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鸻鹬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生境,多样性,雷州,青海湖,生物量,泥滩。
鸻鹬类论文文献综述
梅伟义,何芬奇[1](2019)在《鸻鹬类迁飞过黄海》一文中研究指出年复一年,数以百万计的鸻鹬类鸟沿东亚一澳新迁飞线路在亚洲温带、北极圈并阿拉斯加的繁殖地与东亚、东南亚及至澳新的非繁殖栖息地之间往返迁徙。东亚-澳新迁飞线路上的受胁和濒危鸟种多于其他迁飞线路,近些年来这条线路上大多数鸻鹬类的数量都在下降,且许多种类数量陡降。那些更依赖黄海的鸻鹬类的下降速率更高,表明对于鸻鹬类而言,黄海的生境出现了严重问题。(本文来源于《人与生物圈》期刊2019年06期)
彭鹤博[2](2019)在《鸻鹬类的食物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东省雷州市的东寮岛,我们5个鸟类研究人员在海边的土路上架起单筒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水边,然后转身穿好水裤、拿起设备,朝滩涂走去。每年3月底,我们从广东省雷州市出发,追寻迁徙的鸻鹬类一路向北,足迹跨越了从雷州半岛到辽东湾的20多片潮间带滩涂湿地。这样的距离对于鸟类来说可能只是一天的行程,但是对于想了解它们迁徙状况的人来说,却需要年复一年的不断探索。(本文来源于《人与生物圈》期刊2019年06期)
敖展雄,宫莉霞,杨秋花[3](2019)在《乐清湾鸻鹬类群落分布多样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15—2016年的春秋冬3个季节,乐成、蒲岐、清江、雁荡4个观测地点对乐清湾鸻鹬类群落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在乐清湾共观测到鸻鹬类3科24种。乐清湾鸻鹬类群落在时间上呈现季节性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以冬季高于春秋季;在空间上,清江的Margalef指数最高,蒲岐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胡越凯,庞毓雯,焦盛武,黄雨馨,徐俊锋[4](2019)在《基于遥感的杭州湾湿地鸻鹬类水鸟适宜生境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鸻鹬类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最主要的迁徙水鸟,了解鸻鹬类生境的变化对其种群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动物流行病的预防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杭州湾滨海湿地位于该候鸟迁徙通道中段,是迁徙水鸟一个重要的能量补给站.研究基于1984—2017年5个时段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根据不同生境的水分、植被覆盖度、湿度等特征,计算湿地光谱指数,利用监督分类对杭州湾湿地水鸟生境进行分类,并研究生境格局的时空变化,探索杭州湾湿地变化背景下鸻鹬类适宜生境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4—2017年间,滨海湿地面积总体增大,边界北移,但鸻鹬类适宜生境面积减少;鸻鹬类适宜生境中,光滩生境的景观趋于连片化,但海叁棱藨草生境趋于破碎化;滨海湿地总体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所增加,鸻鹬类适宜生境有向其他生境类型转变的趋势;鸻鹬类适宜生境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在湿地的保护过程中,生境适宜度指数有回升的趋势.人类活动使得湿地中水鸟生境景观的演替速率大幅提升,对鸻鹬类生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在后期湿地保护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对水鸟生境质量加以改善.(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黄子强[5](2019)在《鸻鹬类迁徙停歇期对翅碱蓬和潮间带湿地的栖息地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很多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对鸟类顺利迁徙和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于2017年4-5月和2018年10-11月两个季节对该地区翅碱蓬和潮间带滩涂两种生境鸻鹬类鸟类组成、行为组成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两种翅碱蓬生境代表性物种,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对其食物利用和取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共统计到鸻鹬类35种,在春季迁徙期记录到24种(翅碱蓬滩涂:17种,潮间带滩涂18种),鸻鹬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秋季迁徙期记录到鸻鹬类30种(翅碱蓬滩涂:21种,潮间带滩涂24种),鸻鹬类的种类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数量具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鸟类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通过对两种生境中的鸻鹬类密度分析发现,春季和秋季潮间带滩涂鸻鹬类的密度均高于翅碱蓬滩涂。2、通过对鸻鹬类不同觅食集团在两种栖息地的利用分析发现,不同觅食集团在栖息地利用上存在差异。