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氟菌株论文_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氟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株,链球菌,基因,抗性,耐酸,细菌,表观。

耐氟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1](2019)在《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体外成膜过程,并与亲代菌株进行比较;探讨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分为亲代组(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耐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和含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含氟量为1 g/L的BHI培养基中)。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在6、12、18、24、36、48 h生物膜形成情况,采用SPSS 21.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到生物膜生物量随时间增加,24~36 h达到最大值且相对稳定。亲代组及耐氟组生物膜生物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氟组生物量在实验的6个时间点均明显少于耐氟组(P<0.05)。(2)扫描电镜可见生物膜随时间的延长结构更加复杂,含氟组在实验时间内未见形成完整生物膜。(3)激光共聚焦实验通过细菌活死染观察到6~24 h生物膜呈绿色荧光,以活菌为主;36~48 h生物膜呈黄色荧光,以死菌为主。在不同时间段,实验组之间细菌密度及活菌比例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体外成膜情况无明显差异;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为后续药物对生物膜防治作用的研究及代谢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曲添,张红,张志民,杜奥博,邵思奇[2](2019)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氟浓度条件下eriC~(F1)和eriC~(F2)基因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氟抗性的影响,阐明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与S.mutans耐氟菌株抗性的关系。方法:重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分为eriC~(F1)组(eriC~(F1)+Peasy-Blunt E2)、eriC~(F2)组(eriC~(F2)+Peasy-Blunt E2)和KZ组(Peasy-Blunt E2)。基因克隆和IPTG诱导后,检测3组EriC~(F1)和EriC~(F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别测定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1.5、2.0、2.5和3.0g·L~(-1)氟化钠)下的菌液浓度和菌株生长速度,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在对数期(8h)和稳定期(16h),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下(1.5、2.0、2.5和3.0g·L~(-1)氟化钠)的菌液终浓度及菌株生长速度组内比较,3组菌株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随着氟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相同氟化钠浓度条件下,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为eriC~(F2)组>eriC~(F1)组>KZ组(P<0.05或P<0.01);与eriC~(F1)组比较,eriC~(F2)组菌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eriC~(F1)和eriC~(F2)基因均能增强大肠杆菌的氟抗性,且表达eriC~(F2)基因比表达eriC~(F1)基因的大肠杆菌的氟抗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曲添[3](2019)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龋病是口腔中常见病、多发病,而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是目前公认的致龋力最强、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之一。氟化物因为既能抑制牙体硬组织脱矿,促进其再矿化,又能抑制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的生长和代谢,而被广泛添加到口腔卫生产品中。然而,耐氟菌株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氟化物的防龋、抗龋作用,也干扰了口腔内微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及运行。通过对细菌氟抗性机制的研究,人们提出变形链球菌中存在氟离子逆向运输蛋白EriCF,属于F-/H+逆向转运蛋白。对氟离子有特异的识别运输功能,将氟离子运出到细菌细胞外,来减弱氟离子对细菌的毒副作用。变形链球菌中的EriCF蛋白是由两个串联的同源基因编码产生,在GenBank中基因标记为SMU_1289c和SMU_1290c。然而,目前对于氟抗性增强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关于氟抗性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研究尚少。因此,作为一种与龋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氟抗性相关蛋白,进一步研究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EriCF蛋白的作用和深入探索氟抗性增强的机制,对于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方法:本实验通过克隆表达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构建重组大肠杆菌,并绘制重组大肠杆菌在不同NaF环境下的生长曲线,探究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大肠杆菌氟抗性的关系。实验结果:1、本实验成功克隆并表达了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同时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2、在大肠杆菌crcB基因存在的情况下,eriCF1组和eriCF2组菌株不论在高氟环境下(3.0 g.L-1,2.5 g.L-1)还是低氟环境下(2.0 g.L-1,1.5 g.L-1),菌液终浓度及生长速度均高于KZ组(P<0.01),且eriCF2组菌液终浓度高于eriCF1组(P<0.05);3、与原代大肠杆菌BL21相比,eriCF1和eriCF2的导入不仅都能增强细菌的氟抗性能力,而且eriCF2的氟抗性能力较eriCF1强;实验结论:1、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eriCF1和eriCF2基因均与细菌的抗氟能力有关。2、来自不同菌属的氟抗性相关蛋白可以出现氟抗性迭加效应。