[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郭欣.云南地方传统建筑梁柱木构架的构成及其特征[D].昆明理工大学.2004
[7].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张鹏程.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变形及内力特征[J].世界地震工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