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间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何祖源[1](2020)在《具有混合时延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逐渐步入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网络化控制系统凭借其低成本、结构灵活和易于安装等优点在航空航天、远程监控、通讯运输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种可实现网络化和分布化的闭环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点对点结构控制系统相比,可以通过连接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来长距离执行许多任务。网络信号都是由共享的网络(和有线)传输,但是,受网络信道带宽限制,网络本身必然会造成时延、信息丢失等可以引发系统故障的难题,这些都会对系统自身稳定性产生比较深远复杂的影响。而随着21新世纪对工业系统所要求的大小程度及繁复性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对其表现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任何部件发生故障都可对生产单元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故障检测不仅是判断系统是否发生故障的检验方法还是建立预警机制以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自动控制领域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故障检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能量有界和持续峰值有界两种类型的外部噪声干扰选取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分别进行深刻探讨连续线性网络化系统和非线性网络化系统的故障检测问题,同时考虑具有混合时延、数据丢失以及传感器饱和等约束条件,再选取H∞和L1两个性能指标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证明文中所设计方法的可行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含有时变时延的网络化系统故障检测问题。通过求解基于观测器的H∞故障检测滤波器来解决系统故障检测问题,构造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并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为存在H∞故障检测滤波器提供了充分条件,再使用凸优化方法获取所设计的故障检测滤波器参数矩阵,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基于滤波器形式的故障检测滤波器来生成残差信号,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在满足L1性能指标的同时还保持系统所需的渐近稳定性,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其次,考虑被控对象中的概率区间时滞,进一步研究网络化系统的故障检测问题。假设在网络环境中时变时延具有一定的随机特征,引入伯努利随机变量来表示不同间隔的时延分布概率,并利用概率分布信息创建一个新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运用Schur补引理和积分不等式等方法,使故障检测系统满足一定的H∞干扰抑制水平,通过残差评价函数值在故障发生瞬间是否超过阈值来判断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外部干扰信号为持续峰值有界的概率区间时滞系统,研究具有传感器饱和约束的L1故障检测问题。通过构造时滞相关的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建立使系统均方渐近稳定且具有L1噪声抑制水平的性能准则。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设计系统的低保守性故障检测滤波器,数值仿真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到故障信号。再次,针对基于T-S模糊模型描述的含有分布时滞的非线性系统,研究该系统的H∞故障检测问题。首先,基于平行分布补偿原理和Lyapunov理论,通过构造了时滞相关和基依赖的Lyapunov-Krasovskii函数使所设计的故障检测滤波器保证了系统渐近稳定,进行全等变换和变量替换建立系统外部噪声干扰为能量有界时的H∞性能判据,获得目标故障检测滤波器矩阵参数,通过MATLAB仿真表明了所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具有随机测量数据丢失、随机时滞和分布时滞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其受到外部干扰信号为持续峰值有界的L1故障检测问题。设计产生残差信号的故障检测滤波器,利用伯努利随机分布描述系统自身存在的随机测量数据丢失和随机时滞,通过构造时滞相关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使故障检测系统均方渐近稳定,在持续强噪声干扰下满足L1抑制水平,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得出低保守性故障检测L1滤波器参数。数据仿真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灵敏地检测到故障信号。
王夏明[2](2020)在《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能作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国计民生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我国电力系统日趋复杂,对于发电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在“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正在建设适应大规模电能跨区传输的区域互联电网。大型互联电网,加强了各个区域电网的电气联系,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但是同时也使得电网运行工况更为复杂,导致危害系统稳定运行的区域间低频振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仅依靠本地信号的局域控制方法,已经难以对广域电力系统进行准确的稳定控制,因此电力系统的广域控制方法应运而生。广域测量系统的出现,大力推动了大型互联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由于采用远方控制信号,其延时不可忽略不计,提前准确分析广域时滞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对其可靠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广域电力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时滞情况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互联的广域电力系统,考虑多条二次回路存在传输时滞,以及存在参数时变不确定性扰动的影响,然后在描述无时滞电力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基础上,加入时滞项以及不确定性扰动项,分别推导了用于研究其稳定性、鲁棒稳定性的数学模型;(2)给出了适用于多时滞控制系统的改进稳定判据,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增广向量中加入二重积分项,而且也剔除了泛函中的冗余部分,构造了描述系统更优的泛函,然后采用保守性非常小的改进积分不等式,界定泛函求导后仍存在的积分项,最后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格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该判据有着更加自由的求解空间,所以保守性非常小,而且并没有引入额外的松散变量,所以此判据决策变量非常少,具有良好的计算效率。