3、EriCF1与EriCF2蛋白与氟制剂联合应用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与繁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瑶瑶[4](2019)在《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构建单菌种生物膜的理想模型,观察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具体过程,比较其与亲代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差异;并观察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为代谢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细菌: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UA159及耐氟菌株UA159-FR2、实验分组:亲代组(UA组):变形链球菌UA159于不含氟的BHI培养基中配制成菌悬液,构建生物膜;耐氟组(FR组):变形链球菌UA159-FR于不含氟的BHI培养基中配制成菌悬液,构建生物膜;含氟组(FFR组):变形链球菌UA159-FR于含1g/L NaF BHI培养基中配制成菌悬液,构建生物膜。3、实验方法:(1)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亲代菌株和耐氟菌株生物膜生物量的差异,探讨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生物量的影响,实验分为六个时间点(6h、12h、18h、24h、36h、48h)进行。(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亲代菌株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态学的差异,以及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实验分为6h、12h、18h、24h、36h、48h六个时间点进行。(3)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亲代菌株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以及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分为六个时间点(6h、12h、18h、24h、36h、48h)进行实验观察及统计。(4)采用SPSS 21.0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到生物膜生物量在24h-36h达到最大值且相对稳定。亲代组及耐氟组生物膜生物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氟组生物量在实验的六个时间点均明显少于耐氟组(P<0.05)。2、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可见随时间的延长,亲代组和耐氟组生物膜结构逐渐复杂,未见明显差异;含氟组在实验时间内未见完整生物膜形成。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生物膜形成能力,实验通过细菌活死染观察到叁组实验组在6h-24h生物膜呈绿色荧光,以活菌为主;36h-48h生物膜呈黄色荧光,以死菌为主。亲代组和耐氟组的细菌密度和活菌比例仅在个别时间点有差异,含氟组的细菌密度明显低于耐氟组(P<0.01),活菌比例在12h、18h、24h低于耐氟组(P<0.01),具体机制需进一步实验探究。结论:第一,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与耐氟菌株生物膜的形态和形成能力未见明显差异。第二,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文月,高爽,张志鹰,张红,超博[5](2018)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gtfB基因失活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中gtfB基因失活株,为研究耐氟菌株gtfB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培养UA159-FR并以其为模板扩增gtfB基因上游、下游同源臂片段,以质粒pEGFP-N1为模板扩增kan基因;通过重迭延伸聚合酶链反应法(overlap extens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OE-PCR)获取上述3个片段的同源重组片段;与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后,进行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将重组片段电转化入UA159-FR感受态细胞中得到gtfB基因失活菌株,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含有gtfB基因重组片段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经PCR鉴定,UA159-FR的gtfB基因失活株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gtfB基因重组片段的重组质粒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的gtfB基因失活株,可用于gtfB基因功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超博[6](2018)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no基因敲除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烯醇酶又称磷酸丙酮酸水合酶,在许多有机体中属于高表达蛋白,是糖代谢中的关键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近来研究表明烯醇酶除了具有糖代谢功能之外,在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表面的烯醇酶可以与纤溶酶原结合,使纤溶酶原构型改变,从而更易被激活为纤溶酶。纤溶酶是一种血清蛋白,在细菌表面被激活后引发不受控的蛋白水解,降解纤维和组织使感染扩散。福赛斯坦纳菌等牙周病致病菌的烯醇酶对纤维连结蛋白的降解参与了牙周炎中牙龈附着的丧失。此外,烯醇酶表达量及酶活性的升高有助于细菌在含氟环境中生存,降低氟化物的防龋效果。因此,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烯醇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中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变形链球菌是龋病的主要病原菌,氟化物是广泛应用的防龋制剂。氟化物的长期大量应用导致了耐氟菌株的选择性生长。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相比,不仅具有更强的氟耐受能力和致龋能力,同时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均有改变。其中eno不仅发生了单个碱基的错义突变(g.1184373bpC>T,p.Thr>Ile);并且其编码的蛋白表达量上调。说明烯醇酶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进一步研究eno基因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氟及致龋中发挥的作用,本实验利用重迭延伸基因拼接技术构建了eno基因插入失活的同源重组DNA线性片段,将抗性筛选基因卡那霉素编码序列插入到eno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中,使细菌无法表达出有功能的烯醇酶从而达到eno基因敲除的目的。