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软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活性,剂型,软组织修复,促愈
生物软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陈如琼,罗华玲[1](2019)在《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现状与研究进展作出综述,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报道,对生物活性玻璃的机理和临床应用开始阐述,针对不同剂型的开发现状进行总结,最后综合现有的研究方向和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1期)
李飞燕[2](2019)在《虚拟手术中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技术与医学手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虚拟手术仿真系统。虚拟手术仿真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手术真实场景的再现,用户通过力反馈触觉交互设备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手术过程,获得逼真的触觉反馈和视觉效果,它可应用于医生的手术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及手术训练等方面。在外科手术操作中,医生经常通过手术器械感知人体的软组织器官,对软组织器官的物理模型建立是虚拟手术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参数一直是制约虚拟手术中模拟器官物理模型的发展,成为开发该系统中软组织物理模型精确性的一个瓶颈。因此,研究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能特性及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对提高虚拟手术中的触觉反馈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对软组织力学性能和力学参数测量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搭建一个用于测量软组织力学性能的实验平台,通过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建立软组织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有效验证,最终目的是让该模型应用在虚拟手术系统中以实现更真实的力反馈效果。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分析软组织的力学性能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软组织的超弹性和粘弹性,并总结了这两个特性的主要研究现状和现有的模型。通过分析软组织的材料特性,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了适合本文研究对象的超弹性模型和粘弹性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确定模型参数,得到具体的模型表达式。(2)为了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设计软组织的力学实验方案,以猪肝脏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猪肝的单轴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此外为了研究软组织的粘弹性,还设计了应力松弛实验和蠕变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际测量软组织的真实力学参数,如肝脏的弹性系数和粘度系数等应用到模型当中。(3)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猪肝的拉伸实验进行有限元仿真,并将仿真实验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张庆松[3](2019)在《镍铬合金材料与口腔软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铬合金强度高、耐腐蚀性强,将其应用在口腔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镍铬合金材料的应用现状,然后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镍铬合金材料与口腔软组织的生物相容性,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黎奇峰[4](2019)在《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重竞技运动员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电刺激与超声波联合模块治疗重竞技运动员急性软组织损伤60例,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自我感觉疼痛评分、抗阻力试验痛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功能活动改善显着。结论: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愦技术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显着疗效。(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黄娟,李浩榕,王谦[5](2018)在《双组分快速固化生物软组织黏合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贻贝足丝蛋白(MFp)是一类能够在水下迅速固化,并能黏附在不同基材表面的特殊蛋白质,作为蛋白类生物黏合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地表达了贻贝足丝融合蛋白Sumo-Fp3(SFp3),并通过蘑菇酪氨酸酶在柱催化,将其中约5%的酪氨酸残基转化为DOPA。在含DOPA的SFp3(DSFp3)中加入分子量为1 500 kD的透明质酸后,形成的双组分生物胶水在牛皮表面的黏附力超过氰基丙烯酸盐组织粘合剂Dermabond?的两倍,并在5 min内达到最大黏附强度的52%。通过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到透明质酸与DSFp3存在静电层层组装行为,并形成紧密片层结构。