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降颗粒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物,浓度,系数,可吸入颗粒物,径流,碳酸盐,粒径。
沉降颗粒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熙,韦刚健,邹洁琼,郭炀锐,马金龙[1](2019)在《南海沉降颗粒物稳定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作为太平洋西部最大的边缘海,大量陆源物质从周围陆地和岛屿汇入其中,这些物质的来源、迁移和沉积过程一直是南海研究的重点(Li et al.,2003;Z.F. Liu et al.,2008;Wei et al.,2012)。已有许多研究工作通过南海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对南海沉积物的源区进行了探讨(Li et al.,2003;Liu et al.,2010,2008;Shao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虞鹏,董华,柳守婷,程健,林欢[2](2019)在《环境熵变化对大气颗粒物沉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环境系统熵的构成和熵变化规律,建立了系统动态熵模型。当系统内部熵增感应系数β> 1时,当前时间段的熵与上一时间段系统熵正相关;当0 <β<1时,二者负相关。同时,结合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PM_(2. 5)年均浓度变化等数据,研究了熵变化对于环境有序度的影响以及对于颗粒物沉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系统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小熵产、增加环境有序度,最终使得环境对颗粒物的消纳能力上升,有利于颗粒物沉降,减少雾霾天气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赵梦圆,王建龙,黄涛,涂楠楠[3](2019)在《北京市雨水径流中颗粒物沉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北京市中心城区某合流制和分流制系统排出口雨水径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虹吸式沉降柱静态沉淀试验,分析了典型降雨场次雨水径流中颗粒物的沉淀特征。结果表明:合流制溢流及分流制雨水径流中颗粒物沉速区间均主要集中于0.1~1 mm/s,该沉速区间的颗粒物对于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分流制排水系统颗粒物的沉速随产流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沉速越大颗粒物去除效率越高,而合流制系统颗粒物沉速随时间波动较大,各沉速区间颗粒物去除率分布较均匀,当控制沉降速率>0.05 mm/s时,合流制颗粒物控制效果优于分流制。(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马双良,黄腾跃,王楠,王维思[4](2018)在《郑州市降水过程对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郑州市2016年气象参数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等资料,经对50余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统计,分析了降水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降雨过程对颗粒物有清除作用,且对PM10的清除效果好于PM2.5;清除效率与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小时最大降水量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4期)
王飞飞,张恩实,徐新华,王劲柏,米建春[5](2018)在《带内凸肋板和外凹槽的通风管道内颗粒物的沉降规律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带内凸肋板、外凹槽的通风管内颗粒物的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于0.1~50μm粒径的颗粒物,采用修正的RSM和DPM模型能准确地模拟通风管道中颗粒物的沉降特性。与光滑管道相比可知,内凸、外凹槽通风管道中颗粒沉积速度(V_d~+)随弛豫时间(τ~+)或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大幅度提高;更具体来讲,在τ~+<1的湍流扩散区和涡扩散碰撞区,V_d~+可以增强2~4个数量级并在τ~+≈0.3(d_p=2μm)时达到最大值,增设凸肋板和外凹槽能分别使颗粒物沉降能量增强7770和1320倍。在τ~+>1的惯性力区,颗粒物的运动主要受惯性力主导,V_d~+增幅较缓。总体而言,增设内凸、外凹槽可以强化颗粒物的沉积,且对小粒径颗粒物作用更显着,因此,这为减少PM2.5(d_(pm)<2.5μm)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此外,相比于外凹槽,增设凸肋板的通风管道近壁区空气流动更加复杂,产生更高的湍动能,有利于颗粒物沉积,V_d~+增幅更大。然而,若考虑压力损失,带有外凹槽的通风管道虽然V_d~+相对较低,但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11期)
