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分类论文-廖艳华

受体分类论文-廖艳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技术

受体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廖艳华[1](2019)在《动物源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分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源性食品中的β-受体激动剂兽药残留检出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对β-受体激动剂残留进行有效监控,建立可靠、灵敏和实用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对近10年来β-受体激动剂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其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于丰[2](2019)在《绵羊嗅觉受体基因鉴定、分类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嗅觉在哺乳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依赖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化学分子获得外界信息,帮助识别食物,躲避危险,以及求偶等行为。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动物识别气味的第一步。嗅觉受体(OR)是由数目庞大的嗅觉受体基因所编码,在基因组中被称为嗅觉受体超家族,研究表明,嗅觉受体基因数量和假基因率是影响动物嗅觉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基因谱在不同物种间快速进化,发生显着的复制和丢失事件(birth and death)。绵羊作为偶蹄目反刍类哺乳动物的代表,在采食过程中的牧草识别及其在繁殖过程中独特的“公羊效应”、母性行为及后代识别等都依赖嗅觉发生作用,然而嗅觉识别机制还不清晰。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对绵羊的鼻腔嗅觉上皮的解剖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及其表达情况却所知甚少。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精度越来越高、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基因组序列越来越完善,使得利用绵羊基因组数据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嗅觉受体基因和表达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哺乳动物嗅觉受体及其编码基因的特征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类及进化分析,然后结合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并验证绵羊嗅觉受体基因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从绵羊基因组鉴定得到1983个OR基因,包括929个功能基因和1053个假基因,以及一个位于基因组gap附近的截断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绵羊的22对染色体的91个基因簇上。利用CLUSTALW对嗅觉受体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类得到17个家族,包括3个CLASS I和14个CLASS II家族,并且进一步分为305个亚家族。直系同源分析发现绵羊OR功能性基因分布在515个公共直系同源基因组(OGG)中,并得到28个绵羊特异性OR基因,37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并且绵羊与牛OR基因进化关系较近。2.嗅觉上皮转录组检测得到706个OR基因表达,表达量较低,FPKM多在1-10之间。在大脑、肌肉、脂肪和嗅球组织中表达的OR基因各有3个、1个、4个和4个,表达量较低,FPKM在0.1-1之间。3.从头组装了嗅觉上皮OR基因转录本1015个,对应OR基因521个,其中254个OR基因存在2种及以上转录本。对不同转录本进行RT-PCR并测序验证,发现OR基因的mRNA存在外显子跳跃和选择不同起始密码子剪接方式,不同的剪接方式影响编码区序列。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获得了绵羊全部OR基因的序列、分类、进化和表达信息,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绵羊OR基因与采食、繁殖等行为在品种间或者个体间差异的关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晓东,刘德若[3](2018)在《肺腺癌新分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腺癌新分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肺切除术后且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94例,对其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入组患者均按照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ntem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分类方法进行肺腺癌亚型分类,分析肺腺癌新分类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的94例肺腺癌患者,男、女患者均为47例;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61岁,60岁及以上48例,60岁以下46例;既往或现在吸烟者34例,不吸烟者60例。根据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4例,Ⅱ期患者17例,Ⅲ期24例,Ⅳ期19例。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例数22,外显子20突变例数2,外显子21突变例数26,外显子10和21同时突变例数1,入组患者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54.3%(51/94),其中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例数24例,伏壁状为主型肺腺癌14例,乳头状为主型肺腺癌与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均为5例,微乳头状为主型肺腺癌3例,黏液腺癌为0;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46.6%,P=0.057);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vs.61.3%,P=0.005);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57.3%,P=0.018)。结论:不同的病理亚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存在差异,其中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高,实性为主型肺腺癌较非实性为主肺腺癌EGFR突变发生率低,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低。(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闫路[4](2017)在《基于核受体的叁元分类计算模型预测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分泌干扰物以极低浓度就会产生显着不良结局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数量和种类逐年递增,亟待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核受体(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等)介导的化合物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效应可以分为激动和拮抗效应。目前,已经开展了很多体内和体外实验用于筛选内分泌干扰物,但是面对着逐年增加的数以万计待筛选化合物,传统毒理学评价实验已经不能满足筛选的需要,而随着计算毒理学尤其是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深入,基于机理的计算毒理学模型为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实验评价,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模型评估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具有209种同族异构体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PCBs的多种同系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然而关于这类物质甲状腺活性的研究一直是空缺的。本研究利用叁元分类计算模型和报告基因实验评估209种PCBs的甲状腺活性。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了22种PCBs的甲状腺活性,发现4种PCBs具有甲状腺受体激动效应,而11种PCBs具有甲状腺受体拮抗效应;根据实验结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构建能够预测PCBs甲状腺干扰效应的叁元分类计算模型;最优模型是在支持向量机算法下获得的,该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24%和80.0%,且十折交叉验证结果为75%;最后,最优模型对余下的187种PCBs的甲状腺活性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高氯PCBs普遍具有甲状腺拮抗效应,而甲状腺激动剂则主要存在于低氯PCBs中。由于部分具有雌激素干扰效应的化合物已经被筛选和测试,因此通过文献搜索和数据库的查找,能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数据用于计算模型的构建。本研究收集了440个已知雌激素效应的化合物,结合叁种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构建一种新颖的能够直接鉴别雌激素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的叁分类计算模型,并经过优化和评估得到最优模型,其中最优模型是在支持向量机算法下获得的,该模型对测试集中激动剂以及拮抗剂的预测正确率分别为76.6%和75.0%。此外,该模型预测了2014年由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发布的109种疑似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合物,并利用E-screen实验验证模型预测有效应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计算机预测和实验评价体系基本吻合。基于同样的设计思路和计算原理,建立了能够预测雄激素效应和甲状腺干扰效应的叁元分类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构建好的叁受体模型对目前环境中检出率极高的7种农用化学品及其代谢产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进行预测。本研究在打破了之前计算预测模型只停留在化合物有或无内分泌干扰效应鉴定的二元分类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核受体介导的化合物叁元分类模型,开展了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精准评价,旨在为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提供更多信息。(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吴晓燕[5](2017)在《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与十大不良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β受体阻滞剂在诊疗疾病中的不良反应十分常见,在使用该药物时要给予高度注意和防范,科学合理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其他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并发症及早干预,对促进疾病的早期康复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7年01期)

