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流板论文_杨威,余雏麟,程涛,邓科,季敏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折流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应器,换热器,群落,多相,微生物,数值,螺旋。

折流板论文文献综述

杨威,余雏麟,程涛,邓科,季敏东[1](2019)在《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与阻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的机理,对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进口雷诺数下,大小孔换热器壳程传热效率数值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为7.9%,压降与实验值误差约为3.1%,数值计算模型用于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的研究是正确可行的;流体经过小孔时,流体具有射流加速的效应,其局部传热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都会增大,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具有较高的壳程传热系数和较低的壳程压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刘宏宇,王建军,白翔宇,金有海,刘帅[2](2019)在《吸收塔内气液分离折流板除雾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结构参数对除雾器阻力特性、除雾效率及除雾器出口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高速摄影流动显示技术对折流板除雾器基本分离规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折流板除雾器基本分离规律可归结3种情况:①液滴跟随气流直接逃逸;②液滴撞击在折流板叶片迎风面直接被捕捉;③液滴撞击到折流板叶片后产生破碎,部分液滴被折流板叶片捕集,部分液滴随气体逃逸出分离器;折线形折流板受截面气速影响最小,临界气速可达到5.3 m/s,但出口液滴粒径偏大;夹角越小分离效率越高,但分离效率对截面气速的敏感性越高,同时在合适气速下,出口液滴粒径较小。(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胡绍伟,刘芳,王勇,徐晓晨[3](2019)在《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EM和FISH技术分别对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反应器中的厌氧颗粒污泥和生物膜进行了微生物群落分析,并进行了生物膜内部反应机制预测。结果表明,耦合反应器实验结束时叁个隔室内厌氧颗粒污泥的密实度和微生物形态各不相同,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耦合反应器稳定运行时生物膜内层的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作为优势菌种存在,而在实验末期生物膜内层的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急剧减少,与耦合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规律相符。(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胡绍伟,刘芳,王勇,杨海明[4](2019)在《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作用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揭示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作用的原理,探索不同C/N比值条件下的运行工况,采用仿真软件描述了膜曝气生物膜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的C/N条件下,生物膜内部叁种微生物种群的协同作用关系以及不同底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C/N比值为5. 0条件下能够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当C/N比值为3. 0时,造成的反硝化碳源不足和生物膜过薄时缺氧/厌氧环境的缺乏均会抑制反硝化的过程,使得总氮的去除率下降;而C/N比值为7. 0时,好氧异养菌大量繁殖造成了生物膜过厚,从而形成对底物传质的阻碍,同样会降低脱氮的效果。因此适宜C/N比值是影响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作用脱除总氮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王发龙[5](2019)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固-液两相流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升流速度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效率的影响,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和标准k-ε模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在固-液两相流条件下,针对流场和固含率分布变化,考察了1.0、1.5、2.0和2.5 m·h-1等升流速度对反应器水力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反应器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升流速度为1.5~2.0 m·h-1的条件下,升流室的流场、水流速度变化和固含率分布状态相对较好,有利于水力循环和泥水混合,污泥的截留率高,无污泥流失,但底部仍存在污泥堆积现象。通过对反应器底部挡板和折流板的优化设计,可消除底部死区并防止污泥流失。(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常铭东,朱彤,王有昭,孙志成[6](2019)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氨氮质量浓度对反应器处理效率的单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由30℃降到10℃时,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下降了49. 11%;随着HRT的缩短,系统容积负荷逐渐提高,COD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反应器对COD的去除能力大幅度下降.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出最优参数:当温度为34. 97℃,HRT为46. 54 h时,COD去除率最高,达到88. 57%.(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赵亚莹[7](2019)在《基于低温烟气折流板逆流干燥技术的褐煤提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的高含水量不仅增加运输成本,降低锅炉燃烧效率,并且增加了污染物(CO_2,SO_2,NO_x)的排放,因此对低品质褐煤进行干燥提质是近些年国内外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采用的COMBDry干燥技术,具有出口温度低,对粒径需求低,操作简单,运行方便等特点。但利用此干燥技术对褐煤的干燥的微观机理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褐煤在COMBDry干燥实验台上的干燥特性,干燥后的物理化学结构、干燥后水分的再吸附情况以及干燥后褐煤热解和燃烧反应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两种中国内蒙古褐煤(海拉尔HLE和胜利SL两种褐煤)在COMBDry干燥装置上的干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考察干燥温度(T_d)、烟煤比(R)等参数对干燥速率、脱水率、热值热损失和燃烧效率的影响。借助氮吸附,傅里叶光谱分析(FT-IR),形态表征(Raman)和电子显微镜(SEM)定性分析褐煤干燥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干燥过程符合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机理。