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_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叶林,生态系统,长江上游,根系,水文,稳定性,效应。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1](2004)在《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CWD水文效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粗木质残体 (CWD)对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水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表明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CWD总量是 10 1 74m3/hm2 ,它的组成体———倒木和站杆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容积和腐烂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随演替递进 ,程度加大 ,分布呈正态分布。CWD的腐朽级以处于第Ⅱ、Ⅲ和Ⅳ级为主 ,Ⅱ、Ⅲ、Ⅳ级的倒木、站杆和总的CWD蓄积量分别占倒木、站杆和粗木质残体总蓄积量的 86 12 % ,78 4 0 %和 79 6 5 % ,CWD的吸湿和脱湿过程是时间的指数函数。随着腐烂程度降低 ,CWD的持水能力也降低。Ⅰ级粗木质残体的天然和饱和的持水能力是 10 0 % ,Ⅴ级能分别达到它本身干———湿状态的 3 5~ 7 5倍 ,倒木的持水性大约是站杆的 10倍。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天然粗木质残体 ,能够截持 7 4 1mm的降雨量 ,饱和粗木质残体能够截持 9 91mm的降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牛健植[2](2003)在《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优先流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述内容是在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课题(2002CB11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930130)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0002009)的资助下完成的。主要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有效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研究过程是以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地被物层、根系层生长发育特点和水分运动状况为基础,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区域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构建研究区域优先流分类体系,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及其特征分析等理论分析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在具体分析研究区域优先流发生及运移规律之后,对研究区域优先流运移过程的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分析,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采用雷诺数计算、示踪标定及示踪映像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判定结果一致证明在所研究地区,有优先流现象发生。根据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中的优先流路径中的雷诺数值计算结果可知,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的优先流是处于层流及紊流之间的过渡流。 对研究区域优先流类型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及过熟林冰碛物土壤中的优先流类型是近乎连通的大孔隙流,成熟林坡积物土壤中的优先流类型是湿润峰占主导地位的非饱和重力流。 根据出流液的流量、通量及流速来分析土壤水流及优先流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并且一旦优先流路径形成,土壤将不再阻拦水入渗,导致随后的降雨入渗穿过前面已经湿润的、已经存在的优先路径。优先流路径是研究区域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途径,只要降雨雨强不停止,水将始终沿着优先流路径向下运移。不同景观位置的优先流运移程度也不同,幼龄林和成熟林的优先流迁移程度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在同一演替阶段的森林内的不同景观位置处,坡上位置处的优先流运移量较坡下位置的优先流迁移量多。 通过染色示踪及映像分析技术、室内土柱实验中出流液的流量、流速及通量数值分析可以判断分析出研究区域的土壤优先流具有环绕特征、快速穿透及非平衡特征;采用驻留力矩来分析穿透曲线(BTC)的平均穿透时间以及蔓延扩散和中文摘要拖尾程度,研究分析可知优先流的穿透曲线具有不对称性。 构建一个融有弥散因子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KDM优先流模型用于成熟林坡积物土壤的土柱实验中,采用交叉模拟的方法计算出模型所需的参数,通过评价检验分析可知KDM优先流模型实用性较强。同时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KDM优先流模型进一步验证,统计分析表明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分在土柱中的运移过程,模型在低雨强条件下的拟合结果好于高雨强的拟合结果。利用构建的KDM优先流模型分析优先流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优先流的运移过程是运动波及弥散波共同作用的结果,运动波起主导作用,与前面分析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过程主要是在优先流路径中运移相联系,可分析出优先流是土壤水分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流域径流形成及洪峰的发生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地下径流的主要来源。 针对优先流的内外影响因子,具体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壤孔隙、降雨规律、地被物层及根系层的特征。研究表明由于这些诱发因素存在,使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具有优先流产生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3-06-01)

