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萤石产销现状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1)在《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分离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萤石和重晶石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支撑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由于萤石和重晶石成矿规律相似,嵌布粒度致密,且常与方解石等含钙矿物共伴生,矿物阳离子同主族,浮选分离难度大,是选矿领域共性技术难题。本文以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行为实验考察了多种捕收剂和抑制剂对三种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采用接触角、吸附量以及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等测试技术考察药剂在三种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捕收剂种类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钠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在各自最佳条件下对萤石、重晶石具有较好的捕收效果,且十二烷基磺酸钠具有用量小,选择性更佳等优点。研究了抑制剂种类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羧甲基纤维素可使萤石与方解石有较大的可浮性差异;在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中,木质素磺酸钙和羧甲基壳聚糖可增大重晶石与方解石的可浮性差异;糊精作抑制剂时,萤石、重晶石都具有良好的可浮选性而方解石受到强烈抑制。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为捕收剂,糊精为抑制剂体系中,萤石、方解石和重晶石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行为。结果表明在方解石占比低时可实现有效分离,此外,在萤石与重晶石混合矿试验中,抑制重晶石浮萤石工艺指标优于抑制萤石浮重晶石工艺。采用接触角、TOC、FTIR、XPS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被药剂作用前后的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下,羧甲基纤维素可使重晶石和方解石接触角大幅度下降。在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下,木质素磺酸钙、羧甲基壳聚糖可使萤石和方解石接触角急剧降低,糊精可使方解石亲水性增强,而萤石重晶石可浮性几乎不受影响;在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中,三种矿物都是通过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分子内的-SO3-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但十二烷基磺酸钠与方解石间的空间位阻以及表面电负性都大于萤石、重晶石与十二烷基磺酸钠,从而使得十二烷基磺酸钠有一定的选择性。当木质素磺酸钙以及羧甲基壳聚糖作抑制剂时,萤石与方解石分别与其分子内的-SO3-和-COO-产生化学作用而吸附,而重晶石不与其产生作用。当糊精作用后,萤石、重晶石红外光谱几乎没有变化,表明糊精几乎不吸附在其表面,而在方解石表面的作用为氢键与化学吸附共存。
王成华[2](2021)在《铈基储氧催化剂设计及其化学链乙苯氧化脱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苯乙烯是石化工业中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聚合物。然而,乙苯脱氢工艺又是非常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生产过程之一。目前工业上的乙苯脱氢生产工艺过程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乙苯脱氢反应过程中受热力学限制,能源消耗过高,催化剂失活,积碳问题,以及苯乙烯的选择性较低等缺陷。因此,采用化学链乙苯氧化脱氢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内容为:过渡金属掺杂、铈铁比的调控及碱金属负载等工艺对乙苯氧化脱氢性能影响。以Ce O2为研究对象进行(Fe、Mn、Cu、Ni、Co等)过渡金属离子掺杂。调控Ce O2与过渡金属Fe的比例确定最佳的铈铁比。碱金属(Li、Na、K)浸渍筛选最佳的浸渍金属。改变碱金属K的负载量。通过对以上各催化剂进行XRD、H2-TPR、SEM、CO2-TPD、TEM等一系列表征。同时,对以上制备出的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结论如下:研究发现不同过渡金属掺杂的催化剂对乙苯脱氢反应性能影响相差较大。该系列催化剂通过反应性能的比较,发现Ce-Fe催化剂反应性能表现最好,其乙苯转化率约为65%,苯乙烯的选择性为89%。最终以掺杂铁的催化剂进行改性。而后,通过活性的测试发现,当Ce/Fe比为4:1时,在反应过程中Ce0.8Fe0.2O2催化剂乙苯转化率为78.2%,苯乙烯的选择性为93%。通过研究发现,碱金属负载能够改善Ce0.8Fe0.2O2催化剂的活性,不同碱金属负载对催化剂性能影响各不相同。经测试发现,20wt.%K/Ce0.8Fe0.2O2催化剂表现最佳,其中,乙苯转化率约为85%,苯乙烯的选择性为92%。K的负载量影响催化剂的酸碱性位点,经CO2-TPD表征发现,随着K负载量增加时,其碱性位点也在进一步的增加,但当K的负载量为30wt%时,反应性能最佳,乙苯转化率89.6%,苯乙烯选择性为93%。因此最终以30wt%K/Ce0.8Fe0.2O2为研究对象进行20次循环稳定性测试。催化剂循环前后稳定性很好,物相未有明显变化。通过原位红外测试主要为了阐明乙苯氧化脱氢反应过程:乙苯的吸附,苯乙烯的产生,积碳的产生及水的产生。其中,30wt%K/Ce0.8Fe0.2O2催化剂在乙苯的吸附、苯乙烯的产生及水的产生等过程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势。
