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应力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静力,框架,预压,性能,塑性。
预应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包龙生,宋吉宏,于玲[1](2019)在《预应力度对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预应力度对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预应力度的桥墩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并通过拟静力试验验证模拟准确性.由模拟与试验结果得到:预应力连接的节段拼装桥墩滞回曲线呈旗帜型;节段间榫卯剪力键提供抗剪承载力,减小了桥墩节段间应力及位移,避免了节段间的相对滑移;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桥墩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相比误差不超过15%;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大,节段拼装桥墩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有一定的增加,累积耗能能力显着增强,但对桥墩延性及残余位移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霞,张士保,王华阳,金奇志[2](2018)在《不同预应力度RPC工字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预应力度RPC工字梁的抗剪性能,通过4根RPC工字梁的受剪试验,分析不同预应力度下试验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以及荷载—预应力增量曲线的关系,研究不同预应力度对RPC工字梁的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度从0增加到0.31、0.44和0.6,试验梁开裂荷载分别提高38.78%、58.86%和115.35%,抗剪承载力分别提高5.68%、13.11%和41.18%;预应力增量越大,梁破坏时的挠度越大;梁开裂前,预应力的增加使其刚度有所提升,但对开裂后梁的刚度影响甚微。最后通过对预应力RPC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RPC梁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左丽[3](2017)在《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预压应力,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在混凝土构件中施加预压力的程度,直接影响结构受拉区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如何选择预应力度,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工作环境确定。结合混凝土构件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合理的预应力度,提出了预压应力控制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谢靓宇[4](2017)在《高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预应力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在材料、工艺、设计理论与技术标准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工程界对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普遍比较谨慎,使用中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并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为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国外规范大都采用单一指标控制设计截面,即规定配筋指数,该方法类似我国规范中限制框架梁端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的方法,国外的历次震害表明,预应力结构受损的占比较小,且多是由支撑结构倒塌、节点破坏等原因造成。我国现行规范在限制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基础上,另设置了预应力度限值要求,且该指标限值较严,客观上常导致普通钢筋配筋量增加,节点区钢筋密集,施工及质量控制难度增加,且经济性降低,同时因梁超强易造成实际设计不是“强柱弱梁”。针对预应力度限值过严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建立了截面延性系数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截面延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极限压应变、钢筋屈服强度、相对受压区高度及预应力度等,并证明了预应力度对截面延性影响较小,为放松预应力度的限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为了验证放松预应力度限值的可行性,设计了两榀缩尺比例为1:3,预应力度分别为0.85、0.95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观察其破坏形态,分析其延性、耗能等关键的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高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破坏形态与中等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相似,仍表现为延性破坏,其滞回曲线呈“弓形”,且比较饱满;(2)尽管两个试件的预应力度均超过现行规范规定的上限值0.8,但均显示出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延性系数均大于6.0,能量耗散系数均接近2.0;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大,框架的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均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的成果,对高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设计进行了探讨:除应遵循基本的抗震设计原则外,应优先控制相对受压区高度指标,并采取必要的塑性铰区构造措施,最后是控制预应力度。综上,本文结合理论和试验研究,明确了预应力度指标并不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性指标,且高预应力度框架结构仍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结合本文研究提出的设计建议是:可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中有关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应力度限值的规定适当放松,对二级、叁级抗震等级,可将预应力度上限值放松至0.85,甚至取消该限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张锡治,马健,蔡魏巍,张潮,丁文智[5](2016)在《变预应力度装配式管柱抗震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5根高强混凝土装配式管柱在0.15轴压比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配筋形式、预应力度对管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其中2个为配置12根预应力钢棒的试件,3个为同时配置6根预应力钢棒和6根HRB400级钢筋的混合配筋试件,5根管柱均通过装配式柱脚与承台连接.试验得到试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刚度变化、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预应力度较小的混合配筋试件裂缝开展充分,滞回环较仅配置预应力钢棒的试件饱满;至试件破坏,装配式柱脚均未发生较大变形或锚栓破坏,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此基础上,修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混凝土环形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立了适用于高强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柱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10期)