该稳定判据比目前已有判据的保守性小,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计算出系统多个时滞稳定区间,并且计算结果是准确的,目前别的判据都不能揭示这一现象;(3)在适用于多时滞控制系统改进稳定判据的基础上,继续考虑广域时滞电力系统受到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扰动的影响,通过构造更优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然后配合改进积分不等式,同时应用两个引理处理扰动项,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格式的多时滞控制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该判据充分利用多时滞不确定系统的时滞边界信息,来提供额外的求解自由度,所以此判据的保守性非常小。本论文推导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判据以及鲁棒稳定判据,能够给实际广域电力系统的稳定分析和控制设计提供参考,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工程应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陈云[3](2020)在《基于量化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与事件触发滤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事件触发与量化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以及时滞系统等控制理论知识,研究了网络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H∞滤波和耗散性滤波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讨论了考虑量化误差的网络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问题。首先基于辅助函数型与贝塞尔-勒让德两个积分不等式,推导出了一个积分不等式,然后构建一个新颖的具有增广项的Lyapunov泛函并联合恒零等式与逆凸技术等相关理论,获得了渐进稳定性的条件。在数值部分中通过对比相似文献,显示了所得出的稳定性条件具备一定的优越性和有效性。(2)分析了量化数据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首先给出了基于数据采样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和量化机制的特性,得到了有量化和无量化的数据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提出一种分数时滞状态闭环泛函,并运用二阶广义自由权矩阵不等式和恒零等式,得到了数据采样网络控制系统有量化和无量化的两个渐进稳定性条件。在仿真中证明了所构建的新颖闭环泛函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3)讨论了基于量化和事件触发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H∞滤波设计。先给出了数据采样事件触发条件、对数量化机制和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滤波模型,并推导出了一个滤波误差方程。而后根据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理论,得出了一个可以同时设计H∞滤波和事件触发参数的定理。经过在最后面给出一个实际的仿真例子,去说明了所得出的定理的有效性。(4)讨论了处于事件触发机制下的量化时滞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耗散性滤波设计问题。根据量化机制、事件触发机制、时滞神经网络模型及其滤波模型,采用时滞区间相关的理论,建立了一个鲁棒数据采样误差滤波模型。之后经过构建一个合适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以及结合耗散性滤波知识,得出了一个能够使量化时滞神经网络系统渐近稳定和实现严格(Q,S,R)-α耗散的定理,同时,该定理也能够协同设计事件触发和耗散性滤波参数。最后,在仿真实例中,证明了所推导出的定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谢徐欢[4](2020)在《事件触发网络控制系统的若干联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NCSs)是控制、计算机和通信(Control,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3C)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重大关键领域,如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航空和铁路等交通行业,水处理、供暖和环境监测等市政服务基础设施。与此同时,NCSs的内在特质与应用需求使其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系统资源约束问题。事件触发机制(Event-Triggered Schemes,ETSs),能够根据控制任务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整控制信号的更新频率,从而在节省系统资源(网络带宽、计算资源和节点电能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将为系统资源受限下的NCSs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然而,ETSs的引入也使得NCSs面临着控制器和ETSs的联合设计问题。因此,近几十年来,事件触发NCSs的联合设计问题得到了控制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开文献中。然而,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第一、如何根据被控对象状态/输出的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应用场景等因素设计一个合适的ETS来灵活地节省系统资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存在一类控制器增益矩阵需要提前给定的文献,也就是说,控制器和ETS不是联合设计的。因此,需要系统地提出控制器和ETS的联合设计算法;第三、报道了有限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若干联合设计问题。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首先设计ETSs,其用于在保证控制系统稳定性和期望性能的前提下节省系统资源的使用,进而基于时滞系统建模方法建立起表征了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所设计ETS行为特征的闭环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时滞系统的分析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技术等,系统地研究事件触发NCSs的若干联合设计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混合ETSs的附加阈值将导致闭环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无法保证这一问题,在事件触发NCSs的框架下研究一类具有模型不确定性的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Varying,LPV)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和混合ETS的联合设计。理论分析得到输入到状态实用稳定(Input-to-State Practically Stable,ISp S)意义下的联合设计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2)针对静态ETSs不能很好地适应被控对象状态/输出的变化这一问题,基于区间二型(Interval Type-2,IT2)Takagi-Sugeno(T-S)模糊系统模型,在事件触发NCSs的框架下研究一类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的故障检测(Fault Detection,FD)滤波器和自适应ETS(Adaptive ETS,AETS)的联合设计。