刘海霞[3](2020)在《浅议磷矿石伴生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步》文中提出阐述萤石、磷矿石中伴生的氟资源状况,重点剖析磷化工副产氟的现状以及现阶段氟硅酸产业化综合利用技术,说明我国氟硅酸综合利用生产氟硅酸盐、氟化铵或氟化氢铵、冰晶石、无水氟化氢的工艺技术特点和难点以及产业化实施过程中控制的关键点,旨在为我国的磷矿石伴生氟高效利用开发指明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陈甲斌,霍文敏,冯丹丹,王嫱,余良晖,刘超,苏轶娜,殷俐娟,胡德文,闻少博[4](2020)在《中国与美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在整理中国战略性矿产目录清单(2016年)和美国(2018年)欧盟(2017年)关键矿产目录清单的基础上,对资源储量、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及流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稀土、石墨、萤石、重晶石、钨等19种矿产,中国具有优势或者是在全球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铝、锡等6种矿产中国短缺,但是美国、欧盟不予重点关注或者是关注的区域与中国相关性较弱;石油、铁矿等8种矿产,中国、美国、欧盟都短缺,但是中国短缺更严重;铌、钽、铂族金属等3种矿产,中国、美国、欧盟都短缺,获取境外资源在空间上存在竞争;焦煤、铍等5种矿产,美国或欧盟有优势,但是中国供应短缺。
方亚东[5](2019)在《一种萤石浮选尾矿中铷钾的回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湖南郴州界牌岭矿区萤石矿浮选主矿物萤石后,尾矿中还含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的碱金属铷、钾元素。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本课题采集了大量郴州界牌岭萤石浮选尾矿并对其展开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分析表明萤石浮选尾矿中铷含量0.44%,钾含量9.23%,萤石的含量18.60%,含铷含钾矿物主要赋存于铁锂云母、白云母和金云母中,而且三者的浮游性能相似,在浮选过程不易分离将一并进入到浮选尾矿中,因此首先对目标矿物细磨后进行萤石的分离浮选工艺,使得铷钾在浮选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K2O品位为11.43%,Rb2O品位为0.57%。对含铷钾的浮选尾矿进行铷钾浸出的工艺研究,云母Al-Si-O架状结构除氢氟酸外,常温常压下几乎不被酸碱分解。本课题采用微波辐照-硫酸-氟硅酸体系工艺条件下对铷和钾进行浸出。在微波辐照下试样中不同矿物成分对微波能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各矿物不同的热膨胀产生的内应力使试样内部矿石结构被破坏,产生损伤和微裂纹,有利于铷钾的浸出;氟硅酸在酸性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氟酸,其能使矿物中的云母Al-Si-O架状结构分解,使难溶性铷钾矿物变为可溶性硫酸铷和硫酸钾盐,从而达到铷钾浸出的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用量、氟硅酸用量、液固比对铷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对比试验直接酸浸条件下,铷钾浸出效果都很不理想;最终确定在微波辐照下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浸出时间2h、浸出温度95℃、硫酸用量60%、氟硅酸用量20%、浸出矿浆液固质量比2.5:1,此条件下铷的浸出率可达到83.6%,钾的浸出率可达到88.4%。对除杂后的浸出液进行了萃取与反萃取的工艺条件的探索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分别考察了稀释剂的选择,萃取时间,萃取剂(t-BAMBP)的浓度,萃取O/A相比,水相pH值以及萃取温度六个因素对铷萃取率的影响;对萃取基本达到饱和的有机相进行反萃取,研究了反萃剂的选择,反萃剂硫酸浓度,反萃时间以及反萃O/A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探索得到了铷萃取与反萃试验的优化条件:稀释剂为磺化煤油、萃取时间为3min、萃取剂t-BAMBP浓度为1.0mo1/L、pH为13.5、萃取相比O/A为4:1、常温下进行萃取反应,铷的萃取率为83.4%;选择硫酸作为反萃剂,反萃剂H2SO4浓度为0.8mo1/L、反萃时间60s、反萃相比O/A为5:1,铷的反萃率为95.1%;利用K2SO4和Rb2SO4在溶液中不同温度的溶解度的差异,制定了三级分步结晶法制备钾肥产品和硫酸铷产品的方案,并考察了结晶时间,搅拌速度对硫酸钾和硫酸铷结晶率的影响,将萃余液中的硫酸钾分离制备K2SO4含量≥50%钾肥产品;将反萃液中的硫酸铷分离制备Rb2SO4含量≥96%硫酸铷。
张建凯[6](2019)在《河蟹产销暂养中的水环境监控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螃蟹、毛蟹、清水蟹,是我国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安徽、江西等沿江地带。河蟹的成熟期集中在每年的9~11月份,河蟹的集中上市导致销售困难,价格低迷,为了缓解销售压力同时卖出一个好价钱,养殖户选择对河蟹进行“室内暂养”,等到春节前后价格较高时出售,获取更大的利润。河蟹暂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河蟹死亡率过高或者减重严重。水域是河蟹生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影响河蟹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水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浓度、pH值、亚硝酸盐浓度、氨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在传统的河蟹暂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水质检测仪器,换水全凭养殖经验,换水周期紊乱,换水不及时易造成河蟹大量死亡;换水增氧全靠人力,没有水环境调控系统,智能化程度低;同时,河蟹养殖部门与销售部门由于距离较远而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导致产销效率低下,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脱责任。为了解决河蟹暂养过程中水环境调节和产销部门信息无法共享问题,进行了周期性水环境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影响水质的6大因素中,氨氮浓度最先超标,换水周期为4天半。基于此结果,提出了“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和“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两种新的换水方式,并且以“氨氮平衡的换水量计算方法”为原理设计了一套集智能检测、监控为一体的水环境调控系统。水环境调控系统包括采样传感器、控制器、预警装置、换水增氧装置。