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核磁共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固体,丁酸,羟基,喀斯特,戊酸,蛋白。
固体核磁共振论文文献综述
徐广永,董满园,马建锋,张利民[1](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和聚羟基丁酸戊酸酯的分子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150~370 K温度范围内,采用固体核磁共振(NMR)测定了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PHB),以及3-羟基戊酸酯单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PHBV5)和12%(PHBV12)的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在实验室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条件下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和T_(1ρ).通过弛豫时间随温度变化的理论拟合,分别获得上述半晶聚合物晶区和结晶区的分子动力学参数(包括E_a和t_0).这些结果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PHB结构修饰和增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佳鑫,冯继文,陈俊飞,王立英,刘朝阳[2](2019)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探头中转子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子作为魔角旋转(MAS)探头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是固体样品高速旋转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固体核磁共振(NMR)实验.但国内关于MAS转子的研究极少,以至其长期被国外市场垄断.本文通过对MAS转子的深入研究,设计了常规的4 mm MAS转子;并对MAS转子进行了流固耦合仿真,分析其应力应变大小;同时进行了模态仿真,确定了MAS转子的各阶振型及临界转速;最后制作了转子,进行了转速测试和固体NMR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和制作的转子能在14kHz转速下正常运行,并在4 kHz及12.5kHz转速下采集了金刚烷标样的~1H NMR信号,结果表明该转子能满足常规固体NMR实验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舒婕,唐丹丹,王宁[3](2019)在《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法分析聚3-己基噻吩∶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共混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苝二酰亚胺(PDI)衍生物是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可替代[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的受体材料。本研究选取了两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DI衍生物作为研究体系,分别命名为PDIⅠ和PDIⅡ,采用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探讨了PDI衍生物在与聚3-己基噻吩(P3HT)共混前后其分子聚集态结构的变化。发现PDIⅠ和PDIⅡ的纯净物体系中,分子均通过π-π作用形成了有序的堆叠结构,且PDIⅠ的有序度高于PDIⅡ。在分别与P3HT共混后,两种共混物表现为两相分离的结构。其中,PDIⅠ在与P3HT共混后,其晶区的有序度降低,但分子的堆迭结构没有变化;而PDIⅡ在与P3HT共混后,其晶区的有序度保持不变,但分子的堆迭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Back-to-Back(BaBa)边带技术可以定量检测出PDIⅡ分子间酰胺位CH氢原子间的距离为3.66?。依据~(13)C-~1H FSLG-HETCOR谱图的相关信息,发现两组分的界面区中,PDIⅡ的酰亚胺取代基位于P3HT噻吩环的屏蔽区。此外,使用REREDOR技术定量检测了两种PDI衍生物在与P3HT共混前后分子基团的局部运动性。研究发现,在与P3HT共混后,PDIⅠ的分子局部运动性没有变化,而PDIⅡ的分子局部运动性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两种PDI衍生物在与P3HT共混前后的分子聚集态结构,总结了适用于研究PDI衍生物共混体系的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方案,用于表征分子的聚集态结构、组分相容性及分子基团的局部运动性能。(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聂志奇[4](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在材料化学、有机化学及无机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许多新的分析研究方法也相继诞生,固态核磁共振技术便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为了明确固态核磁共振在这些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4期)
庄子仪,李伟[5](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凹凸棒石吸附氟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中的氟污染物被认为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安全饮用水中的氟含量不能超过1.5 mg/L (WHO,2006)。全世界有超过25个国家,超过2亿人口正面临饮水型氟中毒的威胁。氟中毒在中国也是一种流行严重的地方病,在四种主要的地方病中,地氟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凹凸棒石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一种具链层状结构的粘土矿物,具有吸附能力强、廉价易得、效率高等优点。本研究分别考查了反应时间,溶液pH,初始F离子浓度对凹凸棒石吸附氟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凹凸棒石与F (0.5mM/L,pH6)反应迅速,4h达到65%以上,pH4~pH6吸附量缓慢减少,但是当pH≥7时,吸附量明显减少。凹凸棒石吸附F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且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mg/g。本研究还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凹凸棒石吸附F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能够大幅提升凹凸棒石对F的吸附性能,在pH≥7条件下尤为明显,在pH8条件下200℃焙烧后的凹凸棒石吸附率能够达到40%以上,是原始凹凸棒石吸附量的4~5倍。由于常见的除氟剂(活性氧化铝)在碱性条件下(pH≥9)的吸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发现200℃焙烧后的凹凸棒石对F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活性氧化铝,因此凹凸棒石在处理碱性含氟水中有望代替传统的吸附材料。对于凹凸棒石吸附F的机制,前人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仪器等限制,大多数停留在宏观吸附实验部分,缺乏谱学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19F固体核磁共振技术(19FNMR),以查明凹凸棒石对F的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F~-]_0增加,反应产物中Si-F(δ=-74 ppm)、孔道吸附(NaF,δ=-79 ppm)、Mg-F(δ=-122,-239,-240 ppm)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a-F(δ=-108ppm)含量呈上升趋势;酸性和碱性环境下的吸附方式有较大差异,酸性条件下吸附产物只有Mg-F (δ=-122.2,-239,-240 ppm)。本研究运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系统地讨论了凹凸棒石吸附F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对将凹凸棒石应用于实际饮用水除F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徐小俊,王申林[6](2019)在《~(19)F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膜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因其可实现细胞膜环境中的蛋白质结构研究而广受关注.~(19)F元素由于灵敏度高、天然丰度高,无生物背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核磁共振技术中.氟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常被用于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如:抗菌肽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聚合膜蛋白结构分析等.