理论分析得到渐近稳定意义下的联合设计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3)针对异步且不完全匹配隶属度函数阻碍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这一问题,基于IT2 T-S模糊系统模型,在事件触发NCSs的框架下研究一类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的∞模糊滤波器和AETS的联合设计。在滤波误差系统的建模过程中,利用滤波器模糊权重函数的性质,将具有异步且不完全匹配隶属度函数的滤波误差系统模型有条件地表示为一个更方便分析的形式。然后,理论分析得到渐近稳定意义下的联合设计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4)针对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随机采样现象这一问题,在事件触发NCSs的框架下研究一类线性时不变(Linear Time Invariant,LTI)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随机采样下的AETS的联合设计。理论分析得到随机渐近稳定(Stochasti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SAS)意义下的联合设计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5)针对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 S)攻击影响控制信号的更新这一问题,在事件触发NCSs的框架下研究一类随机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Do S攻击下的AETS的联合设计。理论分析得到随机指数稳定(Stochastically Exponentially Stable,SES)意义下的联合设计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
贾凤娇[5](2020)在《几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滑模控制》文中认为在实际工程中,系统不可避免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随机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系统不能具有期望的性能,因此对于系统中存在的随机因素的研究不容忽视。相应地,探讨不确定随机时滞系统的滑模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此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诱导现象的出现也会恶化系统的性能。因此,如何降低此等现象对于系统的影响并给出适合的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几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不确定随机非线性系统,基于时滞分割方法,设计新的鲁棒滑模控制策略。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一类具有范数有界不确定性和概率区间时滞的连续非线性系统,探讨该类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问题。其中,假设区间时滞的概率是已知的,且采用服从Bernoulli分布的随机变量描述该现象。首先,设计一个积分形式的滑模面。其次,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得到保证滑模动态鲁棒渐近稳定性的判别条件。通过构造相应的滑模控制器,确保系统状态最终被驱动到所设计的滑模面上。最后,给出一个数值仿真用于验证所得结果的有效性。2.针对一类具有布朗运动的不确定连续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研究该类系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问题。首先,设计积分型的线性滑模面。其次,基于时滞分割思想构造新的Lyapunov泛函,给出保证滑模动态随机稳定性的判别条件。此外,得到自适应律及控制器的具体表达式。最后,验证此类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及实用性。3.针对一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非线性系统,利用动态输出反馈方法研究滑模控制方案的设计问题。其中,假设系统状态不可测并具有匹配不确定性。首先,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滑模面。其次,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得到确保由状态估计系统和误差系统组成的滑模动态的鲁棒稳定性的判别条件。接着,利用输出信息构造滑模控制律,保证滑模面的可达性。最后,给出算例验证所得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一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和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H∞输出反馈滑模控制问题。采用具有已知条件概率的Bernoulli随机变量来刻画时滞区间的不确定性现象。首先,基于观测器设计线性滑模面。其次,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保证滑模动态鲁棒渐近稳定性的时滞依赖判别条件,建立确保H∞性能成立的充分判别准则。在此基础上,基于输出信息构造滑模自适应控制器,确保滑模面的可达性。最后,给出仿真算例用于验证所得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李静静[6](2020)在《基于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IT2时滞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利用一型T-S模型,可以将复杂非线性系统近似表示为局部线性子系统的加权和。但当系统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时,二型模糊模型的性能优于一型模糊模型。作为二型模糊集合的特例,区间二型模糊集合不仅保持了二型模糊集合的优点,而且降低了运算的复杂度。本文基于T-S模型,研究了三类区间二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第一部分:研究了一类具有定常时滞的区间二型模糊系统的记忆与无记忆复合控制器设计的问题。时滞同时存在于系统的状态和控制输入中。通过选取带有三重积分项的增广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利用基于自由权矩阵的积分不等式、Jensen二重积分不等式和Finsler引理,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包含无记忆状态反馈和延迟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算法设计的有效性。第二部分:讨论了一类带有时变时滞的区间二型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特征,构造了带有三重积分项的增广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结合二阶Bessel-Legendre不等式以及倒数凸组合方法,得到了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导数的精确上界,给出了保守性较小的区间二型时滞模糊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利用已得到的稳定性条件和Finsler引理,设计了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通过三个仿真实例,验证了算法设计的可行性。第三部分:考虑了一类带有时变时滞的区间二型模糊系统的广义耗散控制器设计问题。通过选取带有三重积分项的增广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利用二阶Bessel-Legendre不等式、倒数凸组合方法和扩展的Jensen二重积分不等式,推导出了保证区间二型时滞模糊系统渐近稳定且具有广义耗散性能的充分条件。通过矩阵的变量替换,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广义耗散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通过仿真实例,表明了上述算法设计的有效性。