控制器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用KEIL uVision4开发编译,通信采用MG323处理,内置预警系统,溶氧传感器为实验室自主研发,氨氮传感器型号为ANB-300,可以实时监测水质信息,并能根据检测结果精准计算该浓度下所需的换水量,通过继电器自动开启和关闭电磁阀完成换水。同时,搭建了“基于GPRS的远程信息传输系统”和“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养殖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养殖数据传递和视频监控,增加了产销两个部门间的联系、协调和信息共享。通过这两个系统,销售部门能够实时观测河蟹养殖的具体情况,生产部门能够实时了解销售信息,及时进行备货,提高产销效率。系统完成后,进行了三种不同换水方式对河蟹暂养的影响试验。从2018年12月17日到2019年1月30日,共进行了三批试验,每批15天。试验结果表明:传统换水方式三批试验河蟹的平均死亡率为12.2%(12.8%、11.9%、12.0%),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方式河蟹平均死亡率为9.5%(9.9%、9.4%、9.3%),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方式河蟹平均死亡率为8.2%(8.6%、7.8%、8.1%)。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方式比传统换水方式河蟹平均死亡率下降2.7个百分点;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方式比传统换水方式河蟹平均死亡率下降4.0个百分点,比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方式河蟹平均死亡率下降1.3个百分点。同时,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方式相比于其他两种换水方式三批试验分别节水3.50 m3、3.55 m3和3.50 m3。
刘鸿飞[7](2017)在《高氟废水除氟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氟废水的排放量增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危害。含氟废水的处理普遍应用化学沉淀法,但其存在大量沉淀污泥含水率高、处理处置困难、难以回收利用的不足。本论文提出用改性钙盐除氟剂诱导结晶法去除高氟废水中的氟,该方法以改性钙盐为除氟剂,CaF2为晶种诱导结晶除氟,解决了污泥量大、污泥含水率高、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本文对模拟含氟废水、高氟废水做了除氟研究。研究除氟的具体工艺条件,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25℃、时间60min、pH值4.0~9.0、残余钙量300mg/L、晶种加入量为6~10g/L。考察了在模拟含氟废水中共存杂质离子对改性钙盐除氟剂诱导结晶法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Mg2+、S042-和P043-极大地影响除氟深度,随着溶液中含Mg2+浓度、SO42-浓度和P043胃浓度的增加,残余氟浓度上升;溶液中的Cl-和SiF62-对除氟影响较小。本文对某企业提供的高氟废水开展了除氟研究,结果显示,废水中氟从769.76mg/L稳定降低到10mg/L以下,达到排放标准。除氟渣可以作为晶种再循环利用到除氟过程中,同时除氟渣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含量达到95%以上,可作为产品出售。结果表明,应用改性钙盐除氟剂诱导结晶技术可以脱除高氟废水中氟。相比于其它除氟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流程较短、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佳、可实现氟的资源化回收的特点,具备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喻福涛[8](2015)在《武陵山区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陵山区90%以上萤石是与重晶石共生,两者含量相加接近90%,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其它脉石矿物含量较少。萤石(Ca F2)、重晶石(Ba SO4)、方解石(Ca CO3)阳离子同主族,界面性质相似,可浮性相近,分选难度大。论文以武陵山区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纯矿物为研究对象,从介质p H值、捕收剂、抑制剂、溶液化学、矿物表面电位以及红外光谱等方面,系统研究了三种矿物的单矿物、模拟该地区矿石中三种矿物含量的混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45︰45︰10)的浮选行为的差异,得到以下结论:(1)油酸钠和p H值试验表明:p H=7,油酸钠在2×10-51.0×10-4mol/L范围内对三种矿物捕收能力顺序为:重晶石>萤石>方解石。(2)抑制剂种类浮选试验表明,p H=7时,玉米糊精、木质磺酸钠0.020.1g/L,单宁酸2×10-310-2g/L,杨梅栲胶、橡椀栲胶2×10-510-4g/L,柠檬酸、水玻璃、重铬酸钾2×10-510-4mol/L,氟硅酸钠0.010.04mol/L:对萤石而言,玉米糊精起活化作用,重铬酸钾抑制或活化作用不明显外,其余起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前三为柠檬酸>杨梅栲胶>单宁酸;对重晶石而言,水玻璃、玉米糊精起活化作用,柠檬酸、单宁酸、杨梅栲胶抑制或活化作用不明显,其余起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前三为氟硅酸钠>橡椀栲胶>木质磺酸钠;对方解石而言,氟硅酸钠起活化作用,其余均起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前三为橡椀栲胶>木质磺酸钠>单宁酸。(3)难免离子对浮选影响试验表明:在1×10-4mol/L的盐溶液中,研究的10种离子(F-、Cl-、Ca2+、Ba2+、Mg2+、Cu2+、Zn2+、24SO?、Fe3+、Al3+)均对方解石起抑制作用;F-、Cl-、Ca2+、Ba2+、Mg2+、Cu2+、Zn2+对重晶石起活化作用,24SO?、Ba2+、Fe3+、Al3+对重晶石起抑制作用;除Ba2+对萤石起活化作用,其余均对萤石起抑制作用。(4)混合矿采用橡椀栲胶作方解石抑制剂,氟硅酸钠作重晶石抑制剂,通过优先抑制方解石混合浮选萤石、重晶石再进行分离的工艺可实现三者有效分离。(5)4×10-5mol/L油酸钠、1×10-4mol/L柠檬酸、3×10-2mol/L氟硅酸钠、4×10-5g/L橡椀栲胶对三种矿物ζ电位影响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油酸钠和柠檬酸、氟硅酸钠、橡椀栲胶均在三种矿物表面均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吸附,且化学吸附大于物理吸附,矿物ζ电位变化绝对值可反应药剂在矿物表面作用强弱,捕收剂在矿物表面作用强弱与矿物上浮率正相关,抑制剂吸附强弱与上浮率成负相关。(6)难免离子溶液化学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p H=67时:F-使矿物ζ电位降低;Mg2+使萤石ζ电位降低,重晶石ζ电位升高,方解石ζ电位不变;Ca2+、Ba2+、Cu2+、Fe3+、Al3+均使三种矿物ζ电位升高,但ζ电位变化幅度与作用形式受离子组分影响。
