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运动论文_杨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活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生活,诤友,电影,哲学思想,大公报,儒学,重庆。

新生活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倩[1](2019)在《1934年《中央日报》新生活运动广告的宣传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由国民政府发起,深入国民衣食住行的一场政治运动,以达到改造国民素质、建设民族国家的目的。《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党报,相应地也会承担宣传新生活运动的任务,而其中一些商家也在利用这场政治运动将自身商品与之联系,并且运用不同的广告策略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因此,以1934年《中央日报》的广告入手,探讨商家所推行的广告策略及影响。(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8期)

吴育泽[2](2019)在《基于新生活运动的甘肃妇女生活状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父权制度使得女性一直处于男权的压迫之下。近代以来虽有新女性思想传入,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1934年2月,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新生活运动拉开帷幕。甘肃省新生活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妇女工作是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甘肃省新运促进会根据本省妇女生活实情,开展妇女教育、禁止缠足等活动。新生活运动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在甘肃的传播,也一定程度改善了甘肃妇女的生活,但是一些措施脱离实际,最终效果还有待考量。(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燕洋,章梅芳,王瑶华[3](2019)在《民国时期家庭卫生观念与知识的传播——以新生活运动期间相关纸媒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相关书籍和大众报刊的考察,分析并讨论了民国时期尤其是新生活运动期间家庭卫生观念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状况;发现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具有西医背景的医师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传播的内容多以西方细菌学、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为基础,其目标在于通过更新和变革时人的家庭卫生观念与知识,推动国人家庭生活逐渐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最终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现代化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雷[4](2019)在《20世纪30年代山西省新生活运动对民众生活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活运动是国民政府将"礼义廉耻"作为主要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以提升民众日常规范、改善社会环境而倡导的,具有一定政治色彩和强制约束力为特征的重要社会运动。山西省新生活运动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提高民众行为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试图以新生活运动中的"规矩"运动作为探究视角,通过列举新生活运动对于山西省下辖地区民众的习惯习俗、社会环境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国货土货使用等方面的要求与倡导以及民众对于新生活的实践,阐述新生活运动对20世纪30年代山西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9年01期)

李九如[5](2019)在《新生活运动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保守主义”(1934—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战前新生活运动所放大的复古文化语境中,出现了一些在文化上趋向于保守的电影,它们在以往的电影史叙述中,往往被忽略或简单化对待,而其本身的现代意义则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9年01期)

陈建云,杨唯汀[6](2018)在《《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由蒋介石亲自发起、南京国民政府主导推行的一场全国性"生活革命"运动,即把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礼义廉耻"体现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以求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实现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目的。在新生活运动施行的15年间,《大公报》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评论。《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总体上持赞同、支持态度,但对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刻批评,尽到了监督政府之责。《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态度,体现了它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诤友"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毛雨桐[7](2018)在《抗战时期重庆新生活运动纪念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新生活运动,拟定每年的二月十九日为新生活运动纪念日,并开展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新生活运动纪念日活动的开展在当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特别是抗战时期,起到鼓舞人心,动员全军民抗战的作用。同时,该纪念日活动又有助于整顿社会风气,树立国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10期)

李九如[8](2018)在《新生活运动与早期电影生产:创作、编纂、改造与影响(1934-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生活运动最初几年(1934—1937)中,通过直接创作产生的"新生活电影"(及剧本),在编纂和改造中形成的"新生活电影"或与该运动有明确关联的电影,以及在运动影响下出现的符合"新生活"精神的电影/剧本,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一部完整的电影史而言仍然是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06期)

