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实践谈“家国情怀”的培养

从课堂实践谈“家国情怀”的培养

(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

摘要:本论文以一堂普通的历史课讨论部分为案例,通过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中学生出现否定传统文化这一现象进行反思,重新设定关于历史课的功能,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传统,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与家国情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突破每一个都需要花大力气。其中,“家国情怀”这一点尤其难。

但这一点,恰好是历史学科必须要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并引导学生形成的,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体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主要讲近代以来的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了衣食住的变迁、剪辫、废止缠足、改元、废止不平等的称呼和礼节等。历届同学都很喜欢,因为非常有趣。但老师们备起课来却觉得一点都不轻松。曾经上完这一课,我听见有学生和同学交流时说“中国就是什么都不好”。下来我专门找她交流,她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喜欢资本主义,中国的东西比不过人家”。这是一个历史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真实的想法。在资讯发达的而今,学生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铺天盖地的信息量中,很多东西的价值观是存在问题的。但学生还不会分辨,被一些不明的观点吸引。这个学生表达出来了,其他学生也许也有类似的想法。想到这里,我心中一滞,有些酸楚,这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和真知呀!

我的历史教学要的不是这样的结果!

我开始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尤其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之前主要专注于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在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方面的设计真的比较欠缺。

我决定推翻以前的教学,重新设计这一课。

在这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重新拿到课堂上:

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热闹,另外一边是一些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一抛出来,之前那个“喜欢资本主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开始发表她的观点:“中国很多东西都是不合时宜的,落后了,所以会被历史淘汰。比如留辫子、缠足等等。嗯……还有计划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有顺应世界大势,跟着发达国家的脚步,我们才能发展。我觉得过洋节就是融入世界的表现。中国的很多节日还带有迷信(的色彩),过年很烦的,还要下跪(给长辈磕头),清明节还要烧纸钱。现在大家好不容易才放几天假,都想要好好休息一下,过年还要到处走亲戚。”此话一出,立即有不少人点头赞同。

“走亲戚是为了联络感情。”马上有同学说。

“视频、打电话、微信都能联络感情呀!干嘛一定要跑几百几千里路吃一餐饭?成本上来讲也不划算,还不如直接把钱寄回老家去。”之前的女孩马上反驳。

同学们沉默了。大家似乎都无力反驳认同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存在于很多人心中。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子说。“虽然过年会花很多时间和很多钱,但是这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部分。是必须有的。如果过年不回家,只想把钱攒起来,小孩子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人就变成了攒钱的机器了。情感交流是人与机器的差别。”

“我很想爸爸妈妈回来……”有几个女孩子眼睛红了。

“美国人也过圣诞节,也要准备很多东西,也很麻烦(但他们都很重视)。”有同学插话。

“嗯。”其他同学也纷纷认同。

“即使是这样,过洋节是顺应世界潮流也没错啊!”女孩还是坚持的观点。

“我觉得洋节不是什么好东西。”另外一个学生说,“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冷清,就是工业文明造成的。工业化挤压了人们的时间和思维,所以现在西方国家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而且外国的东西传到中国,都是有目的的,为了侵略我们。(洋节)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还让中国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所以是中国人就不该过洋节!”

“说得好!”同学们纷纷鼓掌。也开始发表类似的观点……

眼看着讨论要进入激进状态,我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前天是什么日子吗?”

“母亲节。”

“同学们有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说了‘妈妈我爱你’的同学请举手。”

只有两个女生举手了,还都挺不好意思。

“请问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有专门向父母表达爱意和感谢的节日吗?”

“没有。”

“所以我说要过洋节才对!”第一个发表观点的女生又开始洋洋得意了。

“只过洋节,你的观点其实不算偏激,早就有比你观点还偏激得多的人。”学生们都很诧异。“早在新文化运动,大师们就提出过——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这样的观点。”

“哇——。”同学们都表示惊讶。

“是真的。陈独秀、钱玄同等等大师是这样提出来的。”

“结果呢?”我问,“救了中国吗?”

学生们都摇头。

“是谁救了中国呢?”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同学们喜欢看《朗读者》?”

“喜欢!”

“你们还有类似的节目推荐吗?”

“《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经典永流传》……”

“那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节目呢?”

“好看”“歌词很美”“好听”“有内涵”……同学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展开讨论。

是的。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在文化上,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去自信、再回归自信的曲折历程,这段历程告诉我们:任何一成不变都将被淘汰;任何绝对“洋化”都必将失败!

同学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一味地排斥外来事物。过‘洋节’,可以看作是人们连接世界的一种表现。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不可一味“洋化”。所以作为青年人,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了解、体会和传承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民族的希望!”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

这堂课后,“喜欢资本主义”的女孩子主动过来找我,“老师,我开始觉得鲁迅先生说的有点道理。”

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国情怀的构建,对于民族的由衷认同,进而感到自信与自豪,这就是历史课想做和必须做到的。

标签:;  ;  ;  

从课堂实践谈“家国情怀”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