唐尧,陈春琳,熊先孝[9](2014)在《中国萤石矿地质特征及资源储备体系构建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中国萤石矿床类型、地质特征及分布特征,重点分析了萤石资源利用现状及进行资源储备的紧迫性,通过参阅国内有关稀土资源储备策略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萤石资源具体情况,试探性提出了构建我国萤石资源及矿产地相结合、政府和企业合理分工的萤石资源储备体系的初步设想,并对构建资源储备体系涉及到的储备规模、方式、布局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讨论。
张方[10](2013)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文中认为化工新材料产业不仅自身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能源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配套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是我国化学工业体系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2012年国内自给率仅为60%。化工新材料也是"十二五"化学工业发展重点,到2015年自给率达到80%以上是现阶段化工新材料产业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我国萤石产销现状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萤石产销现状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分离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萤石概述 |
1.1.1 萤石性质 |
1.1.2 萤石用途 |
1.1.3 萤石资源概况 |
1.1.4 萤石矿石类型 |
1.2 重晶石概述 |
1.2.1 重晶石性质 |
1.2.2 重晶石用途 |
1.2.3 重晶石资源概况 |
1.2.4 重晶石矿石类型 |
1.3 萤石、重晶石选矿研究现状 |
1.3.1 萤石选矿研究现状 |
1.3.2 重晶石选矿研究现状 |
1.3.3 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型共生矿分离研究现状 |
1.3.4 萤石、重晶石选矿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矿样性质 |
2.1.1 矿样来源与制备 |
2.1.2 试样XRD分析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2 实验所用药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浮选实验 |
2.3.2 XRD分析测试 |
2.3.3 接触角测试 |
2.3.4 TOC测试 |
2.3.5 红外光谱测试 |
2.3.6 XPS 测试 |
第三章 捕收剂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不同捕收剂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影响 |
3.1.1 油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苯甲羟肟酸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水杨羟肟酸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4 没食子酸丙酯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5 十二烷基磺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抑制剂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 油酸钠体系下抑制剂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海藻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木质素磺酸钙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羧甲基壳聚糖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4 糊精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5 羧甲基纤维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6 焦磷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7 六偏磷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8 磷酸三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下抑制剂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 |
4.2.1 海藻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木质素磺酸钙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羧甲基壳聚糖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4 糊精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5 羧甲基纤维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6 磷酸三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7 六偏磷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8 焦磷酸钠对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
4.3.1 萤石与方解石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行为研究 |
4.3.2 重晶石与方解石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行为研究 |
