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物胶粘结剂,水解,改性机理,粘结机理
粘结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舒[1](2018)在《动物胶粘结剂改性合成机制及粘结固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铸造行业的快速发展,铸造粘结剂的消耗量巨大,环保压力巨增,开发绿色环保可降解的粘结剂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胶具有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水溶性等特点,是环境友好型粘结剂之一。本文以动物骨胶为原料,通过水解改性增强其反应活性,提高粘结强度,并对粘结剂的合成机制、粘结剂与硅砂间的粘结性能以及硬化机理做了系统理论分析,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种热硬动物胶铸造粘结剂;另外还对动物胶旧砂的再生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对动物骨胶的组成成份及分子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动物胶主要有C、H、N、O四种元素组成,且其分子结构主要有肽链构成,并含有氨基(-NH_2)和羧基(-COOH)基团。动物胶的相对分子量分布较宽,主要集中在20000Da-100000Da区间。主要含有甘氨酸、脯氨酸等20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8633.10nmol/mg。由于普通的动物骨胶的粘度大,流动性差,型砂强度低,需要对动物胶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其粘结强度和流动性能,并使之常温呈液态。对动物骨胶水解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水解工艺进行了优化。选择无水碳酸钠作为水解催化剂及确定了其最佳加入量为动物胶质量的3%、水与动物胶的质量比为140:100、60℃水解温度和50min水解时间,水解后动物胶粘结剂的粘度为580mPa·s。由水解机理分析可知,水解后动物胶的分子量和粘度降低,活性基团数量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物胶粘结剂强度,降低粘结剂用量,选择丙烯酸和糠醇作为改性剂,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进行改性,以型砂的抗拉强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改性剂的配比进行优化,得到接枝-交联改性的最优配比(质量比)为:动物胶粘结剂:丙烯酸:过硫酸铵:糠醇=100:14:3:10。在80℃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100min下,改性动物胶粘结剂粘度为1000mPa·s,通过加热硬化其型砂的初抗拉强度为2.69MPa(180℃×15min),终抗拉强度为2.55MPa。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拉曼光谱等对改性粘结剂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丙烯酸、糠醇分别与动物胶分子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和酯化交联反应,使动物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粘结剂体系的粘结强度、亲水性和热稳定性能。对动物胶型砂硬化机理及粘结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动物胶型砂的加热硬化主要是粘结剂分子脱水缩聚过程。粘结剂分子中的氨基、羧基、羟基等活性基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脱去水分子而紧密接触,粘结剂分子间相互缩聚建立强度。动物胶型砂微波硬化主要是粘结剂分子在微波作用下,分子中的水分子迅速脱去建立强度的过程。而动物胶型砂吹入CO_2气体硬化是利用促硬剂氢氧化钙与CO_2反应放热使粘结剂分子中水脱去,而且Ca~(2+)还可以与粘结剂发生配位反应起到“搭桥”的作用,建立型砂粘结强度。为了揭示粘结剂与砂粒表面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对其改性动物胶粘结剂与原砂之间的粘结特点进行了剖析。通过对粘结剂的接触角、粘度、表面张力等测定和分析,得出改性动物胶粘结剂与原砂的接触角θ=40.158?,降低了55.08%,改性后粘结剂的表面张力值为36.000mN/m,降低了54.34%,改性后粘结剂对砂粒的润湿性能越好,更易浸润表面张力大的砂粒。通过扫描电镜宏观观察可知,改性动物胶粘结剂与硅砂间的粘结桥数量更多,从而粘结力更高。为了降低铸造旧砂对环境的污染,选择叁种再生方法对动物胶旧砂进行再生并对其再生机理深入研究。通过对动物胶旧砂的机械法再生、热法再生、湿法擦洗再生的探讨分析,得出叁种再生方法都能有效的去除旧砂表面残留的粘结剂膜,机械法设备简单已能够满足动物胶旧砂再生的要求。最后,对改性动物胶粘结剂砂的可使用时间、发气量、溃散性等工艺性能进行了分析检测,并现场浇注了出铝合金铸件,铸件表面光洁、无气孔、无缺陷。对改性动物胶粘结剂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其制芯成本较低。改性动物胶粘结剂具有无毒无害、可降解、型砂强度高、成本低、易再生的优点,能满足铸造实际生产的要求,有推广应用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9)
张楠[2](2018)在《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颗粒粘结机制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建筑陶瓷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陶瓷工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陶瓷墙地砖的坯体粉料制备是陶瓷生产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陶瓷企业大多采用喷雾干燥法,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坯体粉料颗粒质量优良,但工艺过程存在需水量大,能耗高,排放污染物等缺点,因此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具有节能减排优势的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技术。