本研究为蛋白质类生物胶水黏附强度低、固化慢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满喜[6](2018)在《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组织力学作为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生物软组织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与生长的关系、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的改变与疾病的关系等。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的研究对软组织生理、病理过程的掌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软组织虽然各有其组织构造、形状、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但都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材料,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以及氨基多糖等组成,软组织的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这些成分的自身性质和结构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根据生物软组织的微结构,发展了生物软组织细观力学模型和双特征时间参数的四元件粘弹性结构模型,研究分析了生物软组织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松弛及蠕变行为。与现有的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生物软组织结构模型的合理性。首先,根据平行胶原组织的细观结构,建立了生物软组织均匀同向及均匀异向结构力学模型。运用所建模型研究了老鼠胫骨肌外膜的应力-应变关系,讨论了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对应变强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复单元中类正弦波形胶原纤维周期的增多,肌外膜弹性模量逐渐增大,刚度随之增强。平行纤维胶原组织中,随着胶原纤维弹性模量和基质剪切模量的增大胶原组织的刚度显着增强。所提出的各向异性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生物软组织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行为。其次,提出由两个粘壶和两个线性弹簧构成的四元件粘弹性模型,引入两个特征时间参数,推导出生物软组织的本构关系,研究了生物软组织的应力松弛、应变强化及蠕变行为,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软组织力学参数和模型参数对这些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质的弹性模量和松弛时间共同影响生物软组织的应力松弛行为。随着松弛时间的增加应力松弛速率变慢,组织达到稳定态的时间变长。无论胶原纤维与基质的物理参数如何选取,观察时间大于松弛时间的7倍时组织即可达到其平衡态。胶原纤维的弹性模量对应力松弛的影响不显着。低应变速率对组织的初始应力有影响,但对应力衰减过程的影响不显着。而高应变速率对组织的初始应力及应力衰减过程均有较明显的影响。生物软组织的应变强化性质主要决定于胶原纤维的逐渐聚集行为和其弹性模量,同时基质与胶原纤维的相互作用和应变速率也有一定的贡献。胶原纤维的弹性和基质的粘性影响生物软组织的蠕变行为。随着粘性系数的增加蠕变速率变慢,蠕变达到其平衡态的时间变长,同时蠕变的稳定态应变也随之增大。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也对蠕变有一定影响,在低应变区,形状参数?与胶原纤维的聚集成正相关,但在高应变区,?值与胶原纤维的聚集成负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胶原纤维被聚集向外荷载方向转动重取向后受力变直,组织更快地达到其稳定状态。随着尺度参数的增加胶原纤维在应力下的聚集行为变得缓慢,导致胶原组织在轴向产生较大的应变,且使其达到更大的稳态值。最后,对四个元件构成的粘弹性结构模型做了普遍讨论。采用两种方法针对各种可能的四元件粘弹性模型,推导出它们的本构关系、应力松弛和蠕变函数。直接积分法所得的应力-应变关系、蠕变和松弛函数具有相似的数学形式,数值计算表明各种模型给出的结果具有相同的函数趋势,定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各种模型遵从普遍的力学规律。采用微分方程方法时,各种可能的四元件模型具有统一的本构方程、应力松弛函数和蠕变函数形式,仅存在模型参数形式上的差异,所以这些结构模型也描述相同的力学规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10-20)
吴桐[7](2018)在《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结构调控、生物功能化及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纺丝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基于不同种类的合成聚合物、天然聚合物、或者它们的复合物的纳米/微米纤维支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支架可以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ECM)的纤维结构,尤其是能够模拟ECM的尺寸(50-500 nm)。因此,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基于纳米纤维的支架在组织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多种改进的静电纺丝技术已制备不同拓扑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例如,通过动态水流静电纺丝设备、双向共轭静电纺丝设备以及已经商业化的纺纱设备可制备纳米纤维纱线,其具有比纳米纤维更大的孔径和孔隙率,以及很好的取向性,可用于调控细胞的生长形貌、表型、迁移和渗透行为。然而,仅由组织工程支架提供拓扑结构信号有时并不足以及时的调控细胞生长和促进组织再生,这时需要对组织工程支架进行生物功能化,以得到结构和生物功能都仿生的组织工程支架,更好的调控细胞的生长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再生。