4.3.3 萤石与重晶石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行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捕收剂及抑制剂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捕收剂及抑制剂与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作用前后表面润湿性研究 |
5.1.1 不同捕收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5.1.2 不同抑制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5.2 捕收剂及抑制剂在萤石、重晶石及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
5.2.1 药剂浓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关系曲线 |
5.2.2 捕收剂作用后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 |
5.2.3 抑制剂作用后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 |
5.3 矿物与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研究 |
5.3.1 捕收剂在矿物作用前后红外光谱的机理研究 |
5.3.2 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下抑制剂与矿物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5.4 矿物与药剂作用前后 XPS 测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铈基储氧催化剂设计及其化学链乙苯氧化脱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苯乙烯的应用及生产现状 |
1.2.0 苯乙烯的应用 |
1.2.1 全球苯乙烯的供需现状 |
1.2.2 国内苯乙烯的生产技术供需现状 |
1.3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主要生产方法 |
1.3.1 乙苯催化脱氢法 |
1.3.2 乙苯氧化脱氢法 |
1.3.3 其他方法 |
1.4 化学链工艺应用 |
1.5 乙苯脱氢催化剂 |
1.5.1 国内外催化剂研究进展 |
1.5.2 催化剂的类型 |
1.5.3 制备工艺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1.5.4 反应温度及接触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1.5.5 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设备与仪器 |
2.2 储氧催化剂的制备 |
2.3 氧载体的表征 |
2.3.1 物相结构分析 |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2.3.3 CO_2-TPD分析 |
2.3.4 SEM分析 |
2.3.5 TEM分析 |
2.3.6 XPS分析 |
2.4 氧载体的性能测试 |
2.4.1 活性测试 |
2.4.2 程序升温实验 |
2.4.3 氧化脱氢恒温实验 |
2.4.4 氧化还原循环(Redox)性能测试 |
2.4.5 原位红外测试 |
2.5 产物各组分标定与分析 |
2.6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三章 Ce_(1-x)M_xO_(2-δ)氧载体的乙苯氧化脱氢研究 |
3.1 引言 |
3.2 Ce_(1-x)M_xO_2催化剂的表征 |
3.2.1 物相XRD分析 |
3.2.2 比表面积分析 |
3.2.3 H_2-TPR分析 |
3.3 Ce_(1-x)M_xO_2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筛选 |
3.3.1 催化剂反应过程分析 |
3.3.2 Ce_(1-x)M_xO_2催化剂的性能 |
3.4 Ce_(1-x)Fe_xO_2催化剂的表征 |
3.4.1 Ce_(1-x)Fe_xO_2物性分析 |
3.4.2 形貌特征分析(TEM) |
3.4.3 H_2-TPR |
3.5 铁的掺杂量对Ce_(1-x)Fe_xO_2性能影响 |
3.5.1 Ce_(1-x)Fe_xO_2催化剂反应过程分析 |
3.5.2 掺杂量不同的Ce_(1-x)Fe_xO_2催化剂的性能探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金属改性Ce_(0.8)Fe_(0.2)O_2催化剂乙苯脱氢研究 |
4.1 引言 |
4.2 碱金属改性Ce_(0.8)Fe_(0.2)O_2催化剂的表征 |
4.2.1 XRD分析 |
4.2.2 SEM-EDX分析 |
4.3 碱金属负载催化剂的活性研究 |
4.3.1 M/Ce_(0.8)Fe_(0.2)O_2催化剂反应过程分析 |
4.3.2 M/Ce_(0.8)Fe_(0.2)O_2催化剂活性分析 |
4.4 钾负载催化剂的表征 |
4.4.1 XRD分析 |
4.4.2 H_2-TPR分析 |
4.4.3 CO_2-TPD分析 |
4.4.4 SEM、TEM分析 |
4.5 不同K负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4.5.1 x wt.%K/Ce_(0.8)Fe_(0.2)O_2催化剂反应过程分析 |
4.5.2 x wt.%K/Ce_(0.8)Fe_(0.2)O_2催化剂的活性分析 |
4.6 EB-TPR |
4.7 催化剂乙苯氧化脱氢循环反应稳定性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链乙苯氧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机理 |
5.1 引言 |
5.2 晶格氧在乙苯氧化脱氢反应中的作用 |
5.3 XPS分析 |
5.4 催化剂原位红外反应过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3)浅议磷矿石伴生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磷化工副产氟现状 |
2 氟硅酸产业化综合利用技术进步 |
3 结语与展望 |
(4)中国与美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战略性(关键)矿产目录清单 |
1.1 中国战略性矿产目录清单 |
1.2 美国关键矿产目录清单 |
1.3 欧盟关键矿产目录清单 |
2 中、美、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形势 |
2.1 中国具有优势且美国或欧盟对中国依赖性较强的矿产 |
2.1.1 资源禀赋状况 |
2.1.2 生产状况 |