李翠兰,石其光[6](2015)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分类及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症肌无力抗体用于诊断的价值决定于对该抗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方面多年来已有不断发展和改进。笔者主要阐述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分类及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曾健,韦康来[7](201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BI-RADS分类与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征象,探讨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分析3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超声表现,包括肿块大小、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微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部血流、弹性评分及BI-RADS分类,术后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CerbB-2表达,分析BI-RADS分类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边缘有毛刺征的IDC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边缘无毛刺征者(χ2=7.618、6.178,P<0.05),有微钙化的IDC肿块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者(χ2=4.827,P<0.05),血流分级II~III级的IDC肿块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0~I级者(χ2=4.07,P<0.05);②ER、PR、CerbB-2表达阳性的IDC的BI-RADS分类明显高于ER、PR、CerbB-2阴性者(P<0.05)。结论边缘毛刺征、微钙化、血供丰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有可能将ER、PR、CerbB-2阴性乳腺癌的BI-RADS分类低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王敏琦,张力耘,田雪,蒲雪梅,李梦龙[8](2012)在《基于遗传算法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分类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广泛参与各类生理活动的调控,目前市场上1/2的小分子药物均是以GPCR为药物靶标。由于G蛋白偶联受体晶体结构缺乏,采用理论方法对G蛋白受体耦合特异性进行分类预测在药物研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基于GPCR序列,以伪氨基酸算法以及遗传算法为基础,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G蛋白偶联受体耦合特异性的预测模型,取得了可达82.5%的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2年10期)

