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传教士论文_狄霞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教传教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教士,新教,华西,基督教,文理,洛克菲勒,教会。

新教传教士论文文献综述

狄霞晨[1](2019)在《作为“新文学”试水者的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积极倡导一种"新文学"形式。他们通过举行征文竞赛、创作和翻译传教士小说等方式来创造"新文学"。传教士所提倡的"新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具有相似之处,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一定的文学及思想资源。他们所传播的基督教教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创作与现代文学形态的形成。本文主要借助新教传教士所办的近代英文报刊,分析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展示他们在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中的历史位置。(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铃[2](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新教传教士退出中国大陆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传教士全面退出中国大陆,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中国国内抗美援朝运动的迅速开展,美国传教士不得不申请离华。在离华期间,因为反美爱国运动中政治上的需要,美国传教士也逐步被塑造成为"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面对失败,美国传教机构对其在华传教工作做了深入的总结与反思,以便为全球其他地区的传教活动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与此同时,美国传教机构很快就在东亚地区重新部署了传教力量,试图有朝一日重新返回中国大陆。(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历史》期刊2019年01期)

张宝宝[3](2019)在《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与四川民众的生活文化——以《华西教会新闻》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西教会新闻》(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是基督新教在华西地区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刊物。它于1899年2月在重庆创刊出版,1943年底停刊。期刊内容围绕传教士在各传教站点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与评论,涉及华西地区的风土民情、社会环境。本文以《华西教会新闻》所刊内容为主要史料依据,探讨分析清末民初新教传教士对当地社会风俗文化的考察,以及所采取的相关行动,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传教活动和文化互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历史》期刊2019年01期)

姜哲[4](2019)在《译名中的话语运作与文化互渗——新教传教士对《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段怀清[5](2019)在《“深文理”: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文言”及“文言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晚清语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圣经》中译上,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在"西学东渐"上。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普及,包括中国北方内陆的对外开放,传教士们的中文观及翻译实践,不仅出现了深刻持续的内部分化,而且在"文言——文言文"与"白话——白话文"这两个体系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两者之间的分歧与博弈,以1919年"和合本"官话《圣经》的完成出版而宣告后者实际上的胜利。传教士内部的这一本土语文之争,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来华传教士团体内部在古典语文及古典文化与现代语文及现代文化之间的困扰与纠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6](2019)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行为研究——以柯大卫的《四书译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译者的意志性、身份角色、译者行为发生的社会语境都影响着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相应地,高度社会化了的译者行为在译文中留下了或隐或显的"意志性"译者行为痕迹。因特殊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权力意志"欲望和复杂多重的角色身份,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时干预和操控原文的"意志性"尤为强烈,译文中的"意志性"译者行为痕迹非常明显。其中,柯大卫在《四书译注》中通过译者前言、孔子传和评价性注释留下的"意志性"译者行为痕迹,极力地彰显了他作为新教传教士译者身份角色的意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1期)

张炳旭[7](2018)在《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办刊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开端,晚清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自1815年至1911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传教士中文报刊数量急剧增长,发行量大幅度提升,出版地也从南洋延伸至中国腹地。许多办刊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留下强有力的声音,催化了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诞生,乃至对现代报刊的创办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6期)

张宝宝[8](2018)在《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与四川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华西教会新闻》所载内容为实证资料,并结合地方志、档案,考察分析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四川的传教活动及其与四川社会的互动。基督新教自19世纪70、80年代传入四川,经过清末民初这段时间的不断经营发展,基督新教在四川迅速壮大,进入了其繁荣发展阶段。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以及传教士在四川的基本状况,同时考察分析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四川传教对象及方式的变化及所遭遇的挫折,另外,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清末民初新教传教士对四川民众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认知与回应。教士在近代四川传播基督教的历程也是与四川社会的互动过程。表面上看是传教士向四川输入基督文明,传教士处于主导地位,实则本土社会并非一味地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它不仅仅有回应,而且也有本土文化的输出。传教士在传教和输出西学之余,也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和儒家哲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教传教士与近代四川社会的互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适应、融合,这都是不同文化互相交流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9)

郑言[9](2018)在《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体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医教育模式的直接移植,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西医教育的体制化进程,另一方面这种原封不动的照搬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体制与国家政策的脱节。中国西医学的发展源自于近代传教活动的扩展,随着传教事业的进展和需要,传教士对西方医学的输出从知识层面逐渐向体制层面转变。近代中国的西医教育体制化肇始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医疗实践。1807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抵达广州,拉开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教事(本文来源于《民主与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翰轶[10](2018)在《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实腊的中国观及其传教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教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罗伯特·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英国新传教士,他在19世纪初便进入中国。随后,德国新教传教士的在华传教活动也发展起来。作为马礼逊的继任者之一,第一位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传教士卡尔·郭实腊(1803-1851)积极投身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事业。鸦片贸易及其导致的殖民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走上国际舞台,与他者文明接触。19世纪30年代,郭实腊在中国沿海进行了叁次航行,目的是通过讲道分发圣经小册子和翻译中国书籍,从而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随后,他在广州和香港建立了传教基地。其中,他建立的“福汉会”实现了新教传教本土化的思想实践。在华期间,他着述颇多,包括多种语言的书籍和报道。这为后世研究者全面了解其中国观的诸多方面,如对汉语、中国宗教、中国人、中医以及中国城市的认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本文试图呈现并总结郭实腊中国观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其随之变换的传教策略。基于陌生文化感知和身份结构理论,本文尝试勾勒郭实腊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归纳郭实腊在新教在华传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基督教在华传教未能获得完全成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新教传教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传教士全面退出中国大陆,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中国国内抗美援朝运动的迅速开展,美国传教士不得不申请离华。在离华期间,因为反美爱国运动中政治上的需要,美国传教士也逐步被塑造成为"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面对失败,美国传教机构对其在华传教工作做了深入的总结与反思,以便为全球其他地区的传教活动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与此同时,美国传教机构很快就在东亚地区重新部署了传教力量,试图有朝一日重新返回中国大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教传教士论文参考文献

[1].狄霞晨.作为“新文学”试水者的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J].国际汉学.2019

[2].陈铃.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新教传教士退出中国大陆述论[J].宗教与历史.2019

[3].张宝宝.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与四川民众的生活文化——以《华西教会新闻》为中心的考察[J].宗教与历史.2019

[4].姜哲.译名中的话语运作与文化互渗——新教传教士对《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与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段怀清.“深文理”: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文言”及“文言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行为研究——以柯大卫的《四书译注》为例[J].中国翻译.2019

[7].张炳旭.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办刊思想研究[J].今传媒.2018

[8].张宝宝.清末民初基督新教传教士与四川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8

[9].郑言.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体制化[J].民主与科学.2018

[10].张翰轶.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实腊的中国观及其传教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马戛尔尼单膝下跪呈送国书大臣见乾隆行叁跪九叩之礼1 马礼逊与基督教新教入华-梁发教会职业学校-在汇文学校学习时的彭雪枫(1...一s庐山中3路20号‘美国耶稣升天教堂(l...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所创办的刊物-教会刊物中...

标签:;  ;  ;  ;  ;  ;  ;  

新教传教士论文_狄霞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