张乃耕[9](2018)在《新生活运动与儒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活运动,作为20世纪30年间由蒋介石主持倡导的一场大范围的社会文化运动,其中有着大量的儒学思想元素,从其发起到推行的整个过程,都与儒家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关系,可以说,儒学在其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不过,对于儒家学说这一涵盖了本体论、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复杂哲学构建来说,蒋介石所真正需要的,并非其全部的整套的学说,而是局限地将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剥离出来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发掘传统儒家的特定思想资源,去“力行”其“蒋氏叁民主义”,从而推动实现其特有的利益和目的,来构建政治上的合法性基础。一方面,从新生活运动的文化诉求来看,在新生活运动的文化建构中,“礼义廉耻”等传统思想只是在运动之初具有明显的纲领性地位,此后所占的比重则呈现边缘化趋势,而“叁化”特别是军事化强调服从与牺牲的思想比重则逐步加重,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所扮演的服务其社会运动与政治统治的“阶段性战略武器”角色越来越明显;在运动发起的复杂背景特别是蒋介石本人的思想文化背景中,蒋介石选择了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切入点和“外包装”、以叁民主义大旗为根本需要的“新生活”之路,这样不仅能熟练运用和推行,而且比西方外来文化更有优势和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从“新生活”对儒家哲学体系的吸收利用来看,就运动中对伦理道德概念等儒家思想元素的倡导而言,尽管将“四维”、“八德”、“叁达德”等放在了无比重要的位置,但是却已经失去了固有文化概念中的属性和意义,蒋介石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礼、义、仁等重要思想范畴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兼具儒家道德伦理色彩和国家社会政治色彩的新道德基准,并贯彻在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以此来整顿和约束人民的思想道德,是一种孤立性、片面性、功利性和投机性的继承与运用;就运动背后寻求儒家思想理论支撑来为其运动及政权构建独立意识形态体系的深层哲学依据来看,从戴季陶的“民生哲学”,到陈立夫的“唯生哲学”,再到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对纯理论性、纯学术性的“哲学”是并不十分关注的,都意欲将传统的儒家哲学与国民党的政治哲学等关联在一起,构建起特有的哲学思想体系,以求为政权提供坚实的形而上学根基。新生活运动强烈的政治色彩,无疑大大束缚和削弱了其中的文化性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民党在儒家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强力支持,使得自“五四”运动后受到猛烈抨击的传统儒学思想,又有了一个略显有利的发展平台,加上运动期间,社会各界不乏有大量的心系民族、心系文化的真挚的学者加入其中,在开启文化论争、弘扬文化精粹、推动优秀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研究等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和正面的影响。只是可惜的是,这种夹缝中先天不足的文化发展,必然在“意识形态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下受到了政治上的巨大限制,是不可能发挥出实质意义上的文化复兴、民族振兴的作用的。运动中轰轰烈烈的“尊孔复古”之倡导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夸张性推崇、对“知识与道德”等精神力量的重扬,不是纯粹意义上“士不可以不弘毅”般的理性文化救亡和文化复兴,而是携着先声夺人的文化突围气势,在全民中提供一种支撑国民党政权主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一种“牧民驯良”的革命专制文化环境。由此,蒋介石高举“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大旗,赋予自身传统文化“道统”和“叁民主义”政治遗产双重继承人的身份,在“四维八德”、“叁达德”、“大学之道”、成己成物、致中和、“知行合一”等儒学思想的外在包装下,推出其伦理性、功利性、实用性的“民生哲学”、“唯生哲学”和“力行哲学”,强制性地灌输进国民的日常生活和军队的军事行动中,建构起一个涵盖政治、伦理、教育、社会、宗教等领域在内的“民生哲学”意识体系,以求达到对社会、对国民、对政党“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大一统”。因此,新生活运动关于儒家哲学的推崇和应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有始无终的阶段性需要而已,而作为其运动依据的哲学体系中所融入的传统儒家思想哲学的理论涵义,也已经随着国民党政权统治的需要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或武器,尽管从外观形态上看貌似是儒学思想的“道统”传承,但实质上却“不具其神”,并非真正的儒学思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李恭忠,蓝江,王亚敏[10](2018)在《历史中的身体:由“新生活运动”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恭忠:实际上"新生活运动"大家应该都不是特别陌生。为什么呢?我们大概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有对广播体操的记忆,这就是一种对身体至上而下、整齐划一的集体规训。这是1949年以后的独特现象吗?当然不是。它实际上有着更深远的脉络。"新生活运动",我们的关注点是当代。两个关键词很重要,一个是"关系和交往",一个是(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8年05期)

新生活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父权制度使得女性一直处于男权的压迫之下。近代以来虽有新女性思想传入,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1934年2月,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新生活运动拉开帷幕。甘肃省新生活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妇女工作是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甘肃省新运促进会根据本省妇女生活实情,开展妇女教育、禁止缠足等活动。新生活运动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在甘肃的传播,也一定程度改善了甘肃妇女的生活,但是一些措施脱离实际,最终效果还有待考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活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倩倩.1934年《中央日报》新生活运动广告的宣传策略[J].散文百家.2019

[2].吴育泽.基于新生活运动的甘肃妇女生活状态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马燕洋,章梅芳,王瑶华.民国时期家庭卫生观念与知识的传播——以新生活运动期间相关纸媒为主要考察对象[J].科普研究.2019

[4].李雷.20世纪30年代山西省新生活运动对民众生活影响初探[J].理论观察.2019

[5].李九如.新生活运动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保守主义”(1934—1937)[J].电影艺术.2019

[6].陈建云,杨唯汀.《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毛雨桐.抗战时期重庆新生活运动纪念日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

[8].李九如.新生活运动与早期电影生产:创作、编纂、改造与影响(1934-1937)[J].当代电影.2018

[9].张乃耕.新生活运动与儒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李恭忠,蓝江,王亚敏.历史中的身体:由“新生活运动”谈起[J].画刊.2018

论文知识图

常州大成染织厂“蝶球”牌商标 图2...一1一l新生活运动标识当时这两个...绥远省新生活运动大会后的游行...林风眠:《艺术与新生活运动》...4-2:新生活运动图说:约会要守...欲借精神力量摆脱困境——蒋介石倡议“#~

标签:;  ;  ;  ;  ;  ;  ;  

新生活运动论文_杨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