在前期研究中,以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工艺进行了制备实验和优化实验,制备出满足工业需求的陶瓷颗粒,大致对制备原理进行了分析,但是对造粒的分析仅仅依靠了观察法和制备结果的推理,本文结合优化实验,对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制备工艺中的颗粒粘结进行了模拟研究,优化了以收料率为指标的两种参数,揭示了颗粒在设备中的碰撞和粘结的成粒过程,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具体研究如下:首先,对新型悬浮态干法造粒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实验中以聚四氟乙烯作为增湿设备的内壁材料,减少了粘壁现象,从而提高收料率;以增湿腔截面风速、给料速率、雾化水中的粘结剂含量为工艺变量,依据前期实验,各选取叁组因素值,进行正交实验;对造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增湿腔截面风速为3.6m/s、给料速率为3.1m/s、雾化水中的CMC粘结剂含量为1%的条件下,粉料含水率可达到5%以上,成粒率在70%以上,收料率在60%以上,为实验中的最佳参数组合,造出的颗粒性能相对优于其他参数组合,且满足工业要求。其次,依据气固两相流中的颗粒粘结理论,以优化实验的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合理的假设条件,应用MATLAB软件,对连续相用欧拉法描述流体,对颗粒相用拉格朗日法描述,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描述颗粒在气固两相流动中的运动与粘接行为,揭示了颗粒在设备中从开始运动到相互粘结的过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反复优化模型,得到了以PTFE为增湿腔壁面材料、粘结剂含量为1%的条件下,收料率与增湿腔截面风速和给料速率影响下的关系。经检验,模型所得的收料率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根据模型得出,模拟的收料率随着增湿腔截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且逐渐趋于平缓;模拟的收料率随着给料速率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模拟收料率的计算需要增加与模拟颗粒数相关的函数;所得最终函数显示,在增湿腔截面风速为6.3m/s,给料速率为6.7kg/min时,收料率能够达到理论上的最佳。(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毅红,石丹,仲继清,石以霞,刘奇佶[3](2018)在《机制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机制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凿毛和未凿毛的机制生土砖与改性砂浆在7、14、28d龄期下共72个试件进行拉伸粘结强度试验,探讨不同界面状态的机制生土砖在不同龄期下与改性砂浆法向粘结强度的变化规律和破坏形态特点,分析界面状态、龄期等因素对机制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性能和破坏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制生土砖与砂浆间的法向粘结强度值与界面状态和龄期有关,法向粘结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提高,界面状态为凿毛时法向粘结强度有所降低,砂浆种类对机制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强度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李景传,梁立红,刘小明,马寒松,宋晶如[4](2017)在《金属/环氧/金属粘结体系的强韧和失效机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开展了金属/环氧/金属胶结体系的强韧机理及失效行为实验研究,针对铝合金圆棒与铝合金圆棒通过环氧树脂胶层的各种斜截面方向粘结,实验观测了该体系的拉伸变形和失效行为,测量了界面失效载荷对胶层厚度和粘结界面倾斜角的依赖关系;通过引入胶结界面平均正应力、平均剪应力、平均正应变、平均剪应变等概念,可对界面失效强度进行测量,获得界面强度与界面粘结角度以及胶层厚度的关系,进而获得了铝合金/环氧胶层/铝合金体系的强度失效面以及胶结界面的断裂能和胶结体系的能量释放率.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金属胶结体系的强韧性能和失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金属胶结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环氧胶层/铝合金体系的拉伸失效总体呈弹脆性破坏特征,失效表现为胶层粘结界面的断裂,失效强度和界面断裂能在胶层厚度为百微米量级时表现出强烈的尺度效应:界面粘结强度随着胶层厚度的减小而显着增大,临界状态的平均正应力和平均剪应力在强度破坏面上近似位于同一圆上,界面断裂能随着胶层厚度的减小而显着减小;与此同时,界面失效强度和界面断裂能也密切依赖于界面粘结角度.(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泽涛[5](2017)在《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高粘结强度种植体涂层研发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种植体的骨整合是口腔种植学研究的难题。种植体涂层被视为提高种植体骨整合的有效策略。然而,涂层引入后带来植体与涂层的脱层,涂层与骨组织的不良整合效果等关键科学难题,使涂层研究进入瓶颈阶段。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免疫微环境对骨生物材料成骨性能的起着关键作用,靶向调控骨免疫微环境是提高材料成骨效能的有效策略。微量营(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张坤[6](2017)在《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承载能力高、变形和耗能能力强的优点,由其建造的高层建筑经济效果好,已成为工程应用中广泛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但工程上所用的砂基本为天然砂,但天然砂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面临枯竭,因此,急需寻求一种新的砂源来代替。利用岩石资源或工程弃置的废石生产机制砂,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制备混凝土,并可与钢管组合形成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结构。本文制作了54根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试件,采用推出试验方法研究钢管与机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粘结应力以及沿构件纵向相对滑移的分布,并考虑机制砂的原料形态(石灰石、卵石)、混凝土强度、石粉含量、径厚比等因素对钢管机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管与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试件推出试验,可以得到各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分析和归纳曲线特征,得到其典型的荷载-滑移曲线。研究发现机制砂原料形态对荷载-滑移曲线形状影响较大:机制砂原料形态为石灰石的试件,其P-S曲线经峰值点后发展比较平缓,无明显的下降段;而原料形态为卵石的试件的P-S曲线在经过峰值点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段。