干燥过程中会发生大孔和部分中孔的收缩和坍塌,但微孔基本不变。干燥过程中有羧基(-COOH)、羟基(-OH)等含氧官能团在低于210℃下含量升高,当温度高于210℃的时候,这些含氧官能团含量下降,分解释放出H_2O和CO_2等气体,但其芳香性显着增加,并且干燥后的两种褐煤的石墨化程度降低。其次,对干燥后的褐煤进行水分再吸附实验,通过实验计算水分保有能力值与建立的模型做对比。结果表明,褐煤孔隙结构在干燥过程中不可逆地坍塌,使干燥后褐煤的水分再吸附特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干燥后褐煤的再吸附速率只与干燥温度有关,但与粒径和吸附条件关联性不大。提高干燥温度会降低水分再吸附速率和水分保有能力值(MHC)。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MHC模型适用于描述水分再吸收过程,并可用于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的褐煤MHC的预测。最后,通过高温水平管式炉和热重分析仪研究干燥前后的褐煤的热解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干燥后的褐煤与原煤相比,随着干燥程度的增加,在脱除挥发分的过程中由褐煤释放的HCN和NH_3的量显着增加。可燃性指数、燃尽指数和燃烧综合指数降低。干燥处理提高了煤焦颗粒表面的比表面积和C_f含量。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干燥褐煤热解过程中所收集的原煤焦和干燥后褐煤焦的结构特征、表面行为及燃烧反应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并非干燥程度越大其具有还原性和反应活性越强。因此,为了提高煤基燃料在焦炭燃烧阶段的反应性,褐煤在燃烧前应进行适当程度的预处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凯强[8](2019)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含氮有机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工艺具有氨氮去除速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逐渐成为废水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实际含氮废水含有有机物质和亚硝态氮含量低的特点给ANAMMOX工艺的实际应用带来了障碍。采用除碳预处理、短程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叁阶段反应装置,以此减轻有机物质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提供厌氧氨氧化工艺所必须的基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具有隔板及生物相分离的特点,在ABR反应器内实现了厌氧消化除碳、短程硝化以及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有效组合,经过该工艺组合处理含氮有机废水的COD及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7%和89.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部分:(1)考察了ABR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并通过各项参数分析了各隔室运行状态,为后续利用ABR反应器处理含氮有机废水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得出:在VLR由0.5kgCOD/(m~3·d)逐渐提高到2.0 kgCOD/(m~3·d)的过程中,ABR反应器各阶段稳定时期对于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90.0%和15.0%左右。在VLR为2.0 kgCOD/(m~3·d)时,1~#和2~#隔室中COD的去除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46.28%和43.53%,此时这两个隔室承担主要的COD去除作用。在VLR由0.5 kgCOD/(m~3·d)提高到1.5 kgCOD/(m~3·d)的过程中,5个隔室中的NH_4~+-N的变化幅度均较小,而当VLR提高到2.0 kgCOD/(m~3·d)时,5个隔室的NH_4~+-N变化幅度较明显。在同一负荷条件下,沿反应器的长度方向NH_4~+-N浓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各隔室VFAs呈现下降的趋势,pH则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ABR反应器第4~#隔室出水能基本满足短程硝化-ANAMMOX工艺对进水水质COD的要求。(2)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温度和pH分别维持在32℃和7.6~7.8之间,通过提高总氮容积负荷(NLR),研究厌氧氨氧化菌在不同NLR下的脱氮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颗粒活性炭对ANAMMOX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NLR的提高,出水NH_4~+-N浓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而NO_2~--N浓度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ANAMMOX活性提高期的稳定阶段,NH_4~+-N及NO_2~--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2.5%和70.0%,NO_2~--N及NH_4~+-N的消耗比也逐渐稳定在1.27~1.38之间。同时污泥形态由初期的黑色到逐渐出现红棕色。污泥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体系微生物群落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Candidatus Brocadia(4.46%)和Candidates Kuenenia(0.60%)等典型厌氧氨氧化菌属。由此可见,反应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ANAMMOX现象。在反应器运行初期,活性炭的添加可以吸附部分的NH_4~+-N及NO_2~--N,达到缓减负荷提高带来的影响。活性炭的长期存在则发挥着固定厌氧氨氧化菌并强化脱氮的作用。(3)利用ABR反应器进行厌氧消化除碳、短程硝化以及ANAMMOX工艺组合,实现了含氮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研究中ABR共包含7个隔室,其中1~4隔室进行污水的厌氧消化除碳;5~6隔室通过控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及游离氨(Free ammonia,FA)浓度实现了氨氮的部分短程硝化过程,并通过对DO及FA的优化调整,使氨氮氧化率稳定在51.4~64.1%的范围内,与此同时亚硝酸盐积累率也稳定在90%左右;将短程硝化隔室出水经调节pH后引入第7隔室后进行ANAMMOX反应。研究了稳定状态下厌氧消化-短程硝化-ANAMMOX系统对于有机物及氮素的去除情况,实现了对COD及TN的有效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7%和89.1%。结果表明:以对COD去除的贡献率大小来分,分别是厌氧消化隔室﹥短程硝化隔室﹥厌氧氨氧化隔室。以对TN去除的贡献率大小来分,则是厌氧氨氧化隔室﹥厌氧消化隔室﹥短程硝化隔室。(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文鹏[9](2019)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常减压蒸馏装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换热器的选型不仅是会直接影响到换热网络能量的回收,还会直接对常减压装置的长期稳定所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壳程介质分别为,脱前原油和减渣急冷油与减压渣油工艺流体的螺旋折流换热器以及弓形折流换热器的施工工艺进行计算,通过对螺旋折流换热器壳程的单位压力传热系数为更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价格因素和性质的影响,为降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常减压蒸馏装置所选择适合部位所采用换热器作为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9期)

