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能在搜救地震受困人员时,实时监测灾区情况,增强实时性及降低搜救误差,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地震受困人员应急搜救中的应用,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地震应急搜救系统,采用RFID识读器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服务器上,再反馈至灾区信息处理子系统中的监测防御模块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开启射频模块,命令现场报警装置响应报警应急搜救信号;通过蚁群算法获取最优搜救路线,及时搜救地震受困人员。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系统可有效搜救地震受困人员,且系统的吞吐率高达90%,搜救准确率均值高达97.6%,耗时均值仅为0.88 h,具有较高的搜救准确率和搜救效率。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吴红亚,郇战,顾卫杰,王云良
关键词: 物联网,地震,受困人员,应急搜救,识读器,蚁群算法
来源: 地震工程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电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单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72248),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苏教高[2018]2号),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苏教高﹝2017﹞12号),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8]12号),常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项目(CM20183002)
分类号: P315.9;TP391.44;TN929.5
页码: 788-792+806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963K
下载量: 237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图像处理的火灾中受困人员定位方法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6(07)
- [2].图片报道[J]. 共产党员(河北) 2017(01)
- [3].井下受困人员搜救定位方法研究与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2(07)
- [4].基于流变-突变理论的煤矿井下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规律[J]. 煤矿安全 2019(08)
- [5].高浓度烟雾火场中受困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3(06)
- [6].基于热感与红外感应的火灾救援路线规划小车[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0(04)
- [7].基于室内定位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的构建探讨[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8)
- [8].煤矿井下受困人员的生命支持、心理干预及医疗救援方法[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5(04)
- [9].地震搜救装备应用与特点[J]. 城市与减灾 2019(02)
- [10].土木工程灾后受困人员求救敲击信号辨识研究[J]. 山西建筑 2018(34)
- [11].火场自救意识与逃生方法[J]. 中国消防 2009(08)
- [12].基于UCD的海上救援设备设计[J]. 包装工程 2020(04)
- [13].基于受困人员救援路径规划的辅助救援APP软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4].火灾中的心理问题(3)——火场人员心理应对策略[J]. 现代职业安全 2012(04)
- [15].矿井生命救援器[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1(Z2)
- [16].连续不间断高层建筑快速逃生装置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14(10)
- [17].基于ARM与S3C44B0X的火灾图像中受困人员定位系统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16(20)
- [18].火场自救意识与逃生方法[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9(03)
- [19].社会工作在震灾救援中的实施领域[J]. 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 2008(06)
- [20].惠普DesignJet Z6100大幅面打印机为灾区绘出希望[J]. 中国勘察设计 2008(12)
- [21].让生命之花在安全的沃土上绽放[J]. 吉林劳动保护 2010(05)
- [22].基于CSS技术SDS-TWR的舰船舱内报警人员定位系统研究[J]. 医疗卫生装备 2019(02)
- [23].废墟搜中的音频生命求救信号分析研究[J]. 机电一体化 2008(08)
- [24].某煤矿水灾事故应急预案[J]. 科技展望 2015(32)
- [25].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技术[J]. 机电工程技术 2014(06)
- [26].把“苦”也吃出甜来[J]. 西南民兵 2010(03)
- [27].雨雪冰冻灾害事件中司乘人员的心理干预[J]. 护理学报 2009(04)
- [28].雅安的启示[J]. 中国青年 2013(10)
- [29].绿色正压送风 破解楼房火灾救援难题[J]. 创新科技 2014(19)
- [30].传递“爱”声——亲历《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特别直播[J]. 法律与生活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