组织工程支架生物功能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吸附将生物信号负载到支架表面,以及制备壳芯结构纳米纤维将生物信号负载到纤维内部。此外,生物功能信号在组织工程支架上的分布可以是均一的或具有梯度的,以提供均匀的或者趋化的生物信号。因此,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结构调控和生物功能化的不同方法,本文研发了四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支架,并研究了各支架在不同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潜力。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部分:(1)为了制备一种能够模拟天然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束结构、同时具有生物功能性的神经导管,本课题中通过使用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与商业化的纺纱设备,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层粘连蛋白涂层的、内腔填充了纳米纤维纱线的(LC-YE-PLGA)神经导管。拉伸力学和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层粘连蛋白涂层提高了PLGA纳米纤维和纳米纤维纱线的拉伸力学强度和杨氏模量,增强了亲水性。体外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比起致密的PLGA纳米纤维,PLGA纳米纤维纱线的叁维结构能够更有效的促进雪旺细胞(SCs)的增殖,而通过层粘连蛋白涂层后,SCs的增殖得到进一步增强。对神经导管进行压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LC-YE-PLGA神经导管在沿着神经导管的径向和长轴方向都具有良好的抗压缩性能,满足外周神经组织工程的需求。在LC-YEPLGA神经导管的一端种植SCs,研究SCs在神经导管中的增殖和迁移,结果表明,在LC-YE-PLGA神经导管中,SCs绕着神经导管内部的每一根纱线生长,通过神经导管横截面的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可以观察到与天然神经纤维束类似的结构。此外,沿着神经导管的长轴方向,由于涂层的层粘连蛋白提供了生物信号,通过神经导管纵切面的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图片观察到SCs能够沿着内腔中平行排列的纳米纤维纱线迁移。以上结果表明,将神经导管内部填充的纳米纤维纱线提供的结构信号与层粘连蛋白涂层提供的生物信号相结合,可以使该种神经导管在外周神经组织再生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也为设计新一代神经导管提供了研究基础。(2)为了将向心取向纳米纤维提供的拓扑结构信号与活性蛋白提供的生物信号相结合,研发一种通用的、可产生由外周向中心或由中心向外周梯度增加的生物活性蛋白涂层的方法,本课题中首先制备了具有向心取向结构的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然后在该纳米纤维上通过蛋白吸附作用进行生物功能化。通过用铜丝将支架的中心点顶起,正置或倒置放入容器中,逐滴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使得支架上沿着纤维取向方向先涂层一层梯度的BSA蛋白,然后将支架放平,将目标生物活性蛋白吸附于支架上BSA蛋白空出的位置,以产生与BSA蛋白方向相反的活性蛋白梯度。首先通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BSA(FITC-BSA)作为上述目标生物活性蛋白的模型,分别在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上制备由外周向中心或由中心向外周梯度增加的FITC-BSA涂层,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纳米纤维膜上不同区域的荧光强度,证明了通过该方法可以在PCL向心取向纳米纤维膜上产生上述的两种不同方向的蛋白梯度。为了阐述使用该方法制备的具有梯度的生物活性蛋白涂层的、向心取向的纳米纤维膜在组织工程中的潜在应用,本研究中分别在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上制备了由外周向中心梯度增加的层粘连蛋白涂层或表皮生长因子(EGF)涂层、由中心向外周梯度增加的神经生长因子(NGF)涂层,分别研究由外周向中心梯度增加的层粘连蛋白涂层或EGF涂层对成纤维细胞(NIH-3T3)或角细胞从纳米纤维膜的外周向中心迁移的影响、以及由中心向外周梯度增加的神经生长因子(NGF)涂层对背根神经节(DRG)轴突伸展的影响。对细胞核和细胞骨架的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能够促进NIH-3T3和角细胞沿着纤维取向方向迁移,而分别涂层了由外周向中心梯度增加的层粘连蛋白和EGF之后,NIH-3T3和角细胞沿着纤维取向方向的迁移得到显着提高,通过计算不同迁移区域的细胞迁移数目和迁移指数(MI),发现NIH-3T3或角细胞在具有梯度的层粘连蛋白涂层或EGF涂层的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膜上的细胞迁移数目和MI都要比在具有均一蛋白涂层以及不具有蛋白涂层的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膜上显着增高。以DRG作为神经轴突延伸评价的模型,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具有由中心向外周梯度增加的NGF梯度的向心取向PCL纳米纤维膜上,DRG细胞的轴突沿着PCL纤维取向方向延伸,并且轴突朝着NGF含量高的方向(外周方向)延伸的长度是轴突朝着NGF含量低的方向(中心方向)延伸长度的1.44倍,表明这种支架具有模拟视神经轴突延伸方向(从中心向外周)的潜力。因此,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在向心取向的纳米纤维膜上产生梯度的生物活性蛋白的新方法,更为促进大面积的皮肤伤口快速愈合以及神经轴突延伸提供了具有拓扑结构信号以及生物功能化的新型纳米纤维支架,同时也为其他需要细胞迁移和神经轴突延伸的组织再生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3)为了仿生天然血管的多层结构以及不同层的功能,包括血管内腔的抗凝、快速内皮化以及中层平滑肌的渗透生长,本研究中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双层血管支架,内层为生物功能化的PLCL/COLHEP/CD133纳米纤维,外层为疏松多孔的PLCL/COL纳米纤维纱线,研究其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通过SEM观察到血管支架的双层结构,拉伸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双层血管支架具有与猪冠状动脉相匹敌的拉伸力学性能,并且其顺应性要好于商用e-PTFE支架,也与人隐静脉的顺应性相匹敌。