2.1.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2.2 中国优势矿产且美国或欧盟对中国依赖性较弱 |
2.2.1 资源禀赋状况 |
2.2.2 生产状况 |
2.2.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2.3 中国、美国、欧盟都短缺且中国短缺更严重的矿产 |
2.3.1 资源禀赋状况 |
2.3.2 生产状况 |
2.3.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2.4 中国、美国、欧盟都短缺,且获取境外资源在空间上存在竞争 |
2.4.1 资源禀赋状况 |
2.4.2 生产状况 |
2.4.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2.5 中国短缺但美国、欧盟不予重点关注的矿产 |
2.5.1 资源储量状况 |
2.5.2 生产状况 |
2.5.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2.6 美国或欧盟有优势但中国供应短缺的矿产 |
2.6.1 资源禀赋状况 |
2.6.2 生产状况 |
2.6.3 消费与进出口状况 |
3 主要结论 |
(5)一种萤石浮选尾矿中铷钾的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资源概况 |
1.1.1 铷的性质及应用概述 |
1.1.2 铷的矿藏资源现状 |
1.2 钾及钾盐的性质、用途以及资源概况 |
1.2.1 钾的性质及应用概述 |
1.2.2 钾的矿藏资源现状 |
1.3 铷的提取工艺 |
1.3.1 从铯榴石中提取铷 |
1.3.2 从锂云母中提取铷 |
1.3.3 从光卤石中提取铷 |
1.4 铷的分离纯化 |
1.4.1 离子交换法 |
1.4.2 沉淀法 |
1.4.3 溶剂萃取法 |
1.5 钾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1.5.1 主要钾化合物的制备 |
1.5.2 海湖盐卤水和地下卤水制取硫酸钾 |
1.5.3 氯化钾转化法 |
1.5.4 钾盐矿石制取硫酸钾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6.1 课题研究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药品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矿样的矿物组成 |
2.1.3 试验药品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与流程 |
2.3.1 试验工艺原则流程 |
2.3.2 计算方法 |
2.4 矿物工艺矿物学分析 |
2.4.1 矿样物质组成 |
2.4.2 试样X衍射图 |
2.4.3 矿物形态分析 |
2.4.4 主要含铷钾矿物嵌布分析 |
2.5 分析方法 |
2.5.1 铷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
2.5.2 钾的分析方法 |
2.5.3 其他分析方法 |
第3章 直接酸浸和微波辐照酸浸的工艺研究 |
3.1 预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浸出温度对铷钾浸出的影响 |
3.3.2 浸出时间对铷钾浸出的影响 |
3.3.3 硫酸用量对铷钾浸出的影响 |
3.3.4 氟硅酸用量对铷钾浸出的影响 |
3.3.5 液固比对铷钾浸出的影响 |
3.3.6 传统加热与微波辐照对铷钾浸出的影响的分析 |
3.4 浸出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萃取与反萃取以及分步结晶工艺研究 |
4.1 萃取试验方法 |
4.2 萃取工艺结果与讨论 |
4.2.1 稀释剂的选择 |
4.2.2 萃取剂浓度影响 |
4.2.3 萃取时间的影响 |
4.2.4 O/A相比对铷萃取的影响 |
4.2.5 溶液pH对铷萃取的影响 |
4.2.6 萃取温度对铷萃取的影响 |
4.3 反萃条件优化实验 |
4.3.1 反萃剂的选择 |
4.3.2 反萃剂浓度的影响 |
4.3.3 反萃相比的影响 |
4.3.4 反萃时间的影响 |
4.4 分步结晶 |
4.4.1 分步结晶工艺方案 |
4.4.2 结晶时间对硫酸钾结晶的影响 |
4.4.3 搅拌速度对硫酸钾结晶的影响 |
4.4.4 结晶时间对硫酸铷结晶的影响 |
4.4.5 搅拌速度对硫酸铷结晶的影响 |
4.4.6 硫酸钾、硫酸铷结晶体的特征图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河蟹产销暂养中的水环境监控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环境因素对河蟹暂养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蟹池 |
2.1.2 试验河蟹规格 |
2.1.3 试验设备 |
2.2 影响河蟹暂养的水环境因素及检测原理 |
2.2.1 水温 |
2.2.2 溶解氧(DO)浓度 |
2.2.3 酸碱度(pH值) |
2.2.4 氨氮浓度 |
2.2.5 亚硝酸盐浓度 |
2.2.6 高锰酸盐指数 |
2.3 水环境因素对河蟹暂养影响试验 |
2.3.1 试验目的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氨氮平衡的水环境调控系统的设计 |
3.1 水环境调控系统的设计原理 |
3.1.1 排氨量、换水量 |
3.1.2 换水时间 |
3.2 水环境调控系统的总体规划 |
3.2.1 控制器设计方案 |
3.2.2 控制器软件程序 |
3.2.3 控制器预警功能 |
3.2.4 控制器网络和换水参数设置 |
3.3 控制器电路设计 |
3.4 配件的选择、调试 |
3.4.1 氨氮传感器的选择、标定 |
3.4.2 溶氧传感器的选择、校准 |
3.4.3 电磁阀的选择及安装 |
3.4.4 增氧设备 |
3.5 水环境调控系统的安装及测试 |
3.5.1 换水系统的电路布线规划 |
3.5.2 现场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换水方式对河蟹暂养影响的试验 |
4.1 河蟹暂养换水的意义 |
4.2 试验材料 |
4.2.1 试验内容 |
4.2.2 试验准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传统换水方式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数据 |
4.3.3 试验结果 |
4.4 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方式 |
4.4.1 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原理 |
4.4.2 试验设计 |
4.4.3 试验数据 |
4.4.4 试验结果 |
4.5 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方式 |
4.5.1 试验设计 |
4.5.2 试验数据 |
4.5.3 试验结果 |
4.6 试验成本与收益 |
4.6.1 传统换水方式收益 |
4.6.2 化学试剂检测辅助换水方式收益 |
