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同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同语,方言,荔浦,普通话,标准语,标准音,语音。
共同语论文文献综述
汪如东[1](2019)在《修辞学视角下的文学、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陈望道先生的方言和普通话观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温了陈望道先生在不同时期对汉语方言的重要论述,指出其辩证的方言观源于对客观语言事实的尊重和科学的治学精神。文章得到如下启示: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其研究不但包括文辞,还包括言辞(语辞)。方言与共同语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方言修辞将对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共同语的要求也将推进方言的规范化,两者的关系不可偏废。(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9年06期)
伍和忠[2](2019)在《荔浦方言的派生名词及其与共同语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浦方言的派生名词与共同语(普通话)的构造情况存在量的差别,这种差别有两个层次,一是同一个词缀(含类词缀),可与之组合的词根数量不同(构词域不同),二是词缀(含类词缀)本身的数量不同,并存在此有彼无、彼有此无的情况。派生名词的语义范畴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梧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季小民[3](2019)在《共同语与标准语之辨——兼议lingua franca的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语与标准语二者有联系,但又有区别。前者指某个地域的人们使用的相同或者相似且能够相互理解的语言(方言)。共同语因地域的范围大小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后者则是指国家权威部门所规定的该国或某地区使用的、具有法定地位的共同语。可见,标准语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共同语。或许正是这种联系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和混淆。在翻译实践中,部分学人会将"lingua franca"译成"标准语",这显然需要斟酌。本研究在厘析共同语与标准语的界定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其正确译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夏艳艳[4](2018)在《意识视域下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学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普通话,自推普20年来,语言氛围日渐浓厚,教学方法日渐成熟,在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对学习主体基于心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语音意识"研究很少。本文试着从"语音规范意识""标准语音意识"等方面对普通话的学习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95期)
马永草[5](2018)在《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理论追求——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叁个充分",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理论上的探寻与总结。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与现代汉语史和全球华语研究紧密系联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该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研究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娄育,叶宝奎[6](2018)在《近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演进线索——以元代等韵文献《切韵指南》的音系探讨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等韵文献《切韵指南》(1336年)的音系,较好地记录了近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演进痕迹与特点。文章通过将《切韵指南》音系与《洪武正韵》、《中原音韵》对比分析,认为它的音系性质当是建立在传统读书音基础之上,并且能够反映隋唐至宋元期间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发展特征的语音体系。(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李行健[7](2017)在《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的融合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语言文化基础,需要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的融合与统一。首先要正确定位两岸标准语的相互关系,在"一语两话"的视角下建立全方位的现代汉语通用语的体系。促进两岸语言的融合与统一,也是遏制"语言台独"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7年04期)
盖柏承,张思思[8](2017)在《神奇的咒语——班级共同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阿拉伯神话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有一句神奇的咒语,那就是"芝麻开门",只要对着宝库的大门念动咒语,财富之门就会应声而开。这真是一句神奇的咒语,一把最神奇的钥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最为头痛的就是写作,说到写作小学生大都面露难色,老师们各种招式想尽,还是不见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老师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也曾经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幸运的是,我现在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那就是建立班级共同语,让学生在写作时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从而(本文来源于《山东教育》期刊2017年28期)
袁健惠[9](2017)在《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汉民族共同语的研究,由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办的"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研讨于2016年6月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大的近2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20馀名在京高校的博士生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列席了会议。工作坊由张美兰教授主持。蒋绍愚教授致开幕词。研讨会采用重点发言的形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叁个议题展开讨论:1.从六朝至明清,什么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什么是"汉儿言语"?它们和明清的"官话"(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楚艳芳[10](2017)在《“炒”族词语新探——兼谈方言词进入共同语的条件及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炒"远远超出了烹饪方式的范畴,逐步扩展到了其他领域。"炒"的词义不断泛化,出现了"解雇"、"炒作"等新的意义,并产生了一系列"炒"族词语。文章从分析"炒作"义"炒"族新词的词义出发,指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炒作(1)"和"炒作(2)"两个义项的区别,深入分析了"炒作"义"炒"族新词产生的语义基础,揭示了"炒作"义"炒"族新词多含贬义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方言词进入共同语的条件及结果。最后,文章还阐述了"解雇"义的"炒"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共同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浦方言的派生名词与共同语(普通话)的构造情况存在量的差别,这种差别有两个层次,一是同一个词缀(含类词缀),可与之组合的词根数量不同(构词域不同),二是词缀(含类词缀)本身的数量不同,并存在此有彼无、彼有此无的情况。派生名词的语义范畴也有一定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同语论文参考文献
[1].汪如东.修辞学视角下的文学、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陈望道先生的方言和普通话观管窥[J].当代修辞学.2019
[2].伍和忠.荔浦方言的派生名词及其与共同语的差异[J].梧州学院学报.2019
[3].季小民.共同语与标准语之辨——兼议linguafranca的译法[J].翻译论坛.2019
[4].夏艳艳.意识视域下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学习探讨[J].考试周刊.2018
[5].马永草.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理论追求——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娄育,叶宝奎.近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演进线索——以元代等韵文献《切韵指南》的音系探讨为基础[J].文化学刊.2018
[7].李行健.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的融合统一[J].语言文字应用.2017
[8].盖柏承,张思思.神奇的咒语——班级共同语[J].山东教育.2017
[9].袁健惠.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J].汉语史学报.2017
[10].楚艳芳.“炒”族词语新探——兼谈方言词进入共同语的条件及结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