耿天召,童欢欢,赵旭辉,朱余[6](2019)在《江淮地区湿沉降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单次降水总量、降水时长、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对江淮地区2017年气象资料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展开分析.分析江淮地区2017年ρ(PM_(2.5))、ρ(PM_(10))及降水特征,综合对比各季节不同单次降水总量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对比不同季节、不同降水时段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清除率对应阈值关系.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北部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南部,南部单次降水总量和降水总时长较北部高.单次降水总量越大对颗粒物的清除率越高.当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 5 mm时,清除率提升最明显,并且秋、冬两季清除率高于春、夏两季;当单次降水总量低于1. 5 mm时,春、夏两季清除率高于秋、冬两季.总体上,降水对PM_(10)的清除率高于对PM_(2.5).降水时长对颗粒物的清除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秋两季存在降水时长阈值,分别为10和20 h.春季低于该阈值(10 h)清除率为正清除率,高于该阈值清除率为负清除率;秋季低于该阈值(20 h)清除率为负清除率,高于该阈值为正清除率.夏、冬两季总体表现为正清除率.分析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清除率的影响得知,降水对PM_(2.5)清除率由负转正的阈值较PM_(10)低,并且冬、春两季清除率阈值较夏、秋两季高,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ρ(PM_(2.5))清除率阈值分别为35、15、25、30μg/m3,ρ(PM_(10))清除率阈值分别为60、50、60、60μg/m3.单次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所处高度由2 200 m降至1 000 m,并且此次降水对非球形粒子清除效果明显,粒径在2. 5μm以下粒子质量浓度显着下降,其中,粒径在0. 7~1. 2和1. 5~2. 5μm粒子数浓度下降明显;另外,降水对颗粒物中NO3-和NH4+去除明显,并且降水后光学EC、光学OC及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和占比显着增长.研究显示,当冬季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 5 mm,降水前ρ(PM_(2.5))大于30μg/m3、ρ(PM_(10))大于60μg/m3时颗粒物的清除率最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季明东,李海军,李建平,叶章颖,朱松明[7](2018)在《乌龟温室养殖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养殖水体中固体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对养殖池和沉淀池的优化设计非常重要。在乌龟温室养殖中期,取距池底10 cm处的养殖水作为沉淀原样进行静态沉淀试验,测得原样的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为(763±15.3) mg/L,粒径分布范围是1~300μm,其中粒径>100μm的颗粒物体积占20.4%,50~100μm的占39.1%,<50μm的占40.5%。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颗粒物沉淀速率不受沉淀池深度影响,但若沉淀池太浅且颗粒物浓度较高时会发生拥挤和压缩沉淀;对于乌龟养殖中期的水体,确定了沉淀池的溢流速率和颗粒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当溢流速率为0.0167 cm/s,悬浮颗粒物的去除率为24.9%,且溢流出的水体中总体积90%的颗粒物粒径<98.4μm,50%的颗粒物粒径<41.9μm;在龟鳖温室养殖池中设置平流式沉淀池可有效地进行悬浮颗粒物的管理和去除,且随着养殖水体中细微颗粒物的增加,溢流速率可随之减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张莎莎,樊洪明,张成[8](2018)在《基于离子色谱方法的水平管道内可吸入颗粒物沉降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可吸入颗粒物的沉降检测方法,可用于测量多分散颗粒物在水平管道中的沉降。该检测方法类比生物、化学研究中的检测方法,将沉降表面上所附着的颗粒物溶解,使用离子色谱检测溶液浓度,再通过TSI颗粒浓度检测仪测量管道内颗粒物主流平均浓度,由此获得沉降速度。实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该测试方法的误差可控制在10%以下。相比于荧光粒子湿化学分析法和中子活化法,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更加经济、准确。(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8年10期)
丛晓春,赵建建,景洲,王庆刚,倪鹏飞[9](2018)在《基于动态质量平衡的室内颗粒物沉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室内颗粒物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对人体健康存在显着的负影响.由于个人在室内滞留的时间可能超过全天时间的90%,因此剖析室外颗粒物向室内的传输渗透机理,对掌握室内微环境下的颗粒浓度水平至关重要.本实验以青岛一办公室为研究对象,使用具有4个尺寸间隔的光学计数器同时测量室内和室外的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范围在0.3~2.5μm,采集时间为2016年4月~9月.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基于时间的动态质量平衡模型,估算了换气次数在0.03~0.25h-1范围内的室内颗粒物渗透率和沉降速率分别为0.45~0.82h-1和0.94~2.82m/h,并分析了这些参数随粒径大小的变化规律.其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颗粒物在室内的传输机理和运动轨迹提供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黄文刚[10](2018)在《大气颗粒物建筑室内外渗透沉降特性及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即使是在建筑门窗全关的条件下也会通过门窗缝隙渗透进入到室内,从而污染室内环境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现代人群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仅用室外大气颗粒物浓度不能准确计算人体颗粒物暴露量。