(2)通过在钢管纵向不同位置连续布置位移计和电阻应变片,测出钢管应变和滑移在整个推出试验过程中沿钢管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并依据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力与钢管应变微分成正比关系,得出粘结应力的的大小及分布规律。(3)研究了机制砂原料形态、石粉含量、混凝土强度、径厚比等因素对钢管机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结力的影响以及粘结强度变化规律。(4)通过对试件平均粘结应力-自由端滑移曲线的分析,提出了平均粘结应力-自由端滑移本构模型,经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以平均粘结应力-自由端滑移曲线为基准曲线,进一步提出了考虑位置变化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杨英杰,王行,陈荟竹,秦浩,于永亮[7](2016)在《Fe-0.5Mn-0.5C预混合钢粉性能及粘结剂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4种不同有机粘结剂,分别对合金元素Mn、石墨进行粘结处理,制备Fe-0.5Mn-0.5C预混合钢粉。研究4种粘结剂对预混合钢粉合金元素与石墨的粘结率、预混合钢粉的流动性、松装密度、压坯密度的影响。并通过对粉末表面基团的表征,研究高分子粘结剂与铁基体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以丙烯酸类树脂制备的预混合钢粉工艺性能最好,其流动速率为24.3 s/50 g松装密度为24.3 s/50 g,在600 MPa压力下的压坯密度为3.03~3.23 g/cm3粘结剂中的极性基团与铁基粉末通过氢键作用相吸附。(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王利娜[8](2016)在《沥青—集料界面粘结性能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严重,如松散、剥落、坑槽等破坏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降低了沥青路面的行车舒适性和使用寿命。众所周知,这些破坏现象与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与粘附性能密切相关,且往往从最薄弱的界面相环节开始发生,界面相性能的优劣无疑成为制约沥青混合料整体性能的关键。因此,研究沥青与集料之间在外部作用下的界面相行为及其破坏规律对解决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沥青混合料的基本结构入手,在通过分析现有的沥青混合料界面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沥青与集料界面的粘结行为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目前有关沥青与集料界面相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概述,介绍了现有的有关沥青与集料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粘附机理、评价方法及相关试验手段等,并详细描述了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特性及力学特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试件类型及试验方法,并采用自制的加载装置成型试件,为后续试验研究做好准备。其次,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夹具对两种不同试件进行剪切试验,获得了沥青-集料试件在不同加载速率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变形全曲线。结果发现力-变形全曲线在25℃时出现双波峰现象,且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双波峰现象越明显;对抗剪强度随加载速率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料形貌对界面抗剪强度影响很大;温度一定时,抗剪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加载速率一定时,抗剪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加载速率影响因子和温感因子可为考虑集料性质在内的沥青混合料的敏感性分析提供评价指标。最后,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对沥青-集料界面剪切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引入剪切能量的概念,并分析了剪切能量随温度和加载速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同种试件,剪切能量与抗剪强度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两种不同的试件,在温度低于40℃,界面完全破坏情况下,抗剪强度与剪切能量的变化规律则出现了反常,表明仅用抗剪强度来表征沥青-集料界面抵抗破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剪切能量为表征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试验简单,易于获取。(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韩立海,姜英,唐作宇[9](2014)在《薄板坯连铸的粘结机制分析及控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钢FTSC薄板坯自投产以来粘结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严重影响了通钢薄板坯的生产。针对通钢现有的条件和粘结产生的机制,通过对钢水纯净度、保护渣性能、钢水过热度、拉速控制等进行优化调整,最终有效的降低了粘结率。(本文来源于《连铸》期刊2014年06期)