谢春华,关文彬,张东升,吴建安,罗辑[3](2002)在《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的根系结构与土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结构不同 ,其固持土体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利用分形理论对不同根系结构稳定土体的能力进行了量化比较 ,结果表明 :(1)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中主要树种根系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 ,高山柳(Salix sp.)的根系结构最复杂 ,具有多层次细微分枝结构 ,分形维数最大 ,达 1.73 5 6 75 ,冬瓜杨 (Populuspurdomii)次之 ,为 1.6 0 16 6 ,峨眉冷杉 (Abiesf abri)分枝结构简单 ,以侧行主根为主 ,分形维数仅为 1.4 4 93 8,并且根系的分形维数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大。(2 )根系结构与稳定土体的能力明显相关 ,根系直径或树干基径与根系抗拉阻力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关系较为复杂 ;而根系分形维数更能揭示根系的结构与发育动态 ,根系分形维数与抗拉阻力的对数呈比较稳定的指数函数关系。(3 )峨眉冷杉根系结构简单 ,垂直根系较少 ,且分布层次较浅 ,在冰碛物环境中可以通过在岩石中迂回缠绕而从较大范围内将岩石、土壤等压在其下 ,但结构较为散乱 ;而冬瓜杨以垂直分布为主 ,分布层次较深 ,毛根很发达 ,土壤颗粒间的粘结程度较好 ,二者结合配置将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 ,防治水土流失 ,尤其是超强度水土流失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所述内容是在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课题(2002CB11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930130)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0002009)的资助下完成的。主要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有效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研究过程是以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地被物层、根系层生长发育特点和水分运动状况为基础,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区域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构建研究区域优先流分类体系,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及其特征分析等理论分析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在具体分析研究区域优先流发生及运移规律之后,对研究区域优先流运移过程的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分析,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采用雷诺数计算、示踪标定及示踪映像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判定结果一致证明在所研究地区,有优先流现象发生。根据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中的优先流路径中的雷诺数值计算结果可知,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的优先流是处于层流及紊流之间的过渡流。 对研究区域优先流类型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及过熟林冰碛物土壤中的优先流类型是近乎连通的大孔隙流,成熟林坡积物土壤中的优先流类型是湿润峰占主导地位的非饱和重力流。 根据出流液的流量、通量及流速来分析土壤水流及优先流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并且一旦优先流路径形成,土壤将不再阻拦水入渗,导致随后的降雨入渗穿过前面已经湿润的、已经存在的优先路径。优先流路径是研究区域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途径,只要降雨雨强不停止,水将始终沿着优先流路径向下运移。不同景观位置的优先流运移程度也不同,幼龄林和成熟林的优先流迁移程度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在同一演替阶段的森林内的不同景观位置处,坡上位置处的优先流运移量较坡下位置的优先流迁移量多。 通过染色示踪及映像分析技术、室内土柱实验中出流液的流量、流速及通量数值分析可以判断分析出研究区域的土壤优先流具有环绕特征、快速穿透及非平衡特征;采用驻留力矩来分析穿透曲线(BTC)的平均穿透时间以及蔓延扩散和中文摘要拖尾程度,研究分析可知优先流的穿透曲线具有不对称性。 构建一个融有弥散因子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KDM优先流模型用于成熟林坡积物土壤的土柱实验中,采用交叉模拟的方法计算出模型所需的参数,通过评价检验分析可知KDM优先流模型实用性较强。同时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KDM优先流模型进一步验证,统计分析表明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分在土柱中的运移过程,模型在低雨强条件下的拟合结果好于高雨强的拟合结果。利用构建的KDM优先流模型分析优先流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优先流的运移过程是运动波及弥散波共同作用的结果,运动波起主导作用,与前面分析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过程主要是在优先流路径中运移相联系,可分析出优先流是土壤水分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流域径流形成及洪峰的发生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地下径流的主要来源。 针对优先流的内外影响因子,具体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壤孔隙、降雨规律、地被物层及根系层的特征。研究表明由于这些诱发因素存在,使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具有优先流产生的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CWD水文效应研究(英文)[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

[2].牛健植.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优先流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谢春华,关文彬,张东升,吴建安,罗辑.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的根系结构与土体稳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实验流域植被分布图根系形态与抗拉模型曲线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的优先流环绕特征...集水装置示意图示踪物在过熟林林中的运移路径影像图示踪物在成熟林中的运移路径影像图

标签:;  ;  ;  ;  ;  ;  ;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论文_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