4.6.3 控制器检测智能换水方式收益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于河蟹产销的GPRS远程信息传输及无线视频监控 |
5.1 河蟹生产与销售建立信息共享的意义 |
5.2 基于GPRS的远程信息传输系统的搭建 |
5.2.1 无线信息传输方式的选择 |
5.2.2 域名申请、内网穿透 |
5.2.3 控制器程序烧录 |
5.2.4 数据远程无线传输检验 |
5.3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
5.3.1 无线视频系统建立的意义 |
5.3.2 摄像机型号的选择 |
5.3.3 无线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 |
5.3.4 手机、电脑等客户端的远程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氟废水除氟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氟的概述 |
1.1.1 氟的物化性质和用途 |
1.1.2 萤石资源现状和应用 |
1.2 含氟废水的危害与来源 |
1.2.1 含氟废水的危害 |
1.2.2 含氟废水的来源 |
1.3 国内外除氟方法概述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混凝沉淀法 |
1.3.3 吸附法 |
1.3.4 离子交换法 |
1.3.5 电凝聚法 |
1.3.6 膜分离法 |
1.3.7 微生物处理法 |
1.3.8 诱导结晶法 |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实验方案 |
2.1 氟在废水中的存在形态分析 |
2.2 Ca-F-H_2O系的E-pH图 |
2.3 钙盐法除氟原理 |
2.4 诱导结晶法原理 |
2.4.1 晶体的形成与长大 |
2.4.2 诱导结晶 |
2.5 实验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原料及检测方法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主要试剂 |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3.4 检测方法 |
3.4.1 氟的测定 |
3.4.2 钙的测定 |
3.4.3 磷的测定 |
3.4.4 氯的测定 |
3.4.5 除氟渣含水率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1 改性钙盐除氟剂除氟实验 |
4.1.1 反应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2 反应温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3 反应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4 残余钙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5 初始氟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6 改性钙盐除氟剂处理模拟高氟废水的工艺参数 |
4.2 改性钙盐除氟剂添加晶种诱导除氟实验 |
4.2.1 晶种的制备 |
4.2.2 反应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4 反应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5 残余钙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6 初始氟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7 晶种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8 不同晶种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9 改性钙盐除氟剂添加晶种诱导除氟的工艺参数 |
4.3 杂质离子的影响 |
4.3.1 废水中Mg~(2+)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2 废水中SO_4~(2-)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3 废水中Cl~-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4 废水中PO_4~(3-)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5 以SiF_6~(2-)形式存在的初始氟浓度对除氟的影响 |
4.4 除氟渣回用除氟实验 |
4.5 实际高氟废水除氟实验 |
4.6 除氟渣的沉降性能、含量和粒度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武陵山区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萤石资源概况 |
1.1.1 基本性质 |
1.1.2 矿石类型及分布 |
1.2 重晶石资源概况 |
1.2.1 基本性质 |
1.2.2 矿石类型及分布 |
1.3 国内外萤石、重晶石的贸易概况 |
1.3.1 萤石贸易概况 |
1.3.2 重晶石贸易概况 |
1.4 世界萤石、重晶石的分选研究进展 |
1.4.1 概述 |
1.4.2 重选工艺 |
1.4.3 浮选工艺 |
1.4.4 萤石、重晶石选矿加工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1.5 研究背景、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试验原料及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试剂 |
2.4 研究方法 |
2.4.1 试验研究方法 |
2.4.2 试验测试方法 |
第3章 萤石、重晶石、方解石纯矿物浮选试验 |
3.1 捕收剂试验 |
3.2 PH值试验 |
3.3 抑制剂试验 |
3.3.1 玉米糊精 |
3.3.2 木质磺酸钠 |
3.3.3 柠檬酸 |
3.3.4 单宁类抑制剂试验 |
3.3.4.1 单宁酸 |
3.3.4.2 杨梅栲胶 |
3.3.4.3 橡椀栲胶 |
3.3.5 无机类抑制剂试验 |
3.3.5.1 水玻璃 |
3.3.5.2 氟硅酸钠 |
3.3.5.3 重铬酸钾 |
3.3.10 小结 |
3.4 难免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1 NaF |
3.4.2 NaCl |
3.4.3 Na_2SO_4 |
3.4.4 CaCl_2 |
3.4.5 BaCl_2 |
3.4.6 MgCl_2 |
3.4.7 CuSO_4 |
3.4.8 ZnSO_4 |
3.4.9 FeCl_3 |
3.4.10 AlCl_3 |
3.4.11 Al_2(SO_4)_3 |
3.4.12 小结 |
第4章 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分离试验 |
4.1 萤石与重晶石分离 |
