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文学论文-王小盾

词文学论文-王小盾

导读:本文包含了词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乐”词,文人词,文化传播,文学层级

词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盾[1](2019)在《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词文学创作,对朝鲜半岛人来说,意味着对一种较难掌握的外来文学体裁的适应。从现有资料看,主要有两个事件影响了这种适应过程:一是宋、丽之间的文人交往和典籍交流,二是"唐乐"歌辞的东传。"唐乐"歌辞是以词曲同体的方式从中国传入的,代表了一种移植性的文化交流方式;高丽文人词则是长期接触和学习的结果,代表了一种渐进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后者是朝鲜半岛产生词文学的主流方式,至晚始于高丽宣宗王运(1084—1094在位)之时。经验证明,只有辨明文学事物同音乐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辨明词作品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曲调)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认识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过程。而建立这一认识,则有助于建立关于古代东方文学的文化层级性的深刻理解。(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蔡国强[2](2017)在《词文学的结构单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文学的结构单位,是一个几乎无人触及的问题。现在词文学沿用的规范还是明清的词谱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除了每一个词体上会标明某体有多少字多少句之外,实际上并没有涉及结构单位的规范。而现存的明清词谱系统虽然称之为"谱",却正因为由于这一重要元素的缺失,导致了实际上句式的规范、韵脚的规范等诸多方面的规范都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同时,宋代即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单位,例如"拍""均"等,却一直以来被词学界所忽略、遗忘,通过对这些概念内涵、功能等方面的挖掘,则可以使词学研究回归到一个更本源的程度,使词的写作可以更近其本来面目,创作的作品不再成为"赝品词"。(本文来源于《中国诗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王进明[3](2017)在《论朝鲜词文学不发达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作为一种从中国传入的特殊文学体裁,在朝鲜文苑中呈现独特艺术魅力,成为朝鲜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从高丽朝到李朝末年近一千年的时间,词作仅存一千余首,还不及朝鲜一个多产诗人诗作数量。通过研究发现,朝鲜词文学不发达,与语言、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军事、外交、政治、思想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密不可分。探究朝鲜古代词文学不发达的成因,对揭示朝鲜词文学发展规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韩佳蔚[4](2017)在《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动中国》颁奖词为媒体,也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汇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于一体,融褒扬、宣传、激励、评价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语篇类型。每一篇颁奖词都以深刻的思想鼓舞大众、以精彩的"言说"感动中国。颁奖词或频繁地"引经据典",将中国文化经典的思想意涵和文化品格融入其中,铸就一种宏阔深远、典雅凝练的语言风格;或选择看似直白通俗、不事雕琢的寻常词语,注重追求"语境上的切适性",于平淡朴素处潜藏字句锤炼的功夫;语篇构建以整句为主,并将整散句、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兼具整齐匀称和错落变化的审美特征。《感动中国》颁奖词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式"叙事风格,特别是通过"引经据典"布局谋篇、营造震撼心灵的传播效应,这不仅标志着当代传媒对传统叙事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仿效与回归,而且体现了国家媒体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构建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自信。(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7年04期)

韩波[5](2015)在《“敦煌曲子词”文学性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曲子词,是来自于民间的,作者已很难考证。目前,只有极少数作品,可考证是出自于文人之手。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指出"已具主名"5首,它们分别是唐昭宗李晔所作的《菩萨蛮》二首("登楼遥望秦宫殿"与"飘飖且在叁峰下"),温庭筠所作的《更漏子》("金鸭香"),欧阳炯所作的《菩萨蛮》("红炉暖阁佳人睡")与《更漏长》("叁十六宫秋夜永")。除此之外,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又考定沈宇、哥舒翰等(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蔡燕[6](2012)在《宋词创作观念矛盾与词文学美学体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宋词发展流变是一个充满矛盾同时也是充满了活力的进程:在审美观念上,虽然雅化潮流成为一种强势往前推进,但是,俗词的创作传播作为一种源于市井民间的活力涵养着词的生命肌体;理性上的拒斥与实践的热衷这一心理矛盾使宋词从政治教化的重负中逃逸出来,保持一种感性鲜活的审美品质;执着悲哀与超越悲哀两极的情感趋向冲撞对流衍化出宋词丰富多采的审美形态;在性别上,一种整合了双性特点的的抒情范式使宋词具有了更为隽永的滋味;文体上虽有尊体与破体之辩,但在创作实践中,词的破体而行却为词带来了多元多姿的审美风貌;风格上婉约与豪放的消长变化这组过去探讨的最多的矛盾则更多的和以上五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淑娅[7](2012)在《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曲词文学保存着丰富的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内容,笔者试图通过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节日习俗,透视节日习俗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变异性,从而为促进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2年08期)