李严鹏[7](2020)在《基于时滞划分法的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实际控制系统中,时滞现象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性能甚至使系统无法稳定运行。另一方面,系统受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建立的数学模型只能近似地描述实际系统,存在模型误差,降低控制性能。与传统控制相比,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即可达到较为精确的控制效果。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利用局部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系统分解为若干线性子系统,通过隶属度函数将线性子系统进行综合,形成全局意义下的模糊模型,实现在任意精度上逼近非线性系统,这种近似描述使得非线性系统问题可以用较为完备的线性系统理论分析方法来处理,为研究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分析方法。近年来,对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综合逐渐成为国际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综上所述,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考虑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线性系统,首先引入调节参数α(0<α<1)对时滞区间进行划分,充分利用时滞信息,然后利用该划分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改进的L-K泛函,引入增广矩阵以及三重积分项,并结合自由权矩阵方法和Jensen积分不等式法,以LMIs形式给出一个具有较小保守性的线性系统时滞相关型稳定性判据。最后给出两个数例,利用Matlab中的LMIs工具箱得到最大允许时滞上界值,并与相关研究成果比较,验证该判据的有效性。利用Simulink搭建系统模型,得到状态响应图,进一步验证所给判据的有效性。(2)考虑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T-S模糊非线性系统,首先同样采用时滞划分法对时滞区间进行划分,然后构建改进的L-K泛函,在引入增广矩阵和三重积分项的基础上,加入四重积分项,充分利用时滞信息,以LMIs形式给出一个保守性较小的T-S模糊系统时滞相关型稳定性判据。最后给出示例,验证该稳定性判据的有效性,通过Simulink仿真,进一步验证本章所给稳定性判据的有效性。(3)在研究了基于T-S模糊模型的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稳定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系统具有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部干扰的问题,对不确定T-S模糊时滞系统进行鲁棒H∞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以LMIs形式给出不确定T-S模糊系统时滞相关型鲁棒H∞稳定性判据以及控制器设计方案。最后通过两个仿真示例分别验证所给判据的有效性以及鲁棒H∞控制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戴望[8](2020)在《线性广义时滞系统的容许性分析及其鲁棒滤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滞现象被认为是造成动力系统振荡,不稳定和性能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相比于常规系统,广义系统能够对物理系统进行更好的描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系统、化工过程、电路系统、机器人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空间导航系统和生物系统等不同领域。因此,对广义时滞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分别以广义常时滞系统和广义时变时滞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广义常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问题。通过构造适当的增广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结合Park积分不等式得到了LKF导数更紧致的上界,从而获得了对应系统改进的容许性判据。相比于之前的文献,所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保守性。(2)研究了广义时变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问题。通过构造一个新颖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应用Park等人提出的互凸方法来分析带有内部时变时滞的广义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建立了使得对应系统正则,无脉冲以及渐近稳定的一些改进结果,且得到的稳定性准则所包含的决策变量比基于自由权矩阵法的决策变量少,因此,它们在数学上不那么复杂,在计算上也更加高效。与此同时,相比于之前的文献,所得稳定性判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保守性。(3)研究了广义时变时滞系统的混合H∞和无源滤波问题。以严格LMI的形式给出了使得滤波误差广义系统容许且满足混合H∞和无源性能指标的充分条件;并通过对Finsler引理与矩阵变换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混合H∞和无源滤波器的存在条件,在一个统一的框架里实现具有时变时滞的广义系统的H∞滤波和无源滤波。
郑维[9](2019)在《T-S模糊时滞扰动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文中提出现实生活中,时滞现象普遍存在,如经济、人口、生物、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因为时滞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背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时滞现象是导致系统性能降低、震荡、甚至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针对时滞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模糊控制理论,分别研究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新判据,T-S模糊时滞系统和Ⅱ型模糊时滞系统进行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具有时滞的线性系统,利用积分不等式和Jensen不等式给出了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新判据。研究具有常数时滞和时变时滞的两种线性时滞系统,基于双积分和Jensen不等式引入时滞相关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推导出两类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与现有研究工作相比,能够得到更大的时滞上界和保守性更低的稳定性结果。