因此,研究大气颗粒物建筑室内外渗透沉降特性及污染控制对于改善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颗粒物污染对于人体健康危害的严峻性,并对国内外颗粒物渗透沉降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渗透系数是指大气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建筑围护结构、通风系统、人群活动等进入室内环境,并保持悬浮状态的颗粒物与大气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的浓度比值,表征了室外大气颗粒物对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贡献。基于物质守恒定律,依据室内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控制方程,对连续监测的室内外PM2.5和C02浓度数据同时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本文测量了典型教室的渗透风量和渗透系数。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析发现,将PM2.5和CO2浓度控制方程联立求解的数据处理方式,比将PM2.5和CO2浓度控制方程分开求解的数据处理方式误差更小。本文对典型教室进行多次实验,当渗透风量Q的均值为67.45m3/h时,穿透系数P及沉降速率K的均值分别为0.967和0.152h-1,并由此算得渗透系数Fins为0.493。基于测得的渗透沉降参数,本文对典型教室建立室内PM2.5和C02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叁种室内污染物控制方式,即采用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的控制方式,对于室内颗粒物污染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C02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控制方案风量分别在1600m3/h、800m3/h和1200m3/h以上时基本可保持室内PM2.5浓度在80μg/m3以下或不高于室外浓度值和室内CO2浓度不高于1OOOppm。对于教室环境而言,课间休息期间开启门窗及师生进行室外活动有利于室内高浓度的污染物扩散到室外环境。本文的研究为降低教室颗粒物污染和气态污染提供了指导,为准确计算学生颗粒物人体暴露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沉降颗粒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环境系统熵的构成和熵变化规律,建立了系统动态熵模型。当系统内部熵增感应系数β> 1时,当前时间段的熵与上一时间段系统熵正相关;当0 <β<1时,二者负相关。同时,结合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PM_(2. 5)年均浓度变化等数据,研究了熵变化对于环境有序度的影响以及对于颗粒物沉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系统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小熵产、增加环境有序度,最终使得环境对颗粒物的消纳能力上升,有利于颗粒物沉降,减少雾霾天气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降颗粒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熙,韦刚健,邹洁琼,郭炀锐,马金龙.南海沉降颗粒物稳定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虞鹏,董华,柳守婷,程健,林欢.环境熵变化对大气颗粒物沉降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赵梦圆,王建龙,黄涛,涂楠楠.北京市雨水径流中颗粒物沉降特性[J].环境工程.2019
[4].马双良,黄腾跃,王楠,王维思.郑州市降水过程对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J].干旱环境监测.2018
[5].王飞飞,张恩实,徐新华,王劲柏,米建春.带内凸肋板和外凹槽的通风管道内颗粒物的沉降规律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6].耿天召,童欢欢,赵旭辉,朱余.江淮地区湿沉降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9
[7].季明东,李海军,李建平,叶章颖,朱松明.乌龟温室养殖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张莎莎,樊洪明,张成.基于离子色谱方法的水平管道内可吸入颗粒物沉降检测[J].暖通空调.2018
[9].丛晓春,赵建建,景洲,王庆刚,倪鹏飞.基于动态质量平衡的室内颗粒物沉降规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10].黄文刚.大气颗粒物建筑室内外渗透沉降特性及污染控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系统流程示意图](/uploads/article/2020/01/06/17ce81deb2a705742f28f6f4.jpg)
![沉积物捕获器布放位置和深度](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99963.nh0006&suffix=.jpg)
![浓度对CTAB吸收液中炭黑颗粒物沉降...](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83248.nh0016&suffix=.jpg)
![浓度对CTAB吸收液中炭黑颗粒物沉...](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83248.nh0017&suffix=.jpg)
![对AEO-9-TX-10中炭黑颗粒物沉降性...](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83248.nh0019&suffix=.jpg)
![南海表层沉积物和沉降颗粒物中...](/uploads/article/2020/01/06/3af8a652dca4b459bc60fbb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