并且成功将构建好的同源重组片段与pEASY-Blunt平末端载体连接,以便片段的保存和扩增。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将扩增并纯化的片段导入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感受态细胞,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及菌液PCR筛选鉴定出同源重组片段转化成功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no基因敲除株,为明晰eno基因在细菌致病及耐氟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通路,阐明口腔细菌耐受环境压力的机制奠定了基础。eno基因敲除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未敲除的耐氟菌株之间的表型差异、转录组测序比对、该基因相关的上下游基因表达量的改变等可作为后续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琦[7](2017)在《氟环境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ciaH、eno、pykF和rpl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其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简称S.mutans)。而氟化物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1g/L的氟化物浓度就能完全杀灭变形链球菌[1]。目前,氟化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防龋领域,但是长期局部高浓度氟化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产生,为防龋领域带来新的挑战[2]。实验证明,耐氟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酸性、耐酸性及脱矿能力,这提示耐氟菌株具有更强的致龋性[3]。对于耐氟菌株一系列性状改变,尤其是氟抗性产生的原因尚无明确结论。一般认为是来源于细菌基因组的改变。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4],与亲代菌株对比,发现有20个基因及5个基因间隔发生了突变。其中4个基因,ciaH、eno、pykF和rpl可能与细菌的氟抗性相关。ciaH、eno、pykF和rpl分别编码组氨酸激酶、烯醇酶、丙酮酸激酶和转录调节因子。这四种基因都与细菌的生存密切相关,并且其牵涉的耐酸性、糖酵解和糖转运过程又与氟的抑菌机制直接相关[5]。这四种基因如果发生变化很可能引起细菌生理的变化以及氟抗性的产生。以往曾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其耐氟菌株同时置于低浓度氟环境下来探究二者性状上的差异,本实验直接将耐氟菌株置于其诱导时达到的最大氟浓度1g/L中,试图在基因表达层面对这四种基因予以探讨,进一步解析氟抗性产生的原因,为应对耐氟菌株的产生及基因防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对变形链球菌UA159及其耐氟菌株UA159-FR复苏、培养,鉴定。2.实验条件分为叁组,即变形链球菌于无氟培养基培养、耐氟菌株分别于无氟及含氟量为1g/L的培养基培养,测定叁者的生长曲线。3.设计16sRNA、ciaH、eno、pykF和rpl基因的引物并合成。4.按上述实验条件培养,分别于对数期(11h)及稳定期(20h)提取叁组条件下菌株的总RNA并逆转录。5.采用16sRNA为内参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叁组条件下菌株的ciaH、eno、pykF和rp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复苏培养的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鉴定后证实均为变形链球菌。2.绘制叁组实验条件下菌株的生长曲线,即变形链球菌于无氟培养基培养、耐氟菌株分别于无氟及含氟量为1g/L的培养基培养。确定11h处于叁者的生长对数期,20h处于叁者的生长稳定期。3.成功设计并合成16sRNA、ciaH、eno、pykF和rpl基因的引物。4.成功提取叁组实验条件下对数期(11h)及稳定期(20h)菌株的总RNA并逆转录。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显示:(1)叁组实验条件下,菌株ciaH、eno、pykF和rpl基因在对数期的表达水平均远远高于稳定期的表达水平(P<0.001)。(2)与无氟培养的耐氟菌株比较,含氟培养的耐氟菌株ciaH、eno和pykF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对数期及稳定期均明显升高(P<0.001);rpl基因表达水平在对数期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3)无氟培养时,与亲代菌株比较,耐氟菌株eno、pykF和rpl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对数期及稳定期均明显下降(P<0.001);ciaH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对数期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1)。结论:氟能提高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ciaH、eno和pykF基因的表达,表明这些基因与耐氟菌株氟抗性的产生相关;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其耐氟菌株eno、pykF和rpl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内源性差异,提示二者在糖转运、糖酵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解释耐氟菌株相较其亲代菌株在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以及氟抗性产生的原因,并为研究这些基因的具体功能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刘金凤[8](2016)在《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耐酸基因hrcA的测序及甲基化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龋病(dental 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变形链球菌(S.mutans)是目前公认致龋的主要致病菌[6-9],其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10]。近些年,氟化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防龋,但长期大量使用氟化物可能会导致耐氟菌株的产生。研究证实S.mutans耐氟菌株的产酸、耐酸的能力均强于亲代菌株,导致了耐氟菌株致龋性增强[48]。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利用S-腺苷甲硫氨酸(SAM)提供的甲基,将特异位点甲基化,是不改变DNA序列的可遗传的基因修饰作用。它参与调控基因表达、基因印记、转座子沉默、胚胎发育、X染色体失活以及癌症发生等重要生物学过程。DNA甲基化能够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49]。研究表明在细菌中DNA甲基化在调节与毒力有关的功能方面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角色[2]。