触觉觅食集团和奔-停觅食集团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均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中的种类和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鸥类集团鸟类仅在种类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潮间带滩涂种类要高于翅碱蓬滩涂;视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的种类和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行为分析发现,觅食行为(44.90%)和休息行为(41.41%)是鸻鹬类在翅碱蓬滩涂中的主要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的鸟类主要是觅食行为(79.02%)。视觉觅食集团、奔-停觅食集团和鸥类集团在翅碱蓬滩涂中主要是觅食和休息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主要是觅食行为;触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都以觅食行为为主。4、通过食丸分析和视频记录显示,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在迁徙期的主要食物是螃蟹(63.02%)和沙蚕(30.70%)。杓鹬在两种生境中对螃蟹的取食效率存在显着差异,潮间带滩涂显着高于翅碱蓬,但对沙蚕的取食效率不存在显着的生境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莫竹承,孙仁杰,陈骁,潘良浩,庞万伟[6](2018)在《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候鸟迁徙季节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方法】调查监测候鸟迁徙季节涠洲岛湿地生物量和鸻鹬类水鸟群落,由水生生物热量和鸻鹬类群落的综合代谢率估算涠洲岛湿地食物量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结果】鸻鹬类水鸟在涠洲岛的觅食地面积为158.54hm~2,包括库塘面积40.58hm~2,沼泽面积69.56hm~2以及涠洲岛东岸潮间带面积48.40hm~2。鸻鹬类群落由35种鸟类组成,涠洲岛湿地对鸻鹬鸟类春秋季承载力分别为874~1 236只和1 001~1 302只。觅食地承载力密度(只/hm~2)春季库塘10.7>沼泽5.6>潮间带4.8,秋季沼泽6.8>库塘4.3>潮间带3.6。淡水湿地密度高于潮间带密度。1990年以来潮间带觅食地面积损失了86%,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下降了55%。【结论】湿地面积、水生生物丰度影响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的承载力,修复湿地可提高承载力。(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郗旺,李东明,Richard,Bartz,肖诗白[7](2018)在《滩涂上的鸻鹬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经仅凭一张嘴就能闯荡江湖,如今鸟生艰难为哪般?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一种小型鸻鹬类水鸟,其独特的嘴型、软萌的身姿、彪悍的生活史,妥妥地俘获了全球观鸟爱好者及生物学家的心。勺嘴鹬虽然个头迷你,只有手掌那么大的小身板却能跨越近万公里进行迁徙。但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途中的艰难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期刊2018年01期)
刘一鸣,许方宏,林广旋,张苇,孟祥丽[8](2015)在《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越冬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2014年冬季对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调查鸻鹬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及区域等,并计算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密度、优势度、相似性等指数。共记录到鸻鹬类32种,其中:中日候鸟19种,中澳候鸟18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的3种;冬候鸟27种,旅鸟5种,古北界31种,广布型1种。结果显示: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密度均是2013年最高,物种数、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标均是滩涂生境最高,养殖塘生境密度最大,九龙山物种数数量最多,个体数量、多样性、密度均是附城最高,均匀度高桥最高。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属于鸻鹬类的重要越冬地之一,并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10—2014年间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越冬鸻鹬类群落特征差别不显着,但个体数量出现一些波动;越冬鸻鹬类分布以滩涂生境和养殖塘生境为主,滩涂生境可容纳较大群体,鸻鹬类更偏爱在滩涂生境取食,但冬季养殖塘生境也可作为鸻鹬类的食物补充地;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应作为整体进行保护。(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李淑红,张国钢,刘冬平,侯韵秋,江红星[9](2015)在《青海湖鸻鹬类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6年至2009年间对环青海湖鸻鹬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资源调查,以期对青海湖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青海湖的地形、植被和水系分布以及水鸟聚集特点,环青海湖选择了15个调查地点,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了14次调查,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共记录到鸻鹬类4科28种。