(2)针对具有时变时滞和外部扰动的Takagi-Sugeno(T-S)模糊系统,设计T-S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引入线性积分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的系统稳定性条件,并在稳定性分析中引入模糊隶属函数的边界信息。与现有研究工作相比,设计的T-S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和T-S模糊系统采用相同数量的模糊规则,放宽设计条件。同时引入线性积分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考虑隶属函数的边界信息,得到了保守性更低的稳定性条件。(3)针对具有混合时变时滞和不确定性的T-S模糊系统,采用T-S模糊模型和广义冗余方法,设计T-S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通过引入广义冗余方法和非传统二次型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的稳定性条件。与现有研究工作相比,设计的T-S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放宽了控制设计条件,增强了设计的灵活性。通过采用广义冗余方法和非传统二次型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避免了控制器设计过程中线性矩阵不等式出现大量的交叉项。(4)针对具有时变时滞和不匹配扰动的离散时间T-S模糊系统,提出了一种T-S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基于随机系统理论和伯努利概率分布,设计模糊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对系统进行预定H?性能分析,采用锥互补非线性算法处理由模糊基相关线性矩阵不等式引起的非凸问题。与现有的研究工作相比,增强了控制器设计的灵活性,并且采用改进的锥互补线性化算法,放宽了控制器的设计条件。(5)针对具有时变时滞和外部扰动的区间Ⅱ型T-S模糊系统,设计区间Ⅱ型T-S模糊控制器,从而放宽了控制设计条件,增强了设计的灵活性。利用广义冗余法将得到的闭环系统描述成广义冗余系统。然后,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推导出了闭环系统稳定的两类稳定性条件,证明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并且实现了预定的H?性能。同时将系统稳定性判据推广到满足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条件的有限集合形式。
吴双双[10](2019)在《基于LOI/LMI的时滞系统时滞相关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时滞现象普遍存在于能源、物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在自然和工程系统中均不可避免。时滞的存在通常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系统不稳定。因此对于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Lyapunov-Krasovskii(L-K)泛函构造技术的改进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方法成为了时滞系统分析研究的主流方法。随着平方和方法的发展以及最近MATLAB的PIE工具箱的提出,基于线性算子不等式(Linear Operator Inequality,LOI)的分析方法为时滞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分别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和线性算子不等式技术,围绕线性、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考虑基础状态的概念,对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常见的时滞常微分方程表达式进行了重构,得到了其基于基础状态的常微分-偏微分表达式,并将其写成相应的分布式参数系统,通过构建基于线性偏积分算子的完全型L-K泛函,得到了基于LOI的保守性较小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所得判据通过MATLAB的PIE工具箱求解。数值算例验证了所得的稳定性判据的正确性及有效性。(2)研究了考虑传感器噪声的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的H∞观测器设计问题。所设计的偏微分方程形式的观测器可以同时修正对系统当前及历史状态的观测值。构建线性偏积分算子形式的完全型L-K泛函,提出了基于LOI的时滞相关观测器设计方法,给出了观测器输出误差对外部干扰的鲁棒H∞性能指标下的观测器增益矩阵的确定方法。所得判据通过MATLAB的PIE工具箱求解得到了观测器输出误差对外部干扰的鲁棒H∞增益。数值仿真显示,所得的结果十分接近于用Padé工具求得到的H∞范数界,最高可精确达到其小数点后四位。(3)研究了离散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问题。提出了保守性较小的求和不等式放缩方法,放松了Wirtinger求和不等式放缩约束条件。基于直接构建型L-K泛函,结合新型求和不等式放缩方法,得到了基于LMI的离散线性时滞系统和离散递归神经网络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所得判据通过MATLAB的LMI工具箱求解。数值算例说明了所得稳定性判据具有较小的保守性。(4)研究了基于模糊采样控制的T-S模糊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问题。构建基于系统当前及历史状态的反馈控制器。基于环函数的概念,构造双边环函数,通过分析该双边环函数与L-K泛函的和的导数情况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放松了对L-K泛函在整个时间域上单调递减的限制条件,结合改进的积分不等式技术,得到了基于LMI的时滞相关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判据。所得判据通过MATLAB的LMI工具箱求解。数值算例说明了所得判据具有较小的保守性,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二、区间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间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混合时延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基于T-S模糊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具有饱和约束下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故障检测技术概述 |
1.4 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数学基础和预备知识 |
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2 线性矩阵不等式 |
2.3 概率分布函数 |
2.4 相关引理及定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时变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问题研究 |
3.1 基于观测器的时变时延网络控制系统H_∞故障检测 |
3.1.1 问题描述 |
3.1.2 时变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H_∞性能分析 |
3.1.3 故障检测滤波器设计 |
3.1.4 数值仿真 |
3.2 具有时变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L_1故障检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时变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L_1性能分析 |
3.2.3 故障检测滤波器设计 |
3.2.4 数值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概率区间时滞的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问题研究 |