4.1.1 抑重晶石浮萤石工艺 |
4.1.2 抑萤石浮重晶石工艺 |
4.2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抑方解石浮萤石工艺) |
4.3 重晶石与方解石分离(抑方解石浮重晶石工艺) |
4.4 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分离 |
4.4.1 混合浮选工艺 |
4.4.2 优先浮选萤石工艺 |
4.5 小结 |
第5章 三种矿物表面电位研究 |
5.1 三种矿物零电点 |
5.2 捕收剂对矿物ZETA电位的影响 |
5.2.1 油酸钠溶液化学分析 |
5.2.2 对萤石Zeta电位的影响 |
5.2.3 对重晶石Zeta电位的影响 |
5.2.4 对方解石Zeta电位的影响 |
5.3 抑制剂对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 |
5.3.1 柠檬酸 |
5.3.2 氟硅酸钠 |
5.3.3 橡椀栲胶 |
5.4 难免离子对萤石、重晶石、方解石表面电位影响研究 |
5.4.1 矿物溶解平衡 |
5.4.2 离子溶液化学分析 |
5.4.2.1 Ca~(2+) |
5.4.2.2 Ba~(2+) |
5.4.2.3 Mg~(2+) |
5.4.2.4 Cu~(2+) |
5.4.2.5 Fe~(3+) |
5.4.2.6 Al~(3+) |
5.4.3 难免离子对三种矿物Zeta电位的影响 |
5.4.3.1 NaF |
5.4.3.2 CaCl_2 |
5.4.3.3 BaCl_2 |
5.4.3.4 MgCl_2 |
5.4.3.5 CuSO_4 |
5.4.3.6 FeCl_3 |
5.4.3.7 AlCl_3 |
5.5 小结 |
第6章 三种矿物表面与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
6.1 捕收剂与三种矿物表面作用机理 |
6.1.1 结构性能 |
6.1.2 萤石表面作用机理 |
6.1.3 重晶石表面作用机理 |
6.1.4 方解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 抑制剂在三种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6.2.1 柠檬酸 |
6.2.1.1 结构性能 |
6.2.1.2 萤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1.3 重晶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1.4 方解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2 氟硅酸钠 |
6.2.2.1 结构性能 |
6.2.2.2 萤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2.3 重晶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2.4 方解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3 橡椀栲胶 |
6.2.3.1 结构性能 |
6.2.3.2 萤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2.3 重晶石表面作用机理 |
6.2.3.4 方解石表面作用机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中国萤石矿地质特征及资源储备体系构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
2 资源分布及特点 |
3 资源利用现状及萤石储备紧迫性分析 |
4 资源储备体系构建设想初探 |
4.1 资源储备规模 |
4.2 资源储备方式 |
4.3 资源储备布局 |
4.4 资源储备运行机制 |
5 结论与讨论 |
(10)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工新材料的范畴与总体发展态势 |
(一) 化工新材料产业范畴 |
1. 氟硅材料 |
2. 石化基新材料 |
3. 生物新材料 |
4. 复合化工新材料 |
(二) 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
二、化工新材料主要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一) 有机硅产业 |
1. 国际竞争力 |
2. 发展策略 |
3.“十二五”发展目标 |
(二) 氟化工产业 |
1. 氟化工产业主要领域 |
2. 我国萤石资源分析 |
3. 氟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4. 产品结构优化方案 |
(三) 工程塑料 |
(四) 特种橡胶 |
1. 发展异戊橡胶的重要意义 |
2. 硅橡胶产业面临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五) 高性能纤维 |
(六) 可降解塑料 |
(七) 功能性膜材料 |
四、我国萤石产销现状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分离行为及机理研究[D]. 王涛.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铈基储氧催化剂设计及其化学链乙苯氧化脱氢性能研究[D]. 王成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浅议磷矿石伴生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步[J]. 刘海霞. 磷肥与复肥, 2020(07)
- [4]中国与美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形势分析[J]. 陈甲斌,霍文敏,冯丹丹,王嫱,余良晖,刘超,苏轶娜,殷俐娟,胡德文,闻少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08)
- [5]一种萤石浮选尾矿中铷钾的回收工艺研究[D]. 方亚东. 湘潭大学, 2019(02)
- [6]河蟹产销暂养中的水环境监控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D]. 张建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高氟废水除氟新技术研究[D]. 刘鸿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武陵山区萤石、重晶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研究[D]. 喻福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9]中国萤石矿地质特征及资源储备体系构建初探[J]. 唐尧,陈春琳,熊先孝. 现代化工, 2014(11)
- [10]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J]. 张方.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