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以斌刘云峰(团风县人民医院湖北团风438800)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47-02
【关键词】颅脑外伤术后心理特征心理干预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程、灾祸、意外事故特别是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多,颅脑外伤的发生有日益增高的趋势,重症颅脑外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祸首,外科常见病之一,重症颅脑损伤多伴脑出血、颅内血肿等需要止血、除血肿、去骨瓣等手术治疗。因其起病偶然、病情急、变化迅速、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并发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变化。因此,其发病后又多有心理状态的改变,多并发心身疾病,往往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因此了解脑外伤术后的心理特征,并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调护对策,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和康复。疗效显著。
1心理特征
1.1紧张焦虑由于疾病来势突然,病人没有思想准备,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1.2隔绝感由于肢体功能障碍,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加之部分患者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等,特别是病人丧失工作能力,脱离社会生产而产生隔绝感。
1.3急躁易怒由于起病突然,病情严重,演变迅速,病人对疾病恢复痊愈表现出急躁情绪。
1.4恐惧可能是由于先前的经验或者是对脑外伤病人的危害性的了解,而使患者产生恐惧感,惧怕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由于对各种检查不熟悉,对疾病的演变和转归不清楚,产生恐惧心理。
1.5自卑孤独一些患者因疾病导致不能正常生活,长期卧床或瘫痪,与外界以及亲人接触逐渐减少而逐渐产生不如他人的自卑感,由此意志消沉。
1.6没落、悲观失望由于患者多数遗留有后遗症,担心难以治愈,不能继续工作,给家庭事业带来影响,对前途无望,对生活悲观。精力不足,已不能从事先前的工作,以致思想上产生压力,精神上无力招架,思想感情上产生没落感。尤其是中年患者生活美满,工作顺利,起病后更是如此。又由于一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或不能完全恢复,使相当多的病人失去康复的信心,由此亦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1.7依赖性有些患者发病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卧床,依赖医生,依赖药物,依赖他人照顾,而不配合语言、吞咽、肢体等功能的康复训练。
1.8厌世轻生主要见于脑外伤久治不愈而病情加重者,久病不愈,病魔缠身,以致某些病人会感到死亡在等待自己而悲观失望,甚至可产生轻生的念头。
以上种种心理改变,如不及时予以解除,都会对疾病后康复带来不良影响。
2心理干预
2.1急性期起病初期、病情重、演变快、并发症多,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生活自理能力已基本丧失,此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不放过任何细小病情变化,以赢得病人的生命。
2.2恢复期
2.2.1首先应向病人说明脑外伤术后之危害,及时告知手术效果,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做到自制、自悟、自解,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教育工作。帮助病人认识发病的原因以及异常的心理活动对脑外伤术后的不良影响,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其次我们应同情体贴病人,热情帮助病人,使之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并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增进患者躯体内环境的稳定,调动其自身之抗病能力。同时心理干预必须注意:只有临床治疗与心理干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2.2.2医护人员应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在心理干预康复时采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患者情绪低沉或暴躁易怒,应及时给予安慰、开导,解决某些引起病人心理改变的具体问题,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使其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经常有人陪伴病人,主动交心谈心,消除其孤独感;照顾好病人的衣食住行,帮助解决治疗、休养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使之有安全感;向病人、家属讲明病情及心理特点,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与合作,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使病人对医疗和生活有保障感;有一定的工作劳动能力者,可为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适当的社会工作,家务劳动,以协助消除其自卑感。
3体会
正确的心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保证,做好心理干预使患者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才能使患者心情愉快地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治疗效果已受到普遍重视,其在预防并发症、减轻后遗症、恢复功能上有着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已成为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恢复期病人,长期坚持综合康复,对功能恢复仍有着积极作用[1]。
参考文献
[1]古剑雄,林长缨,曲建平,等.综合康复治疗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