王勇,戴美云,朱东兵[9](2011)在《雌孕激素受体与卵巢癌辩证分型、病理分类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卵巢癌患者的辩证分型、病理分类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及检测雌孕激素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中:上皮性癌ER+88.8%(24/27);非上皮性癌ER+(66.7%8/12);转移性癌ER+63.6%(7/11)。中医辩证分型虚证组中:气虚型ER+PR(-)13.3%(2/15);阴虚型ER+PR(-)0(0/9);气阴二虚型ER+PR(-)46.2%(12/26)。结论卵巢上皮性癌ER阳性率高,中医辩证分型气阴二虚型ER阳性率高。(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15期)

陈敏,郑仁礼,祁珊[10](2011)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和AT1受体的结合,发挥扩张血管、排钠利尿、抵制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在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根据结构分为二苯四咪唑类、非二苯四咪唑类和非杂环类叁大类。该类药物作用专一、降压作用完全、副作用小,是治疗各型高血压的有效药物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受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嗅觉在哺乳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依赖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化学分子获得外界信息,帮助识别食物,躲避危险,以及求偶等行为。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动物识别气味的第一步。嗅觉受体(OR)是由数目庞大的嗅觉受体基因所编码,在基因组中被称为嗅觉受体超家族,研究表明,嗅觉受体基因数量和假基因率是影响动物嗅觉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基因谱在不同物种间快速进化,发生显着的复制和丢失事件(birth and death)。绵羊作为偶蹄目反刍类哺乳动物的代表,在采食过程中的牧草识别及其在繁殖过程中独特的“公羊效应”、母性行为及后代识别等都依赖嗅觉发生作用,然而嗅觉识别机制还不清晰。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对绵羊的鼻腔嗅觉上皮的解剖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及其表达情况却所知甚少。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精度越来越高、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基因组序列越来越完善,使得利用绵羊基因组数据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嗅觉受体基因和表达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哺乳动物嗅觉受体及其编码基因的特征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类及进化分析,然后结合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并验证绵羊嗅觉受体基因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从绵羊基因组鉴定得到1983个OR基因,包括929个功能基因和1053个假基因,以及一个位于基因组gap附近的截断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绵羊的22对染色体的91个基因簇上。利用CLUSTALW对嗅觉受体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类得到17个家族,包括3个CLASS I和14个CLASS II家族,并且进一步分为305个亚家族。直系同源分析发现绵羊OR功能性基因分布在515个公共直系同源基因组(OGG)中,并得到28个绵羊特异性OR基因,37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并且绵羊与牛OR基因进化关系较近。2.嗅觉上皮转录组检测得到706个OR基因表达,表达量较低,FPKM多在1-10之间。在大脑、肌肉、脂肪和嗅球组织中表达的OR基因各有3个、1个、4个和4个,表达量较低,FPKM在0.1-1之间。3.从头组装了嗅觉上皮OR基因转录本1015个,对应OR基因521个,其中254个OR基因存在2种及以上转录本。对不同转录本进行RT-PCR并测序验证,发现OR基因的mRNA存在外显子跳跃和选择不同起始密码子剪接方式,不同的剪接方式影响编码区序列。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获得了绵羊全部OR基因的序列、分类、进化和表达信息,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绵羊OR基因与采食、繁殖等行为在品种间或者个体间差异的关系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体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廖艳华.动物源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分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2].于丰.绵羊嗅觉受体基因鉴定、分类及转录组分析[D].吉林大学.2019

[3].张晓东,刘德若.肺腺癌新分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4].闫路.基于核受体的叁元分类计算模型预测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D].浙江工业大学.2017

[5].吴晓燕.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与十大不良反应[J].健康之路.2017

[6].李翠兰,石其光.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分类及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J].实用医药杂志.2015

[7].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曾健,韦康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BI-RADS分类与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

[8].王敏琦,张力耘,田雪,蒲雪梅,李梦龙.基于遗传算法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分类预测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

[9].王勇,戴美云,朱东兵.雌孕激素受体与卵巢癌辩证分型、病理分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

[10].陈敏,郑仁礼,祁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

标签:;  ;  ;  ;  

受体分类论文-廖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