张江[6](2016)在《预应力度取值对P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配筋比例受预应力度的大小控制。预应力度的不同,反映了构件中施加的预应力水平高低。预应力度取值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预应力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劣。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估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以预应力度为主要研究因素,探讨预应力度取值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OpenSees软件中,建立了按规范设计的一榀预应力混凝土原型框架的计算模型,通过与PKPM对比周期和振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建模过程的正确性;建立了一榀单层单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下的非线性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在选用材料本构、单元类型及预应力效应模拟等方面的实用性。(2)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难以实现的有关因素,探讨了预应力度和裂缝控制等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理论研究了规范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非预应力钢筋用量确定方法的适用性;对预应力度不同的四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分析计算表明,根据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梁中非预应力钢筋用量过多,在大震下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而适当提高梁端截面的预应力度值,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3)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需求参数,完成了叁榀不同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探讨了预应力度大小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预应力度取值,有利于分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和损伤部位,降低结构的失效概率,增强其抗震能力。建议设计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时,提高预应力梁端截面的预应力度限值至0.80。(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周新潮[7](2016)在《基于预应力度的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强力推行,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劳动效率已成当前工程界发展趋势,相对于过去现浇结构劳动强度大,施工工期长,材料浪费严重等缺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逐渐广泛。然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结构的连续性倒塌问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意识到抗连续倒塌能力对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对象是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与普通现浇框架结构体系的最大区别就是其梁柱连接节点为半刚性节点。本文利用预应力度的概念来表征节点的半刚性,给出了预应力度与梁柱节点半刚性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了半刚性对装配式主梁的内力变形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进行静力非线性pushdown分析,研究不同预应力度下在指定失效构件下的连续倒塌抗力变化和构件破坏顺序,并根据荷载系数-位移曲线得出表征半刚性的预应力度改变对结构的连续倒塌抗力的影响,得出适宜的预应力度。按照已有的典型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机制,如“梁机制”和“悬链线机制”[1],分别对“拿掉”相应典型部位柱后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典型柱破坏后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纠正日常设计人员对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理解的一些误区,特别是局部加强构件法和拉结强度法的使用。本文分析了使用局部加强构件法时加强构件位置是如何选择的,并得出拉结强度法的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黄慎江,周新潮,袁忠伟[8](2016)在《基于不同预应力度的半刚性节点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考虑预应力度的节点半刚性对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MIDAS/Gen软件建立模型对某7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改变预应力度大小,研究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能力和框架的耗能机制。理论研究表明:节点半刚性对结构抗力影响很大,预应力筋在延缓结构抗力减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罕遇地震下不同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表明罕遇地震下的结构不产生过大变形;中等预应力度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结构塑性铰出现位置除底层柱底外均在梁端,表明可以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塑性铰位置分布广泛,耗能良好,为整体屈服机制;预应力度较大的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6年03期)
张江,张耀庭,杨力[9](2015)在《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度对预应力结构的使用性能、承载能力及破坏特征等均产生直接影响。为研究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依据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140—2004)设计了5榀不同预应力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Open Sees软件中,基于纤维梁柱单元对其进行数值建模,并分别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表明:按照我国现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大震下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过早;适当提高梁端截面的预应力度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构的屈服机制,增大结构的整体位移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建议在进行相关规范修订时,适当提高框架梁的预应力度限值,如按04规程设计的二级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预应力度限值可提高至0.8。(本文来源于《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5-10-31)
包碧玉[10](2014)在《轨道层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虑站房结构承受动力荷载的特殊性,又兼顾框架结构的特点,对站房结构进行有限元结构离散分析,通过不同规范下预应力度的设计比较,以合理选择预应力度进行控制设计。(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08期)
预应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预应力度RPC工字梁的抗剪性能,通过4根RPC工字梁的受剪试验,分析不同预应力度下试验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以及荷载—预应力增量曲线的关系,研究不同预应力度对RPC工字梁的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度从0增加到0.31、0.44和0.6,试验梁开裂荷载分别提高38.78%、58.86%和115.35%,抗剪承载力分别提高5.68%、13.11%和41.18%;预应力增量越大,梁破坏时的挠度越大;梁开裂前,预应力的增加使其刚度有所提升,但对开裂后梁的刚度影响甚微。最后通过对预应力RPC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RPC梁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应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1].包龙生,宋吉宏,于玲.预应力度对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9
[2].曹霞,张士保,王华阳,金奇志.不同预应力度RPC工字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左丽.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度的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
[4].谢靓宇.高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7
[5].张锡治,马健,蔡魏巍,张潮,丁文智.变预应力度装配式管柱抗震性能试验[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6
[6].张江.预应力度取值对P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周新潮.基于预应力度的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数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
[8].黄慎江,周新潮,袁忠伟.基于不同预应力度的半刚性节点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6
[9].张江,张耀庭,杨力.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C].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5
[10].包碧玉.轨道层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度控制[J].山西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