数量上红脚鹬(Tringa totanu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是当地的主要物种,分别占鸻鹬类调查总数的33.3%、22.0%和16.2%。分布上环颈鸻最为广泛,在各调查地点均有发现,其次为红脚鹬、黑尾塍鹬和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分布地点达10处以上。黑马河和布哈河口多样性较高,这与其适宜的河漫滩和沼泽等栖息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有关。季节上8~10月多样性较高,其次是4~5月。青海湖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依次为10月、8月和5月,物种数高峰为8月和4月,并且秋季物种数高于春季。主要物种红脚鹬和环颈鸻的迁徙动态较为一致,均是8月份达到全年数量最高值,次高峰为5月和10月;黑尾塍鹬的数量在10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峰。青海湖鸻鹬类迁徙时间与渤海湾较为一致,这可能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迁徙模式有关。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鸻鹬类主要物种与青海湖比较接近,但数量远远多于青海湖。近年来,游客和游船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导致青海湖产生局部污染,因此应重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减少对鸻鹬类等水鸟栖息地的人为干扰。(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陈克林,杨秀芝,吕咏[10](2015)在《鸻鹬类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黄渤海湿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渤海湿地位于中国、韩国和朝鲜之间,是全球最重要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渤海湿地广阔的海岸滩涂为上百种、数量超过千万只的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良的中途停歇地,使其得以补充、储备继续飞行所需的脂肪,同时,在黄渤海湿地南部地区,如韩国釜山以西的周边和中国长江入海口及江苏北部沿海一带滩涂也是迁徙候鸟最理想的越冬地。黄渤海湿地既可以作为水鸟沿海岸线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越冬的中转站,又可以作为水鸟继续南飞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的中途停歇地。黄渤海湿地对于鸻鹬鸟的重要性则主要表现在其北迁期间,在每年4~6月鸻鹬鸟北迁时期,这一区域有25种鸻鹬鸟,超过30%的种群数量;5种鸻鹬鸟[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的数量甚至是其迁徙种群的全部数量。大约80%的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40%的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迁徙种群在北迁期间,利用了黄渤海湿地。总结了黄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黄渤海地区水鸟保护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鸻鹬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广东省雷州市的东寮岛,我们5个鸟类研究人员在海边的土路上架起单筒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水边,然后转身穿好水裤、拿起设备,朝滩涂走去。每年3月底,我们从广东省雷州市出发,追寻迁徙的鸻鹬类一路向北,足迹跨越了从雷州半岛到辽东湾的20多片潮间带滩涂湿地。这样的距离对于鸟类来说可能只是一天的行程,但是对于想了解它们迁徙状况的人来说,却需要年复一年的不断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鸻鹬类论文参考文献
[1].梅伟义,何芬奇.鸻鹬类迁飞过黄海[J].人与生物圈.2019
[2].彭鹤博.鸻鹬类的食物危机[J].人与生物圈.2019
[3].敖展雄,宫莉霞,杨秋花.乐清湾鸻鹬类群落分布多样性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胡越凯,庞毓雯,焦盛武,黄雨馨,徐俊锋.基于遥感的杭州湾湿地鸻鹬类水鸟适宜生境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黄子强.鸻鹬类迁徙停歇期对翅碱蓬和潮间带湿地的栖息地利用[D].辽宁大学.2019
[6].莫竹承,孙仁杰,陈骁,潘良浩,庞万伟.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评估[J].广西科学.2018
[7].郗旺,李东明,Richard,Bartz,肖诗白.滩涂上的鸻鹬类[J].中国周刊.2018
[8].刘一鸣,许方宏,林广旋,张苇,孟祥丽.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越冬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J].林业资源管理.2015
[9].李淑红,张国钢,刘冬平,侯韵秋,江红星.青海湖鸻鹬类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J].动物学杂志.2015
[10].陈克林,杨秀芝,吕咏.鸻鹬类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黄渤海湿地[J].湿地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