4.1 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网络控制系统H_∞故障检测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故障检测系统H_∞性能分析 |
4.1.3 故障检测滤波器设计 |
4.1.4 数值仿真 |
4.2 传感器饱和约束下概率区间时滞系统的L_1故障检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故障检测系统的L_1性能分析 |
4.2.3 故障检测滤波器的设计 |
4.2.4 数值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T-S模糊模型的分布时滞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糊故障检测系统的H_∞性能分析 |
5.3 模糊系统的故障检测滤波器设计 |
5.4 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具有随机测量数据丢失和混合时滞的网络控制系统L_1故障检测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故障检测系统L_1性能分析 |
6.3 故障检测滤波器的设计 |
6.4 数值仿真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广域测量系统 |
1.2.1 广域测量系统的发展 |
1.2.2 广域测量技术的应用 |
1.2.3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典型工程应用 |
1.3 电力系统中的时滞环节 |
1.3.1 广域控制中的时滞环节 |
1.3.2 智能电网下的时滞环节 |
1.4 时滞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
1.5 时滞系统稳定性研究方法 |
1.5.1 频域法 |
1.5.2 时域法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时滞系统稳定理论与线性矩阵不等式 |
2.1 前言 |
2.2 动力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 |
2.2.1 平衡点及周期点概念 |
2.2.2 平衡点的分类 |
2.2.3 平衡点的稳定域 |
2.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4 时滞系统稳定性概念及相关结论 |
2.4.1 泛函微分方程 |
2.4.2 稳定性概念 |
2.4.3 Lyapunov-Krasovskii稳定性定理 |
2.5 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 |
2.5.1 LMI一般表示形式 |
2.5.2 LMI三类标准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 |
3.1 前言 |
3.2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推导 |
3.3 稳定判据推导优越性讨论 |
3.4 仿真分析 |
3.4.1 经典二阶时滞系统 |
3.4.2 单机无穷大系统 |
3.4.3 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 |
4.1 前言 |
4.2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推导 |
4.3 仿真分析 |
4.3.1 经典二阶时滞系统 |
4.3.2 单机无穷大系统 |
4.3.3 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基金资助声明 |
(3)基于量化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与事件触发滤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事件触发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量化控制的研究现状 |
1.4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1 稳定性 |
1.4.2 滤波 |
1.5 预备知识 |
1.5.1 Lyapunov稳定性定理 |
1.5.2 相关引理 |
1.5.3 线性矩阵不等式和Yalmip优化工具箱 |
1.6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量化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2.1 系统描述 |
2.2 基于量化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 |
2.3 数值算例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量化数据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3.1 问题描述 |
3.2 量化数据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
3.3 数值算例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量化网络控制系统H_∞滤波 |
4.1 问题描述 |
4.2 量化网络控制系统H_∞滤波设计 |
4.3 数值算例与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量化神经网络系统耗散性滤波 |
5.1 问题描述 |
5.2 量化时滞神经网络耗散性滤波设计 |
5.3 数值算例与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事件触发网络控制系统的若干联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基于混合ETS的ETC |
1.2.2 基于滤波器的FD |
1.2.3 H_∞模糊滤波 |
1.2.4 随机采样下的镇定 |
1.2.5 DoS攻击下的安全控制 |
1.3 本文选题和结构 |
第二章 事件触发NCSs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和混合ETS的联合设计 |
2.1 引言 |
2.2 预备知识 |
2.3 问题描述 |
2.3.1 被控对象模型 |
2.3.2 混合ETS的设计 |
2.3.3 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
2.3.4 闭环控制系统建模 |
2.3.5 相关引理 |
2.4 主要结果 |
2.4.1 ISpS意义下的稳定性分析 |
2.4.2 联合设计算法 |
2.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事件触发NCSs的FD滤波器和AETS的联合设计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2.1 被控对象模型 |
3.2.2 FD滤波器设计 |
3.2.3 AETS的设计 |
3.2.4 FD系统建模 |
3.2.5 FD逻辑 |
3.2.6 相关定义和引理 |
3.3 主要结果 |
3.3.1 稳定性分析 |
3.3.2 联合设计算法 |
3.4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事件触发NCSs的H_∞模糊滤波器和AETS的联合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2.1 被控对象模型 |
4.2.2 AETS的设计 |
4.2.3 H_∞模糊滤波器设计 |
4.2.4 滤波误差系统建模 |
4.2.5 相关定义和引理 |
4.3 主要结果 |
4.3.1 稳定性分析 |
4.3.2 联合设计算法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事件触发NCSs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随机采样下的AETS的联合设计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2.1 被控对象模型 |
5.2.2 随机采样下的AETS的设计 |
5.2.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5.2.4 闭环控制系统建模 |
5.2.5 相关引理 |