此篇综述介绍了常用的蛋白质氟标修饰的实验方法,总结了常用的~(19)F生物固体核磁共振实验技术,以及介绍了应用~(19)F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膜蛋白的成功案例.此外,此篇综述讨论了~(19)F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佳鑫[7](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探头魔角旋转单元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固体核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利用魔角旋转技术对固体样品进行核磁共振研究。魔角旋转(MAS)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提高固体核磁共振信号分辨率、窄化谱图线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MAS单元迫使样品跟随MAS转子绕与主磁场方向成54.7356°方向快速旋转达到消除或减弱固体样品核间各向异性相互作用的目的。MAS单元作为固体核磁共振魔角旋转(MAS)探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固体样品能在魔角下高速旋转的必要保障,决定了 MAS探头使用范围及性能,例如HR-MAS单元可使MAS探头运用于分辨率需求极高的实验,因此研究MAS单元对固体NMR信号分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缺乏对MAS单元的研究,以至于长期受制于国外市场的垄断,严重制约了国内固体核磁共振的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固体核磁共振常规实验对MAS单元的需求,对MAS单元进行了设计制作及测试等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对MAS单元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MAS单元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在综合考虑限定条件、设计制作难度、装配及后期维护难度等因素后选定了MAS单元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常规的4mm MAS单元,其中详细设计了MAS转子与径向气体静压轴承。(2)对MAS单元进行了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了径向气体静压轴承的气体流域压力大小分布和转子的应力应变情况,同时对转子进行了模态仿真,确定了转子的各阶振型及临界转速点,通过仿真验证了MAS单元设计的合理性。(3)对MAS单元进行了制作及转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配合自制MAS定子,自制MAS转子能在14 kHz转速下正常运行。将自制MAS单元安装在现有的固体核磁共振探头上,在400M核磁共振谱仪上进行NMR采样测试,分别在4 kHz及12.5 kHz转速下采集到了金刚烷样品的1H NMR信号,充分说明自主研发的4 mm MAS单元能满足常规固体核磁共振实验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任超,李伟[8](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碳酸钙和F的界面反应机制:晶格态F的形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最大的淡水资源之一,其储量是地表水的100多倍。在由灰岩组成的喀斯特地区,岩石发育的裂隙中储藏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但是最近十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大量高F(>1.5mg/L)的地下水暴露于人体,造成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因此,研究碳酸盐岩与F的界面反应机制,对于理解和控制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质量十分重要。由于分子水平表征技术发展的限制,碳酸盐与F的界面反应活性与稳定性一直以来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本研(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庄子仪,李伟[9](2019)在《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凹凸棒石吸附氟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中的氟污染物被认为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安全饮用水中的氟含量不能超过1.5mg/L(WHO,2006)。全世界有超过25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口正面临饮水型氟中毒的威胁。氟中毒在中国也是一种流行严重的地方病;在四种主要的地方病中,地氟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凹凸棒石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一种具链层状结构的黏土矿物,具有吸附能力强、廉价易得、效率高等优点。本研究分别检验了反应时间、溶液pH、初始F离子浓度对凹凸棒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吴金泽,辛家祥,付晓彬,姚叶锋[10](2019)在《通过宽线固体核磁共振氢谱研究半晶高分子的相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宽线固体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是一种研究半晶高分子相结构的经典方法.本文以半晶聚乙烯的宽线固体~1H NMR谱为例,探讨了通过Gaussian/Sinc、Gaussian和Lorentzian函数组合对宽线固体~1H NMR谱图进行拟合的方案,并根据半晶聚乙烯的相结构成分对拟合得到的各信号成分进行归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个相结构中分子链运动与信号线型的相关性,以及利用宽线固体~1H NMR谱测量半晶高分子结晶度存在的困难.(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固体核磁共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子作为魔角旋转(MAS)探头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是固体样品高速旋转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固体核磁共振(NMR)实验.但国内关于MAS转子的研究极少,以至其长期被国外市场垄断.本文通过对MAS转子的深入研究,设计了常规的4 mm MAS转子;并对MAS转子进行了流固耦合仿真,分析其应力应变大小;同时进行了模态仿真,确定了MAS转子的各阶振型及临界转速;最后制作了转子,进行了转速测试和固体NMR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和制作的转子能在14kHz转速下正常运行,并在4 kHz及12.5kHz转速下采集了金刚烷标样的~1H NMR信号,结果表明该转子能满足常规固体NMR实验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核磁共振论文参考文献
[1].徐广永,董满园,马建锋,张利民.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半晶聚-3-羟基丁酸酯和聚羟基丁酸戊酸酯的分子动力学(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9
[2].王佳鑫,冯继文,陈俊飞,王立英,刘朝阳.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探头中转子的研制[J].波谱学杂志.2019
[3].舒婕,唐丹丹,王宁.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法分析聚3-己基噻吩∶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共混结构[J].分析化学.2019
[4].聂志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探讨[J].人人健康.2019
[5].庄子仪,李伟.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凹凸棒石吸附氟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徐小俊,王申林.~(19)F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膜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9
[7].王佳鑫.固体核磁共振探头魔角旋转单元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8].任超,李伟.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碳酸钙和F的界面反应机制:晶格态F的形成与表征[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9].庄子仪,李伟.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凹凸棒石吸附氟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吴金泽,辛家祥,付晓彬,姚叶锋.通过宽线固体核磁共振氢谱研究半晶高分子的相结构[J].波谱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