双层血管支架的体外缓释结果表明,肝素和CD133抗体的释放可以达到40天,有助于维持血管内腔的通畅性、抑制血栓以及促进再内皮化。血小板粘附实验以及溶血实验的结果表明,PLCL/COL-HEP/CD133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体外生物评价结果表明,负载CD133抗体的纳米纤维上内皮祖细胞(EPCs)的粘附和增殖都得到了显着增强,并且通过荧光显微镜以及SEM观察到EPCs在PLCL/COL-HEP/CD133纳米纤维上生长时有很好的铺展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连续的细胞单层,表明PLCL/COL-HEP/CD133纳米纤维可以作为血管支架内层,促进血管内腔的通畅率和快速内皮化。外层的PLCL/COL纳米纤维纱线为疏松多孔的结构。体外生物评价结果表明,比起致密的纳米纤维,平滑肌细胞(SMCs)在纳米纤维纱线上的增殖更好,并且通过SEM观察到SMCs沿着纱线的方向生长,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SMCs可以完全渗透到纳米纤维纱线内部。进一步将双层血管支架移植到大鼠腹主动脉,2个月后将双层血管支架取出,通过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CD31和α-SMA的免疫荧光染色表征组织再生。实验结果表明,该双层血管支架能够维持内腔的血流通畅性,促进快速的再内皮化。血管支架的外层也观察到平滑肌组织的渗透生长。再生的血管组织(内皮和平滑肌组织)成分与天然血管相同,结构也与天然血管相似,表明该双层血管支架在初期血管组织再生中有很好的效果。(4)在上一章课题的研究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血管支架的快速内皮化和平滑肌的圆周取向、叁维渗透生长,本章中继续对血管支架内外层进行优化。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双层血管支架,将PLCL/COL-HEP/VEGF纳米纤维作为血管支架内层,负载梯度PDGF的取向、多孔的PLCL/COL纳米纤维纱线作为血管支架外层。体外生物评价结果表明,在负载VEGF的纳米纤维上EPCs的增殖得到了显着增强。通过荧光显微镜以及SEM观察到EPCs在PLCL/COLHEP/VEGF纳米纤维上生长时有很好的铺展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连续的细胞单层。更进一步,将PLCL/COL-HEP/VEGF纳米纤维放入缓释培养基中孵育不同时间,再用缓释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发现该种纳米纤维缓释出的VEGF能够促进HUVECs的粘附和增殖,以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外层的负载叁维梯度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并且取向多孔的PLCL/COL纳米纤维纱线上SMCs的增殖和取向性得到显着增强。H&E染色结果表明,SMCs在PLCL/COL纳米纤维纱线上生长4天后,有向支架内部渗透的趋势,负载PDGF进行生物功能化之后,SMCs的渗透生长得到增强。进一步对双层血管支架进行拉伸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双层血管支架具有与猪冠状动脉相匹敌的拉伸力学性能,以及与人隐静脉相匹敌的顺应性。体外缓释结果表明,肝素、VEGF和PDGF的释放可以达到40天以上。将双层血管支架在大鼠腹主动脉中移植2个月后,通过H&E染色和Masson叁色染色观察到血管支架中层的肌纤维生成和外层的胶原蛋白生成。通过CD31和α-SMA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血管支架内层有连续的、单层的内皮组织形成,血管支架外层有取向的平滑肌组织再生,并且平滑肌组织能够更好的渗透到支架内部。再生的组织仿生了天然血管组织的结构和成分,表明该双层血管支架在初期血管组织再生中有更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中采用不同的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四种基于纳米纤维和/或纳米纤维纱线的组织工程支架,然后对不同的支架有选择的进行生物功能化,包括: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吸附将均一的或者梯度的生物因子涂层到支架表面;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均一的或者梯度的生物因子负载到纤维内部。根据四种支架不同的拓扑结构以及生物功能,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外周神经修复、伤口愈合、血管组织再生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9-01)
尹思凡,薛时磊,李博,冯西桥[8](2018)在《生物软组织生长的力化生耦合理论与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力学、化学和生物学因素耦合调控生物软组织、器官的形貌形成和生理功能。非均匀的生化因子、营养物质等的补给与扩散,使得软组织生长呈现空间差异,产生残余应力。同时,残余应力和外界力学载荷的共同作用又影响了细胞增殖速率和化学物质的扩散。尽管已有研究讨论了独立的力学因素、生化因素对软组织非均匀生长的影响,但叁者的耦合作用及其引起组织形貌演化的机制尚不明确。方法 基于多孔弹性介质理论,同时考虑营养物质输运、应力和化学物质联合调控的软组织生长,发展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结果 模拟力-化-生耦合作用下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杨洁萌,莫中军,张文博,樊瑜波[9](2018)在《轮椅坐垫支撑材料对人体臀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国轮椅需求量达1373.49万人,而使用轮椅时人体臀部软组织会产生挤压变形,进而影响血供;持续较高的压力会引起软组织不可逆损伤,促使组织坏死产生褥疮。坐垫支撑材料对人体软组织压力分布具有影响。对比分析了常用的高、中、低密度的海绵坐垫支撑对人体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建模分析。