5.3 主要结果 |
5.3.1 SAS意义下的稳定性分析 |
5.3.2 联合设计算法 |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事件触发NCSs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Do S攻击下的AETS的联合设计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 |
6.2.1 被控对象模型 |
6.2.2 DoS攻击模型 |
6.2.3 DoS攻击下的AETS的设计 |
6.2.4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6.2.5 闭环控制系统建模 |
6.2.6 待解决问题 |
6.3 主要结果 |
6.3.1 技术引理 |
6.3.2 SES意义下的稳定性分析 |
6.3.3 H_∞性能分析 |
6.3.4 联合设计算法 |
6.3.5 γ~2的最小化 |
6.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6.4.1 l_(min)和b_(max)之间的关系 |
6.4.2 b_(max)和κ_e之间的关系 |
6.4.3 l_(min)和κ_e之间的关系 |
6.4.4 (?)对γ~*的影响 |
6.4.5 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几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滑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时滞非线性随机系统滑模控制研究现状 |
1.2.1 滑模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时滞系统滑模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3 输出反馈滑模控制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时滞分割方法的滑模控制 |
2.1 问题描述 |
2.2 滑模面设计与滑模动态分析 |
2.3 鲁棒滑模控制器设计与可达性分析 |
2.4 数值算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时滞分割方法的自适应滑模控制 |
3.1 问题描述 |
3.2 滑模面设计与随机稳定性分析 |
3.3 等式约束处理及最优算法设计 |
3.4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与可达性分析 |
3.5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滞分割方法的输出反馈滑模控制 |
4.1 问题描述与观测器设计 |
4.2 滑模面设计与滑模动态分析 |
4.3 滑模控制器设计与可达性分析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时滞分割方法的鲁棒H∞输出反馈滑模控制 |
5.1 问题描述 |
5.2 滑模动态稳定性及H∞性能分析 |
5.3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与可达性分析 |
5.4 数值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IT2时滞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课题相关知识 |
1.2.1 时滞系统 |
1.2.2 并行分布式补偿法 |
1.3 区间二型理论概述 |
1.3.1 区间二型模糊集合相关术语 |
1.3.2 区间二型模糊集合基本运算 |
1.4 预备知识 |
1.4.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1.4.2 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符号说明 |
2 区间二型时滞模糊系统的记忆与无记忆复合控制器设计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主要结果 |
2.4 数值例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控制器综合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 |
3.4 数值例子 |
3.5 本章小结 |
4 区间二型时变时滞模型的广义耗散控制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结果 |
4.4 数值例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时滞划分法的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时滞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3 T-S模糊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鲁棒H_∞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2.1 线性系统介绍 |
2.2 非线性系统介绍 |
2.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4 鲁棒H_∞控制理论基础 |
2.5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基础介绍 |
2.5.1 LMIs基础知识 |
2.5.2 Matlab中 LMIs的求解 |
2.5.3 仿真软件Simulink介绍 |
2.6 本文相关引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滞划分法的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线性时变时滞系统描述 |
3.3 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稳定性判据 |
3.4 仿真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滞划分法的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标称T-S模糊时滞系统描述 |
4.3 标称T-S模糊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 仿真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确定T-S模糊时滞系统鲁棒H_∞控制 |
5.1 引言 |
5.2 含有外部干扰的不确定T-S模糊时滞系统描述 |
5.3 不确定T-S模糊时滞系统鲁棒H_∞性能分析 |
5.4 不确定T-S模糊时滞系统的鲁棒H_∞控制器设计 |
5.5 仿真示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8)线性广义时滞系统的容许性分析及其鲁棒滤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状 |
1.2.1 广义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时滞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滤波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符号说明 |
2 预备知识 |
2.1 线性矩阵不等式 |
2.1.1 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发展历史 |
2.1.2 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 |
2.2 标准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 |
2.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4 系统不确定性相关知识 |
2.5 广义系统相关知识及重要引理 |
2.6 系统性能相关知识 |
2.6.1 H_∞ 性能介绍 |
2.6.2 无源性能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3 线性广义常时滞系统的容许性新判据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 |