目前,学者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fhs、ffh、dgk、dltc、ccpA、dltC、comD[5-7]等都已进行了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但是耐酸相关基因hrcA是否突变还不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仅限于对S.mutans耐氟菌株基因水平的检测,而对于基因表观遗传学修饰,尤其是DNA甲基化的研究仍是空白,需要大量探索。因此本实验旨在基因水平上对S.mutans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hrc A进行结构基因突变的检测,明确hrcA结构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又采用MiSeq亚硫酸氢盐修饰高通量二代测序法对耐酸相关基因hrcA进行甲基化测序,确定耐氟菌株与其亲代菌株甲基化水平是否一致。我们希望通过对S.mutans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hrcA基因测序和甲基化水平的分析,更深刻的揭示耐酸性增强的机制,也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方法:1.S.mutans及其耐氟菌株的复苏、培养与鉴定。2.S.mutans全基因组的提取。3.目的基因hrcA的PCR扩增及纯化。4.构建重组质粒:目的基因hrcA的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入E.coli感受态细胞(DH5α)中。5.重组质粒的提取、鉴定及测序6.目的基因hrc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结果:1.经16SrDNA鉴定证实实验培养的细菌为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2.成功构建重组质粒。3.重复测序叁次,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S.mutans UA159的基因进行BLAST比对,发现目的基因hrcA的结构基因序列无突变。4.S.mutans耐氟菌株与其亲代菌株的目的基因hrcA甲基化水平检测无显着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S.mutans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hrcA重组质粒,鉴定后进行基因测序,发现hrcA的结构基因序列无突变,并且S.mutans与其耐氟菌株的耐酸相关基因hrcA甲基化水平检测无显着差异。表明耐氟菌株的致龋性增强与耐酸相关基因hrcA的突变和甲基化无明显关系。耐氟菌株致龋性增强的具体原因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牛雪微[9](2016)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其亲代菌株耐酸groE操纵子甲基化差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龋病是以细菌感染为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疾病。龋病慢性进行性发展,破坏牙体硬组织,会造成牙体组织在色、形、质等方面的改变,该过程不可逆。龋病是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叁大疾病之一。在多种龋病致病菌中,变形链球菌的致病性最强[1-3],所以学者们对龋病的研究多围绕变形链球菌展开。近年来,氟化物防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导致了耐氟菌株的选择性生长[4]。目前,学者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ffh、dfp、dlt C、dnaK[5-7]等都已进行了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并且运用氟化物成功的诱导出耐氟突变菌株[8]。耐氟菌株产酸和耐酸的能力均强于亲代菌株,导致了突变菌株致龋性增强[9-10],这与耐酸基因的突变有一定的关联。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它是DNA甲基转移酶催化的一种基因修饰,将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置换到DNA分子中的碱基上。大量研究显示,DNA甲基化能够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11]。这种DNA修饰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是由此调控了基因的表达[12]。目前,变形链球菌UA159及其耐氟菌株UA159-FR全基因组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AE014133[13]、CP007016[14]。结果显示groEL-groES无碱基突变。在酸应激时,groEL-groES受到激发,GroEL分子伴侣表达,辅助蛋白质的组装、折迭、转运和降解,增强了对酸的适应性,这与基因突变不相关,但与基因表观遗传学修饰——基因甲基化水品是否相关仍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检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其亲代菌株基因甲基化水平是否改变,进一步揭示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致龋机制,为氟化物防龋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氟化物诱导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S.mutans UA159-FR)。2.变形链球菌(s.mutansua159)及其耐氟菌株(s.mutansua159-fr)的培养。3.s.mutansua159-fr16srdna菌种鉴定。4.s.mutansua159及s.mutansua159-fr全基因组提取。5.s.mutansua159-fr目的基因groel-groespcr扩增。6.构建重组质粒:s.mutansua159-fr目的基因groel-groes的pcr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进行ta连接,并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扩增。7.裂解感受态大肠杆菌,提取重组质粒,用pstⅠ及hindⅢ双酶切进行重组质粒的鉴定。8.s.mutansua159-fr目的基因groel-groes送检测序。9.s.mutansua159及s.mutansua159-fr全基因组送检,groel-groes基因甲基化检测,比较两者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1.成功的诱导并培养了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s.mutansua159-fr)。2.菌种s.mutansua159及s.mutansua159-fr16srdna菌种鉴定成功。3.目的基因groel-groes与pmd18-t载体连接成功,构建了重组克隆质粒,并实现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的扩增。4.完成基因测序,将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s.mutansua159目的基因groel-groe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目的基因groel-groes与亲代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无突变发生。5.