首先,基于CT影像,应用Mimics、Hypermesh建立人体臀部的软、硬组织和坐垫模型,划分为四面体网格;然后,应用Abaqus设置密度分别为51.7、32.4、14.4 kg/m~3的坐垫材料,通过施加550 N的重力模拟静态乘坐,计算臀部(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张建发,陈秀君,李雯靖,黄钟杰,钟朝森[10](2018)在《离体生物软组织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步辐射相衬CT对离体生物软组织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手术切除人贲门标本3块、食管及食管癌标本各2块及自尸体标本提取的大脑中动脉组织2块固定并自然干燥,之后行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观察成像显示的软组织结构,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同步辐射相衬CT图像清晰显示正常贲门及食管壁3层结构,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黏膜面光整;在食管癌标本则显示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对大脑中动脉组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管壁及血管腔内状况。结论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能清晰显示离体生物软组织的细微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生物软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技术与医学手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虚拟手术仿真系统。虚拟手术仿真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手术真实场景的再现,用户通过力反馈触觉交互设备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手术过程,获得逼真的触觉反馈和视觉效果,它可应用于医生的手术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及手术训练等方面。在外科手术操作中,医生经常通过手术器械感知人体的软组织器官,对软组织器官的物理模型建立是虚拟手术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参数一直是制约虚拟手术中模拟器官物理模型的发展,成为开发该系统中软组织物理模型精确性的一个瓶颈。因此,研究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能特性及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对提高虚拟手术中的触觉反馈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对软组织力学性能和力学参数测量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搭建一个用于测量软组织力学性能的实验平台,通过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建立软组织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有效验证,最终目的是让该模型应用在虚拟手术系统中以实现更真实的力反馈效果。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分析软组织的力学性能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软组织的超弹性和粘弹性,并总结了这两个特性的主要研究现状和现有的模型。通过分析软组织的材料特性,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了适合本文研究对象的超弹性模型和粘弹性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确定模型参数,得到具体的模型表达式。(2)为了测量软组织的力学参数,设计软组织的力学实验方案,以猪肝脏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猪肝的单轴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此外为了研究软组织的粘弹性,还设计了应力松弛实验和蠕变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际测量软组织的真实力学参数,如肝脏的弹性系数和粘度系数等应用到模型当中。(3)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猪肝的拉伸实验进行有限元仿真,并将仿真实验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软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陈如琼,罗华玲.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J].科技风.2019
[2].李飞燕.虚拟手术中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能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张庆松.镍铬合金材料与口腔软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4].黎奇峰.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5].黄娟,李浩榕,王谦.双组分快速固化生物软组织黏合剂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6].满喜.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7].吴桐.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结构调控、生物功能化及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8
[8].尹思凡,薛时磊,李博,冯西桥.生物软组织生长的力化生耦合理论与有限元模拟[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9].杨洁萌,莫中军,张文博,樊瑜波.轮椅坐垫支撑材料对人体臀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10].张建发,陈秀君,李雯靖,黄钟杰,钟朝森.离体生物软组织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