3.4 仿真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4 线性广义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结果 |
4.4 仿真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广义时变时滞系统的混合H_∞ 和无源滤波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主要结果 |
5.4 仿真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T-S模糊时滞扰动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滞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模糊理论研究现状 |
1.2.3 时域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现有工作存在不足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具有常数时滞和时变时滞的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系统描述 |
2.3 稳定性分析 |
2.3.1 具有常数时滞的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
2.3.2 具有时变时滞的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
2.4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时变时滞和外部扰动的T-S模糊系统控制器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描述 |
3.3 控制器设计 |
3.4 稳定性分析 |
3.4.1 线积分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 |
3.4.2 稳定性条件 |
3.4.3 含有隶属函数边界信息的稳定性条件 |
3.5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时变时滞和不确定性的T-S模糊系统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描述 |
4.3 控制器设计 |
4.4 稳定性分析 |
4.4.1 d_i(t)=0时稳定性条件 |
4.4.2 d_i(t)≠0时稳定性条件 |
4.5 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具有时变时滞和不匹配扰动的T-S模糊系统控制器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描述 |
5.3 控制器设计 |
5.4 稳定性分析 |
5.4.1 H_∞稳定性条件 |
5.4.2 锥互补线性化算法 |
5.5 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具有时变时滞和外部扰动的Ⅱ型模糊系统控制器设计 |
6.1 引言 |
6.2 系统描述 |
6.3 控制器设计 |
6.4 稳定性分析 |
6.4.1 含有增益乘积项的稳定性条件 |
6.4.2 不含增益乘积项的稳定性条件 |
6.4.3 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有限集合 |
6.5 仿真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基于LOI/LMI的时滞系统时滞相关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时滞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1 L-K泛函的构建研究现状 |
1.2.2 L-K泛函导数的处理研究现状 |
1.3 基于L-K泛函的时滞系统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LMI/LOI方法 |
2.1 引言 |
2.2 LMI方法 |
2.3 LOI方法 |
2.4 PIE工具箱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模型 |
3.3 系统DPS化 |
3.4 主要结果 |
3.4.1 DPS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4.2 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 |
3.5 数值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优化观测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连续线性多时滞系统模型 |
4.3 DPS系统优化观测器设计 |
4.4 主要结果 |
4.4.1 观测器构建 |
4.4.2 系统DPS化 |
4.4.3 时滞相关观测器设计判据 |
4.5 数值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离散线性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离散线性时滞系统模型及相关引理 |
5.3 主要结果 |
5.3.1 新型求和不等式 |
5.3.2 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 |
5.4 数值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离散递归神经网络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离散递归神经网络时滞系统模型及相关引理 |
6.3 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 |
6.4 数值仿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T-S模糊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
7.1 引言 |
7.2 T-S模糊时滞系统模型及相关引理 |
7.3 主要结果 |
7.3.1 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 |
7.3.2 采样控制器设计 |
7.4 数值仿真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区间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混合时延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D]. 何祖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D]. 王夏明. 广西大学, 2020
- [3]基于量化机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与事件触发滤波[D]. 陈云. 湖南工业大学, 2020
- [4]事件触发网络控制系统的若干联合设计研究[D]. 谢徐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几类具有概率区间时滞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滑模控制[D]. 贾凤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IT2时滞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李静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时滞划分法的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D]. 李严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8]线性广义时滞系统的容许性分析及其鲁棒滤波研究[D]. 戴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T-S模糊时滞扰动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D]. 郑维. 燕山大学, 2019(06)
- [10]基于LOI/LMI的时滞系统时滞相关稳定性研究[D]. 吴双双. 燕山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