孟芳[10](2019)在《一种新型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存在叁角漏流区,造成部分流体短路而影响换热器性能,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流体短路的新型螺旋折流板结构,使壳程流体近似连续螺旋状流动,强化传热过程。采用CFD技术对其壳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其与单螺旋结构的换热器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新螺旋结构的壳程传热系数高于单螺旋结构,同时其壳程压降也有所增大;随着螺旋角的增加(30°),新螺旋结构对应的单位压降下的传热系数(即综合性能)逐渐高于单螺旋结构对应的单位压降下的传热系数,说明新螺旋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换热器壳程的传热性能,在大螺旋角度下还可以提高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同时,新型螺旋折流板结构对流体的导流作用增强,流体的分布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折流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结构参数对除雾器阻力特性、除雾效率及除雾器出口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高速摄影流动显示技术对折流板除雾器基本分离规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折流板除雾器基本分离规律可归结3种情况:①液滴跟随气流直接逃逸;②液滴撞击在折流板叶片迎风面直接被捕捉;③液滴撞击到折流板叶片后产生破碎,部分液滴被折流板叶片捕集,部分液滴随气体逃逸出分离器;折线形折流板受截面气速影响最小,临界气速可达到5.3 m/s,但出口液滴粒径偏大;夹角越小分离效率越高,但分离效率对截面气速的敏感性越高,同时在合适气速下,出口液滴粒径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流板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威,余雏麟,程涛,邓科,季敏东.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与阻力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2019

[2].刘宏宇,王建军,白翔宇,金有海,刘帅.吸收塔内气液分离折流板除雾器实验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3].胡绍伟,刘芳,王勇,徐晓晨.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4].胡绍伟,刘芳,王勇,杨海明.厌氧折流板与膜曝气生物膜耦合作用的模型研究[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5].王发龙.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固-液两相流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9

[6].常铭东,朱彤,王有昭,孙志成.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赵亚莹.基于低温烟气折流板逆流干燥技术的褐煤提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8].陈凯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含氮有机废水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

[9].张文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常减压蒸馏装置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10].孟芳.一种新型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J].山东化工.2019

论文知识图

弓形折流板支撑管壳式换热器结...双弓形折流板壳程湍流密度云图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示意图双弓形折流板壳程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出,换热器壳程内流体温度由左...各截面速度矢量图

标签:;  ;  ;  ;  ;  ;  ;  

折流板论文_杨威,余雏麟,程涛,邓科,季敏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