完成目的基因的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groel-groes甲基化水平与亲代基因甲基化水平相当,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groel-groes重组质粒,并进行菌种鉴定、基因测序及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基因甲基化水平检测,发现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其亲代菌株相比基因未发生突变,并且基因甲基化水平未发生变化,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性增强与其耐酸相关基因groel-groes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水平无明显的联系,为进一步揭示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致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氟化物防龋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李振玲,张志民,李朋莲,张桐菲,李天博[10](2015)在《ffh基因沉默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ffh基因沉默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体外耐酸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穿孔法,将si RNA转入UA159-FR,使其与ffh基因靶向位点结合,筛选出含ffh基因沉默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与UA159-FR的标准菌液分别在不同p H值(以0.5为间隔,p H为3.5~7.5)的BHI液体培养基中37℃微需氧(95%N2、5%CO2)培养24 h,离心,采用p H计测定培养物上清的终末p H值;5 m L生理盐水稀释细菌沉淀,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的吸光度,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菌株UA159-FR与ffh基因沉默的变形链球菌UA159-FR相比,Δp H差异显着(P<0.05),且前者高于后者。两者比较p H=3.5~5.0时,OD600有显着差异(P<0.01);p H=5.5~7.5时,OD600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者生长趋势相似。结论:ffh基因沉默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耐酸性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耐氟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氟浓度条件下eriC~(F1)和eriC~(F2)基因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氟抗性的影响,阐明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与S.mutans耐氟菌株抗性的关系。方法:重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分为eriC~(F1)组(eriC~(F1)+Peasy-Blunt E2)、eriC~(F2)组(eriC~(F2)+Peasy-Blunt E2)和KZ组(Peasy-Blunt E2)。基因克隆和IPTG诱导后,检测3组EriC~(F1)和EriC~(F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别测定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1.5、2.0、2.5和3.0g·L~(-1)氟化钠)下的菌液浓度和菌株生长速度,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在对数期(8h)和稳定期(16h),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下(1.5、2.0、2.5和3.0g·L~(-1)氟化钠)的菌液终浓度及菌株生长速度组内比较,3组菌株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随着氟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相同氟化钠浓度条件下,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为eriC~(F2)组>eriC~(F1)组>KZ组(P<0.05或P<0.01);与eriC~(F1)组比较,eriC~(F2)组菌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eriC~(F1)和eriC~(F2)基因均能增强大肠杆菌的氟抗性,且表达eriC~(F2)基因比表达eriC~(F1)基因的大肠杆菌的氟抗性更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氟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9

[2].曲添,张红,张志民,杜奥博,邵思奇.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曲添.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9

[4].杨瑶瑶.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5].李文月,高爽,张志鹰,张红,超博.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gtfB基因失活菌株的构建[J].口腔医学研究.2018

[6].超博.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no基因敲除株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8

[7].张琦.氟环境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ciaH、eno、pykF和rpl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7

[8].刘金凤.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耐酸基因hrcA的测序及甲基化水平分析[D].吉林大学.2016

[9].牛雪微.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其亲代菌株耐酸groE操纵子甲基化差异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6

[10].李振玲,张志民,李朋莲,张桐菲,李天博.ffh基因沉默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性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变形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远缘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cDNARasⅠ酶...远缘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在不同初...耐氟菌株UA159-FR远缘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在不同

标签:;  ;  ;  ;  ;  ;  ;  

耐氟菌株论文_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