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水利综合开发实业公司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与供电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力系统配网建设中,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系统配网的自动化建设,以提升供电的质量与可靠性。文章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电力系统配电终端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提出了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思考
1导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指电力运行过程中采取各种具有自动监控、检测或者控制功能的设备装置通过信号或者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局部系统或者远程输电进行协调、检测和监控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电力在社会生活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保证社会生产的稳定,安全有效的发展,降低社会生活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2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模式分析
2.1分布智能模式
在电力系统的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采用分布智能模式,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快速重构、对故障的快速判断与处理。在配网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时,配网的智能开关会自动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在开关中监测到的故障信息不会发送到电网主站中,配网会自动将故障隔离,实现配网的自动化管理。在采用分布智能模式的配网中,各设备形成了重合式的分段开关,配网的主要设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流计数型;另一种是电压时间型。电流计数型设备通过对故障电流的分析检测,计算电流流经设备的次数,来实现对故障区域的判断。电压时间型设备是通过电流流经的设备的时间长短来判断配网的故障区域。通过这两种设备的检测,可以实现对配网故障的快速判断,同时不需要配网的通信系统与主站系统参与,因此所需耗费的成本较低。但是配电系统配网的分布智能模式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故障的处理时间较长,会造成恢复供电较慢;在故障检测中,需要多次自动闭合开关,会对配网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在配网进行构架重构之后,配网的参数会恢复到默认值,需要对配网参数重新进行设置。因此,在简单的、通信系统不完善的配网中,选择分布智能模式才能最大化的发挥配网的作用。
2.2集中智能模式
集中智能模式是当前较为常用的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模式。集中智能模式是通过配网中的断路器,来实现对故障信息的检测,然后将故障信息发送到配网的主站系统中,主站系统通过对配网故障的分析,确定故障的区域,通过闭合故障的区域开关,实现对故障的隔离。在集中智能模式的自动化管理中,也会考虑到配网超负荷、自我损耗的情况。对于配网超负荷与自我损耗的问题,主站系统通过相关的计算,制定相应的方案,从而实现对超负荷与损耗问题的解决。集中智能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配网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系统的自动化指令进行故障的处理与运行监测操作,也可以按照相关人员输入的操作指令运行;集中智能模式可以将用户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自动上传到主站系统,主站系统通过对某一区域用户用电情况的分析,优化电力能源的配置;集中智能系统具有电压无功以及配变计量监测功能,可以实现对配网的自动控制;集中智能模式可以实现对故障的自动判断与处理,可以维护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
3当前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配网自动化网架设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信道故障在配网电力系统发生故障之后,自动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各个子系统来控制开关,从而实现有故障处理模式。然而,目前有信道故障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配网自动化系统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不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故障发生的地方进行准确定位,不能及时找出并处理故障。因此,一旦配网系统发生故障,它将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不能有效地将故障解决掉。无信道模式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故障、隔离恢复电力电缆的供电功能。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定位软件对故障发生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其排除掉,其中故障定位软件可以有脉冲技术型、重合器以及电压型分断开关等形式。在配网自动化系统工作时无信道故障模式出现问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这种模式无法利用脉冲技术型来阻断短路电流,但是这种模式能够记忆重合器开关的故障,从而实现配网自动化系统。
3.2配网自动化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
虽然现有的地区配网自动化己经初步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及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造成与之对应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方面跟不上,致使配网自动化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配网自动化系统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设备稳定性、系统可靠性等问题,甚至有的设备其维修工作跟不上,造成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线损率普遍存在偏高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电压合格率。一旦发生事故后,配网自动化系统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故障进行隔离和恢复,使得设备不能够进行正常的供电,如果想要真正地实现配网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能够很好地将故障隔离开来、能够及时地对事故进行抢修操作,还需要很长的探索、研究时间。
4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策略
4.1智能综合配变终端TTU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构建。其构建过程主要为:(1)转变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由有人管理模式转变为无人管理模式,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管理;(2)在电力系统的调控中心,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全天不间断值守,保证调控中心的正常运转;(3)在维护操作站的建设中,需要对电网的架设以及电网线路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统一规划,一次性建设。在电网架设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分层结构,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配网的自动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以信息交互总线管理系统作为基础,同时集成定位系统、故障检测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集成故障检测、故障定位以及信息传输等功能。在系统软件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将系统分为基础平台层、系统层以及应用层,在基础平台层上,建立功能层,功能层可以支撑配网监控应用的运行,实现对SCADA、FA等的分析。通过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可以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4.2对调控人员的要求
调控人员在电力系统配网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电力系统配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调控人员对电力系统配网的调控,可以实现对电力能源的优化调配,促使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调控人员将调控指令输入到配网的维护操作站时,电力系统配网与管理人员会开展配网的运行状态检测作业,实现对配网中存在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调控人员需要根据配网各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科学地制定调控指令;在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立即下达调控指令,并安排人员进行故障维修。通过调控人员与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合,可以明显地提升电力故障的处理能力,也能有效提高配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自动化系统技术也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国际化、智能化、规范化越来越成为技术发展的共识。虽然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发展的后劲已经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实现电力高度集成化、高度职能化和高度自动化,实现电力系统全面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确保电力系统配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潮.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要点探析[J].科技展望,2016,(35):131.
[2]万会江.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探索[J].工程技术研究,2016,(07):218.
[3]陈年华.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要点探析[J].科技展望,2016,(22):116.
[4]许华淳.关于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探讨[J].科技展望,2016,(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