徐元元[10](2014)在《改性动物胶蛋白质基铸造粘结剂合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加剧,人们对环境保护及资源合理利用等的认知度越来越明确,给现代生产制造业提出了绿色制造的标准,特别是对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害物质的铸造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则无毒,无污染的环保型铸造用粘结剂受到铸造行业的热切关注。动物胶是由各种氨基酸缩聚而成的天然高聚物,资源丰富,是一种水溶性的环境友好型粘结剂材料,能达到现代环保型生产的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本文主要研究了动物胶水解及改性制备工艺,并且对其改性合成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本文从研究动物胶的水解工艺开始进行实验。采用NDJ-1型旋转粘度计及SWY液压万能强度试验机对动物胶的水解实验进行了测试。通过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得:动物胶在碱性催化剂NaOH作用下,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能很快溶解到水中;最佳水与动物胶质量比是4:4,NaOH的加入量为6%,最利于反应的碱解温度和时间是55℃和35min。研究动物胶改性合成实验,通过醇类、淀粉类物质对动物胶的改性作用实验,选择了丙叁醇、无水乙醇、可溶性淀粉及糊精为动物胶改性实验的改性剂。进一步利用正交实验得出了复合改性剂的最佳配合比例,即这四种改性均占动物胶质量的10%。对动物胶改性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最佳改性温度75℃,改性时间90min。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热失重分析(TGA)及拉伸强度试验等方法对改性动物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地研究了动物胶改性合成机理。结果表明:主要是通过与动物大分子中的官能团发生了接枝共聚和酯化等改性反应,使得动物胶大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致使其在常温下为流动的液态,改善了其的流动性,并增加了动物胶的粘结性能。然后以上述实验工作为基础依据合成改性动物胶粘结剂,并探讨研究了其型砂的热硬工艺影响因素,总结出最佳的改性动物胶粘结剂与原砂的混砂比例是3.5%,烘干时间和温度分别是60min和160℃。接着对型砂的放置时间、发气量和溃散性等工艺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改性动物胶粘结剂拥有较低的发气量和很好的溃散性等良好的工艺性能。(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4-02-24)
粘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建筑陶瓷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陶瓷工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陶瓷墙地砖的坯体粉料制备是陶瓷生产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陶瓷企业大多采用喷雾干燥法,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坯体粉料颗粒质量优良,但工艺过程存在需水量大,能耗高,排放污染物等缺点,因此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具有节能减排优势的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技术。在前期研究中,以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工艺进行了制备实验和优化实验,制备出满足工业需求的陶瓷颗粒,大致对制备原理进行了分析,但是对造粒的分析仅仅依靠了观察法和制备结果的推理,本文结合优化实验,对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制备工艺中的颗粒粘结进行了模拟研究,优化了以收料率为指标的两种参数,揭示了颗粒在设备中的碰撞和粘结的成粒过程,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具体研究如下:首先,对新型悬浮态干法造粒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实验中以聚四氟乙烯作为增湿设备的内壁材料,减少了粘壁现象,从而提高收料率;以增湿腔截面风速、给料速率、雾化水中的粘结剂含量为工艺变量,依据前期实验,各选取叁组因素值,进行正交实验;对造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增湿腔截面风速为3.6m/s、给料速率为3.1m/s、雾化水中的CMC粘结剂含量为1%的条件下,粉料含水率可达到5%以上,成粒率在70%以上,收料率在60%以上,为实验中的最佳参数组合,造出的颗粒性能相对优于其他参数组合,且满足工业要求。其次,依据气固两相流中的颗粒粘结理论,以优化实验的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合理的假设条件,应用MATLAB软件,对连续相用欧拉法描述流体,对颗粒相用拉格朗日法描述,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描述颗粒在气固两相流动中的运动与粘接行为,揭示了颗粒在设备中从开始运动到相互粘结的过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反复优化模型,得到了以PTFE为增湿腔壁面材料、粘结剂含量为1%的条件下,收料率与增湿腔截面风速和给料速率影响下的关系。经检验,模型所得的收料率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根据模型得出,模拟的收料率随着增湿腔截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且逐渐趋于平缓;模拟的收料率随着给料速率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模拟收料率的计算需要增加与模拟颗粒数相关的函数;所得最终函数显示,在增湿腔截面风速为6.3m/s,给料速率为6.7kg/min时,收料率能够达到理论上的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结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舒.动物胶粘结剂改性合成机制及粘结固化机理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
[2].张楠.新型干法悬浮态造粒颗粒粘结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王毅红,石丹,仲继清,石以霞,刘奇佶.机制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
[4].李景传,梁立红,刘小明,马寒松,宋晶如.金属/环氧/金属粘结体系的强韧和失效机制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2017
[5].陈泽涛.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高粘结强度种植体涂层研发及机制研究[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6].张坤.钢管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深圳大学.2017
[7].杨英杰,王行,陈荟竹,秦浩,于永亮.Fe-0.5Mn-0.5C预混合钢粉性能及粘结剂作用机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8].王利娜.沥青—集料界面粘结性能影响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9].韩立海,姜英,唐作宇.薄板坯连铸的粘结机制分析及控制实践[J].连铸.2014
[10].徐元元.改性动物胶蛋白质基铸造粘结剂合成机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