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30054;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0052)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230-02
【摘要】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中,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在现实条件下,以课堂
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
培养人才是学校最基本的使命,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从这样一种前提出发,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由于必然涉及学校人、财、物、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学校上下全员参与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当中,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有鉴于此,高校对课堂教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现实条件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必经之路。
1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方面在当前的高校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责任心,工作中投入精力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以致在授课过程中应付了事,或者随意选择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的多媒体材料向学生播放,或者课堂教学中内容安排松散,不能有效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等等。此外,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还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忽视教学基本规律的问题。教师“主导”演化为教师的课堂“专制”,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无从体现;教师仅满足于教学信息的“输入”,至于“输出”方面—包括学生的“习得”情况、个人知识建构、知识能力转化情况则漠不关心。
1.2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不足,以及教学考核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具体表现为: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上思维不活跃,课下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建构。在缺乏教、学双方主动参与,缺乏教学互动的现有教学方式之下,教师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简单的考核方式只是机械地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转化情况缺乏有效的检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风淡薄,整个学期持续的学习任务最终演化为一个月甚至数周的考前集中冲刺,“最后背背就可以”的学生学习心态使整个教学环节越发破碎。
1.3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由于学缘的差异,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解读教材,不能吸引学生;个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进程中,部分教师随意选择教学内容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实践教学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部分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到影响,亟待规范。
1.4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室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大面积的班级授课制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缺少了其他辅助形式支撑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在提高了教学信息的“输出”效率的同时,学生差异无法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5教学手段近年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教学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基础上,计算机等多种电教设备进入教室。但是。上述种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在“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中心地位”的教学观念导引之下,教学手段仅是提高了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效率,而非围绕学生知识技能习得发挥作用。在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上,一方面存在教师“不会用”的现象,教学课件的制作简单、初级,有些仅是文字内容的堆砌,缺乏整合,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照屏宣科”,教学气氛沉闷;另一方面,在缺乏教学责任心的状态之下,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部分教师“应付”教学的“帮手”,削弱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上述问题,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保证教学精力投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靠教师,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本职工作当中,坚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真正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艺术,强化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教研室的整体作用,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进度,搞好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各级领导和管理者都应高度重视。要围绕教学中心安排和部署工作,加强监管,切实把教学作为研究、考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伴随教学规模的扩张,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师中的比例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初登讲台的新教师上课时容易出现满堂灌、话多内容少的现象,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从属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强化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学习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与手段,发展教学艺术,端正工作态度;通过跟踪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备课、讲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考试命题等进行指导。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成功之处不在于一堂课上了满满的45分钟,而在于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用加倍的时间备课,通过备课,构建起教师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3科学界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进行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区分不同层次,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具体到每节课,教师、学生都必须预先界定清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在备课中紧扣内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克服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才能够恰当地分配精力,保持适当地注意,完整接受信息,积极思考,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2.4合理使用教学手段
在合理界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实现育人目的,应当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各种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不断推进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各有优劣之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搭配、组合各种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视、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时间久了,学生容易疲劳,自行关闭信息接受通道,导致教与学的脱节。传统教育手段如“黑板+粉笔”在信息传递量上有不足,但是,恰当的板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序的推导、演算能够实现与学生思维的同步,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些又是其值得称道之处。当然,无论是采取传统手段,还是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媒介,以播放教学课件、教学影像资料来替代教师讲授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严格加以制止。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着力提高教学语言表达的艺术,力求深入浅出、诙谐幽默,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和疲劳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5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考试既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检验标准的设定、尺度把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的考试考核办法,在检验标准的设定上,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浅层考查,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知识能力的转化、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有效检验,客观上背离了专业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要求。要真正实现考试考核的目的,必须在严格考风考纪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各门课程的知识习得及技能训练目标,创新考核形式,区分不同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检验,考察教育目标的完成状况。
2.6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当前,基于理想迷失、缺乏自律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等多种原因,高校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风气淡薄,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教学过程参与度低下,具体表现为“逃课”—不上课,学生到课率低,或者是“逃学”—人在课堂却不听课。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改造学习氛围,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做好职业知识储备、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思索人生意义,培养终生学习的美德。学校要建立起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加学习的成功体验、示范效应,不断优化学校的学习氛围、成才环境。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仅要准备好教学内容,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着力密切与学生间的交往,加强感情交流;不仅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也要开拓多种信息沟通渠道,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关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3.1区分不同类别课程,灵活设置课程教学规模
近代社会以来,适应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需要,班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至今仍为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个别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教学的针对性上却有不足。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供应不足,使得课堂教学规模过度夸张,教师处于过度负荷下的“脱力”状态,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水准的下降。伴随学校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重视教学质量成为社会以至教学管理部门的中心议题。重视教学质量不仅涉及教育者教育观念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加大物质投入,保证教育的基础成本。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基本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意控制课堂教学规模,通过增加教师数量,降低单位课堂学生人数,保证适当的教师学生沟通频率,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目的的差别,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辅助形式的多寡,课堂上教学信息互换的需求差异,院系及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灵活设置课堂教学规模,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3.2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
目前,班级授课制在大学教学中仍然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在个别针对性方面的不足,实现因材施教,教育专家在教育发展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先后创设了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协作教学、开放教学等多种教学辅助形式。现实情况下,为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师应当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个别指导;学校应当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激励广大教师做好课后答疑、学习研讨、作业辅导;要加强教学管理,将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约束和指导。
3.3建设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
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其对计算机及网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和因特网对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处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然要求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网络平台支持,充实教学内容,有利学生预习、复习,便于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