金贤珠[8](2012)在《韩国近五十年来词文学的研究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序言根据考察,在韩国文献最早提及中国词是在高丽宣宗(在位:一○八叁—一○九四)时期,估计最早的词创作是宣宗于一○八九年所作的《添声杨柳枝》。韩国的词文学与高丽引进唐乐的活动,从时间上有着密切联系。‘高丽史'有着当时从北宋引进音乐、国王作词的记录。——比如,记载着高丽睿宗(在位:一一○五—一一二二)时期,睿宗于一一一六年给大臣创作过仙吕调之《临江仙》叁阕。除此之外,还有睿宗创作‘万年词'的记录;并且在高丽词唐乐中,也有五首‘万年欢慢'。中国文学体裁之一词传人韩国已有九百多年,期间韩国一直持续进行了模仿中国词的词创作与研究,以及对中国词作品的研究。笔者在研究敦煌曲子词当中,自然地接触到词之后,并于二○○五年我校大学院开展教育部项目起,才发现韩国对词的研究非常微不足道。通过比较研究韩中古典文学交流中的韩中词,了解到除了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论文,该领域可称得上不毛之地。本论文基于‘跨国文化交流'的研究潮流,以构建词文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为出发点,尝试整理、分析,到目前为止韩国的词文学研究状况。(本文来源于《词学》期刊2012年01期)

邢蕊杰[9](2012)在《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与词文学集群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家族是清代阳羡词学兴盛的重要支持力量。阳羡陈维崧家族、万树家族、史惟圆家族、徐喈凤家族、储方庆家族等,词人辈出。这些家族间彼此联姻,使清代阳羡词人因姻亲之缘而结为特殊的家族文学共同体,相互激发创作兴趣,共同展开词创作,积极建构地域词学传统。联姻,不仅加强了阳羡家族的文学交往,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创作机制。本文拟在家族视野中,探究联姻如何影响清代阳羡词的演变,揭示家族联姻与清代地域词学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陈淑娅[10](2011)在《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中原曲词文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与民俗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作为中原民间文化中最鲜活、最生动、最多彩、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的中原曲词文学,本身就包含在民俗文化传统之中,属民俗文化的范畴。本文研究民俗、曲词文学及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关系,其目的就在于大力促进曲词文学的创新,不断创造出和当代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新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中原地区鲜活多姿、重伦理、重情感的悠久的传统文化,促进良好淳朴的民俗民风的形成,并使中原曲词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再现昔日独特的风采,在新时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1年10期)

词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词文学的结构单位,是一个几乎无人触及的问题。现在词文学沿用的规范还是明清的词谱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除了每一个词体上会标明某体有多少字多少句之外,实际上并没有涉及结构单位的规范。而现存的明清词谱系统虽然称之为"谱",却正因为由于这一重要元素的缺失,导致了实际上句式的规范、韵脚的规范等诸多方面的规范都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同时,宋代即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单位,例如"拍""均"等,却一直以来被词学界所忽略、遗忘,通过对这些概念内涵、功能等方面的挖掘,则可以使词学研究回归到一个更本源的程度,使词的写作可以更近其本来面目,创作的作品不再成为"赝品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盾.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J].文学评论.2019

[2].蔡国强.词文学的结构单位初探[J].中国诗学研究.2017

[3].王进明.论朝鲜词文学不发达的成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韩佳蔚.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J].当代文坛.2017

[5].韩波.“敦煌曲子词”文学性质探析[J].文艺评论.2015

[6].蔡燕.宋词创作观念矛盾与词文学美学体征的变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

[7].陈淑娅.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嬗变[J].文学教育(中).2012

[8].金贤珠.韩国近五十年来词文学的研究状况[J].词学.2012

[9].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与词文学集群生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陈淑娅.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中原曲词文学解读[J].美与时代(下).2011

标签:;  ;  ;  ;  

词文学论文-王小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